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速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142962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减速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减速装置,其进一步提高通过形成微小凹部而产生的耐久性的提升效果。该减速装置(G1)具备彼此线接触的同时滑动的内销(46)即第1部件和内辊(48)即第2部件,在内销(46)及内辊(48)中的至少一个滑动面(48A)形成有多个微小凹部(60),其中,微小凹部(60)以在内销(46)与内辊(48)线接触的范围内存在的微小凹部(60)投影到线接触的接触线(X)上时,在该接触线X上以无间隙存在的方式形成在其中一个滑动面(48A)。
【专利说明】减速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申请主张基于2012年9月12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2-200337号的优先权。其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考援用于本说明书中。
[0002]本发明涉及一种减速装置。
【背景技术】
[0003]专利文献I中公开有构成为外齿轮摆动的同时内啮合于内齿轮的减速装置。在该减速装置中,通过沿轴向贯穿所述外齿轮的销状贯穿部件进行外齿轮的自转成分的取出。并且,在该公开例中,内齿轮包括具有圆弧状槽部的内齿轮主体和旋转自如地组装于该圆弧状槽部的销状内齿部件。
[0004]该销状内齿部件及内齿轮主体的槽部在运行时彼此线接触的同时滑动。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有如下技术:为了提高该部分的耐久性,在所述销状内齿部件的表面形成多个微小凹部,在该微小凹部与内齿轮主体的槽部之间填充有润滑剂。
[0005]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6-28394号公报(图1、图3)
[0006]但是,在专利文献I中未特别具体公开微小凹部的理想形成形态,因此实际上由形成微小凹部而产生的耐久性的提升效果有所限制。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是鉴于这种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提高通过形成微小凹部而产生的耐久性的提升效果的减速装置。
[0008]本发明通过构成为如下解决上述课题,一种减速装置,其具备彼此线接触的同时滑动的第I部件和第2部件,在所述第I部件及所述第2部件中的至少一个滑动面形成有多个微小凹部,其中,所述微小凹部以在所述第I部件与所述第2部件线接触的范围内所存在的所述微小凹部投影到所述线接触的接触线上时,在该接触线上无间隙存在的方式形成在所述一侧滑动面。
[0009]本发明构成为在第I部件与第2部件线接触的范围内存在的微小凹部投影到该线接触的接触线上时,微小凹部在该接触线上无间隙存在。
[0010]该第I部件与第2部件在线接触的范围内滑动时,第I部件与第2部件的接触线在该线接触的范围内移动,但根据本发明,此时,接触线上的任一部分均肯定能够通过至少I个微小凹部。这意味着滑动时不会发生接触线的任一部分I次也没有经过微小凹部的情况,结果能够良好地润滑线接触的范围。
[0011]另外,在此,线接触的范围是指第I部件与第2部件局部彼此持续接触,实际上维持连续滑动状态的范围。在后面举例进行详细叙述。
[0012]根据本发明,能够进一步提高通过形成微小凹部而产生的耐久性的提升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0013]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减速装置的主要部分的(A)主视图、(B)圆周方向的展开图、(C)投影到接触面上的微小凹部的投影图、及(D)投影到与接触线成直角的线上的微小凹部的投影图。
[0014]图2是上述减速装置的整体剖视图。
[0015]图3是沿图2的向视II1-1II线的剖视图。
[0016]图4是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减速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一部分中包括投影图的分解立体图。
[0017]图5是表示图4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分解立体图。
[0018]图中:G1_减速装置,20-外齿轮,22_内齿轮,26_输入轴,30-偏心体,32_滚子,34-滚子孔,36-槽部,38-内齿轮主体,40-外销,42-外壳,44-贯穿孔,46-内销,48-内辊,50-输出轴,52-凸缘体,60-微小凹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减速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0020]首先,利用图2及图3从减速装置Gl的动力传递系统的基本结构开始进行说明。
[0021]该减速装置Gl为外齿轮20摆动的同时内啮合于内齿轮22的偏心摆动型减速装置。进一步具体说明,该减速装置Gl具备接收来自未图示的马达的动力的输入轴26。偏心体30经键28与输入轴26 —体化。偏心体30的外周相对于输入轴26的轴心O I偏心预定的偏心量。在偏心体30的外周组装有滚子32。滚子32上卡合有所述外齿轮20的滚子孔34。即,外齿轮20组装成能够在滚子32的外周摆动旋转的同时内啮合。
[0022]该例子中,内齿轮22包括具有圆弧状槽部36的内齿轮主体38和旋转自如地组装于该圆弧状槽部36的外销40 (销状内齿部件)。内齿轮主体38与外壳42 —体化。外齿轮20的齿数稍微少于内齿轮22的齿数(外销40的数量)(该例子中仅少I个)。
[0023]在外齿轮20上形成有贯穿孔44,内销46 (销状贯穿部件)贯穿该贯穿孔44。在内销46的外周上作为滑动促进部件套设有内辊48 (筒状贯穿部件)。在内辊48与贯穿孔44之间确保有相当于所述偏心体30的偏心量的2倍的间隙δ。内销46压入/固定在与输出轴50 —体化的凸缘体52。
[0024]对该减速装置Gl的动力传递系统的作用进行简单的说明,若输入轴26旋转,则与该输入轴26 —体化的偏心体30旋转,外齿轮20通过滚子32摆动旋转。结果发生外齿轮20相对于处于固定状态的内齿轮22 (的外销40)的啮合位置依次偏移的现象。
[0025]外齿轮20的齿数仅比内齿轮22的齿数少I个,因此输入轴26每旋转I次,外齿轮20相对于内齿轮22仅偏移I齿量的相位(自转)。该自转成分通过内辊48及内销46传递到凸缘体52,与该凸缘体52 —体化的输出轴50旋转。另外,外齿轮20的摆动成分通过确保在内辊48与外齿轮20的贯穿孔44之间的间隙δ吸收。
[0026]S卩,在该实施方式中,内销46及内辊48发挥取出外齿轮20的自转成分的作用。另夕卜,这种减速装置能够限制外齿轮的自转,从内齿轮(外壳)侧取出输出(框架旋转型减速装置)。此时,内销或内辊发挥限制外齿轮的自转的作用。
[0027]在此,在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减速装置Gl中,若着眼于2个部件(第I部件及第2部件)彼此线接触的同时滑动的部分,则发现例如在偏心体30与滚子32之间、滚子32与外齿轮20 (的滚子孔34)之间、内销46与内辊48 (的内周面48A)之间、内辊48与外齿轮20(的贯穿孔44)之间、外齿轮20 (的外齿)与内齿轮22 (的外销40)之间、外销40与内齿轮主体38 (的槽部36)之间等存在多个。
[0028]在该实施方式中,其中的内销46与内辊48 (的内周面48A)之间及外销40与内齿轮主体38 (的槽部36)之间的2个滑动部适用本发明(也可适用于除此以外的部分)。具体而言,在内辊48的内周面48A (滑动面)及内齿轮主体38的槽部36 (滑动面)分别形成有微小凹部60、70、80。
[0029]首先,从内销46 (第I部件:具有圆弧状外周的部件)与内辊48 (第2部件:具有圆弧状内周的部件)之间的滑动部的结构开始进行详细说明。
[0030]图1表示减速装置Gl的内辊48的结构,在内周面48A (滑动面)形成有微小凹部60。图1中(A)表示内辊48的主视图、(B)表示沿圆周方向展开内辊48的内周面48A的展开图、(C)表示微小凹部60投影到接触线X上时的投影图、(D)表示微小凹部60投影到与接触线X成直角的方向时的投影图。
[0031]其中“微小凹部60 (60A、60B、60C、……)”不仅是指加工内辊48自身(的内周面48A)时因加工工具难免产生的凹凸的凹部,还意味以形成微小凹部60为目的“有目的地”形成的凹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通过“钢球”对内辊48的内周面48A强力按压(或者碰撞)等的加工来形成微小凹部60。
[0032]微小凹部60的大小(直径)在该实施方式中设定为5μπι~20μπι左右。如在图1所示描绘那样,各微小凹部60的形状无需一定相同,也无需一定相似。即形状可不同,大小也可不同。若是圆以外的形状,则长边方向的方向也无需统一(方向可各异)。但是,也可统一。即,例如也可以仅由相同 形状及大小的微小凹部构成。
[0033]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该内销46与内辊48线接触的范围Y内存在的微小凹部60投影到该线接触的接触线X上(滑动方向)时(更具体而言,从线接触的范围Y的端部的接触线Xo上观察线接触的范围Y时),如图1 (C)所示,微小凹部60以在该接触线Xo上无间隙存在的方式形成在内辊48的内周面48Α。
[0034]其中,“线接触的范围Y”是指内销46 (第I部件)与内辊48 (第2部件)的局部彼此持续接触,实际上维持连续滑动状态的范围。即,“接触”不是指外观上的,而是指“实际接触”。对此在说明下面实施方式时进行详细说明。
[0035]在该实施方式中,内销46与内辊48没有分离,其局部彼此实际上始终持续接触,维持连续滑动状态,因此“线接触的范围Y”成为内辊48的内周面48Α的整圈。
[003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 (C)所示,在内销46与内辊48线接触的范围Y内存在的微小凹部60投影到接触线Xo上时,微小凹部60在该接触线Xo上无间隙存在,但如图1 (D)所示,从与接触线X成直角的方向(滑动方向)的端部观察线接触的范围Y内存在的微小凹部60时(投影所有微小凹部60)时,局部存在间隙LI~L8 (有微小凹部60不存在的部分)。但是,该间隙LI~L8并非必须存在,也可不存在。即,即使以图1 (D)的方向投影时微小凹部60也可无间隙地存在。
[0037]并且,如在图1的描绘例中可知,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内辊48的轴向中央部分(图1的向右下方画上阴影线的部分)Kc形成的微小凹部60的表面积大于在轴向端部(图1中的间隔较大的向右上方画上阴影线的部分)Ke形成的微小凹部60的表面积,即“更密地”形成。更具体而言,形成为{(形成在轴向中央部分Kc的微小凹部60的表面积)/ (轴向中央部分Kc的总表面积)} > {(形成在轴向端部Ke的微小凹部60的表面积)/ (轴向端部Ke的总表面积)}。另外,增大表面积时,可增加微小凹部60的数量,也可加大每个微小凹部60的大小,当然也可以增加数量的同时加大大小。
[0038]接着,对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减速装置Gl的内销46与内辊48之间的滑动部的作用进行说明。
[0039]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内销46与内辊48线接触的范围Y内存在的微小凹部60投影到接触线Xo上时,微小凹部60在该接触线Xo上无间隙存在。因此,内销46与内辊48的接触线X在线接触的范围Y内移动时,在接触线X上的所有轴向位置上,一定能够与任一微小凹部60内的润滑剂接触。
[0040]为了容易理解,以相反例进行说明,若暂时假定为例如图1中不存在涂黑的微小凹部60M与60N,则图1 (C)中的投影图面上,应投影该微小凹部60M与60N的部分产生“间隙”。这意味着滑动时,接触线X上的Kl部分(在线接触的范围Y内)I次也没有通过微小凹部60。其结果,在图1中画上斜线的部分Kd,成为始终持续排出润滑剂的状态下的接触。若遍及线接触的范围Y的总长上存在润滑剂未进入的部分Kd,则在该部分Kd中润滑剂的保持性下降,且无法得到由润滑剂产生的良好的润滑效果,从而容易引起摩擦、磨损。
[004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内销46与内辊48线接触的范围Y内,接触线X移动时,在该接触线X上的所有轴向位置上至少进行I次润滑剂的供给,因此能够维持良好的润滑。
[0042]若(没有特别考虑)只是形成多个微小凹部60,则内辊48的内周面48A被该多个微小凹部60埋没,内销46与内辊48的内周面48A的实际接触面压力上升,耐久性反而下降。因此在以往,实际上无法过多形成微小凹部60,估计这就是耐久性的效果不得不停留在“限定程度”的重要原因。
[0043]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仅由形成更加少量的微小凹部60、即仅由从与接触线X成直角的方向观察投影微小凹部60时产生间隙LI?L8程度的较少数量(或者较小表面积)的微小凹部60即可实现与以往相等的润滑性。因此,能够降低相应量(微小凹部60减少的量)的内销46与内辊48的接触面压力,并能够进一步提高耐久性。并且,例如最大限度确保接触面积的同时,尽量形成较多(较大表面积的)微小凹部60时,能够维持所需的接触面压力,并且维持最大级别的润滑特性,结果此时也能够进一步提高耐久性。
[0044]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设为形成在内辊48的轴向中央部分(图1的向右下方画上阴影线的部分)Kc的微小凹部60的表面积大于形成在轴向端部(图1中间隔较大的向右上方画上阴影线的部分)Ke的微小凹部60的表面积,即“更密地”形成。
[0045]这是因为,如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减速装置Gl,就内销46上套设有内棍48的滑动结构而言,在内辊48的轴向中央部分Kc存在比轴向端部Ke更难润滑的倾向。如此,通过使形成在轴向中央部分Kc的微小凹部60的表面积大于形成在轴向端部Ke的微小凹部60的表面积,能够遍及轴向的所有位置更均等地进行内销46与内辊48的润滑。
[0046]接着,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即将本发明适用于构成内齿轮22的内齿的外销40 (第I部件)与内齿轮主体38 (第2部件)的槽部36 (滑动面)的接触面的例子进行详细说明。
[0047]如前述,在本发明中“线接触的范围”是指“实际线接触的范围”。内齿轮22的槽部36与外销40的接触处严格来讲并不是遍及槽部36的整个范围,而是分开存在于槽部36局部的特定2处。
[0048]S卩,在内齿轮22的外销40与内齿轮主体38的槽部36的滑动部中,运行时,实际上外销40与内齿轮主体38线接触的范围因外销40从外齿轮20侧受到的荷载反作用力的关系成为远离槽部36的底部36B的位置(进行正反旋转,因此实际上为除底部36B以外的Y3、Y4 这 2 处)。
[0049]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根据本发明的宗旨,按槽部36的各个“线接触的范围Υ3、Υ4”,在接触线Χ3、Χ4上(滑动方向)投影存在于该线接触的范围Υ3、Υ4上的微小凹部70、80时,该微小凹部70、80形成为在各个接触线Χ3、Χ4上无间隙存在。
[0050]结果,通过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在正旋转及逆旋转的任意情况下,都能够进行良好的润滑,并能够进一步提高耐久性。
[0051]另外,从本发明的基本宗旨观察,在每一个线接触的范围Υ3、Υ4内存在的各个微小凹部70、80投影到各个接触线Χ3、Χ4上时,该微小凹部70、80在各接触线Χ3、Χ4上必须无间隙存在,并且,虽然由此足够,但本发明中,例如如图5所示,也可在槽部36的底部36Β形成微小凹部90。并且,若在槽部36的底部36Β也形成微小凹部90时,外销40不与该底部36Β接触,几乎不会施加荷载,因此微小凹部90的大小(表面积)也可以大于在线接触的范围Υ3、Υ4内形成的所述微小凹部70、80的大小。更具体而言,也可形成为{(底部36Β的微小凹部70、80的表面积)/ (底部36Β的总表面积)} > {(线接触的范围Υ3、Υ4的微小凹部70、80的表面积)/ (线接触的范围Υ3、Υ4的总表面积)}成立。结果,装置停止时或者反转时等,存在于该底部36Β的润滑剂渗出到外销40的表面上,因此能够进行更良好的润滑。
[005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适用于摆动内啮合型行星齿轮减速装置的滑动部,但在本发明中,关于减速装置的基本结构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不管是具有何种减速机构的减速装置,在该减速装置中,只要存在第I部件与第2部件彼此线接触的同时滑动的部位,就能够在该部位中同样适用本发明,并可获得相同的效果。
[0053]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I部件(内销、外销)及第2部件(内辊、外销槽部)中,仅在第2部件形成微小凹部,但也可在第I部件、第2部件二者上形成微小凹部。
【权利要求】
1.一种减速装置,其具备彼此线接触的同时进行滑动的第I部件和第2部件,在所述第I部件及所述第2部件中的至少一个滑动面上形成有多个微小凹部,所述减速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微小凹部以当所述第I部件与所述第2部件线接触的范围内所存在的所述微小凹部投影到所述线接触的接触线上时,在该接触线上无间隙存在的方式形成在所述一个滑动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部件为具有圆弧状外周的部件,所述第2部件为具有圆弧状内周的部件,所述第I部件的圆弧状外周与所述第2部件的圆弧状内周彼此线接触的同时进行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装置为外齿轮摆动的同时与内齿轮内啮合的减速装置, 通过沿轴向贯穿所述外齿轮的销状贯穿部件进行所述外齿轮的自转成分的取出或该自转成分的限制,并且 所述第I部件为所述销状贯穿部件, 所述第2部件为套设在该销状贯穿部件的外周的筒状贯穿部件,并且, 在所述销状贯穿部件或筒状贯穿部件的轴向中央部分所形成的所述微小凹部的表面积形成为大于在该销状贯穿部件或筒状贯穿部件的轴向端部所形成的所述微小凹部的表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装置为外齿轮摆动的同时与内齿轮内啮合的减速装置, 所述内齿轮包括具有圆弧状槽部的内齿轮主体和旋转自如地组装于所述圆弧状槽部的销状内齿部件, 所述第I部件为所述销状内齿部件, 所述第2部件为具有所述槽部的所述内齿轮主体,并且, 所述销状内齿部件与所述内齿轮主体发生线接触的所述线接触的范围,设置在所述内齿轮主体的除所述槽部的底部之外的2处,所述微小凹部在每个线接触的范围内分别存在的微小凹部投影到所述接触线上时,在该接触线上无间隙存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槽部的底部也形成微小凹部,并且,形成在该底部的微小凹部的表面积大于形成在所述线接触的范围内的微小凹部的表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微小凹部投影到与所述接触线正交的线上时,有该微小凹部不存在的部分。
【文档编号】F01M11/00GK103670586SQ201310277749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3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2日
【发明者】石塚正幸, 南云稔也, 芳贺卓 申请人: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