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油气分离结构的后齿轮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06356发布日期:2018-10-09 19:42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具体涉及发动机行业的一种带油气分离结构的后齿轮室。



背景技术:

柴油机工作时,会有少量的高温高压气体从燃烧室通过气缸壁与活塞环之间的间隙进入曲轴箱,致使曲轴箱内温度、压力升高。在高温作用下,润滑油会不断的挥发出来,从而进一步增加润滑油的消耗。所以需要一个油气分离机构能够维持曲轴箱压力,来减少机油消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使油气达到分离,维持曲轴箱内压力及减少润滑油的消耗。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一种带油气分离结构的后齿轮室,包括后齿轮室体、油气分离结构、油气进气管和出气接头;

所述油气分离结构设置在后齿轮室体上部;

所述油气分离结构包括高低不平的加强筋和油孔;

所述油气进气管和出气接头连接在油气分离结构上。

进一步地,所述高低不平的加强筋为至少一个L型的加强筋。

进一步地,所述油气进气管垂直设置在后齿轮室体上,且上方连接有气缸盖罩。

进一步地,所述出气接头未与油气分离结构连接的一端设置有油气出气胶管。

进一步地,所述后齿轮室底部设置有油底壳。

进一步地,所述后齿轮室体包括壳体、高压油泵齿轮、凸轮轴正时齿轮和曲轴正时齿轮,所述高压油泵齿轮和曲轴正时齿轮分别设置在凸轮轴正时齿轮下方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后齿轮室体上设置有两个液压泵安装接口。

进一步地,所述后齿轮室侧面设置有飞轮壳。

进一步地,所述后齿轮室与飞轮壳通过曲轴后端法兰安装在柴油机体上。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油气分离效果好,达到了维持曲轴箱内压力及减少润滑油的消耗,可替代柴油机独立的呼吸器结构,从而降低柴油机成本,可在同类产品中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带油气分离结构的后齿轮室的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带油气分离结构的后齿轮室安装在柴油机体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带油气分离结构的后齿轮室,包括后齿轮室体1、油气分离结构2、油气进气管3和出气接头4;

所述油气分离结构2设置在后齿轮室体1的上部;

所述油气分离结构2剖面为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水平和竖直方向,所述油气分离结构2包括一个横置的L型的加强筋21和油孔22,L型的加强筋21与油气分离结构2的竖直直角边互相垂直,L型的加强筋21使得油气分离结构2内部构造形成一种类迷宫结构,使油气达到分离,油孔22设置在油气分离结构2所构成的直角三角形的最底端;

所述油气进气管3垂直设置在油气分离结构2水平直角边的上方;所述出气接头4连接在油气分离结构2水平直角上方,且位于油气进气管3的另一侧。

所述油气进气管3垂直设置在后齿轮室体1上,且油气进气管3的上方连接有气缸盖罩5。

气缸盖罩5是发动机油、气汇集的地方,油气汇集后通过油气进气管3进入油气分离结构2中。

所述出气接头4未与油气分离结构2连接的一端设置有油气出气胶管6,油气出气胶管6为反向倒置的L型结构胶管,竖直方向的长管尾端连接在后齿轮室体1上,气体经过出气接头4通过油气出气胶管6排出。所述后齿轮室底部设置有油底壳7,油底壳7是机油储存汇集的地方。

所述后齿轮室体1包括壳体11、高压油泵齿轮12、凸轮轴正时齿轮13、曲轴正时齿轮14和两个液压泵安装接口15,所述高压油泵齿轮12和曲轴正时齿轮14分别与凸轮轴正时齿轮13啮合并且设置在凸轮轴正时齿轮13下方两侧。

所述后齿轮室1侧面设置有飞轮壳8。

所述后齿轮室1与飞轮壳8通过曲轴后端法兰9安装在柴油机体10上,曲轴后端法兰9位于飞轮壳8的中心位置,飞轮壳8起到了整车安装和对接的作用,后齿轮室1、飞轮壳7和柴油机体10安装在一起后使得后齿轮室1形成了独立的油气分离结构。

该实用新型的工作步骤如下:

气体汇集后从油气进气管3进入,油气进入油气分离结构2后通过机油自身重力沉降,使油气达到分离,随后使得气体从出气接头4处排出,油则经过油孔22排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创造,凡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