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34047发布日期:2018-06-19 20:06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柴油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一般采用DOWN-TOP(由水泵提供的冷却水先进入气缸体水套,然后全部流入气缸盖水套,由气缸盖流出,再进入水泵或者节温器)方式,或者采用TOP-DOWN(冷却水先进入气缸盖水套,后全部流入气缸体水套,再由气缸体流出,进入水泵或者节温器,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方式。因传统的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均采用串联的方式,一般产生阻力较大,冷却水流速较低,对发动机的冷却效果不理想。而冷却效果不良则会造成柴油机过热、充气效率下降、燃烧不正常、机油变质或烧损,以及零部件的摩擦和磨损加剧等不良后果,从而引起柴油机的动力性、经济型、可靠性和耐久性的全面恶化。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从而克服了现有技术由于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采用串联的方式,而导致的冷却效果不理想的缺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该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包括:气缸体水套,其设置在缸体内,气缸体水套设置有气缸体水套进水口,气缸体水套进水口与水泵出口相连通,以使得水泵输出的冷却水的一部分能够通过气缸体水套进水口进入气缸体水套,气缸体水套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水腔,气缸体水套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水腔,其中第一水腔与气缸体水套进水口相连通,第二水腔与气缸体水套出水口相连通,气缸体水套还包括多个第一上水口,多个第一上水口分别与第一水腔相连通;以及气缸盖水套,其设置在气缸盖内,气缸盖水套与气缸体水套采用并联进水方式,气缸盖水套设置有多个第二上水口,多个第二上水口与多个第一上水口对应连通,以使得水泵输出的冷却水的另一部分能够通过多个第二上水口进入气缸盖水套,在冷却所述气缸盖后,能够流入气缸体水套后汇总出水。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气缸体水套包括多个第一下水口,气缸盖水套包括多个第二下水口,多个第一下水口和多个第二下水口对应连通,多个第一下水口分别与第二水腔相连通,以使得流经气缸盖水套的冷却水能够通过多个第二下水口、多个第一下水口进入第二水腔。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气缸体水套出水口与水泵入口或节温器相连通,以使得经气缸体水套出水口流出的冷却水再流入水泵或者节温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紧凑,设计合理,通过采用气缸体水套和气缸盖水套并联进水方式,使得水泵的冷却水能够同时流入气缸体水套和气缸盖水套,提高了冷却效率;同时气缸盖水套的冷却水,在冷却气缸盖后,能够流入气缸体水套后通过气缸体水套出水口汇总出水,从而有效降低发动机水腔阻力,提高冷却水流动速度,提高发动机的冷却能力,进而减少发动机冷却水流量要求,并减少发动机功率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的三维模型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的主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的附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的左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的气缸体水套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的气缸盖水套结构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气缸体水套,2-气缸盖水套,3-气缸体水套进水口,4-气缸体水套出水口,51-第一上水口,52-第二上水口,61-第一下水口,62-第二下水口,7第一水腔,8-第二水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

如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该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包括采用并联进水方式设置的气缸体水套1和气缸盖水套2。其中,气缸体水套1设置在缸体内,如图5所示,气缸体水套1设置有气缸体水套进水口3,气缸体水套进水口3与水泵出口相连通,以使得水泵输出的冷却水能够通过气缸体水套进水口3进入气缸体水套1。气缸体水套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水腔7,气缸体水套1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水腔8,其中第一水腔7与气缸体水套进水口3相连通,第二水腔8与气缸体水套出水口4相连通。气缸体水套1还包括多个第一上水口51,多个第一上水口51分别与第一水腔7相连通。如图6所示,气缸盖水套2设置在气缸盖内,气缸盖水套设置有多个第二上水口52,多个第二上水口52与多个第一上水口51对应连通,以使得水泵输出的冷却水的另一部分能够通过多个第二上水口52进入气缸盖水套2,在冷却所述气缸盖后,能够流入气缸体水套1后汇总出水。

上述方案中,气缸体水套1还包括多个第一下水口61,气缸盖水套2包括多个第二下水口62,多个第一下水口61和多个第二下水口62对应连通,多个第一下水口61分别与第二水腔8相连通,以使得流经气缸盖水套2的冷却水能够通过多个第二下水口62、多个第一下水口61进入第二水腔8。气缸体水套出水口4与水泵入口或节温器相连通,以使得经气缸体水套出水口4流出的冷却水再流入水泵或者节温器。

本发明的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工作过程为:水泵输出的冷却水一部分通过气缸体水套进水口3,进入气缸体水套1的一侧的第一水腔7,流经气缸体水套1后,流入气缸体水套1另一侧的第二水腔8,经气缸体水套出水口4流出至水泵或节温器,然而开始下一循环;水泵输出的冷却水另一部分通过第一水腔7的多个第一上水口51、多个第二上水口52,流入气缸盖水套2,经气缸套水套2后,冷却水经由多个第二下水口62、多个第一下水口61流入气缸体水套1的另一侧的第二水腔b,经气缸体水套出水口4流入水泵或者节温器,然后开始下一个循环。

综上所述,本发明优化了发动机水套结构,气缸体水套1和气缸盖水套2采用并联进水方式,水泵输出的冷却水能够同时流入气缸体水套和气缸盖水套,从而有效降低发动机水腔阻力,提高冷却水流动速度,提高发动机冷却能力,进而减少了发动机冷却水流量要求,显著减少了发动机的功率损失。

前述对本发明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发明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