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05051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根据运转状态可变地控制进气阀及排气阀的开闭正时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有如下的叶片式阀正时控制装置,在内燃机停止时,使用锁止销在最滞后角位置与最前进角位置之间将叶片转子锁止。该装置在内燃机停止时利用由阀弹簧的弹簧力引起的正负的交替转矩使叶片转子一边晃动一边旋转到所述规定的中间位置,将所述锁止销卡合到锁止孔中而将叶片转子锁止。
但是,在动作油的粘度较高的低温状态下且锁止销比锁止位置更靠滞后角侧时,例如引起发动机停车,在进行用于再起动的启动的情况下,由于填充到滞后角动作室及前进角动作室中的动作油的粘性阻力而使所述叶片转子的晃动量减小。因此,导致所述锁止销到达锁止位置需要较长时间、内燃机的起动性变差的问题。
因此,也考虑有以下的专利文献I记载的构成,即,通过设置辅助排出油路,将所述各动作室内的动作油排出外部,在启动时使叶片转子较大地晃动而使锁止销迅速地移动到锁止位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 — 261312号公报
但是,即使专利文献I记载的阀正时控制装置那样地设置辅助排出油路将动作油排出,在该辅助排出油路中的流动阻力大、特别是粘度较高的低温状态下,动作油的粘性阻力也增加,故而不能够迅速地排出到外部。结果,不能够使所述叶片转子迅速地旋转到锁止位置。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的技术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能够在内燃机起动时使叶片转子迅速地旋转到锁止位置。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具有槽状连通路,其设于壳体的叶片滑动的部位,比所述叶片的周向宽度大,在叶片转子相对于壳体旋转到最滞后角侧的位置,所述连通路的周向的一端被形成在面向前进角动作室且比最滞后角位置更靠近滞后角侧的位置,另一端被形成为面向所述滞后角动作室,或者,在所述叶片转子相对于壳体相对旋转到最前进角侧的位置,所述连通路的周向的一端被形成在面向所述滞后角动作室且比所述最前进角位置更靠近前进角侧的位置,另一端被形成为面向所述前进角动作室。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内燃机起动时使叶片转子相对于壳体迅速地旋转到锁止位置。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阀正时控制装置的整体构成图2是上述阀正时控制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3是表示上述阀正时控制装置的叶片转子旋转到最滞后角相位的位置的状态的图1的A — A线剖面图4是表示图1的B向视图5 (A)和(B)是图4的C —C线剖面图,(A)表示叶片转子位于最滞后角位置的情况,(B)表示叶片转子稍向前进角侧旋转的作用状态;
图6是表示上述叶片转子被保持在中间相位的旋转位置的状态的图1的A — A线剖面图7是表示上述叶片转子旋转到最前进角相位的位置的状态的图1的A — A线剖面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叶片转子靠近最滞后角的情况的各锁止销的动作的展开剖面图9是表示上述叶片转子由于交替转矩而稍向前进角侧旋转时的各锁止销的动作的展开剖面图10是表示上述叶片转子进一步向前进角侧旋转时的各锁止销的动作的展开剖面图11是表示上述叶片转子进一步向前进角侧旋转时的各锁止销的动作的展开剖面图12是表示上述叶片转子进一步向前进角侧旋转时的各锁止销的动作的展开剖面图13是表示上述叶片转子进一步向前进角侧旋转时的各锁止销的动作的展开剖面图14 (A)和(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A)表示叶片转子位于最滞后角位置的情况,(B)表示叶片转子稍向前进角侧旋转的状态;
图15是从前板侧观察到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阀正时控制装置的正面图16 (A)和(B)是第四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A)表示叶片转子位于最滞后角位置的情况下,(B)表示叶片转子稍向前进角侧旋转的作用状态;
图17是第五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链轮(驱动旋转体)
2:凸轮轴
3:相位变更机构
4:锁止机构
5:油压回路
7:壳体
9:叶片转子(从动旋转体)
10:壳主体
IOa IOd:第一 第四蹄块
11 (Ila):滞后角油压室
lie:第一连通路
12 (12a):前进角油压室
12c:第二连通路
15:转子
15c、15d:小径部
15e、15f:大径部
16a 16c:第一 第四叶片
18:滞后角通路
19:前进角通路
20:锁止通路
20a:通路部
20b:分支通路
24:第一锁止孔(第一锁止凹部)
24a:底面
25:第二锁止孔(第二锁止凹部)
25a、25b:第一、第二底面
26:第三锁止孔(第三锁止凹部)
26a,26b:第一、第二底面
27:第一锁止销(第一锁止部件)
28:第二锁止销(第二锁止部件)
29:第三锁止销(第三锁止部件)
36、37、38:第一 第三弹簧(施力部件)
31a.31b.31c:第一、第二、第三销孔
32、33、34:第一、第二、第三解除用受压室
35:电子控制器
40:油泵
40a:排出通路
41:电磁切换阀
43:排放通路
50 53:槽通路(连通路)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将本发明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适用于混合动力车辆或怠速停止车辆的进气阀侧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 图3所示,该阀正时控制装置包括:作为驱动旋转体的链轮1,其通过内燃机的曲轴经由正时链被旋转驱动;进气侧凸轮轴2,其沿内燃机的前后方向配置,可相对于所述链轮I旋转设置;相位变更机构3,其配置在所述链轮I与凸轮轴2之间,变换该二者的相对旋转相位;锁止机构4,其将所述相位变更机构3锁止在最前进角相位与最滞后角相位之间的中间相位位置以及最滞后角相位的位置;油压回路5,其分别对所述相位变更机构3和锁止机构4供给、排出油压而独立地动作。
所述链轮I作为将后述的壳体的后端开口闭塞的后盖而构成,形成为大致壁厚圆板状,具有在外周卷绕有所述正时链的齿轮部la,并且在中央贯通形成有旋转自如地支承在所述凸轮轴2的一端部2a的外周的支承孔6。另外,链轮I在外周侧的周向等间隔位置形成有四个阴螺纹孔lb。
所述凸轮轴2经由凸轮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未图示的缸盖上,在外周面上使作为内燃机阀的进气阀开闭动作的多个凸轮在轴向位置一体固定,并且在一端部的内部轴心方向形成有阴螺纹孔2b。
如图1 图3所示,所述相位变更机构3包括:壳体7,其从轴向一体地设于所述链轮I ;作为从动旋转体的叶片转子9,其经由与所述凸轮轴2的一端部的阴螺纹孔2b拧合的凸轮螺栓8固定,以自如旋转的方式被收纳在所述壳体7中;各自四个滞后角油压室11及前进角油压室12,其通过设于所述壳体7内的动作室,通过在该壳体7的内周面朝向内侧(中心)突出设置的后述的四个蹄块和叶片转子9分隔而成。
所述壳体7由圆筒状的壳体主体10、通过冲压成形而形成且将所述壳体主体10的前端开口闭塞的前板13、作为将后端开口闭塞的后盖的所述链轮I构成。
所述壳体主体10由烧结金属一体地形成,在内周面的圆周方向的大致等间隔位置一体地突出设有四个所述各蹄块IOa 10d,并且在该各蹄块IOa IOd的外周侧分别沿轴向贯通形成有螺栓插通孔10e。
所述前板13形成为金属制的薄板圆盘状,在中央形成有贯通孔13a,并且在外周侧的周向的等间隔位置贯通形成有四个螺栓插通孔13b。
所述链轮1、壳体主体10以及前板13通过插通各螺栓插通孔13b、IOe而拧合于所述各阴螺纹孔Ib的四个螺栓14而紧固到一起。
另外,图2及图3中,标记50是安装于所述链轮I的内侧面的外周侧的定位用销,该定位用销50嵌入到形成于所述壳体主体10的第一蹄块IOa的外周面的定位用槽51中,在组装时将壳体主体10相对于链轮I进行定位。
所述叶片转子9包括:由金属件一体形成且通过所述凸轮螺栓8固定在凸轮轴2的一端部的转子15 ;在该转子15的外周面以在圆周方向的大致90°等间隔的位置放射状地突出设置的四个叶片16a 16d。
所述转子15形成为在轴向上壁厚较厚的异形圆板状,在大致中央位置贯通形成有螺栓插通孔15a,并且在前端形成有所述凸轮螺栓8的头部落座的圆形凹状的螺座面15b。
该转子15将周向上相互邻接的第一叶片16a与第四叶片16d之间、以及第二叶片16b与第三叶片16c之间的各部位形成为作为基准圆的一对第一、第二小径部15c、15d,并且所述邻接的第一叶片16a与第二叶片16b之间、以及第三叶片16c与第四叶片16d之间的部位形成为比所述小径部15c、15d大径的一对第一、第二大径部15e、15f。
第一、第二小径部15c、15d在周向上约180°的角度位置、即与径向的相反侧相对配置,各自的外周面形成为同一曲率半径的圆弧状。
另一方面,第一、第二大径部15e、15f同样地在相互圆周方向约180°的角度位置、即与径向的相反侧相对配置,外周面比小径部15c、15d的外径大一圈而形成,形成为同一曲率半径的圆弧状。
因此,与所述第一、第二小径部15c、15d的外周面相对的所述一对第一、第二蹄块IOaUOb的各前端部向内侧(壳体中心方向)较长地突出,侧面形成为大致长方形。对此,与第一、第二大径部15e、15f的外周面相对的所述一对第三、第四蹄块10c、10d的各前端部形成得比第一、第二蹄块10a、10b短,整体形成为侧面大致圆弧状。
另外,在所述第一 第四蹄块IOa IOd的各前端缘分别嵌装固定有与所述第一、第二小径部15c、15d和第一、第二大径部15e、15f的各外周面滑动接触的密封部件17a。各密封部件17a形成为大致-形,通过设于各密封槽的底面侧的未图示的板簧而被向所述第一、第二小径部15c、15d和第一、第二大径部15e、15f的各外周面方向施力。
所述各叶片16a 16d的整体突出长度大致相同,并且圆周方向的宽度形成为大致同样的较薄的板状,分别配置在各蹄块IOa IOd之间。另外,在所述各叶片16a 16d的前端外周部沿轴向形成有截面矩形的密封槽,并且在该各密封槽设有在壳体主体10的内周面滑动接触的2形的密封部件17b。
通过所述各蹄块IOa 10d、各叶片16a 16d的各密封部件17a、17b总是将所述滞后角油压室11与前进角油压室12之间密封。
如图3所示,所述叶片转子9若向滞后角侧相对旋转,则第一叶片16a的一侧面与相对的所述第一蹄块10的相对侧面抵接而限制最大滞后角侧的旋转位置,如图5所示,若所述叶片转子9向前进角侧旋转,则第一叶片16a的另一侧面与相对的另一第三蹄块IOc的相对侧面抵接而限制最大前进角侧的旋转位置。即,该第三蹄块IOc经由第一叶片16a起到叶片转子9的挡块功能。
此时,其它叶片16b 16d的两侧面从圆周方向离开相对的各蹄块10b、10d的相对面,不与其抵接而成为分离状态。因此,叶片转子9和蹄块10的抵接精度提高,且向后述的各油压室11、12供给油压的供给速度加快,叶片转子9的正反旋转响应性提高。
另外,所述叶片转子9在与壳体3的通常的相对旋转控制时,后述的第一叶片16a被相对旋转控制在比分别与对应的第一蹄块IOa及第三蹄块IOc抵接的最滞后角相位及最前进角相位靠内侧、即稍靠中间的范围内。
在所述各叶片16a 16d的正反旋转方向的两侧面与各蹄块IOa IOd的两侧面之间分隔出所述的各滞后角油压室11和各前进角油压室12。各滞后角油压室11和各前进角油压室12的位于所述转子15的各小径部15c、15d的各油压室lla、12a的容积比位于各大径部15e、15f的各油压室lib、12b的容积大。
因此,位于所述小径部15c、15d侧的所述叶片16a 16d的各一侧面16e 16h的受压面积比位于各大径部15e、15f侧的各叶片IOa IOd的各侧面大。
另外,所述各滞后角油压室11和各前进角油压室12经由分别形成于所述转子15的内部的第一连通孔Ilc和第二连通孔12c而分别与后述的油压回路5连通。
所述锁止机构4根据内燃机的停止状态将叶片转子9相对于壳体7保持在最滞后角侧的旋转位置(图3的位置)与最前进角侧的旋转位置(图7的位置)之间的中间旋转相位位置(图6的位置),并且将其保持在所述最滞后角侧的旋转位置。
S卩,如图2、图8 图13所示,主要包括:形成在所述链轮I的内侧面Ic的规定位置的第一 第三锁止凹部即第一 第三锁止孔24、25、26 ;设于所述转子15的第一、第二大径部15e、15f的内部周向的三处并分别与所述各锁止孔24 26卡合、脱离的三个第一 第三锁止部件即第一 第三锁止销27、28、29 ;将所述各锁止销27 29相对于所述各锁止孔24 26的卡合解除的锁止通路20。
如图2、图8 图13所示,所述第一锁止孔24形成在第一大径部15e侧的链轮内侧面lc,形成为比后述的第一锁止销27的小径的前端部27a的外径大的圆形,能够使卡入的所述前端部27a稍向圆周方向移动。另外,第一锁止孔24形成在链轮I的内侧面Ic的比所述叶片转子9的最滞后角侧的旋转位置靠前进角侧的中间位置。该第一锁止孔24将底面24a的深度设定为与后述的第二、第三锁止孔25、26的第二底面25b、26b大致相同的深度。
因此,第一锁止销27伴随叶片转子15向前进角方向的旋转而将前端部27a卡入到所述第一锁止孔24中并与底面24a抵接,则在前端部27a的侧缘与第一锁止孔24的周向内侧缘24b抵接的时刻,限制叶片转子9向滞后角方向的移动(参照图13)。
所述第二锁止孔25与第一锁止孔24同样地形成在第一大径部15e侧的链轮内侧面lc,并且形成为沿圆周方向的长槽状。即,形成为以链轮I的内侧面Ic为最上级,以由此一级级地降低的第一底面25、第二底面25的顺序依次降低的台阶状,滞后角侧的各内侧面成为垂直地立起的壁面,并且第二底面25的前进角侧的内侧缘25也成为垂直地立起的壁面。
所述第二底面25在圆周方向上向前进角方向稍延伸,在与其卡合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二锁止销28如图12、图13所示地可稍向前进角方向移动。
所述第三锁止孔26在所述第二大径部15f侧形成有比所述第二锁止孔长且在链轮I的圆周方向延伸的圆弧长槽状,并且形成在链轮内侧面Ic的比所述叶轮转子9的最滞后角侧的旋转位置更靠前进角侧的中间位置。另外,该第三锁止孔26的底面形成为从滞后角侧到前进角侧逐渐降低的三级台阶状,作为锁止引导槽而起作用。
S卩,第三锁止孔26形成为将链轮内侧面Ic作为最上级,以由此一级级降低的第一底面26a、第二底面26b的顺序依次降低的台阶状,滞后角侧的各内侧面成为垂直地立起的壁面,并且第二底面26b的前进角侧的内侧缘26c也成为垂直地立起的壁面。
如图2、图8 图13所示,所述第一锁止销27在贯通形成于转子15的第一大径部15e的内部轴向的第一销孔31a中滑动自如地配置,由小径的所述前端部27a和位于该前端部27a后侧的中空状的大径部位27b以及形成在前端部27a与大径部位27b之间的台阶差受压面27c —体地形成。所述前端部27a形成为前端部能够以紧密贴合状态与所述第一锁止孔24的底面24a抵接的平坦面状。
该第一锁止销27通过弹性安装在大径部位27b内部的凹槽底面与前板13的内面之间的施力部件即第一弹簧36的弹簧力而被向与第一锁止孔24卡合的方向施力。
该第一锁止销27从形成于所述转子15中的第一解除用受压室32对所述台阶差受压面27c作用油压。利用该油压使第一锁止销27对抗所述第一弹簧36的弹簧力而后退移动,而解除与第一锁止孔24的卡合。
所述第二锁止销28与第一锁止销27同样地在形成于所述第一大径部15e的内部轴向的第二销孔31b内滑动自如地配置,外径形成为台阶差径状,由小径的前端部28a、位于该前端部28a后侧的中空状的大径部位28b和形成在前端部28a与大径部位28b之间的台阶差受压面28c —体地形成。所述前端部28a形成为前端部能够以紧密贴合状态与所述第二锁止孔25的底面25a、25b抵接的平坦面状。
另外,该第二锁止销28通过弹性安装在从大径部位28b的后端侧向内部轴向形成的凹槽底面与前板13的内面之间的施力部件即第二弹簧37的弹簧力而被向与第二锁止孔25卡合的方向施力。
该第二锁止销28从形成于所述转子15中的第二解除用受压室33对所述台阶差受压面28c作用油压。利用该油压使第二锁止销28对抗所述第二弹簧37的弹簧力而后退移动,而解除与第二锁止孔25的卡合。
所述第三锁止销29在贯通形成于所述转子15的第二大径部15f的内部轴向的第一销孔31c内滑动自如地配置,外径形成为台阶差径状,由小径的所述前端部29a、位于该前端部29a后部侧的中空状的大径部位29b和形成在前端部29a与大径部位29b之间的台阶差受压面29c —体地形成。所述前端部29a形成为前端面能够以紧密贴合状态与所述第三锁止孔26的各底面26a、26b抵接的平坦面状。
另外,该第三锁止销29通过弹性安装在从大径部位29b的后端侧向内部轴向形成的凹槽底面与前板13的内面之间的施力部件即第三弹簧38的弹簧力而被向与第三锁止孔26卡合的方向施力。
该第三锁止销29从形成于所述转子15中的第三解除用受压室34对所述台阶差受压面29c作用油压。利用该油压使第三锁止销29对抗所述第三弹簧38的弹簧力而后退移动,将与第三锁止孔26的卡合解除。
第一 第三锁止孔24 26和第一 第三锁止销27 29的相对形成位置的关系如下。
即,如图8所示,在所述叶片转子9相对旋转到最滞后角侧的位置,第一锁止销27卡入第二锁止孔25中,前端面与第二底面25b抵接并且前端部的外侧缘与第二锁止孔25的前进角侧的内侧缘25c抵接的状态。
另外,从所述最滞后角位置将第一锁止销27从第二锁止孔25拔出,叶片转子9稍向前进角侧旋转,则在第三锁止销29卡入到第三锁止孔26的第一底面26a的阶段(图9)和卡入到第二底面26b的初期阶段(图10),第一、第二锁止销27、28将各前端部28a、29b抵接于链轮I的内侧面lc。
之后,伴随着叶片转子9向前进角侧的进一步稍旋转,在第三锁止销29在第三锁止孔26的第二底面26b上滑动并位于大致中央的时刻(图11 ),第二锁止销28的前端部28a与第二锁止孔25的第一底面25a抵接。
另外,第三锁止销29的前端部29a若一边在第三底面26b滑动接触一边向前进角侧移动,则如图12所示,第二锁止销28的前端部28a与第二锁止孔25的第二底面25b抵接。此时,第三锁止销29在第三底面24b上朝向前进角侧滑动。
之后,伴随叶片转子向前进角侧的进一步旋转,第二、第三锁止销28、29向前进角侧移动,则如图13所示,第一锁止销27卡入到第一锁止孔24中而配置形成。此时,第一锁止销27和第二锁止销28的相对外侧缘与各锁止孔24、25的相对的各内侧缘24b、25c抵接而将其夹持于其间。
此时,所述第三锁止销29在前端部29a的侧缘从自所述第二底面26b立起的所述内侧缘26c稍离开的状态下通过其它第一、第二锁止销27、28的作用限制其进一步向前进角方向移动(参照图13)。
也就是,随着叶片转子9从最滞后角位置相对旋转到前进角侧的规定位置,所述第三锁止销29依次地阶段地与第一底面26a、第二底面26b抵接、卡合,卡入到该第二底面26b中并向前进角侧移动,从该中途将第二锁止销28卡入第二锁止孔25中而依次阶段地与第一、第二底面25a、25b抵接、卡合。之后,第一锁止销27依次卡合到第一锁止孔24中。
由此,叶片转子9通过四阶段的棘爪作用,整体被限制向滞后角方向的旋转并向前进角方向相对旋转,最终,被保持在最滞后角相位与最前进角相位之间的中间相位位置。
另外,在所述第一 第三销孔31a 31c的后端侧,为了确保各锁止销27、28、29的良好的滑动性,经由呼吸孔39而与大气连通。
如图1所示,所述油压回路5包括:经由第一连通路Ilc相对于所述各滞后角油压室11给排油压的滞后角通路18 ;经由第二连通路12c相对于各前进角油压室12给排油压的前进角通路19 ;经由通路部20a相对于所述各第一、第二解除用受压室32 34分别供给、排出油压的锁止通路20 ;将动作油有选择地向所述各通路18、19供给并将动作油向锁止通路20供给的流体压供给源即油泵40 ;根据内燃机运转状态切换所述滞后角通路18和前进角通路19的流路并对动作油相对于所述锁止通路20的给排进行切换的控制阀即单一的电磁切换阀41。
所述滞后角通路18和前进角通路19各自的一端部与所述电磁切换阀41的未图示的各口连接,另一端侧经由形成于所述凸轮轴2内部的通路部18a、19a和所述第一、第二连通路llc、12c分别与所述各滞后角油压室11和各前进角油压室12连通。
如图1、图2所示,所述锁止通路20的一端侧与电磁切换阀41的锁止口连接,另一端侧的通路部20a从所述凸轮轴2的内部径向向轴向弯折,经由在所述转子15中向径向分支形成的分支通路孔20b、20c分别与所述第一 第三解除用受压室32 34连通。
所述油泵40为通常的通过内燃机的曲轴旋转驱动的次摆线泵等通常的构成,通过外转子、内转子的旋转经由吸入通路从油盘42内吸入的动作油经由排出通路40a排出,将其一部分从主油通路Μ/G向内燃机的各滑动部等供给,并且将其它部分向所述电磁切换阀41侧供给。
另外,在排出通路40a的下游侧设有未图示的过滤器,并且设有使从该排出通路40a排出的过多的动作油经由排放通路43返回油盘42并将其控制为适当流量的未图示的流路控制阀。
如图1所示,所述电磁切换阀41为六口六位置的比例型阀,对各构成部件不具体地标注标记进行说明,但概略地,主要具有大致圆筒状的轴向较长的阀体、在该阀体内向轴向自如滑动地设置的滑阀阀体、设于阀体的内部一端侧将滑阀阀体向一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即阀弹簧、设于阀体的一端部,对抗阀弹簧的弹簧力而使所述滑阀阀体向另一方向移动的电磁线圈。
该电磁切换阀41通过电子控制器35的控制电流和所述阀弹簧的相对压力,使所述滑阀阀体向前后方向的六个位置移动,将油泵40的排出通路40a和所述任一油通路18、19连通的同时,将另一油通路18、19和排放通路43连通。另外,有选择地将所述锁止通路20和排出通路40a或排放通路43连通。
这样,通过使所述滑阀阀体向轴向的六个位置移动,有选择地切换各口而使叶片转子9相对于正时链I的相对旋转角度变化,并且有选择地进行各锁止销27 29向各锁止孔24 26的锁止和锁止解除,进行叶片转子9的自由旋转的允许和限制。
所述电子控制器35由内部的计算机输入来自未图示的曲柄角传感器(内燃机转速检测)及空气流动仪、内燃机水温传感器、内燃机温度传感器、节气门阀开度传感器以及检测凸轮轴2的当前旋转相位的凸轮角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类的信息信号,检测当前的内燃机运转状态,并且如前所述地将控制脉冲电流向所述电磁切换阀41的电磁线圈输出,控制所述滑阀体的移动位置,有选择地对所述各口进行切换控制。
并且,分为将车辆的点火开关断开操作而使内燃机停止的情况、和行驶时的怠速停止等内燃机暂时停止的情况,向所述电磁切换阀41输出控制脉冲电流。
如图4、图5所示,在所述前板13的内端面,在所述各前进角油压室12侧分别形成有作为连通路的四个槽通路50。
具体地说明,所述各槽通路50在前板13的内端面大致矩形地切口形成,在周向上形成为延伸规定长度L的圆弧长槽状,并且直到平坦的底面50c的深度D设定为较浅的大致均一深度。
另外,各槽通路50配置于同心圆上的圆周方向的形成位置,在所述叶片转子9相对旋转到最滞后角位置时、即第一叶片16a与从周向相对的第一蹄块IOa的一侧面IOf抵接而限制进一步向滞后角方向的旋转的状态下,各叶片16a 16d存在于最滞后角位置的情况下,各一端部50a形成在比最滞后角位置稍向滞后角侧,如图5 (A)、(B)所示,例如在第一叶片16a侧,一端部50a位于比第一蹄块IOa的一侧面IOf稍向滞后角侧的位置。
另外,各槽通路50的径向的形成位置为,各内周缘沿转子15的外周面15c 15f形成,并且各外周缘形成在比所述各叶片16a 16d的前端外周部的所述各密封槽(各密封部件17b)的位置更靠内周侧的位置,不与所述各密封槽连通。
另外,各槽通路50的所述周向的长度L设定得比所述各叶片16a 16d的周向宽度W稍大,在所述叶片转子9存在于最滞后角侧的位置的情况下,各一端部50a面向各前进角油压室12,各另一端部50b分别面向各滞后角油压室11,将两油压室11、12连通。
〔本实施方式的动作〕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阀正时控制装置的具体动作进行说明。
〔手动停止内燃机的情况〕
首先,在车辆的通常行驶之后,将点火开关断开操作而使内燃机停止的情况下,将向电磁切换阀41的通电截断,故而滑阀阀体利用阀弹簧的弹簧力向一方向的最大位置移动(第一位置)。由此,将滞后角通路18以及前进角通路19双方相对于排出通路40a连通,并且使锁止通路20和排放通路43连通。
另外,由于油泵40的驱动也停止,故而停止向任一油压室11、12及各第一 第三解除用受压室32 34供给动作油。
在该内燃机停止前的怠速旋转时,将动作油压向各滞后角油压室11供给,叶片转子9位于图3所示的最滞后角侧的旋转位置。此时,如图6所示,第二、第三锁止销28、29从第二、第三锁止口 25、26的位置偏离而与链轮I的内侧面Ic弹性接触,但第一锁止销27与第二锁止孔25卡合。
在该状态下,若对点火开关进行断开操作,则在操作初期的内燃机停止之前,对所述电磁切换阀41输出脉冲电流,将动作油从油泵40向各解除用受压室32 34供给,故而所述第一锁止销27如图中点划线所示地,对抗第一弹簧36的弹簧力而后退移动,将与第一锁止孔27的卡合解除。
在该内燃机停止之前,产生作用于凸轮轴2的正负的交替转矩。特别是,通过负的转矩使叶片转子9从滞后角侧向前进角侧旋转而位于中间相位位置,则第一 第三锁止销27 29利用各弹簧36 38的弹簧力而进入移动,各前端部27a 29a与对应的第一 第三锁止口 24 26卡合。由此,叶片转子9被保持在图2所示的最前进角与最滞后角之间的中间相位位置。
S卩,位于图8的叶片转子9由于作用于所述凸轮轴2的负的交替转矩而稍向前进角侧(图中箭头标记方向)旋转,则在该时刻,停止向所述电磁切换阀41输出脉冲电流,停止向各解除用受压室32 34供给油压。
因此,如图9所示,第一锁止销27的前端部27a利用第一弹簧36的作用力而与链轮I的内侧面Ic弹性接触,并且所述第三锁止销29的前端部29a通过第三弹簧38的作用力与第三锁止孔26的第一底面26a抵接卡合。在此,将正的交替转矩作用于叶片转子9而使其要向滞后角侧旋转,但第三锁止销29的前端部29a的侧缘与第一底面26a的立起台阶面抵接而限制向滞后角侧(图中箭头标记方向)的旋转。
之后,根据负的转矩,叶片转子9向前进角侧旋转,伴随于此,第三锁止销29如图10所示地以依次在台阶下降的方式移动,与第二底面26b抵接卡合,并且在第二底面26b上向前进角方向受到棘爪作用并移动到中间位置。
这样,第二锁止销28的前端部28a通过第二弹簧37的作用力如图11所示地与第二锁止孔25的第一底面25a抵接卡合。之后,若叶片转子9进一步向前进角侧旋转,则如图12所示,第三锁止销29移动到内侧缘26c附近并且第二锁止销28受到棘爪作用并与第二锁止孔25的第二底面25b抵接卡合。
若叶片转子9通过负的转矩进一步向前进角侧移动,则如图11所示,第二、第三锁止销28、29向同方向移动并且第一锁止销27卡入第一锁止孔24,如前所述,通过该第一锁止销27和第二锁止销28将各锁止孔24、25的相对内侧缘24b、25c夹入其间而配置。由此,如图4所示,叶片转子9被稳定且可靠地保持在最滞后角与最前进角的中间位置。
然后,为了起动内燃机对点火开关进行接通操作,则通过之后的初爆(开始运转)驱动油泵40,其排出油压经由滞后角通路18和前进角通路19被分别供给各滞后角油压室11和各前进角油压室12。另一方面,所述锁止通路20和排放通路43成为连通的状态,故而各锁止销27 29通过各弹簧36 38的弹簧力维持卡合于各锁止孔24 26的状态。
所述电磁切换阀41通过输入油压等信息信号而检测当前的内燃机运转状态的电子控制器35控制,故而油泵40的排出油压不稳定的怠速运转时,维持各锁止销27 29的卡合状态。
接着,例如在向内燃机低旋转低负荷区域、高旋转高负荷区域过渡之前,从电子控制器35向电磁切换阀41输出控制电流,滑阀阀体对抗阀弹簧的弹簧力而稍向另一方向移动(第六位置)。由此,排出通路40a和锁止通路20连通,并且维持滞后角通路18和前进角通路19相对于排出通路40a的连通。
因此,由于从锁止通路20经由通路部20a向第一 第三解除用受压室32 34供给动作油(油压),各锁止销27 29对抗各弹簧36 38的弹簧力而后退移动,前端部27a 29a从各锁止孔24 26拔出并将各自的卡合解除。因此,允许叶片转子9自由的正反旋转,并且将动作油向滞后角、前进角油压室11、12双方供给。
在此,在将油压仅向所述油压室11、12的其中任一方供给的情况下,叶片转子9要向其中任一方旋转,第一 第三锁止销27 29受到在转子15中的第一 第三销孔31a 31c与第一 第三锁止孔24 26之间产生的剪切力而产生所谓的咬入现象,有可能不能够将卡合迅速地解除。
另外,在将油压不向两油压室11、12供给的情况下,通过所述交替转矩使叶片转子9晃动,会产生叶片16a和壳体主体10的蹄块IOa的撞击声音。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油压向两油压室11、12供给,故而能够充分抑制所述各锁止销27 29向各锁止孔24 26的咬入现象及晃动等。
之后,例如在向内燃机低旋转低负荷区域过渡的情况下,对电磁切换阀41输出更大的控制电流,滑阀阀体对抗阀弹簧的弹簧力而进一步向另一侧移动(第三位置),维持排出通路40a和锁止通路20以及滞后角通路18的连通状态,并且使前进角通路19和排放通路43连通。
由此,各锁止销27 29维持从各锁止孔24 26拔出的状态,将前进角油压室12的油压排出而成为低压,滞后角油压室11成为高压,故而使叶片转子9相对于壳体7向最滞后角侧旋转。
因此,阀重叠度减小,筒内的残留气体减少,燃耗效率提高,能够实现内燃机旋转的稳定化和燃耗比的提闻。
之后,例如在向内燃机高旋转高负荷区域过渡的情况下,向电磁切换阀41供给较小的控制电流,滑阀阀体向一方向移动(第二位置)。由此,将滞后角通路18和排放通路43连通,并且维持锁止通路20与排出通路40a连通的状态,并且使前进角通路19连通。
因此,成为将各锁止销27 29的卡合解除的状态,并且滞后角油压室11成为低压,前进角油压室12成为高压。因此,如图7所示,叶片转子9相对于壳体11向最前进角侧旋转。由此,凸轮轴2相对于链轮I变换到最前进角的相对旋转相位。
由此,进气阀和排气阀的阀重叠变大,进气填充效率提高,可实现内燃机的输出转矩的提闻。
另外,在从所述内燃机低旋转低负荷区域、高旋转高负荷区域向怠速运转过渡的情况下,将从电子控制器35向电磁切换阀41的控制电流的通电截断,滑阀阀体通过阀弹簧的弹簧力向最大一方向移动(第一位置),使锁止通路20和排放通路43连通,并且使排出通路40a与滞后角通路18和前进角通路19 二者连通。由此,对两油压室11、12作用大致均一压的油压。
因此,叶片转子9在例如位于滞后角侧位置的情况下,通过作用于凸轮轴2的所述交替转矩向前进角侧旋转。由此,各锁止销27 29利用各弹簧36 38的弹簧力进入移动,能够得到所述的棘爪作用并与锁止孔24 26卡合。因此,叶片转子9被锁止保持在图4所示的最前进角与最滞后角之间的中间相位位置。
在将内燃机停止时也如前所述地对点火开关进行断开操作,则各锁止销27 29不从各锁止孔24 26拔出而维持卡合状态。
另外,在规定的运转区域持续的情况下,对电磁切换阀41通电而使滑阀阀体向轴向的大致中央位置(第四位置)移动,则将所述滞后角通路18和前进角通路19相对于排出通路40a及排放通路43的连通截断,并且将排出通路40a和锁止通路20连通。由此,成为在各滞后角油压室11和各前进角油压室12的内部分别保持有动作油的状态,并且各锁止销27 29从各锁止孔24 26拔出而维持锁止解除状态。
因此,叶片转子9被保持在所希望的旋转位置,凸轮轴2也相对于壳体7被保持在所希望的相对旋转位置,故而被保持在进气阀的规定的阀正时。
这样,根据内燃机的运转状态,电子控制器35以规定的通电量对电磁切换阀41通电,或者将通电截断,对所述滑阀阀体的轴向的移动进行控制,控制到所述第一位置 第四位置的位置。由此,控制所述相位变换机构3和锁止机构4,控制为凸轮轴2相对于链轮I的最佳相对旋转位置,故而能够实现阀正时的控制精度的提高。
〔内燃机低温时的发动机停车后的再起动时的动作〕
例如在内燃机低温起动后,所述叶片转子9位于比所述锁止位置更靠滞后角侧的位置、即最滞后角侧的位置时,内燃机由于发动机停车等而异常停止的情况下,将点火开关接通操作而开始运转,则在该时刻,对所述各滞后角油压室11和前进角油压室12供给动作油,故而正负的交替转矩引起的所述叶片转子9的晃动量变小,向最适于起动的中间相位位置(锁止位置)的回归时间变晚。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及图5 (A)所示,所述各滞后角油压室11和前进角油压室12分别通过所述各槽通路50而成为连通状态,故而叶片转子9通过运转初期的负的交替转矩而向前进角侧瞬间地旋转,则通过该旋转力将各滞后角油压室11内的动作油通过各槽通路50置换到各前进角油压室12中流动。
因此,如图5 (B)所示,所述叶片转子9通过最初的负的变动转矩能够向前进角方向较大且迅速地旋转,即,能够使晃动量(角度)变大。
另外,若叶片转子9向前进角方向旋转规定以上,则如图5 (B)所示,槽通路50的另一端部50b被第一叶片16a的链轮I侧的一侧面堵住,故而在该时刻,阻止动作油从滞后角油压室11向前进角油压室12的置换流动。
之后,通过上述的棘爪作用使叶片转子9向中间相位位置旋转。因此,能够缩短运转时的叶片转子9向初始位置的回归时间,故而起动性提高。
在上述的内燃机的发动机停车状态下,将所述电磁切换阀41向电磁线圈的通电截断,但将该通电截断包含例如电磁线圈断线的情况、在滑阀阀体的移动中使混入到动作油中的金属粉末等尘埃啮入到所述滑阀阀体与各口的孔缘之间等而锁止,不能够切换流路的情况。因此,这些情况下,在将动作油向所述滞后角油压室11和前进角油压室12供给的状态时,叶片转子9位于最滞后角位置的情况下,与上述同样地在内燃机再次起动时,也经由各槽通路50将各滞后角油压室11内的动作油置换到各前进角油压室12流动,能够迅速地进行叶片转子向前进角方向的旋转。
〔内燃机自动地停止的情况〕
通过怠速停止等使内燃机自动地停止的情况下,与所述手动停止的情况相同,在该内燃机自动停止前的怠速旋转时,通过电子控制器35对电磁切换阀41通电,使排出通路40a和滞后角通路18连通,并且使前进角通路19和排放通路43连通,则同时,使锁止通路20和排放通路43连通。因此,将动作油压向各滞后角油压室11供给,叶片转子9位于图3所示的最滞后角侧的旋转位置。
此时,所述锁止机构4由于不对各解除用受压室32 34供给油压,故而第二、第三锁止销28、29如图6所示地从第二、第三锁止孔25、26的位置偏离,通过各弹簧37、38的作用力与链轮I的内侧面Ic弹性接触,并且,第一锁止销27通过第一弹簧36的弹簧力而与第二锁止孔25卡合。
由此,所述叶片转子9稳定且可靠地锁止在最滞后角侧的旋转位置,故而之后,在内燃机的自动地再次起动时(运转初期),进气阀以最滞后角相位的状态开始起动。因此,活塞的有效压缩比下降,确保良好的起动性并能够充分地抑制内燃机的振动。
另外,在内燃机自动地起动之后,如前所述,对所述电磁切换阀41通电,经由滑阀阀体使排出通路40a和锁止通路20连通,故而第一锁止销27从第二锁止孔25拔出而将卡合解除。由此,能够确保叶片转子9的自如正反旋转。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在内燃机低温起动时的发动机停车后的再次起动,经由各槽通路50使动作油从滞后角油压室11迅速地流入前进角油压室12,处于最滞后角位置的叶片转子9能够迅速地旋转到适于起动的中间相位位置,故而能够得到良好的再起动性。
另外,由于在叶片转子9的转子15经由第一销孔31a 31c设有第一 第三锁止销27 29,故而能够使各叶片16a 16d的壁厚充分地减薄。由此,能够充分地扩大叶片转子9相对于壳体7的相对旋转角度。
并且,为了保持锁止销而不将叶片转子9的转子15整体形成为大径,将第一大径部15e和第二大径部15f部分地形成,在此分别设置各锁止销27 29,故而能够确保位于各小径部15c、15d区域的分别两个滞后角油压室11a、Ila和前进角油压室12a、12a的各容积比位于各大径部15e、15f区域的分别两个滞后角油压室IlbUlb和前进角油压室12b、12b的各容积大。
因此,面向所述各大容积的滞后角油压室11a、Ila和前进角油压室12a、12a的各叶片16a 16d的各侧面16e 16h的受压面积比与其相反侧的各侧面足够大。因此,控制时的叶片转子9的相对旋转速度提高,进气阀的阀正时控制的响应性充分提高。
另外,由于将所述转子15的两个小径部15c、15d和两个大径部15e、15f分别形成在径向的相反位置,故而能够得到叶片转子9整体的重量平衡。因此,能够得到叶片转子9的总是顺畅的相对旋转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内燃机自动地停止的情况下,不通过油压,而是通过锁止机构4将叶片转子9机械地锁止到最滞后角侧的旋转位置,故而无需另外设置油压源。因此,能够实现装置的简单化,并且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单一的电磁切换阀41进行向各油压室11、12的油压控制用和向锁止解除受压室32 34的油压控制用的两个功能,故而向内燃机主体的设计自由度提高,并且能够实现成本的进一步降低。
在手动停止内燃机的情况下,通过所述锁止机构4使叶片转子9向中间旋转相位位置的保持性提高,并且通过各锁止孔25、26的台阶状的各底面25a、25b、26a、26b,第二锁止销27和第三锁止销28必定仅向前进角侧的各底面25b、26b方向被棘爪式地引导移动,故而能够确保上述引导作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通过所述各锁止孔25、26的台阶状的各底面25a、25b、26a、26b产生的四阶段的长棘爪作用,即使叶片转子9旋转移动到最滞后角侧附近,也能够稳定且可靠地向中间位置引导。
由于作用于所述各受压室32 34的油压不使用所述各油压室11、12的油压,故而与使用各油压室11、12的油压的情况相比,由于对所述各受压室32 34的油压供给的响应性变得良好,各锁止销27 29的后退移动的响应性提高。另外,无需设置从各油压室11、12至各受压室32 34之间的密封机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锁止机构4分开形成为第一锁止销27卡合的底面24a、第二锁止销28卡合的第一、第二底面25a、25b以及第三锁止销29卡合的第一、第二底面26a、26b这三个,能够减小形成各锁止孔24、25、26的所述链轮I的壁厚。即,例如将锁止销单一形成,将一体的锁止孔的台阶状的各底面连续地形成的情况下,为了确保该台阶状的高度,必须要增厚所述链轮I的壁厚,但如前所述,通过分成三个,能够减小链轮I的壁厚,故而能够缩短阀正时控制装置的轴向长度,设计的自由度提高。
〔第二实施方式〕
图14 (A)、(B)表示第二实施方式,在叶片转子9的最滞后角位置,将使所述滞后角油压室11和前进角油压室12连通的各槽通路51形成在所述链轮I的内端面,而不是前板13上。
所述各槽通路51的周向长度L及深度D、配设位置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因此,该实施方式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低温起动时,例如发动机停车,通过其再次起动时的负的交替转矩经由所述各槽通路51将滞后角油压室11内的动作油置换到前进角油压室12内而流动,使叶片转子9的晃动量增加,由此能够得到向锁止位置的回归速度加快且起动性提高的作用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图15表示第三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除了在前板13的内端面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那样的最滞后角侧的位置形成所述槽通路50之外,在最前进角侧的位置也形成有第二槽通路52。
该第二槽通路52的周向宽度L与第一槽通路50相同,设定得比第一叶片16a的宽度W大,并且在叶片转子9的最前进角的旋转位置,一端部52a面向滞后角油压室11而形成在与第三蹄块IOc重叠的位置,另一端部52b面向前进角油压室12配置,在该时刻将两油压室11、12连通。
因此,例如在通过内燃机的发动机停车等而使内燃机停止时,所述叶片转子9被保持在最前进角位置的情况下,在再次起动时的运转初期,产生正的交替转矩,对所述叶片转子9作用向前进角油压室12方向(图中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力,则前进角油压室12中的动作油通过所述各槽通路52置换到滞后角油压室11侧流动。由此,叶片转子9的晃动量增大,迅速向最适于起动的中间相位位置(中间锁止位置)旋转,故而上述再起动性良好。
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最滞后角侧也形成有所述各槽通路50,故而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发动机停车时,叶片转子9被保持在最滞后角位置的情况下,在再次起动时也经由各槽通路50使动作油置换流动,故而晃动量变大,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图16 (A)、(B)表示第四实施方式,除了在前板13的槽通路50之外,在链轮I的内端面的与所述各槽通路50相对的位置也设有第二槽通路53。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第一槽通路50和第二槽通路53,使滞后角油压室11和前进角油压室12连通的通路截面面积增大,故而从滞后角油压室11向前进角油压室12的动作油的流动阻力减小,置换流动速度进一步加快。由此,所述叶片转子9经由交替转矩的向前进角油压室12侧的旋转进一步加快,故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内燃机再起动性。
〔第五实施方式〕
图17表示第五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所述各槽通路50形成为截面大致圆弧状,使深度从底面50c中央的最深部到一端部50a和另一端部50b逐渐变浅而形成。
这样,通过将槽通路50的形状形成为圆弧状,将动作油从滞后角油压室11顺畅地引导到槽通路50中,进而向前进角油压室12顺畅地流入,故而流动阻力减小,能够进一步提高所述各油压室11、12间的置换流动速度。
因此,所述叶片转子9向中间相位方向的旋转速度加快,能够进一步提高再起动性。
另外,所述槽通路50的圆弧形状也能够适用于所述第二 第四实施方式的遏各槽通路51、52、53。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构成,例如能够根据装置的大小、规格任意地改变所述各槽通路50 53的截面形状及深度、周向长度等。
另外,也能够将该装置适用于排气阀侧,另外,只要是叶片型的构成,则可以适用于任意装置。
以下,对可由所述实施方式掌握的所述权利要求以外的发明的技术思想进行说明。
U〕在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中,
所述连通路形成在所述壳体的轴向的至少一内端面,并且通过与该内端面相对的所述叶片的轴向一侧面被开闭。
根据该发明,由于仅将连通路形成在壳体的内端面,故而与另外利用配管等的情况相比,结构简单化。
〔b〕在U〕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中,
所述连通路形成在所述壳体轴向的相对的两侧内侧面。
〔C〕在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中,
所述连通路分别形成在所述全部动作室。
〔d〕在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中,
所述连通路随着从周向的两端朝向中央部,逐渐加深而形成。
〔e〕在〔d〕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中,
所述连通路的至少周向的两端形成为圆弧状。
〔f〕在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中,
所述连通路的径向宽度尺寸比深度尺寸大。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径向的宽度尺寸较大,能够增大入口的开口面积,故而能够减小动作室的流动阻力。由此,邻接的动作室内的动作油的置换流动迅速地进行,能够增大叶片转子的晃动。
〔g〕在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中,
在所述叶片的外周侧端形成有密封槽,并且在该密封槽中设有在所述壳体的内周面滑动的密封部件。
〔h〕在〔g〕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中,
所述连通路设置在比所述密封槽更靠内周侧的位置。
U〕在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中,
所述锁止机构具有设于所述叶片转子且相对于所述壳体进退动作的锁止部件、设于所述壳体且在所述锁止部件进入时抵接而限制所述叶片转子相对于壳体的相对旋转的锁止凹部。
U〕在U〕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中,
所述锁止部件设于所述叶片,沿壳体的轴向进退动作。
〔k〕在U〕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中,
在所述叶片转子设有相对于所述壳体进退动作的第二锁止部件,并且在所述壳体设有在所述第二锁止部件进入时抵接而通过所述锁止部件和锁止凹部的抵接限制所述叶片转子相对于壳体的相对旋转的第二锁止凹部,
所述第二锁止凹部形成为沿周向的长槽状。
〔I〕在〔k〕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中,
所述第二锁止凹部,在底面形成台阶面,该台阶面的宽度尺寸设定为所述叶片由于阀弹簧的弹簧力引起的正负的交替转矩而摆动的角度以下。
(m)在本发明第二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中,
所述控制器将内燃机起动后的所述控制阀的控制范围设定为通过所连通路不使所述前进角动作室和滞后角动作室连通的范围。
〔η〕在〔m〕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中,
所述控制阀在不通过所述控制器进行控制的状态下,保持在将动作油向所述前进角动作室和滞后角动作室二者供给的位置。
权利要求
1.一种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在内部具有通过从内周面向内侧突出设置的蹄块而被分隔的动作室,从曲轴传递有旋转力; 叶片转子,其具有固定于凸轮轴的转子、和在该转子的外周部沿径向延伸且在与所述各蹄块之间将所述动作室分隔成如进角动作室和滞后角动作室的叶片; 锁止机构,其在所述叶片转子根据内燃机的状态相对于所述壳体相对旋转到最滞后角和最前进角的相对旋转位置之间,将所述叶片转子的旋转锁止或将该锁止解除; 槽状的连通路,其设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叶片滑动的部位,形成得比所述叶片的周向宽度大, 在所述叶片转子相对于壳体旋转到最滞后角侧的位置,所述连通路的周向的一端被形成在面向所述前进角动作室且比所述最滞后角位置更靠近滞后角侧的位置,另一端被形成为面向所述滞后角动作室,或者,在所述叶片转子相对于壳体相对旋转到最前进角侧的位置,所述连通路的周向的一端被形成在面向所述滞后角动作室且比所述最前进角位置更靠近前进角侧的位置,另一端被形成为面向所述前进角动作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形成在所述壳体的轴向的至少一内端面,并且通过与该内端面相对的所述叶片的轴向一侧面被打开、关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形成在所述壳体的轴向的相对的两侧内侧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分别形成在所述全部的动作室。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形成为随着从周向的两端朝向中央部而逐渐加深。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的径向的宽度尺寸比深度尺寸大。
7.一种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在内部具有通过从内周面向内侧突出设置的蹄块而被分隔的动作室,从曲轴传递有旋转力; 叶片转子,其具有固定于凸轮轴的转子、和在该转子的外周部沿径向延伸且在与所述各蹄块之间将所述动作室分隔成如进角动作室和滞后角动作室的叶片; 锁止机构,其在所述叶片转子根据内燃机的状态相对于所述壳体相对旋转到最滞后角和最前进角的相对旋转位置之间,将所述叶片转子的旋转锁止或将该锁止解除; 控制阀,其对动作油向所述前进角动作室和滞后角动作室的给排进行控制; 控制器,其控制所述控制阀的动作; 槽通路,其设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叶片滑动的部位,通过叶片转子相对于所述壳体的相对旋转而将所述滞后角动作室和前进角动作室切换成连通状态和非连通状态, 在所述叶片转子相对于壳体旋转到最滞后角侧或最前进角侧的位置,所述槽通路至少将所述滞后角动作室和所述前进角动作室连通,在所述叶片转子相对于壳体从最滞后角侧或最前进角侧的相对旋转位置向相反方向旋转规定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槽通路将所述前进角动作室和滞后角动作室形成为非连通状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器将内燃机起动后的所述控制阀的控制范围设定在通过所述槽通路不使所述前进角动作室和滞后角动作室连通的范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阀在未被所述控制器控制的状态下,被保持在将动作油向所述前进角动作室和滞后角动作室双方供给的位置。
10.一种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旋转体,从曲轴传递有旋转力; 从动旋转体,其固定于凸轮轴,在与所述驱动旋转体之间分隔成前进角动作室和滞后角动作室,通过将动作油向所述前进角动作室供给并将滞后角动作室内的动作油排出,相对于所述驱动旋转体向前进角侧动作,通过将动作油向所述滞后角动作室供给并将前进角动作室内的动作油排出,相对于所述驱动旋转体向滞后角侧动作; 锁止机构,其在从动旋转体根据内燃机的状态相对于所述驱动旋转体相对旋转到最滞后角和最前进角的相对旋转位置之间,将所述从动旋转体的旋转锁止或将该锁止解除; 槽通路,其设于所述驱动旋转体的所述从动旋转体的滑动部位,通过所述从动旋转体的相对旋转而将所述滞后角动作室和前进角动作室切换成连通状态和非连通状态, 在所述从动旋转体相对于所述驱动旋转体相对旋转到最滞后角侧或最前进角侧的位置,所述槽通路至少将所述滞后角动作室和所述前进角动作室连通,在所述从动旋转体相对于所述驱动旋转体从最滞后角侧或最前进角侧的相对旋转位置向相反方向旋转规定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槽通 路将所述前进角动作室和滞后角动作室形成为非连通状态。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能够实现内燃机低温时的例如发动机停车后的再起动性的提高。本发明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具有槽通路(50),其设于壳体(3)的前板(13)的内端面,周向的长度(L)比第一叶片(16a)的周向宽度大,该槽通路在叶片转子(9)相对于壳体相对旋转到最滞后角侧的位置,经由周向的一端部(50a)和另一端部(50b)将前进角油压室(12)和滞后角油压室(11)连通,在内燃机例如在低温时发动机停车的状态下使叶片转子向最滞后角位置旋转的情况下,通过使两油压室连通而增大交替转矩引起的叶轮转子的晃动量并迅速向锁止位置旋转,能够得到良好的再起动。
文档编号F01L1/34GK103161539SQ20121053003
公开日2013年6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9日
发明者渡边敦史 申请人: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