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油用输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70723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汽油用输送管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是涉及设置有进入管的汽油用的输送管的发明,尤其涉及输送管主体与进入管的连接部分。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设置多个喷射器以向发动机的多个汽缸供给汽油的汽油用输送管。该汽油用输送管将从油箱经由驾驶室下的配管供给的燃料从多个喷射器依次向发动机的多个进气管或者汽缸内喷射,将该燃料与空气混合,并使该混合气体燃烧,由此产生发动机的输出。

而且,在该汽油用输送管中,无回类型的汽油用输送管没有使多余的燃料返回油箱的配管,因此当由于从喷射器针对发动机的进气管或者汽缸的燃料喷射而引起汽油用输送管的内部减压时,由于该剧烈的减压和燃料喷射的停止而产生的压力波使在汽油用输送管的内部产生压力脉动。该压力脉动在车内被作为噪音传播,该噪音给驾驶人员和乘车人员带来不适感。因此,出于降低上述那样的压力脉动的目的,提出了将壁面设为扁平形状以具有脉动吸收功能的输送管。这些具有压力脉动吸收功能的汽油用输送管在外壁形成挠性的吸收面,承受伴随着燃料喷射产生的压力而吸收面发生挠性变形,由此吸收降低压力脉动,从而能够防止由振动引起的异音的产生。

而且,如图6、7所示,在上述那样的能够降低脉动的汽油用输送管的输送管主体31的壁面上连接有进入管的情况下,由于像图8所示那样输送管主体31的宽幅壁33、34和窄幅壁35、36发生挠性变形而应力集中于窄幅壁35与进入管32的连接部38附近,输送管主体31有可能破损。因此,为了防止这样的破损,已知有像图9所示那样在设置于输送管主体41的两端部的端盖42上连接进入管45,或者像图10或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在接近端盖51的部分连接进入管55等在输送管主体31、41、52的宽幅壁33、34、43、53和窄幅壁35、36、44、54的不容易发生挠曲变形的部分连接进入管32、45、55的方法。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25285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当像上述那样将进入管针对输送管主体的连接位置限定于端盖或接近端盖的部分时,进入管的安装位置被限定,因此有可能需要进行发动机布局的大范围的重新修改,并且有时为了成为期望的布局还不得不将进入管延长到必要长度以上。

因此,本发明想要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通过使进入管针对输送管主体的安装位置具有自由度,从而实现布局性的提高。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在汽油用输送管中具有扁平形状的输送管主体,在该输送管主体上设置有对置的一对宽幅壁和宽度比该一对宽幅壁的宽度窄的对置的一对窄幅壁,在该输送管主体的窄幅壁上连接配置有进入管,并且通过在该进入管与窄幅壁的连接部上从该连接部到宽幅壁连续地覆盖配置加强部件,能够加强所述连接部。并且通过这样连续地覆盖配置加强部件直至宽幅壁,能够利用加强部件来抑制由于宽幅壁的弯曲而引起的角部的扩大,因此能够抑制连接部附近的高应力的产生。

并且,进入管和加强部件可以通过钎焊与输送管主体接合。

并且,加强部件可以在从连接部到位于该连接部的两侧的宽幅壁的一部分连续地覆盖配置。

发明效果

本发明像上述那样通过在输送管主体的窄幅壁与进入管的连接部上覆盖配置加强部件而能够加强所述连接部,因此针对燃料压力,能够抑制连接部附近的高应力的产生,从而不容易产生输送管主体破损的事态。因此,无需将进入管针对输送管主体的安装位置限定于端盖和接近端盖的部分,因此能够使进入管的安装位置具有自由度,能够提高布局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立体图。

图2是沿图1的A-A线的剖视图。

图3是由燃料压力引起输送管主体的变形时的示意图。

图4是施加燃料压力时的连接部附近的立体剖视图。

图5是其他不同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6是比较例1的立体图。

图7是沿图6的B-B线的剖视图。

图8是施加燃料压力时的连接部附近的立体剖视图。

图9是将进入管连接于端盖处的以往例的立体图。

图10是将进入管连接于端盖附近的以往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1是输送管主体,由钢管形成。而且,该输送管主体1像图1、2所示那样采用设置有对置的一对宽幅壁2、3和对置的一对窄幅壁4、5的扁平形状,其中,一对窄幅壁4、5的宽度比该一对宽幅壁23的宽度窄。并且,在该输送管主体1的两端分别固定配置有平板状的端盖6。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使用钢管来形成输送管主体1,但在其他不同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使用SUS(不锈钢)材料形成输送管主体1。

并且,在上述那样形成的输送管主体1的一个窄幅壁4上连接配置有进入管7。即,在一个窄幅壁4的比长度方向中央部靠端盖6的位置处,将进入管7的前端部8从输送管主体1的窄幅壁4插入到内部,通过钎焊进行固定配置。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像上述那样将进入管7固定配置于一个窄幅壁4的比长度方向中央部靠端盖6的位置,但在其他不同的实施例中不限于此,也可以将进入管7固定配置于一个窄幅壁4的长度方向中央部。

而且,在该进入管7与输送管主体1的连接部10上覆盖配置有由碳素钢形成的加强部件11。即,该加强部件11像图1所示那样呈大致长方形状地覆盖配置于窄幅壁4与进入管7的连接部10上,并且像图2所示那样以覆盖该宽幅壁2、3的一部分的状态固定配置于该窄幅壁4的两侧的宽幅壁2、3的上表面。另外,本实施例的加强部件11像上述那样以覆盖宽幅壁2、3的一部分的状态固定配置,但在其他不同的实施例中不限于此,也可以像图5所示那样在宽幅壁2、3和窄幅壁5的整周范围内固定配置加强部件11。

通过这样将加强部件11覆盖配置于输送管主体1,如图2所示,加强部件11以截面コ字型覆盖配置于连接部10。因此,在连接部10附近抑制了因燃料压力而导致宽幅壁2、3的挠曲,能够防止输送管主体1在连接部10附近的破损。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碳素钢来形成加强部件11,但在其他不同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使用SUS材料来形成加强部件11。

为了确认通过这样将加强部件11设置于连接部10而能够防止连接部10附近的破损,以本实施例和不设置加强部件11的比较例,关于燃料压力对输送管主体1的影响进行了基于仿真的比较。对本实施例的各尺寸进行说明的话,输送管主体1的轴向上的形成长度是275mm(图1的a),形成宽度是36mm(图2的d),高度是16mm(图2的e),加强部件11在输送管主体1的轴向上的长度是12mm(图1的b),在输送管主体1的高度方向上的长度是20mm(图2的c),在输送管主体1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是14mm(图2的g),在输送管主体1的宽幅壁2、3上突出的长度是8mm(图2的f)。

并且,如图6、7所示,本实施例的比较例1使用进入管32和与本实施例相同形状和尺寸的输送管主体31形成,除了加强部件11的配置之外,使进入管32针对输送管主体31的连接位置、进入管32的插入长度等各结构相同。而且,关于该仿真的结果,在比较例1中使燃料压力为800kPa的情况下,连接部38附近的最大应力值是353MPa,与此相对,在本实施例中使燃料压力为800kPa的情况下,连接部10附近的最大应力值是254MPa。

研究上述结果,首先,在对输送管主体1施加了燃料压力的情况下,输送管主体1像图3所示那样发生变形。即,成为以下的形状:一对宽幅壁2、3向外侧突出而鼓起(图3的箭头X),另一方面一对窄幅壁4、5向内部凹陷(图3的箭头Y)。在窄幅壁4、5这样向内部凹陷时,输送管主体1想要使由宽幅壁2、3和窄幅壁4、5形成的角部12保持为直角。

而且,在比较例1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在进入管32所在的部分,窄幅壁35不容易充分地向内侧凹陷。因此,在输送管主体31与进入管32的连接部38附近,在窄幅壁35的凹陷小的状态下宽幅壁33、34向外部鼓起,由此角部37的角度变大,因此产生高应力。而且,由于该高应力的产生而导致容易产生连接部38附近的输送管主体31的破损。

另一方面,在像本实施例那样在输送管主体1与进入管7的连接部10上设置有加强部件11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由于在由连接了进入管7的窄幅壁4和宽幅壁2、3形成的角部12固定有截面为コ字型的加强部件11,因此即使产生了燃料压力也能够使角部12保持为大致直角。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连接部10设置加强部件11,能够抑制由燃料压力引起的连接部10附近的高应力的产生,不容易出现输送管主体1破损的事态。

因此,无需将进入管7针对输送管主体1的安装位置限定于原本不容易产生高应力的端盖6和接近端盖6的部分,能够使进入管7针对输送管主体1的安装位置具有自由度,能够提高布局性。

标号说明

1 输送管主体

2、3 宽幅壁

4、5 窄幅壁

7 进入管

10 连接部

11 加强部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