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供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34059发布日期:2020-11-13 18:19阅读:459来源:国知局
燃料供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一种燃料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出于降低汽车的车高的要求考虑,汽车等车辆用的燃料箱优选扁平形状的薄型类型。燃料箱在内部收容燃料供给装置,因此,燃料供给装置也需要降低上下方向的高度。因此,某种燃料供给装置形成为具有上侧单元和下侧单元的模块构造,上侧单元由连结部件以能够转动且能够相对地上下运动的方式与下侧单元连结。并且,燃料供给装置从在燃料箱的上壁部形成的开口插入燃料箱内。

燃料供给装置的上侧单元是具备封闭在燃料箱的上壁部形成的开口的盖板部的凸缘单元。下侧单元是具备配置于燃料箱的底壁部上的燃料泵的泵单元。因此,在燃料供给装置向燃料箱插入时,泵单元最先通过燃料箱的开口。为了确保燃料箱的强度,开口的直径设定成所需最小限度的值。因而,在燃料供给装置向燃料箱插入时,泵单元一边从处于纵长状态的纵向姿势向处于横长状态的横向姿势旋转,一边通过燃料箱的开口。

不过,在使泵单元一边向横向姿势旋转一边插入燃料箱之际,燃料供给装置的构成零部件、特别是泵单元的构成零部件勾挂于上壁部的开口周围部,有可能无法将燃料供给装置顺利地插入燃料箱。

为了解决该问题,在日本特开2016-44646号公报公开有如下结构:泵单元具备引导构件,引导构件与开口周围部接触,从而使泵单元乃至燃料供给装置顺利地通过开口。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利用上述的引导构件改善了燃料供给装置向燃料箱内的插入作业。不过,为了顺利地进行将燃料供给装置设置于燃料箱内的装配作业工序,期望的是进一步改善插入性。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1个特征是一种燃料供给装置,其经由利用燃料箱的上壁部的开口周围部形成的开口插入于燃料箱,其中,该燃料供给装置具有:凸缘单元,其具备封闭所述燃料箱的上壁部的开口的盖板部;以及泵单元,其以相对于所述凸缘单元能够相对地上下运动且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所述凸缘单元连结,该泵单元具有面对所述燃料箱的底壁部地配设的燃料泵,在所述泵单元沿着插入方向配设有引导构件,该引导构件在所述泵单元向所述燃料箱内插入之际与所述开口周围部抵接而引导所述泵单元,所述引导构件的与所述开口周围部抵接的引导面形成为凹陷的曲面形状。

根据上述特征,在燃料供给装置的泵单元设置有引导构件。由此,在泵单元经由开口向燃料箱内插入之际,引导构件的引导面与开口周围部抵接而引导泵单元。由此,燃料供给装置不会勾挂于开口周围部而能够顺利地插入燃料箱。

此外,根据上述特征,引导构件的引导面形成为凹陷的曲面形状。因此,在将泵单元经由开口插入之际,与引导构件的引导面是直线形状的情况相比,插入间隙、即开口周围部与泵单元之间的间隙变大与由引导面的凹状弯曲形状产生的空间相应的量。由此,能够将泵单元带有富余地插入于燃料箱,能够更加提高插入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燃料供给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燃料供给装置的后视图。

图4是表示泵单元的俯视图。

图5是将泵单元局部剖切来表示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安装有引导构件的泵壳体收容燃料泵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表示引导构件的主视图。

图8是图7的viii-viii线剖视图。

图9是表示将燃料供给装置从在燃料箱的上壁部形成的开口向燃料箱的内部插入的中途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而对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装置设置于被搭载到搭载有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的汽车等车辆的燃料箱,并用于向发动机供给该燃料箱内的燃料。图1是表示燃料供给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该燃料供给装置的主视图,图3是该燃料供给装置的后视图。在图1~图3中,前后左右上下各方位与车辆的各方位相对应。即、前后方向与车长方向相对应,左右方向与车宽方向相对应,上下方向与车高方向相对应。此外,对于燃料供给装置的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也可以朝向任意的方向。

(燃料箱)

如图2所示,燃料箱10形成为具有上壁部11和底壁部12的空心容器状。上壁部11具有形成圆形贯通孔状的开口的开口周围部13。燃料箱10的内部和外部经由开口连通。燃料箱10将上壁部11和底壁部12设为水平状态而搭载于车辆。燃料箱10是树脂制的,根据箱内压的变化而变形,主要是沿上下方向膨胀和收缩。在燃料箱10内积存有例如汽油等液体燃料。

(燃料供给装置)

如图1所示,燃料供给装置20具备凸缘单元22、连接构件24以及泵单元26。连接构件24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连结于凸缘单元22,泵单元26以能够沿上下方向转动的方式连结于连接构件24。利用该结构构成本公开所谓的连结部件。

(凸缘单元22)

如图1和图2所示,凸缘单元22具备凸缘主体28和蒸发燃料用阀30。

(凸缘主体28)

如图1所示,凸缘主体28具有圆形板状的盖板部32作为主体。凸缘主体28是树脂制的。如图2所示,在盖板部32的下表面呈同心状形成有短圆筒状的嵌合筒部33。在盖板部32的外周部形成有相对于嵌合筒部33向径向外侧伸出的圆环板状的凸缘部34。在盖板部32呈同心状形成有有顶圆筒状的阀收容部35。在阀收容部35的上端部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蒸发端口36。

如图1所示,在盖板部32设置有燃料喷出端口37、第1电连接器部38以及第2电连接器部39。燃料喷出端口37形成为沿上下方向贯通盖板部32的直管状。另外,在两电连接器部38、39内配置有预定根数的金属制端子。燃料喷出端口37和两电连接器部38、39配置于阀收容部35的周围。

如图3所示,在盖板部32的下表面的后侧部形成有托脚部41。托脚部41具有筒状的中央筒部42和左右一对两侧筒部43。中央筒部42和两侧筒部43分别沿上下方向延伸。中央筒部42和两侧筒部43左右对称地形成。中央筒部42与两侧筒部43中的一者共用右壁部,与两侧筒部43中的另一者共用左壁部。左右一对两弯曲壁部44分别从两侧筒部43朝向外方左右对称地延伸。中央筒部42的后壁部以及两侧筒部43的后壁部和两弯曲壁部44同凸缘主体28的嵌合筒部33的后半部呈连续状。两弯曲壁部44在后视时形成为从嵌合筒部33朝向下方收束的大致三角形形状。

(蒸发燃料用阀30)

如图2所示,蒸发燃料用阀30以将蒸发燃料用阀30的上部收容于凸缘主体28的阀收容部35内的状态安装于阀收容部35。作为蒸发燃料用阀30,例如,使用具备蒸发燃料控制阀与满箱限制阀的集成阀。若燃料箱10的内压比预定值小,则蒸发燃料控制阀闭阀,若该内压比预定值大,则蒸发燃料控制阀开阀。另外,满箱限制阀在燃料箱10内的燃料未满箱时开阀,若达到满箱,则闭阀。

(连接构件24)

如图3所示,连接构件24具有连接主体46、弹簧引导件47以及左右的两侧柱部48。连接主体46是树脂制的,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较短的扁平状。连接构件24具有水平地延伸的上端面46a。连接构件24具有沿前后方向贯通连接主体46的下部的卡合孔50。弹簧引导件47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柱状形成于连接主体46的上端面46a的中央部上。两侧柱部48分别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棱柱状。两侧柱部48呈左右对称状配置于连接主体46的上端面46a的左右两端部上。

(连接构件24相对于凸缘单元22的组装)

在连接构件24的弹簧引导件47嵌合有由金属制的螺旋弹簧构成的弹簧52。并且,连接构件24的弹簧引导件47与弹簧52一起插入于凸缘主体28的中央筒部42。另外,连接构件24的两侧柱部48插入于凸缘主体28的两侧筒部43。另外,两侧筒部43利用卡扣以能够在预定的范围内沿着轴向移动的方式连结于两侧柱部48。另外,弹簧52利用弹簧52的弹性力对凸缘主体28和连接主体46施力,以使凸缘主体28和连接主体46向相互分开的方向移动。

(泵单元26)

如图2所示,泵单元26具有副箱54、燃料测量器56、燃料泵58、泵壳体60、压力调节器62以及调节器壳体64。图4是表示泵单元的俯视图,图5是将该泵单元进行局部剖切来表示的主视图。此外,在图4中省略了燃料测量器56。

(副箱54)

如图5所示,副箱54具备副箱主体66、燃料过滤器67以及罩构件68。

(副箱主体66)

副箱主体66是树脂制的,形成为在下表面开口且高度较低的浅箱状。副箱主体66在俯视时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长四边形形状(参照图4)。在副箱主体66的上表面部,在其中央部和右端部之间形成有四边形形状的开口孔70。在副箱主体66的上表面部的左后部形成有向上方延伸的方筒状的燃料接受筒部71(参照图4)。燃料接受筒部71的上表面开口。

如图3所示,在副箱主体66的后表面下部的靠左的位置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卡合轴72。另外,如图4所示,副箱主体66在副箱主体66的上表面部的右后部上具备面向前后方向的板状的立壁部73。

(燃料过滤器67)

如图5所示,燃料过滤器67具备过滤器构件75、内骨构件76以及连接管77。过滤器构件75是利用由树脂制的无纺布构成的滤材形成为空心袋状而成的。过滤器构件75的外形是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扁平的长四边形形状,且左右方向上的长度比前后方向上的长度长。

内骨构件76是树脂制的,具有将过滤器构件75保持成沿上下方向鼓出的状态的骨架构造。另外,连接管77是树脂制的,并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管状。连接管77利用热熔接结合于内骨构件76的右部上。过滤器构件75的上表面部夹在内骨构件76与连接管77之间。过滤器构件75内外经由连接管77连通。

过滤器构件75以封闭副箱主体66的下表面开口的方式配置于该副箱主体66。在副箱主体66与过滤器构件75之间形成有积存燃料的燃料积存空间79。连接管77配置于副箱主体66的开口孔70内。开口孔70的边缘与连接管77形成作为燃料的流入口80而发挥功能的环状空间。燃料箱10(参照图2、图9)内的燃料由于自重而从流入口80流入燃料积存空间79。

罩构件68形成为具有许多开口的格子状的长四边板形状。罩构件68是树脂制的。罩构件68利用卡扣一体地连结于副箱主体66。过滤器构件75的周缘部夹在副箱主体66的周缘部与罩构件68的周缘部彼此之间。罩构件68覆盖过滤器构件75的下表面部。在罩构件68的下表面分散地形成有许多半球状的突起部81。

(燃料测量器56)

如图3所示,燃料测量器56具备测量器主体84、臂85以及浮子86。测量器主体84安装于副箱主体66的立壁部73的后侧面。测量器主体84具备能够绕水平地延伸的轴线转动的转动部88。臂85的基端部安装于转动部88。臂85具有与浮子86相连结的自由端部。燃料测量器56是检测燃料箱10内的燃料的余量即液面的位置的液面计。

(燃料泵58)

如图5和图6所示,燃料泵58是大致圆柱形状的电动式泵。燃料泵58具备马达部和泵部,构成为吸入燃料且加压后喷出。燃料泵58在泵部侧的端部(右端部)具有燃料吸入口90,在马达部侧的端部(左端部)具有燃料喷出口91。此外,在燃料泵58的马达部侧的端部设置有电连接器。马达部例如使用无刷直流马达。

(泵壳体60)

如图5和图6所示,泵壳体60具有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空心圆筒状的壳体主体94。泵壳体60是树脂制的。壳体主体94具备封闭壳体主体94的左端的端板部95。端板部95具备直管状的喷出管部96,喷出管部96贯通端板部95的中央部而向左方向延伸。喷出管部96的左端利用熔接与管接头98结合。管接头98是树脂制的,在内部形成有l字状的通路。另外,喷出管部96具有从喷出管部96的左端附近的位置向上方突出的连接筒部100。连接筒部100形成为空心圆筒状,连接筒部100内与喷出管部96内连通。壳体主体94以燃料喷出口91朝向左方的状态在内部收容有燃料泵58。燃料喷出口91与喷出管部96的右端部连接。

如图4所示,在壳体主体94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的上端部形成有前后一对弹性支承片102。两弹性支承片102以在前后方向上对称地配置的方式向相反方向延伸。各弹性支承片102的形状是在俯视时呈大致s字状弯曲的细长的板状。前侧的弹性支承片102的前端和后侧的弹性支承片102的后端分别利用卡扣与副箱主体66的前侧部和后侧部分别一体地连结。因此,泵壳体60被两弹性支承片102以水平状态所谓的横置状态弹性地支承于副箱主体66上。

如图5所示,在壳体主体94的右端利用卡扣一体地连结有盖104,以便使壳体主体94的右端开口部封闭。盖104是树脂制的。盖104具备向右方突出的吸入管部105。吸入管部105以其顶端部朝下弯曲的方式形成为l字状。吸入管部105的左端部与燃料泵58的燃料吸入口90连接。吸入管部105的另一端部即下端部与燃料过滤器67的连接管77连接。吸入管部105利用卡扣与连接管77一体地连结。

如图5所示,由树脂制的挠性管构成的燃料排出管107的一端部利用压入连接于管接头98。喷嘴构件利用压入连接于燃料排出管107的另一端部。喷嘴构件利用卡扣一体地连结于燃料接受筒部71(参照图3)的左后部上。燃料排出管107弯曲成u字状。

(压力调节器62)

如图5所示,压力调节器62的外形形成为大致圆柱形状。压力调节器62将从燃料泵58喷出来的加压燃料即向发动机供给的燃料的压力调整成预定的压力。

(调节器壳体64)

调节器壳体64是树脂制的,形成为空心圆筒型的容器形状。调节器壳体64在其轴向上被分割成第1壳体半体112和第2壳体半体113。两壳体半体112、113利用卡扣一体地连结。在调节器壳体64内收容有压力调节器62。调节器壳体64以其轴线水平地延伸的方式以横置状态配置。

在第1壳体半体112形成有被连接筒部115和燃料喷出部116。被连接筒部115形成为向下方突出的圆筒状。燃料喷出部116从第1壳体半体112的上端部向切线方向突出。被连接筒部115和燃料喷出部116在第1壳体半体112内与压力调节器62的燃料导入口连通。

在第2壳体半体113形成有从与第1壳体半体112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向下方突出的排出管部118(参照图5)。排出管部118在第2壳体半体113内与压力调节器62的剩余燃料排出口连通。燃料喷出部116喷出由压力调节器62调压后的燃料。在压力调节器62中剩余的燃料被从排出管部118排出。

调节器壳体64的被连接筒部115与泵壳体60的连接筒部100嵌合连接。在连接筒部100与被连接筒部115之间夹置有将两者间密封的o形密封圈119。另外,从第1壳体半体112的上端部突出的燃料喷出部116朝向左后方(参照图4)。另外,排出管部118朝向副箱主体66的燃料接受筒部71内。

如图5所示,在泵壳体60的连接筒部100内装入有止回阀120。止回阀120阻止连接筒部100内的加压燃料的倒流,从而保持残压。止回阀120具有配置成同心状的阀引导件121和阀芯122。阀引导件121呈固定状配置于连接筒部100内。阀芯122设置成能够相对于阀引导件121在轴向上即上下方向上移动,根据止回阀120沿轴向的移动,止回阀120开闭。更详细而言,若阀芯122由于其自重而向下方移动,则止回阀120闭阀。并且,若阀芯122由于燃料压力而向上方移动,则止回阀120开阀。

(泵单元26相对于连接构件24的组装)

如图3所示,副箱主体66的卡合轴72可转动地插入于连接主体46的卡合孔50。由此,泵单元26以能够以卡合轴72为中心(在图3中,参照以箭头y1、y2所图示的旋转方向)转动的方式与连接构件24连结。凸缘主体28的燃料喷出端口37借助喷出燃料配管124与调节器壳体64的燃料喷出部116连接(参照图2)。喷出燃料配管124由树脂制的具有挠性的软管等构成。另外,喷出燃料配管124形成为波纹管状。

如图2所示,凸缘主体28的第1电连接器部38和燃料泵58的电连接器经由第1线束126电连接。凸缘主体28的第2电连接器部39和燃料测量器56的测量器主体84(参照图3)经由第2线束128电连接。此外,第1线束126和第2线束128适当勾挂安装于与相邻的树脂构件一体成形的配线钩部。

(本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结构—引导构件150—)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特征的结构是引导构件150,为了谋求提高向燃料箱10内的插入性,该引导构件150设置到连结凸缘单元22和泵单元26而模块化的燃料供给装置20。如图1~图4所示,引导构件150形成于泵单元26中的燃料泵58的泵壳体60。详细而言,引导构件150设置于泵壳体60的壳体主体94。

在没有引导构件150的情况下,在将燃料供给装置20经由利用开口周围部13形成的开口向燃料箱10内插入之际,存在泵单元26的构成零部件勾挂于开口周围部13而无法顺利地进行燃料供给装置20的插入的可能性。更详细而言,存在调节器壳体64的凹凸形状勾挂于开口周围部13的可能性。因此,引导构件150设置于在插入作业中能够保护调节器壳体64的位置。此外,在插入作业中能够保护调节器壳体64的位置是指如下位置:在插入作业中由于引导构件150与开口周围部13抵接,从而防止调节器壳体64与开口周围部13接触。

如图6所示,引导构件150在泵单元26的插入方向上配设于泵壳体60的壳体主体94的上表面部。也就是说,引导构件150沿泵单元26的插入方向延伸。引导构件150形成为具有朝向调节器壳体64向上方突出的角的大致三角形板状(参照图2),与燃料供给装置20的插入方向平行地配置。此外,引导构件150是树脂制的、或是钢铁制的。

如图7和图9所示,引导构件150具有用于与开口周围部13抵接的引导面152。引导面152向左上倾斜,且呈凹状弯曲。更详细而言,引导面152随着朝向泵单元26的插入方向后端侧而相对于泵单元26的底面向上方倾斜。如图9所示,在引导构件150透过上壁部11的开口的状态下看来,引导面152向远离开口周围部13的方向弯曲。如图7所示,在燃料泵58设置到燃料箱10内的状态下看来,引导面152的凹状弯曲形状从泵壳体60的最高的位置以上的高度形成。即、引导面152的凹状弯曲形状的下端(泵单元26的插入方向上的前端)是泵壳体60的最高的位置以上的高度。此外,在图7中,h线表示泵壳体60的最高的位置。

图8表示图7的viii-viii线截面。如图8所示那样引导构件150的引导面152中的与开口周围部13抵接的接触面形状设为平面形状。更详细而言,引导面152在凹状弯曲部与顶端部之间具有在将燃料供给装置20向燃料箱10插入之际与开口周围部13抵接的抵接部,引导面152的抵接部形成为平面状。

(燃料供给装置模块向燃料箱内的设置方法)

在说明由本实施方式的引导构件150带来的优点之前,说明模块化的燃料供给装置20向燃料箱10内的设置方法的、基本的设置方法。

首先,在向燃料箱10组装之际,燃料供给装置20设为伸长状态(参照图9)。在该状态下,连接构件24悬吊于凸缘单元22,泵单元26悬吊于连接构件24。即、连接构件24向相对于凸缘单元22而言的最下位置(最远离位置)下降。另外,泵单元26转动成相对于连接构件24而言的右降的倾斜状态(在图3中,参照箭头y1和由双点划线图示的泵单元26)。

接着,保持燃料供给装置20的伸长状态,泵单元26从由燃料箱10的开口周围部13形成的开口的上方穿过该开口。泵单元26向左方向上方转动(在图3中,参照箭头y2),从而设为水平状态,并载置于燃料箱10的底壁部12上(参照图2以及图3的由实线图示的泵单元26)。此外,在连接构件24与泵单元26之间设置有限制泵单元26超过水平状态的转动的转动限制机构。

接着,凸缘单元22克服弹簧52的作用力而被下压,从而凸缘主体28的嵌合筒部33嵌合于燃料箱10的开口周围部13内。在该状态下,凸缘主体28的凸缘部34借助固定配件、螺栓等固定部件(未图示)固定于燃料箱10的上壁部11(参照图2和图3)。如上述那样,燃料供给装置20相对于燃料箱10的设置完成。

在燃料供给装置20的设置状态(参照图2和图3)下,泵单元26利用弹簧52的作用力而保持成被按压于燃料箱10的底壁部12的状态。另外,罩构件68的突起部81与燃料箱10的底壁部12抵接,从而确保燃料在罩构件68与底壁部12之间的流通。另外,凸缘单元22的托脚部41的下端面41a和连接主体46的上端面46a隔着预定的间隔地相对(参照图3)。

不过,燃料箱10由于因气温的变化、燃料量的变化等导致的箱内压的变化而变形即膨胀和收缩。与此相伴,燃料箱10的上壁部11与底壁部12之间的间隔变化(增减)。在该情况下,凸缘单元22和连接构件24通过相对地沿上下方向移动而追随燃料箱10的高度的变化。另外,在燃料箱10要过度地收缩时,通过凸缘主体28的托脚部41与连接主体46相互抵接,从而防止燃料供给装置20的高度进一步变低,保护燃料供给装置20。

另外,在凸缘单元22的燃料喷出端口37连接有与发动机相连的燃料供给配管。另外,在第1电连接器部38和第2电连接器部39分别连接有外部连接器。另外,在蒸发端口36连接有与吸附罐相连的蒸发燃料配管构件。吸附罐具备能够使在燃料箱10内产生的蒸发燃料吸附、脱离的吸附材料(例如,活性炭)。

(燃料供给装置20的工作)

燃料泵58被来自外部的电力驱动。于是,从燃料箱10内经过了罩构件68的燃料、和/或泵单元26的燃料积存空间79内的燃料经由燃料过滤器67而被燃料泵58吸入并被加压。燃料泵58经由泵壳体60的喷出管部96向调节器壳体64供给加压燃料。在调节器壳体64内,压力调节器62对加压燃料的压力进行调整。调压后的燃料经由喷出燃料配管124以及凸缘单元22的燃料喷出端口37向发动机供给。另外,因压力调节器62的调压而剩余的燃料从调节器壳体64的排出管部118向副箱主体66的燃料接受筒部71内排出。另外,从燃料泵58喷出到泵壳体60的喷出管部96的加压燃料的一部分经由燃料排出管107向副箱主体66的燃料接受筒部71内排出。另外,由于蒸发燃料用阀30的蒸发燃料控制阀的开阀,在燃料箱10内产生的蒸发燃料被向吸附罐排出。

(由引导构件150带来的优点)

如前述那样,燃料供给装置20在其泵单元26和凸缘单元22一体地连结而模块化的状态下被插入燃料箱10内来设置。如图9所示,燃料供给装置20经由利用燃料箱10的上壁部11的开口周围部13形成的开口插入。在燃料供给装置20不具备引导构件150的情况下,存在如下可能性:在插入工序中燃料供给装置20的构成零部件勾挂于开口周围部13而阻碍燃料供给装置20的插入。更详细而言,在不具备引导构件150的燃料供给装置20的情况下,存在如下可能性:泵单元26的调节器壳体64的凹凸部位在插入工序中勾挂于开口周围部13,而阻碍燃料供给装置20的插入。

泵壳体60于在将燃料供给装置20向燃料箱10插入的作业中能够保护调节器壳体64的位置设置有引导构件150。如图6和图7所示,引导构件150的引导面152形成为引导面152在插入时与开口周围部13抵接从而被顺利地引导。因此,如图9所示那样在模块化的燃料供给装置20通过燃料箱10的开口之际,引导构件150的引导面152与开口周围部13抵接,从而引导燃料供给装置20,并且防止调节器壳体64与开口周围部13接触。由此,燃料供给装置20不会勾挂于开口周围部13而能够顺利地插入燃料箱10内。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引导构件150的引导面152在插入方向上呈凹状弯曲。更详细而言,在与引导面152的长度方向平行且与引导面152垂直的截面中,引导面152呈凹状弯曲。由于其凹状弯曲形状,燃料供给装置20的泵单元26通过燃料箱10的开口之际,插入间隙、即本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装置20与开口周围部13之间的间隙与引导构件150的引导面152不弯曲的情况相比变大。由此,插入间隙相对地变大,因此,能够更加提高燃料供给装置20的插入性。

而且,在泵单元26设置到燃料箱10内的状态看来,在本实施方式的引导构件150的引导面152形成的凹陷的曲面形状从泵壳体60的最高的位置以上的高度形成。由此,在泵单元26通过燃料箱10的开口之际,引导构件150最先与开口周围部13抵接的高度是泵壳体60的最高的位置以上的高度。因而,引导构件150的引导面152从在插入时开口周围部13所最先抵接的位置呈凹状弯曲,可靠地进行提高上述插入性的作用。

如图8所示,引导构件150的引导面152中的与开口周围部13抵接的接触面设为平面形状。由此,在泵单元26通过燃料箱10的开口之际,开口周围部13与引导面152的平面部的两边缘抵接而滑动,因此,防止晃动。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针对特定的实施方式,对本公开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也能以其他各种形态实施。

例如,本公开并不限于汽车等车辆的燃料供给装置20,也可以适用于其他燃料供给装置。

另外,引导构件150的引导面152的凹状弯曲形状也可以由连续地配置的多个较短的平面构成。

另外,引导构件150也可以设置于泵壳体60以外的泵单元26的构成构件。即、引导构件150能够在燃料供给装置20向燃料箱10插入时防止燃料供给装置20的其他构成构件勾挂于开口周围部13即可。

另外,引导构件150的引导面152中的与开口周围部13的缘部抵接的接触面也可以不是平面形状。例如,接触面也可以是曲面形状,但在该情况下,无法获得由前述的平面形状带来的优点。

另外,引导构件150的引导面152也可以形成为引导面152朝向将凸缘单元22和泵单元26连结成能够转动的卡合轴72凹陷。

在本说明书中以各种形态进行了技术的公开。第1形态是一种燃料供给装置,其经由利用燃料箱的上壁部的开口周围部形成的开口插入于燃料箱,其中,该燃料供给装置具有:凸缘单元,其具备封闭所述燃料箱的上壁部的开口的盖板部;以及泵单元,其以相对于凸缘单元能够相对地上下运动且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所述凸缘单元连结,该泵单元具有面对所述燃料箱的底壁部地配设的燃料泵,在所述泵单元沿着插入方向配设有引导构件,该引导构件在所述泵单元向所述燃料箱内插入之际与所述开口周围部抵接而引导所述泵单元,所述引导构件的与所述开口周围部抵接的引导面形成为凹陷的曲面形状。

根据第1形态,燃料供给装置的泵单元具有引导构件。引导构件在泵单元经由开口向燃料箱内插入之际,引导构件的引导面与开口周围部抵接而引导泵单元。由此,燃料供给装置不会勾挂于开口周围部而能够顺利地插入燃料箱。

此外,根据第1形态,引导构件的引导面形成为凹陷的曲面形状。因此,在将泵单元经由开口插入之际,与引导构件的引导面是直线形状的情况相比,插入间隙、即开口周围部与泵单元之间的间隙变大与由引导面的凹状弯曲形状产生的空间相应的量。由此,能够将泵单元带有富余地插入于燃料箱,能够更加提高插入性。

第2形态是上述的第1形态的燃料供给装置,其中,所述引导构件设置于收容所述燃料泵的泵壳体,在所述泵单元设置到所述燃料箱内的状态下,所述引导面从所述泵壳体的最高的位置以上的高度的位置呈凹状弯曲。

根据上述第2形态,引导面从作为泵壳体的最高的位置以上的高度的位置呈凹状弯曲。另外,在泵单元通过开口之际,开口周围部最先在泵壳体的最高的位置以上的高度位置处与引导构件抵接。因而,引导面从在泵单元通过开口之际开口周围部所最先抵接的场所呈凹状弯曲,因此,可靠地进行提高上述插入性的作用。

第3形态是上述的第1形态或第2形态的燃料供给装置,其中,所述引导面包括在所述泵单元向所述燃料箱插入之际与所述开口周围部抵接的接触面,所述接触面形成为平面状。

根据上述第3形态,引导构件的引导面设为平面形状。由此,能够使引导构件一边与开口周围部抵接一边滑动,能够防止晃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