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油冷却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164371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机油冷却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机油冷却器,包括:连接端盖,其一端的端面用来安装在发动机的机体上且该端面上设有高温机油进口、低温机油出口和冷却液出口,连接端盖的侧端设有冷却液进口;外置冷却芯,其内部具有冷却液循环腔室和机油循环通道,外置冷却芯安装在连接端盖的另一端的端面上,冷却液循环腔室与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接通,机油循环通道与高温机油进口和低温机油出口接通。该机油冷却器冷却效率高,安装位置灵活,可减小发动机的横向尺寸,整机布置更紧凑。
【专利说明】机油冷却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的润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机油冷却器。

【背景技术】
[0002]机油冷却器的功能是冷却发动机的润滑油,传统的发动机,一般是借用发动机的冷却液来交换热量,机油冷却器一般布置安装在发动机的两侧,即机油冷却器的热交换芯片安装在发动机的机体内部。但是,这种机油冷却器的热交换芯片安装在发动机的机体内部情况下,发动机的机体需设计安装窗口,以便安装热交换芯片,这使得发动机的横向尺寸增大,整机的布置不紧凑,发动机的机体的结构工艺复杂,还有发动机的机体的结构强度受到影响,另外,这种安装方式,发动机的冷却液流经机油冷却器的冷却液有限,导致机油冷却效率不高。
[0003]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油冷却器,通过设计独立的外置冷却芯,提高机油冷却效果,同时使得发动机整机布置紧凑,发动机的机体结构工艺简单。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油冷却器,包括:连接端盖,其具有第一安装端面和第二安装端面,第一安装端面用来安装在发动机的机体上且第一安装端面上设有机油进口、机油出口、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机油进口和机油出口用来与发动机的机体上的机油主油道接通,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用来与发动机的机体上的冷却液循环系统接通;外置冷却芯,其内部具有冷却液循环腔室和机油循环通道,外置冷却芯安装在第二安装端面上,冷却液循环腔室与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连通,机油循环通道与机油进口和机油出口接通。
[0006]优选地,机油进口和机油出口设在第一安装端面的下端部分,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设在第一安装端面的上端部分;第二安装端面位于连接端盖的上端部分,连接端盖的内部设有上油管道和下油管道,机油循环通道通过上油管道和下油管道分别与机油进口和机油出口对应连通。
[0007]优选地,外置冷却芯具有与第二安装端面配合安装的第三安装端面,外置冷却芯内的机油循环通道通过机油端面接口分别与上油管道和下油管道接通。
[0008]优选地,第二安装端面的中间部位设有内凹的空腔,空腔与冷却液出口贯通;冷却液进口贯通至第二安装端面且与冷却液循环腔室的进口端对接在一起,冷却液循环腔室的出口端与空腔连通;第二安装端面与第三安装端面之间设有异形密封圈,异形密封圈用来对机油端面接口、空腔及冷却液循环腔室的进口端进行密封。
[0009]优选地,第二安装端面上设有与冷却液进口和空腔连通的分流通道。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设计独立的外置冷却芯,不需要在机体上铸造、加工出冷却芯的放置空间,也不要再设计冷却芯在机体的水套,可减小发动机的横向尺寸,而且安装位置更灵活,使得整机布置紧凑,发动机的机体结构工艺简单;另外,利用该机油冷却器的外置冷却芯和连接端盖同时构成机油与冷却液的热交换场所,加上外置冷却芯内的芯片数量可任意增加,同时可以借用风冷,可有效提高冷却效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机油冷却器的正面示意图;
[0012]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机油冷却器的侧面示意图;
[0013]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机油冷却器中连接端盖的第二安装面的示意图;
[0014]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机油冷却器中连接端盖的第一安装面的示意图。
[0015]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0016]1-连接端盖,11-机油进口,12-机油出口,13-冷却液进口,14-冷却液出口,16-空腔,17-异形密封圈,2-外置冷却芯。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0018]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
[0019]如图1及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机油冷却器,包括连接端盖I和外置冷却芯2,其中,连接端盖I具有第一安装端面a和第二安装端面b,第一安装端面a用来安装在发动机的机体上,外置冷却芯2安装在第二安装端面b上,该机油冷却器通过设计独立的外置冷却芯2,不需要在机体上铸造、加工出冷却芯的放置空间,也不要再设计冷却芯在机体的水套,可以减小发动机的横向尺寸,使得整机布置紧凑,发动机的机体结构工艺简单,另外利用该机油冷却器壳体本身构成机油与冷却液的热交换场所,提高机油冷却效果。
[0020]如图3及图4所示,连接端盖I的第一安装端面a上设有机油进口 11、机油出口12、冷却液进口 13和冷却液出口 14,机油进口 11和机油出口 12用来与发动机的机体上的机油主油道接通,冷却液进口 13和冷却液出口 14用来与发动机的机体上的冷却液循环系统接通。外置冷却芯2的内部具有冷却液循环腔室和机油循环通道(图中未示出,同现有技术),外置冷却芯2安装在连接端盖I的第二安装端面b上(参见图2),冷却液循环腔室与冷却液进口 13和冷却液出口 14连通,经过外置冷却芯2的冷却液通过冷却液出口 14回流到发动机的机体内的冷却液循环系统,机油循环通道与机油进口 11和机油出口 12接通,机体内的高温机油通过机油进口 11进入外置冷却芯2冷却后又通过机油出口 12回流到发动机的机体内的润滑油系统。连接端盖I可以采用铸铝材料,重量轻。
[0021]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机油进口 11和机油出口 12设在第一安装端面a的下端部分,冷却液进口 13和冷却液出口 14设在第一安装端面的上端部分(参见图4)。第二安装端面b位于连接端盖I的上端部分(参见图3),连接端盖I的内部设有上油管道111和下油管道121 (参见图4),机油循环通道通过上油管道111和下油管道121分别与机油进口11和机油出口 12对应连通。外置冷却芯2具有与第二安装端面b配合安装的第三安装端面(参见图2),外置冷却芯2内的机油循环通道通过机油端面接口分别与上油管道111和下油管道121接通,具体地,在第二安装端面b上设有分别与上油管道111和下油管道121的上端接通的接口(图中标记为151和152),相应地,在外置冷却芯2的第三安装端面设有与机油循环通道的两端接通的接口,在外置冷却芯2的第三安装端面与第二安装端面配合安装时,接口与接口密封对接(机油端面接口)实现机油的流通通道。对于冷却液的流通方式不同于机油的流通,具体地,在第二安装端面b的中间部位设有内凹的空腔16,空腔16与冷却液出口 14贯通,另外,冷却液进口 13 (位于第一安装端面a上)贯通至第二安装端面b且与冷却液循环腔室的进口端对接在一起,也即冷却液进口 13与外置冷却芯2内部的冷却液循环腔室的进口端采用类似与机油端面接口的形式实现接通,而冷却液循环腔室的出口端与空腔16连通(不与冷却液出口 14对接),此时,在连接端盖I的内部具有大量的冷却液可以对连接端盖I本身进行冷却,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连接端盖I内部的冷却液同时可以与上下油管内的机油进行热交换,不限于外置冷却芯2内部的交换场所,相当于扩大机油与冷却液的热交换场所,冷却效果明显提高。
[0022]当然,在第二安装端面b与第三安装端面之间必须设有异形密封圈17,异形密封圈17用来对机油端面接口、空腔及冷却液循环腔室的进口端进行密封,避免油水混合。
[0023]另外,在第二安装端面b上设有与冷却液进口 13和空腔16连通的分流通道18 (参见图3),分流通道18的大小根据需要设计,可以调节进入外置冷却芯2内的冷却液的水量。分流通道18可以对流经冷却器的发动机冷却液进行分流,将冷却器不需要的多余冷却液通过这个通道直接流到机体水套中,避免全部冷却液都经过外置冷却芯2而产生巨大的水阻,而影响发动机本体的冷却效果。还有,在机油进口 11处位置可以设置单向限压阀,可以限制进入外置冷却芯2内的机油压力,确保安全,多余的机油通过泄流孔19(参见图4)回到机体。
[0024]总之,本实施例提供的机油冷却器通过设计独立的外置冷却芯2,不需要在机体上铸造、加工出冷却芯的放置空间,也不要再设计冷却芯在机体的水套,可减小发动机的横向尺寸,而且安装位置更灵活,使得整机布置紧凑,发动机的机体结构工艺简单;另外,利用该机油冷却器的外置冷却芯和连接端盖I同时构成机油与冷却液的热交换场所,加上外置冷却芯内的芯片数量可任意增加,同时可以借用风冷,可有效提高冷却效率。
[0025]前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实用新型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机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端盖,其具有第一安装端面和第二安装端面,所述第一安装端面用来安装在发动机的机体上且所述第一安装端面上设有机油进口、机油出口、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所述机油进口和所述机油出口用来与发动机的机体上的机油主油道接通,所述冷却液进口和所述冷却液出口用来与发动机的机体上的冷却液循环系统接通;以及 外置冷却芯,其内部具有冷却液循环腔室和机油循环通道,所述外置冷却芯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端面上,所述冷却液循环腔室与所述冷却液进口和所述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机油循环通道与所述机油进口和所述机油出口接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油进口和所述机油出口设在所述第一安装端面的下端部分,所述冷却液进口和所述冷却液出口设在所述第一安装端面的上端部分; 所述第二安装端面位于所述连接端盖的上端部分,所述连接端盖的内部设有上油管道和下油管道,所述机油循环通道通过所述上油管道和所述下油管道分别与所述机油进口和所述机油出口对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置冷却芯具有与所述第二安装端面配合安装的第三安装端面,所述外置冷却芯内的机油循环通道通过机油端面接口分别与所述上油管道和所述下油管道接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端面的中间部位设有内凹的空腔,所述空腔与所述冷却液出口贯通; 所述冷却液进口贯通至所述第二安装端面且与所述冷却液循环腔室的进口端对接在一起,所述冷却液循环腔室的出口端与所述空腔连通; 所述第二安装端面与所述第三安装端面之间设有异形密封圈,所述异形密封圈用来对所述机油端面接口、所述空腔及所述冷却液循环腔室的进口端进行密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端面上设有与所述冷却液进口和所述空腔连通的分流通道。
【文档编号】F01P11/08GK203978542SQ201420450757
【公开日】2014年12月3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12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12日
【发明者】王羽, 何化, 曹杨军, 陈剑涛, 黄鸿 申请人: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