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体喷油泵自润滑挺柱体滚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47370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单体喷油泵自润滑挺柱体滚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单体喷油泵自润滑挺柱体滚轮,滚轮销(6)开有滚轮销油道(X),挺柱体(3)端部开有轴向润滑油道(Z)连通挺柱腔(D)和滚轮销油道(X),挺柱体(3)圆柱面上开有环形油槽(H)连接挺柱体进油孔(J),滚轮销油道(X)的直孔连通轴向润滑油道(Z)、斜孔连通滚轮销(6)顶面的圆锥油槽(V)。轴向润滑油道(Z)与挺柱体进油孔(J)交叉连通,挺柱体进油孔(J)连通滚轮室(G)。润滑油一部分通过轴向润滑油道(Z)进入挺柱腔(D),一部分进入滚轮销油道(X),一部分进入滚轮室(G),分别在运动中自行对滚轮(4)、滚轮销(6)和挺柱腔(D)内的弹簧(7)、柱塞(8)进行强制润滑,减轻运动件摩擦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专利说明】一种单体喷油泵自润滑挺柱体滚轮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柴油机用喷油泵,尤其涉及电控单体泵的滚轮润滑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电控单体泵是第二代时间控制燃油泵,主要运动部件为柱塞、挺柱、滚轮,由柴油机凸轮轴上的油泵凸轮驱动滚轮,顶动挺柱上下运动,从而推动活塞运动,对燃油进行加压,由此获得较高的燃油压力。由于现代新型柴油机需要较高的燃油喷射压力,以满足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指标的要求,这就要求柱塞提供更大的推力,从而增大了滚轮和凸轮的负荷。为了保证运动部件正常工作,必须提供良好的润滑,并及时降低运动产生的热量。如果设计结构和润滑方式不合理,凸轮和滚轮将很快磨损、烧蚀,导致主机性能下降,甚至出现重大故障。过去柴油机燃油喷射压力不够高,运动件负荷不够大,传统的飞溅润滑方式尚能够满足润滑要求,但在燃油喷射压力较高的电控单体泵上,原有的润滑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必须研究新的润滑方式。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简单有效的润滑结构形式,通过内设油道对滚轮和滚轮销进行强制润滑,结构紧凑,设计合理,安装方便,运动可靠,保证滚轮充分润滑,防止出现烧蚀、磨损现象,减少故障,保证喷油泵正常工作,更好实现主机性能。
[0004]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完成的:设计制作一种单体喷油泵自润滑挺柱体滚轮,挺柱体端部滚轮支架两边的滚轮销孔架装滚轮销,滚轮套装在滚轮销上,装设在中间滚轮室中,挺柱体配装在挺柱套内,挺柱套上开有挺柱套进油孔,挺柱体上开有挺柱体进油孔,滚轮销上开有滚轮销油道,挺柱体内的挺柱腔底面开有轴向润滑油道,连通挺柱腔和滚轮销油道。挺柱体进油孔周围的挺柱体圆柱面上开有一圈环形油槽,与挺柱体进油孔外口的凹槽连通,挺柱体进油孔向挺柱体中心内倾斜,直通滚轮室,并与挺柱体内的轴向润滑油道相交连通。滚轮销中部顶面开有圆锥油槽,与滚轮销油道斜孔连通,滚轮销油道由垂直油孔和斜孔连接构成,斜孔连通圆锥油槽,垂直油孔连通挺柱体的轴向润滑油道。挺柱套圆柱面上开有挺柱套进油孔,周围带有凹槽,挺柱体向上轴向运动时,挺柱套进油孔可与挺柱体进油孔重合连通。配套安装完毕,来自单体喷油泵安装座上的润滑油可由挺柱套上的挺柱套进油孔进入单体喷油泵内,单体喷油泵工作时,柴油机机体上的凸轮驱动滚轮通过挺柱体推动活塞运动,对燃油进行加压。在此过程中,挺柱套是不动的,静止状态下挺柱套进油孔与挺柱体进油孔并不连通,随着挺柱体向上运动,挺柱体进油孔有达到挺柱套进油孔的位置和时间,并相互连通,润滑油通过挺柱套进油孔进入挺柱体进油孔,为了保证挺柱体和挺柱套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进油孔不宜开得太大,这样就使进油孔的孔径较小,而挺柱套进油孔与挺柱体进油孔连通的时间较短,进入的润滑油量较少,会影响润滑效果,因此在挺柱体进油孔周围开设了一圈环形油槽,储存通过挺柱套进油孔进入的润滑油,及时补充进入挺柱体进油孔的润滑油,改善滚轮润滑效果。同时,环形油槽中的润滑油在挺柱体和挺柱套之间的结合面上形成了润滑油膜,能够减少摩擦磨损,降低运动阻力。
[0005]润滑油进入挺柱体进油孔直通到滚轮室,对滚轮室内设的滚轮进行外部润滑。挺柱体端部还设置了一条连通挺柱腔和滚轮销孔的轴向润滑油道,与连接滚轮室的挺柱体进油孔相交连通。挺柱体进油孔进入的润滑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连接滚轮室的斜向油道进入滚轮室,直接对滚轮进行润滑;第二部分通过轴向润滑油道向上进入挺柱腔,对挺柱腔中的弹簧、柱塞与挺柱体的接触面进行润滑;第三部分通过轴向润滑油道向下进入滚轮销油道,对滚轮销与滚轮的结合面进行润滑。这样,只要凸轮推动滚轮、挺柱体向上运动,润滑油就会通过挺柱套进油孔进入挺柱体进油孔,并通过轴向润滑油道和滚轮销油道,自行对滚轮、弹簧、柱塞、滚轮销进行强制润滑,满足这些运动部件的润滑要求。
[0006]按照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试制、试验,证明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紧凑,油道畅通,润滑良好,在喷油泵工作过程中,能够自行对滚轮和运动部件进行润滑,减少磨损造成的故障,保证主机性能可靠,配套效果好,运行稳定,延长了使用寿命,经济社会效益良好,较好地达到了预定目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本实用新型在喷油泵I上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0008]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09]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润滑油道结构示意图;
[0010]图4是挺柱体3的外形结构图;
[0011]图5是滚轮销6的半剖结构图。
[0012]图中,I一喷油泵,2—挺柱套,3—挺柱体,4一滚轮,5—滚轮支架,6—滚轮销,7—弹簧,8—柱塞;D—挺柱腔,T一挺柱套进油孔,J一挺柱体进油孔,G—滚轮室,X—滚轮销油道,H—环形油槽,K一滚轮销孔,V—圆锥油槽,Z—轴向润滑油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说明。
[0014]参阅图1、图2、图3,喷油泵I的泵体下端内套装挺柱套2,挺柱套2内配装挺柱体3,挺柱体3下端为滚轮支架5,滚轮支架5两边滚轮销孔K装设滚轮销6,滚轮4套装在滚轮销6上,设置在滚轮支架5中部滚轮室G内。挺柱套2外圆柱面上开有挺柱套进油孔T,挺柱体3外圆面上开有挺柱体进油孔J,挺柱体进油孔J与滚轮室G连通,并与贯通挺柱腔D与滚轮销孔K的轴向润滑油道Z相交连通,轴向润滑油道Z在滚轮销孔K内的开口与滚轮销油道X相连通,在滚轮销6体内斜向连通滚轮销6中段顶面的圆锥油槽V。静止状态下挺柱套进油孔T与挺柱体进油孔J不在同一高度,互不连通,柴油机喷油泵I工作,柴油机凸轮推动滚轮4带挺柱体3上下运动,推动柱塞8上下运动,给燃油施压,此时挺柱套进油孔T与挺柱体进油孔J在运动中有重合连通的机会,润滑油通过挺柱套进油孔T进入挺柱体进油孔J直达滚轮室G,对滚轮4润滑。同时通过轴向润滑油道Z,向上进入挺柱腔D、向下进入滚轮销油道X,分别对挺柱腔G内的弹簧7、柱塞8进行润滑;对滚轮销6与滚轮4接触面进行润滑。由于挺柱体进油孔J的孔径较小,与挺柱套进油孔T重合连通的时间短,进入挺柱体进油孔J的润滑油量少,不能完全满足滚轮4润滑的需要,因此在挺柱体进油孔J周围开有一圈环形油槽H,挺柱套进油孔T进入的润滑油在环形油槽H中储存,对挺柱体进油孔J进行补充供油,同时形成挺柱体3外圆柱面的油膜,减少挺柱体3与挺柱套2的摩擦、磨损,保证运动部件、配套部件自润滑良好。
[0015]参阅图4,挺柱体3的下端部设置滚轮支架5,滚轮支架5两边开有滚轮销孔X,中部为滚轮室G,挺柱体3侧面开有挺柱体进油孔J和环形油槽H,挺柱体进油孔J连通滚轮室G,同时连通滚轮销孔K,在挺柱体进油孔J周围开有一圈环形油槽H,用于存储挺柱套进油孔T进入的润滑油。
[0016]参阅图5,滚轮销中部顶面开有圆锥油槽V,与斜向的滚轮销油道X连通,斜向润滑油道与垂直的润滑油道连通,顶面开口连接挺柱体3的轴向润滑油道Z,作为润滑油的通道,分别对滚轮销孔K与滚轮销6接触面进行润滑;对滚轮销6与滚轮4接触面进行润滑。
[0017]采用本实用新型润滑方式,滚轮4在运动中自行强制润滑,改善了配合工况,同时对挺柱腔D内的弹簧7、柱塞8,及滚轮4与滚轮销6的接触面进行了有效润滑,减少了配套运动件的摩擦、磨损,降低了运动阻力,保证了喷油泵I的正常工作,提高了柴油机运行稳定性。配套性能好,故障少,延长了使用寿命,满足了喷油泵I运动部件润滑要求,经济社会效益良好,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权利要求】
1.一种单体喷油泵自润滑挺柱体滚轮,挺柱体(3)端部滚轮支架(5)两边的滚轮销孔(K )架装滚轮销(6 ),滚轮(4 )套装在滚轮销(6 )上,装设在中间滚轮室(G )中,挺柱体(3 )配装在挺柱套(2)内,其特征在于挺柱套(2)上开有挺柱套进油孔(T),挺柱体(3)上开有挺柱体进油孔(J),滚轮销(6)上开有滚轮销油道(X),挺柱体(3)内的挺柱腔(D)底面开有轴向润滑油道(Z),连通挺柱腔(D)和滚轮销油道(X)。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体喷油泵自润滑挺柱体滚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挺柱体进油孔(J)周围的挺柱体(3)圆柱面上开有一圈环形油槽(H),与挺柱体进油孔(J)外口的凹槽连通,挺柱体进油孔(J)向挺柱体(3)中心内倾斜,直通滚轮室(G),并与挺柱体(3)内的轴向润滑油道(Z)相交连通。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体喷油泵自润滑挺柱体滚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滚轮销(6)中部顶面开有圆锥油槽(V),与滚轮销油道(X)斜孔连通,滚轮销油道(X)由垂直油孔和斜孔连接构成,斜孔连通圆锥油槽(V),垂直油孔连通挺柱体(3)的轴向润滑油道(Z)。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体喷油泵自润滑挺柱体滚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挺柱套(2)圆柱面上开有挺柱套进油孔(T),周围带有凹槽,挺柱体(3)向上轴向运动时,挺柱套进油孔(T)可与挺柱体进油孔(J)重合连通。
【文档编号】F02M59/10GK203383956SQ201320462840
【公开日】2014年1月8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31日
【发明者】乌江, 史永康, 周明, 贾生刚, 张卫军, 张明, 杨旎, 付立昌, 张秉鉴, 黄金鹏 申请人:山东鑫亚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常州亚美柯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