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消音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69554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换热消音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换热消音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消音器。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发动机所排放的废气中仍包含有大量的热量,如果直接排放到大气中会造成能量的浪费,可以通过散热器对该热量进行合理的利用,比如在冬天时可以通过散热器将该废气中包含的热量散发到汽车室内,以对汽车室内的温度进行调节。然而,当将发动机排放的废气通过散热器时会发出噪音,从而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换热消音器,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发动机的废气穿过散热器时会发出较大噪音,导致用户使用体验欠佳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消音器,包括:

壳体,其内部具有换热腔和消音腔,所述壳体上设有连通所述消音腔的出流口;

分隔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用于分隔所述换热腔和所述消音腔;

换热管,设置于所述壳体、且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换热管具有位于所述换热腔内的第一部分、和位于所述消音腔内的第二部分;其中,所述进气口使流入换热管的气体从所述第一部分流向所述第二部分;所述出气口设置在所述第二部分上、且与所述消音腔连通。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在前述的换热消音器中,可选的,所述出气口包括与所述消音腔的内壁相对的第一出气口。

在前述的换热消音器中,可选的,所述换热管的数量为至少两个。

在前述的换热消音器中,可选的,所述出气口包括设置在一部分换热管上的第二出气口、和设置在另一部分换热管上的第三出气口;所述第二出气口与所述第三出气口相对。

在前述的换热消音器中,可选的,所述换热管的第二部分呈直线状,且各所述换热管的第二部分相互平行。

在前述的换热消音器中,可选的,所述壳体呈管状、且两端封闭;

所述分隔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中部,以与所述壳体的一端之间形成所述的换热腔、和与所述壳体的另一端之间形成所述消音腔。

在前述的换热消音器中,可选的,所述壳体的所述一端通过第一盖板封闭;

和/或,所述壳体的所述另一端通过第二盖板封闭,所述出流口设置在所述第二盖板上。

在前述的换热消音器中,可选的,所述换热管的一端位于所述消音腔内,以在所述消音腔内形成所述的第二部分;

所述换热管的所述一端为封闭端,所述出气口设置在所述第二部分的侧壁上。

在前述的换热消音器中,可选的,当换热管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时,所述换热管包括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

所述第一换热管的所述一端与所述消音腔的内壁相抵触;所述第二换热管的所述一端与所述消音腔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自由端。

在前述的换热消音器中,可选的,所述第二换热管的所述一端通过封闭件封闭;

和/或,当还包括第二盖板时,所述第一换热管的所述一端通过所述第二盖板封闭,以形成封闭端。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换热消音器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因为换热管的出气口设置在位于消音腔内的第二部分上、且与消音腔连通,其中,换热管内的气体从出气口进入消音腔内时体积突然增大,造成消音腔内声阻抗突变,使沿管道传播的某些频率的声波通不过消音腔而反射回声源去。由于声波通不过消音腔,也就传不出来,从而达到消声的目的,降低了穿过本发明换热消音器的气体的噪音,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消音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消音器隐藏换热管时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消音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消音器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换热消音器10,包括壳体1、分隔件2和换热管3。壳体1的内部具有换热腔11和消音腔12,壳体1上设有连通消音腔12的出流口121。分隔件2设置于壳体1,分隔件2用于分隔换热腔11和消音腔12,以阻止换热腔11内的流体流入消音腔12内,同样的,也可以阻止消音腔12内的流体流入换热腔11内。换热管3设置于壳体1,换热管3具有进气口31和出气口。换热管3具有位于换热腔11内的第一部分301、和位于消音腔12内的第二部分302。其中,上述的进气口31使流入换热管3的气体从第一部分301流向第二部分302。上述的出气口设置在第二部分302上、且与消音腔12连通。

在上述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换热管3的第二部分302与消音腔12两者配合形成扩张室消声器,该扩张室消声器为抗性消声器。其中,换热管3内的气体从出气口进入消音腔12内时体积突然增大,造成消音腔12内声阻抗突变,使沿管道传播的某些频率的声波通不过消音腔12而反射回声源去。由于声波通不过消音腔12,也就传不出来,从而达到消声的目的,降低了穿过本发明换热消音器10的气体的噪音,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前述设置在第二部分302上的出气口包括与消音腔12的内壁相对的第一出气口321,此处的“相对”是面对面设置的意思,如此从第一出气口321流出的气体能够撞击到消音腔12的内壁上并发生反弹,从而使部分气流流动产生的声波的波峰与波谷能够相互叠加而达到降噪的效果。

在一个具体的应用示例中,如图3所示,前述换热管3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以提高本发明换热消音器10的换热效果。

进一步的,如图5和图6所示,前述的出气口还可以包括设置在一部分换热管3上的第二出气口322、和设置在另一部分换热管3上的第三出气口323。该第二出气口322与第三出气口323相对。此处的“相对”是面对面设置的意思,如此第二出气口322和第三出气口323两者流出的气体能够相互撞击并发生反弹,从而使部分气流流动产生的声波的波峰与波谷能够相互叠加而达到降噪的效果。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前述的换热管3包括具有第二出气口322的换热管和具有第三出气口323的换热管。换热管3可以仅由该两种换热管组成,也还可以包括其它类型的换热管。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前述换热管3的第二部分302呈直线状,且各换热管3的第二部分302相互平行,如此具有方便安装的技术效果。

优选的,如图3所示,前述的换热管3整体呈直线状,且各换热管3相互平行,如此具有结构简单,方便安装的技术效果。

如图2所示,前述的壳体1可以呈管状、且两端封闭。分隔件2设置在壳体1的中部,以与壳体1的一端之间形成的换热腔11、和与壳体1的另一端之间形成消音腔12。

其中,分隔件2可以一体成型在壳体1上,以可以作为单独的零件安装在壳体1上,具体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2所示,前述壳体1的一端可以通过第一盖板4封闭。同样的,壳体1的另一端可以通过第二盖板5封闭。

如图1所示,前述的出流口121可以设置在第二盖板5上。

如图3所示,前述换热管3的一端可以位于消音腔12内,以在消音腔12内形成前述的第二部分302。换热管3的所述一端为封闭端,出气口设置在第二部分302的侧壁上,以使从出气口排出的气体能够在消音腔12内充分地混合。

进一步的,前述换热管3上的出气口与消音腔12上的出流口121两者错开设置,以防止从换热管3的出气口流出的气体直接从出流口121排出,如此使从出气口排出的气体能够在消音腔12内充分地混合并消音,其消音效果会更好。

在一个具体的应用示例中,如图3所示,前述的换热管3与第二盖板5垂直设置。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当换热管3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时,换热管3包括第一换热管311和第二换热管312。第一换热管311的所述一端与消音腔12的内壁相抵触,由于有消音腔12的内壁对第一换热管311的所述一端提供支撑,从而第一换热管311的稳定性较佳。第二换热管312的所述一端与消音腔12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自由端。

其中,由于第二换热管312的所述一端与消音腔12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从而可以在消音腔12的内部腾出更多的空间,以增强消音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消音腔12的内部空间增大,从而从换热管3的出气口排出的气体能够在消音腔12内充分混合,相应的,使消音腔12的出流口121排出的气体的流速降低,以达到气体的速度排放标准。

在上述的示例中,如果所有的换热管3的所述一端均与消音腔12的内壁相抵触,而要达到所需的气体排放速度,换热管3的长度相应的要增加,以通过换热管3内壁的阻力对气体进行减速,如此会增加成本,并且会造成壳体1的体积相应的要做的较大。而采用上述“一部分换热管3的所述一端与消音腔12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的方案,不仅可以增强消音效果,而且在满足气体流速排放标准的前提下能够缩减本发明换热消音器10的体积,降低成本。

进一步的,前述第二换热管312的所述一端可以通过封闭件封闭,该封闭件具有与第二换热管312的所述一端的开口相适配的外形形状。

如图3所示,在前述包括第二盖板5的示例中,前述第一换热管311的所述一端可以通过第二盖板5封闭,以形成封闭端。

如图3所示,前述换热管3依次穿过第一盖板4、换热腔11和分隔件2,换热管3的所述一端穿过分隔件2后插入消音腔12内。壳体1上具有进流口111和另一出流口112。该进流口111和另一出流口112连通换热腔11内部。其中,换热管3的另一端具有前述的进气口31。

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前述的换热管3内可以设有翅片6,以提高换热管3的换热效果。

下面介绍一下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和优选实施例。

本发明换热消音腔12在工作时,从发动机排出的废气从换热管3的进气口31进入换热管3内,高温的废气在换热管3内从第一部分301流向第二部分302。外部的冷却水从进流口111流入换热腔11内、并从换热腔11的出流口112流出,冷却水在换热腔11内与第一部分301内的废气热交换。其中,从换热管3的出气口流出的气体流入消音腔12内,并在消音腔12消声处理,消声处理后的气体从消音腔12的出流口121流出。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