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供电冷凝吸附电离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50829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汽车尾气处理装置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自供电冷凝吸附电离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改革开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汽车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大量的汽车尾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已经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汽车尾气已经被列为世界严重污染环境问题之一,因此汽车尾气污染的控制方法已经成为现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研究显示,汽车尾气中含有上百种不同的化合物,其中的污染物有可吸入颗粒物、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铅及硫氧化合物等。现有尾气处理技术中对汽车尾气的处理大多仅通过活性炭吸附,此类处理方式对于成分复杂的汽车尾气并不能完全彻底的处理,因此效果并不理想,时常无法达到越来越高的尾气排放标准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自供电冷凝吸附电离净化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自供电冷凝吸附电离净化装置,包括尾气供电系统、稳压系统和尾气净化系统;所述尾气供电系统包括设置在排气舱内部的涡轮发电机;所述稳压系统包括电连接的适配器和蓄电池,所述适配器与涡轮发电机电连接;所述尾气净化系统包括依次设置在管道上且与管道连通的继电器、冷凝吸附箱体、尾气电离箱体,所述继电器设置在管道中部并与所述蓄电池电连接,所述冷凝吸附箱体内部设置有强催化剂滤网,所述尾气电离箱体沿周向设置有过氧化钠滤网,所述尾气电离箱体的中心还设置有电离器,所述电离器与所述蓄电池电连接,所述尾气电离箱体与排气管连通。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冷凝吸附箱体位于强催化剂滤网的前方设置有冷凝吸附板,所述冷凝吸附板上设置有凹孔和凹槽。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冷凝吸附箱体在冷凝吸附板正下方设置有回收盒。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尾气供电系统还包括设置在管道进气端的单向阀门。

实施本发明一种自供电冷凝吸附电离净化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自供电冷凝吸附电离尾气净化装置,能够先将废气的动能转换为电能,产生的电能带动电离器工作,依次吸收掉废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和一氧化碳,在极大程度上实现了节能减排。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一种自供电冷凝吸附电离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管道1,单向阀门2,涡轮发电机3,适配器4,蓄电池5,电线6、冷凝吸附板7,,强催化剂滤网8,尾气电离箱9,过氧化钠滤网10,继电器11,回收12,冷凝吸附箱体13,电离器14,排气管15,排气舱16。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自供电冷凝吸附电离净化装置,包括尾气供电系统、稳压系统和尾气净化系统。

尾气供电系统包括设置在管道1进气端的单向阀门2及设置在排气舱16内部的涡轮发电机3。

稳压系统包括通过电线6连接的适配器4和蓄电池5,适配器4与涡轮发电机3通过电线6连接。

尾气净化系统包括依次设置在管道1上且与管道1连通的继电器11、冷凝吸附箱体13、尾气电离箱体9。继电器11设置在管道1中部并与蓄电池5电连接。冷凝吸附箱体13内部设置有强催化剂滤网8,冷凝吸附箱体13位于强催化剂滤网8的前方还设置有冷凝吸附板7,冷凝吸附板7上设置有凹孔和凹槽,冷凝吸附箱体13在冷凝吸附板7正下方设置有回收盒12。尾气电离箱体9沿周向设置有过氧化钠滤网10,尾气电离箱体9的中心还设置有电离器14,电离器14与蓄电池5电连接,尾气电离箱体9与排气管15连通。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汽车发动机燃烧后的废气通过管道1经由单向阀门2流向排气舱16,排气舱16内部的涡轮发电机3受到废气的气流冲击后涡轮旋转产生电能。涡轮发电机3产生的电流通过电线6传送到适配器4,适配器4中形成稳定的电流后再通过电线6传送到蓄电池5。继电器11在气体的推动下闭合,蓄电池5向电离器14供电,电离器14开始工作。废气依次经过冷凝吸附板7、强催化剂滤网8、过氧化钠滤网10和电离器14。冷凝吸附板7实现对废气的冷凝和对可吸入颗粒物的吸附固定,冷凝后的油液可顺着冷凝吸附板7的凹槽导入回收盒12,可吸入颗粒物则被固定在吸附材料中。在强催化剂滤网8内部的强催化剂作用下,废气中的氮氧化合物转变为氮气。在过氧化钠滤网10内部的过氧化钠氧化作用下,废气中的硫氧化物转变为硫酸钠。在电离器14的电离作用下,废气中的一氧化碳转变为二氧化碳。最后,经过净化的废气由排气管15排出。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