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及其机油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16022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发动机及其机油泵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润滑系统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机油泵,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具有上述机油泵的发动机。
背景技术
发动机通常是由两大机构五大系统组成,分别为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料供给系统,点火系统,冷却系统,润滑系统和起动系统。其中,润滑系统由油底壳、集滤器、机油泵、机油冷却器、机油滤清器及各种运动副的润滑轴瓦等组成。在润滑系统中,机油泵是润滑系统的动力来源,保证润滑油在润滑系统内循环流动,并在发动机任何转速下都能以足够高的压力向润滑部位输送足够数 量的润滑油。机油泵在发动机润滑系统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为整个发动机提供足够压力和流量的机油。现有技术中泵后压力控制主要是在泵体上出油口端设置泄压阀,当泵后压力大于泄压阀开启压力时,泄压阀的卸油口打开,将机油泵直接泄到油底壳中;主油道机油压力控制主要是在机体上安装泄油阀,此阀联通到机体主油道,当主油道压力大于泄压阀开启压力时,泄油阀的泄油口开启,将主油道的机油直接泄到油底壳。根据发动机工作状态的不同,机油滤清器及相关部件的压力损失会发生变化,对润滑系统油压的需求也不相同,所以需要对发动机润滑主油道的油压进行控制,以达到稳定主油道机油压力的目的。此外,为了满足高效率、低油耗的要求现代高强度柴油机多采用的缸内制动、活塞冷却喷嘴等技术,这些技术需要提供稳定的机油压力供应,此时也要求合理及精确地控制主油道的机油压力。但是,上述机油泵泄压阀及泄油阀并不能很好地控制润滑主油道的机油压力,可能会导致主油道机油压力不稳定,从而严重影响发动机的正常运转和使用寿命。综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机油泵,以解决发动机润滑主油道的机油压力控制问题,从而减少其对发动机的正常运转和使用寿命的影响,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油泵,以解决发动机润滑主油道的机油压力控制问题,从而减少其对发动机的正常运转和使用寿命的影响。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机油泵,包括泵体和分别设置在所述泵体两端的吸油腔和排油腔;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泵体上的压力反馈油道,所述压力反馈油道的入口与主油道相连通;设置在所述泵体上并与所述压力反馈油道的出口相连通的阀腔;和设置在所述阀腔内的压力调节阀,所述压力调节阀包括阀座,其设置在所述阀腔内远离所述压力反馈油道的一端;设置在所述阀腔的另一端并可沿所述阀腔的轴线方向移动的调节阀柱塞,所述调节阀柱塞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均与所述阀腔的内壁密封接触的柱塞头部和柱塞尾部,且所述柱塞头部和所述柱塞尾部之间连接有与所述阀腔具有间隙的柱塞杆部;和设置在所述阀座与所述柱塞尾部之间的调节阀弹簧,所述调节阀弹簧沿所述调节阀柱塞的移动方向布置;其中,所述阀腔的内壁上分别设置有回油孔和与所述排油腔相连通的卸油孔,且所述回油孔和所述卸油孔分别设置在所述柱塞尾部的两侧。优选的,上述机油泵中,所述回油孔与所述吸油腔相连通。优选的,上述机油泵中,所述柱塞头部靠近所述压力反馈油道的一端还设置有凸台。优选的,上述机油泵中,所述阀座上还设置有与所述阀腔 相连通的卸油小孔。优选的,上述机油泵中,所述回油孔设置在所述内壁上的所述调节阀弹簧对应的位置处,所述卸油孔设置在所述内壁上的所述柱塞杆部对应的位置处。优选的,上述机油泵中,所述压力反馈油道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所述阀腔的横截面面积。基于上述提供的机油泵,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包括润滑系统,该润滑系统包括用于贮存润滑油的油底壳和用于从所述油底壳中抽出所述润滑油并对其加压的机油泵,所述机油泵为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机油泵。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油泵包括泵体和分别设置在所述泵体两端的吸油腔和排油腔;还包括压力反馈油道,阀腔和设置在所述阀腔内的压力调节阀;其中,所述压力反馈油道和所述阀腔均设置在所述泵体上,且所述压力反馈油道的入口与主油道相连通,出口与所述阀腔相连通;所述压力调节阀包括阀座,调节阀柱塞和调节阀弹簧;其中,所述阀座设置在所述阀腔内远离所述压力反馈油道的一端;所述调节阀柱塞设置在所述阀腔的另一端并可沿所述阀腔的轴线方向移动,且所述调节阀柱塞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均与所述阀腔的内壁密封接触的柱塞头部和柱塞尾部,且所述柱塞头部和所述柱塞尾部之间连接有与所述阀腔具有间隙的柱塞杆部;所述调节阀弹簧设置在所述阀座与所述柱塞尾部之间并沿所述调节阀柱塞的移动方向布置;且所述阀腔的内壁上分别设置有回油孔和与所述排油腔相连通的卸油孔,所述回油孔和所述卸油孔分别设置在所述柱塞尾部的两侧。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油泵的压力反馈油道的入口与主油道相连通,所以在发动机工作的过程中,所述主油道的机油可以流入到压力反馈油道中,然后经过其出口流入到所述阀腔中,此时所述主油道的机油压力直接作用在所述调节阀柱塞的柱塞头部,此时由所述调节阀弹簧的反作用力控制所述压力调节阀的开闭;当所述机油压力大于设定的机油压力值时,所述调节阀弹簧被压缩,所述调节阀柱塞向远离所述压力反馈油道的方向移动,在其移动的过程中,所述回油孔初步被打开,由于受到所述调节阀弹簧的回复力,所需要的机油压力也逐渐增大,当所述回油孔和所述卸油孔均位于所述柱塞头部和所述柱塞尾部之间时,所述回油孔完全打开,所述压力调节阀开启,从所述排油腔排出的机油通过所述卸油孔经过所述回油孔将所述机油排放到别处,减少向所述主油道的排油量;当所述机油压力小于设定的机油压力值时,所述调节阀弹簧的反作用力作用在所述调节阀柱塞上,使其向靠近所述压力反馈油道的方向移动,当所述回油孔和所述卸油孔分别位于所述柱塞尾部的两侧时,所述压力调节阀关闭,从所述排油腔排出的机油将全部排放到所述主油道内;以此来控制所述主油道的机油压力。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油泵通过所述主油道压力反馈油道的机油压力控制压力调节阀的开闭进而控制机油泵的排油量,进而控制润滑主油道的机油压力,解决了发动机润滑主油道的机油压力控制问题,从而减少其对发动机的正常运转和使用寿命的影响。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 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油泵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油泵的局剖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油泵的压力调节阀处于关闭状态时的局剖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油泵的压力调节阀处于开启状态时的局剖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油泵的另一局剖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油泵,解决了发动机润滑主油道的机油压力控制问题,从而减少了其对发动机的正常运转和使用寿命的影响。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请参阅附图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油泵中,包括泵体3和分别设置在泵体3两端的吸油腔4和排油腔2 ;还包括压力反馈油道1,阀腔和设置在阀腔内的压力调节阀;其中,压力反馈油道I和阀腔均设置在泵体3上,且压力反馈油道I的入口与主油道相连通,出口与阀腔相连通;压力调节阀包括阀座5,调节阀柱塞7和调节阀弹簧6 ;其中,阀座5设置在阀腔内远离压力反馈油道I的一端;调节阀柱塞7设置在阀腔的另一端并可沿阀腔的轴线方向移动,且调节阀柱塞7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均与阀腔的内壁密封接触的柱塞头部71和柱塞尾部72,柱塞头部71和柱塞尾部72之间连接有与阀腔具有间隙的柱塞杆部;调节阀弹簧6设置在阀座5与柱塞尾部72之间并沿调节阀柱塞7的移动方向布置;且阀腔的内壁上分别设置有回油孔8和与排油腔2相连通的卸油孔9,回油孔8和卸油孔9分别设置在柱塞尾部72的两侧。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油泵的压力反馈油道I的入口与主油道相连通,所以在发动机工作的过程中,主油道的机油可以流入到压力反馈油道I中,然后经过其出口流入到阀腔中,此时主油道的机油压力直接作用在调节阀柱塞7的柱塞头部71,此时由调节阀弹簧6的反作用力控制压力调节阀的开闭;当机油压力大于设定的机油压力值时,调节阀弹簧6被压缩,调节阀柱塞7向远离压力反馈油道I的方向移动,在其移动的过程中,回油孔8初步被打开,由于受到调节阀弹簧6的回复力,所需要的机油压力也逐渐增大,当回油孔8和卸油孔9均位于柱塞头部71和柱塞尾部72之间时,回油孔8完全打开,压力调节阀开启,从排油腔2排出的机油通过卸油孔9经过回油孔8将机油排放到别处,优选的,将部分机油回流到吸油腔4内,减少向主油道的排油量;当机油压力小于设定的机油压力值时,调节阀弹簧6的反作用力作用在调节阀柱塞7上,使其向靠近压力反馈油道I的方向移动,当回油孔8和卸油孔9分别位于柱塞尾部72的两侧时,压力调节阀关闭,从排油腔2排出的机油将全部排放到主油道内;以此来控制主油道的机油压力。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油泵通过主油道压力反馈油道的机油压力控制压力调节阀的开闭进而控制机油泵的排油量, 进而控制润滑主油道的机油压力,解决了发动机润滑主油道的机油压力控制问题,从而减少其对发动机的正常运转和使用寿命的影响。其次,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油泵的具有油道压力反馈调节效果的结构制造方便,成本低廉,且具有压力调节稳定性高及响应速度快等优点。优选的,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机油泵中,回油孔8与吸油腔4相连通;当压力调节阀开启时,机油流经回油孔8直接流入吸油腔4中,与现有技术中的泄压阀直接将机油卸到油底壳中相比,减少了机油泵从油底壳抽吸的机油量,进而减少了机油泵的功率消耗,从而提高了发动机功率。优选的,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机油泵中,柱塞头部71靠近压力反馈油道I的一端还设置有凸台73。此凸台73增大了压力调节阀受压作用面积,便于该阀的开启,另一方面,在工作的过程中,凸台73会与阀腔的内壁接触,起止推作用。。进一步的,上述阀座5上还设置有与阀腔相连通的卸油小孔51。由于在机油泵工作的过程中,少量机油会从调节阀柱塞7与阀腔之间的间隙流入调节阀柱塞7与阀座5中间,该泄油小孔51用于将这些泄漏的机油排出压力调节阀外,避免了机油在调节阀柱塞7与阀座5之间的堆积,进而避免其影响压力调节阀运动。具体的,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机油泵中,回油孔8设置在内壁上的调节阀弹簧6对应的位置处,卸油孔9设置在内壁上的柱塞杆部对应的位置处。当然,回油孔8和卸油孔9还可以反过来布置。为了减少压力反馈油道I中的机油的储存量,进而减少机油的浪费,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机油泵中,压力反馈油道I的横截面面积小于阀腔的横截面面积;当然,压力反馈油道I和阀腔的横截面面积的大小关系不做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包括润滑系统,该润滑系统包括用于贮存润滑油的油底壳和用于从油底壳中抽出润滑油并对其加压的机油泵,所述机油泵为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机油泵。上述的发动机采用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机油泵,解决了发动机润滑主油道的机油压力控制问题,从而减少了其对发动机的正常运转和使用寿命的影响,其优点是由机油泵带来的,具体的请参考上述实施例中相关的部分,在此就不再赘述。[0045]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
权利要求1.一种机油泵,包括泵体(3)和分别设置在所述泵体(3)两端的吸油腔(4)和排油腔(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泵体(3)上的压力反馈油道(1),所述压力反馈油道(I)的入口与主油道相连通; 设置在所述泵体(3)上并与所述压力反馈油道(I)的出口相连通的阀腔;和 设置在所述阀腔内的压力调节阀,所述压力调节阀包括 阀座(5),其设置在所述阀腔内远离所述压力反馈油道(I)的一端; 设置在所述阀腔的另一端并可沿所述阀腔的轴线方向移动的调节阀柱塞(7),所述调节阀柱塞(7)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均与所述阀腔的内壁密封接触的柱塞头部(71)和柱塞尾部(72),且所述柱塞头部(71)和所述柱塞尾部(72)之间连接有与所述阀腔具有间隙的柱塞杆部;和 设置在所述阀座(5)与所述柱塞尾部(72)之间的调节阀弹簧(6),所述调节阀弹簧(6)沿所述调节阀柱塞(7)的移动方向布置; 其中,所述阀腔的内壁上分别设置有回油孔(8)和与所述排油腔(2)相连通的卸油孔(9),且所述回油孔(8)和所述卸油孔(9)分别设置在所述柱塞尾部(72)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机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孔(8)与所述吸油腔(4)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塞头部(71)靠近所述压力反馈油道(I)的一端还设置有凸台(73 )。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座(5)上还设置有与所述阀腔相连通的卸油小孔(5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孔(8)设置在所述内壁上的所述调节阀弹簧(6)对应的位置处,所述卸油孔(9)设置在所述内壁上的所述柱塞杆部对应的位置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反馈油道(I)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所述阀腔的横截面面积。
7.一种发动机,包括润滑系统,该润滑系统包括用于贮存润滑油的油底壳和用于从所述油底壳中抽出所述润滑油并对其加压的机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油泵为上述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机油泵。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油泵,包括设置在泵体上的压力反馈油道,其入口与主油道相连通;设置在泵体上并与压力反馈油道的出口相连通的阀腔;和设置在阀腔内的压力调节阀,其包括阀座,其设置在阀腔内远离压力反馈油道的一端;设置在阀腔的另一端并可沿阀腔的轴线方向移动的调节阀柱塞,其两端分别设置有均与阀腔内壁密封接触的柱塞头部和柱塞尾部,两者之间连接有与阀腔具有间隙的柱塞杆部;和设置在阀座与柱塞尾部之间的调节阀弹簧,其沿调节阀柱塞的移动方向布置;阀腔的内壁上分别设置有回油孔和与排油腔相连通的卸油孔,且回油孔和卸油孔分别设置在柱塞尾部两侧。解决了发动机润滑主油道的机油压力控制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
文档编号F01M1/16GK202578816SQ20122020689
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9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9日
发明者王奔, 吕林, 丁良, 王坚钢, 汪祥支, 唐飞, 汪得亭 申请人: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