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油底壳及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81940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发动机油底壳及发动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发动机油底壳及发动机。



背景技术:

发动机,是将任何形式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其中,将燃料能量转化为机械能量的装置称为发动机或动力机;将电能、流体动能、压缩空气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称为电动机或马达,也称作发动机。发动机可以用来驱动交通工具前进,或是作为其他装置如发电机的动力来源。

发动机工作时,发动机的多个零部件之间进行高速的相对运动,零部件表面之间会发生摩擦,进而导致零部件产生磨损,零部件的严重磨损会导致发动机无法正常运行:为了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需要对发动机内的零部件进行润滑。

一般情况下,通过飞溅润滑的方式对发动机内的零部件进行润滑,即在发动机的下方设置存储机油的油底壳。在发动机曲轴高速旋转的作用下,发动机的由拐浸入到油底壳并激起一定的油花和油雾,通过激起的油花和油雾在发动机的零部件的表面形成润滑油膜,然后发动机的零部件表面的机油在重力作用下回到油底壳中。然而,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会使得发动机内机油的温度升高,由于随着机油温度的增高,机油粘度下降,以致机油不易形成润滑油膜,仍然容易造成发动机的零部件的磨损,因此,为了减少发动机的零部件的磨损,需要保证发动机内的机油的温度较低。

解决机油温度过高的问题主要是对机油进行及时的散热,将机油温度始终控制在较低的范围内。然而现有通过增大接触面积的散热方式散热缓慢,当发动机持续工作时,散热效果不佳,同样容易使机油温度过高,进而对发动机零部件造成磨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其提升了机油的散热效果,进而减少了发动机零部件的磨损。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其提升了机油的散热效果,进而减少了发动机零部件的磨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包括油底壳本体和散热管道。油底壳本体用于形成储放机油的储油腔室,油底壳本体的底部设置有放油螺栓。散热管道穿过油底壳本体,并与油底壳本体密封连接。散热管道内设置有液态制冷剂,散热管道穿过油底壳本体部分的外侧壁与储油腔室连通。

进一步地,上述散热管道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多个散热凸起部。散热凸起部为半球状,散热凸起部在散热管道的外侧壁上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上述散热凸起部位于储油腔室内,并凸向储油腔室。

进一步地,上述液态制冷剂为液态水,液态水可在散热管道内循环流动。

进一步地,上述散热管道穿过油底壳本体的部分与油底壳本体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上述散热管道穿过油底壳本体的部分位于油底壳本体的内侧底壁上。

进一步地,上述发动机油底壳还包括密封连接件。油底壳本体上开设有与散热管道配合的通孔,散热管道穿过通孔并通过密封连接件与油底壳本体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密封连接件为密封圈。

进一步地,上述储油腔室的内侧底壁上设置有加强筋,加强筋与散热管道交错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另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发动机,包括气缸体、上曲轴箱和发动机油底壳。发动机油底壳,包括油底壳本体和散热管道。油底壳本体用于形成储放机油的储油腔室,油底壳本体的底部设置有放油螺栓。散热管道穿过油底壳本体,并与油底壳本体密封连接。散热管道内设置有液态制冷剂,散热管道穿过油底壳本体部分的外侧壁与储油腔室连通。气缸体与上曲轴箱一体成型,油底壳本体与上曲轴箱密闭连接。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油底壳及发动机的有益效果是:

散热管道从油底壳本体的底部贯穿,当储油腔室内的机油吸收热量时,该热量通过热传递到散热管道及散热管道内的液态制冷剂。液态制冷剂吸收热量,机油吸收的热量减少,从而机油的温度上升缓慢,同时散热管道向外散热,损耗热量,进一步减小机油温度的增加。进而减少了发动机零部件的磨损,提升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油底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II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管道与油底壳本体之间的位置关系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加强筋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发动机油底壳;110-油底壳本体;112-储油腔室;120-散热管道;130-放油螺栓;140-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设置”、“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油底壳100,该发动机油底壳100提升了机油的散热效果,使机油始终保持在较低温度范围内,进而减少了发动机零部件的磨损,提升发动机的工作寿命。

请参阅图2,本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油底壳100包括油底壳本体110和散热管道120。油底壳本体110用于形成储放机油的储油腔室112,油底壳本体110的底部设置有放油螺栓130。散热管道120穿过油底壳本体110,并与油底壳本体110密封连接。散热管道120内设置有液态制冷剂(图中未示),散热管道120穿过油底壳本体110部分的外侧壁与储油腔室112连通。

油底壳本体110是通过冲压成型的壳体,其材料一般为钢板。但并不仅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油底壳本体110也可以为其他材料如合金材料。同时油底壳本体110的成型工艺也并不限于冲压成型,也可以是注塑成型等。

散热管道120穿过油底壳本体110,并与油底壳本体110密封连接。该密封连接可以是通过密封连接件连接,也可以是油底壳本体110与散热管道120一体成型。

当两者通过密封连接件连接时,在油底壳本体110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开设有与散热管道120相互配合的连接通孔(图中未示),散热管道120依次分别穿过这两个连接通孔。同时,该密封连接件可以为密封圈等。散热管道120与油底壳本体110通过密封连接件连接可以减小零部件的维修和更换成本,当发动机故障仅是由散热管道120损坏而引起时,可以仅对散热管道120进行维修或更换,而不需要更换整个发动机油底壳100,降低了维修成本。

当油底壳本体110与散热管道120的密封连接方式为一体成型时,需要在散热管道120的两端外接另外的引流管道,该引流管道一方面使散热管道120的外接形式更加多样,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油底壳本体110与散热管道120一体成型保证了两者之间良好的密封性。

请参阅图3,散热管道120穿过油底壳本体110的方式可以是散热管道120整体穿过也可以不是整体穿过,当散热管道120与油底壳本体110的穿过方式为整体穿过时,散热管道120的截面圆与油底壳本体110的底面直线的关系是相离或相切;当散热管道120与油底壳本体110的穿过方式不是整体穿过时,散热管道120的截面圆与油底壳本体110的底面直线的关系是相交。为了使油底壳本体110拥有更加良好的密封性能,当散热管道120与油底壳本体110的穿过方式不是整体穿过时,由于散热管道120与油底壳本体110的相交面积较大,此时最好采用散热管道120与油底壳本体110一体成型的方式,以保证储油腔室112的密封性。

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管道120的外侧壁上间隔地设置有多个散热凸起部,该散热凸起部的作用是增大散热管道120的散热面积,从而实现更高效的散发热量。

该散热凸起部的形状为半球形,其凸起的方向根据散热管道120与油底壳本体110的位置关系不同而有所差异。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其形状也可以为其他,如正方形等。当散热管道120与油底壳本体110的穿过方式为整体穿过时,该散热凸起均凸向储油腔室112,即散热凸起部与机油接触,从而增大机油与散热管道120的接触面积,使机油的热量散发得更加迅速。当散热管道120与油底壳本体110的穿过方式不是整体穿过时,远离储油腔室112的一侧散热管道120外侧壁上的散热凸起部与大气接触,其凸向大气。凸向大气的散热凸起部增大了液态制冷剂和散热管道120与空气之间热传递的散热面积,进一步增加了发动机油底壳100的散热效率。

放油螺栓130的作用是控制储油腔室112内机油的容积,可以是加入机油,也可以是将机油从储油腔室112内放出。放油螺栓130包括放油螺塞、胶塞和螺母。在本实施例中,螺母焊接于油底壳本体110上,放油螺塞通过胶塞与螺母配合连接,从而实现对储油腔室112的密封。当放油螺塞取下时,可以对储油腔室112加油或使其内的机油放出。

液态制冷剂是比热容较高的液态物质(比机油的比热容高),比热容较高的液态物质的优势在于当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其温度升高的幅度较比热容低的物质少。储油腔室112内的机油的比热容低于液态制冷剂,即机油的温度始终高于液态制冷剂,液态制冷剂与机油之间进行热的传递,机油将热量传递给液态制冷剂。

同时液态制冷剂可循环使用,即散热管道120内的液态制冷剂的温度随储油腔室112内的机油温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当液态制冷剂的温度到达一定值后,可以将该温度较高的液态制冷剂更换为新的较低温度的液态制冷剂,通过更换新的较低温度的液态制冷剂的方式使油底壳本体110再次处于温度较低的环境。储油腔室112内的机油通过热传递,将机油的热量传递给新的液态制冷剂,从而使机油的温度降低,达到散热的效果,进一步减少发动机零部件的磨损,提高发动机零部件的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液态制冷剂为液态水。水的比热容较大,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液态水还有取材方便和经济实惠等优点。当然并不仅限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态制冷剂也可以为其他较高比热容的液态物质。

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管道120均为导热的金属材料,散热管道120为钢制管。

请参阅图4,储油腔室112的内侧壁上还设置有加强筋140,加强筋140的作用一方面是为了给油底壳本体110加固,增加其刚度,另一方面加强筋140也可以起到导热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加强筋140的数量为一个。当并不仅限于此,加强筋140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且多个加强筋140相互之间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油底壳100的有益效果是:散热管道120从油底壳本体110的底部贯穿,当储油腔室112内的机油吸收热量时,该热量通过热传递到散热管道120及散热管道120内的液态制冷剂。液态制冷剂吸收热量,机油吸收的热量减少,从而机油的温度上升缓慢,同时散热管道120向外散热,损耗热量,进一步减小机油温度的增加。进而减少了发动机零部件的磨损,提升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附图未示),该发动机提升了机油的散热效果,使零部件始终保持良好的润滑,从而减少了发动机零部件的磨损,提升发动机的工作寿命。

本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包括气缸体、上曲轴箱和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油底壳100。气缸体与上曲轴箱一体成型,油底壳本体110与上曲轴箱密闭连接。

油底壳本体110与上曲轴箱的密闭连接可以是通过密封部件连接,如密封圈、密封垫等。

本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其拥有散热效果良好的油底壳,油底壳内的机油温度始终保持在较低范围内,从而使发动机零部件始终处于润滑良好的状态,从而较少了零部件之间的磨损,进而提升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