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音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62038发布日期:2018-07-18 00:58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电机组配件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消音器。



背景技术:

汽油发动机组是发电设备的一种,它的原理是通过发动机燃烧汽油,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再通过发动机旋转驱动发动机切割磁场,最终产生电能。它的用途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自备电源,某些用电单位没有网电供应,如远离大陆的海岛,偏远的牧区、农村,荒漠高原的军营、工作站、雷达站等,就需要配置自备电源。

汽油发动机组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很强的噪音,故而会设置消音器,但是目前的消音器的降噪能力极其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简单,实用性强,降噪能力强的消音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消音器,其特征是:包括壳体及在壳体内构成的若干消音腔室,各消音腔室通过消音管道组件连通,噪音经消音管道组件进入至壳体后通过各个消音腔室进行循环压缩膨胀降噪后排出壳体外。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消音腔室包括第一消音腔室、第二消音腔室及第三消音腔室,消音管道组件包括第一消音管路、第二消音管路及第三消音管路,其中,第一消音管路依次贯穿第一消音腔室、第二消音腔室及第三消音腔室且在第三消音腔室内构成回路并通至第二消音腔室内,第二消音管路包括置于第二消音腔室内的左消音通道及置于第一消音腔室内的右消音通道,左消音通道和右消音通道连通,第三消音管路依次贯穿第一消音腔室、第二消音腔室及第三消音腔室,噪音经第一消音管路通至第二消音腔室,经左消音通道导至右消音通道并通至第一消音腔室,经第三消音管路通至第三消音腔室,最后从第三消音腔室排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消音管路、第二消音管路及第三消音管路的配合大大增长了噪音传递的路径及传递的时间,进而大大提高降噪的能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三消音腔室上设有排出降噪后杂音的排音管,所述排音管置于第三消音腔室的一端上开设有若干进气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左消音通道的开口置于靠近壳体的底部,右消音通道的开口置于靠近壳体的顶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左消音通道和右消音通道的开口设置为了进一步提高噪音的传播长度及传播时间,进而提高降噪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壳体内壁上设有隔热石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消音器,包括壳体1及在壳体1内构成的若干消音腔室,各消音腔室通过消音管道组件连通,噪音经消音管道组件进入至壳体1后通过各个消音腔室进行循环压缩膨胀降噪后排出壳体1外。

消音腔室包括第一消音腔室11、第二消音腔室12及第三消音腔室13,消音管道组件包括第一消音管路1a、第二消音管路1b及第三消音管路1c,其中,第一消音管路1a依次贯穿第一消音腔室11、第二消音腔室12及第三消音腔室13且在第三消音腔室13内构成回路并通至第二消音腔室12内,第二消音管路1b包括置于第二消音腔室12内的左消音通道1b1及置于第一消音腔室11内的右消音通道1b2,左消音通道1b1和右消音通道1b2连通,第三消音管路1c依次贯穿第一消音腔室11、第二消音腔室12及第三消音腔室13,噪音经第一消音管路1a通至第二消音腔室12,经左消音通道1b1导至右消音通道1b2并通至第一消音腔室11,经第三消音管路1c通至第三消音腔室13,最后从第三消音腔室13排出。

第一消音管路1a、第二消音管路1b及第三消音管路1c的配合大大增长了噪音传递的路径及传递的时间,进而大大提高降噪的能力。

第三消音腔室13上设有排出降噪后杂音的排音管1d,所述排音管1d置于第三消音腔室13的一端上开设有若干进气1d0孔。

左消音通道1b1的开口置于靠近壳体1的底部,右消音通道1b2的开口置于靠近壳体1的顶部。

左消音通道1b1和右消音通道1b2的开口设置为了进一步提高噪音的传播长度及传播时间,进而提高降噪的效果。

壳体1内壁上设有隔热石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通常的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