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箱用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89845发布日期:2020-11-10 18:13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燃料箱用盖的制作方法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燃料箱用盖。



背景技术:

在将搭载于汽车等车辆的燃料箱内的燃料向内燃机所谓的发动机供给的燃料供给装置中,例如,存在日本特开2017-194005号公报所记载的燃料供给装置。在该公报所记载的技术中,使用了具备封闭燃料箱的开口部的盖构件和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与盖构件连结的连结构件的燃料箱用盖。在盖构件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部。在连结构件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柱状部。柱状部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插入于筒状部内。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日本特开2017-194005号公报未记载用于将连结构件的柱状部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且能够悬吊的方式与盖构件的筒状部连结的结构。因此,推测:在将连结构件与盖构件组装之际花费劳力和时间,连结构件的组装性较差。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且能够悬吊的方式与盖构件连结的连结构件的组装性的燃料箱用盖。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能够利用本说明书所公开的燃料箱用盖解决所述课题。

即、本公开中的燃料箱用盖具备:盖构件,其封闭燃料箱的开口部;以及连结构件,其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与所述盖构件连结。在所述盖构件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部,在所述连结构件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柱状部,所述柱状部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插入于所述筒状部内,所述柱状部利用卡扣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且能够悬吊的方式与所述筒状部连结。

发明的效果

根据上述燃料箱用盖,能够提高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且能够悬吊的方式与盖构件连结的连结构件的组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燃料供给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燃料供给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燃料供给装置的后视图。

图4是表示泵单元的俯视图。

图5是对泵单元进行局部剖切来表示的主视图。

图6是以连接构件的悬吊状态表示燃料箱用盖的后视图。

图7是将燃料箱用盖分解来表示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凸缘单元的侧筒部的周边部的仰视图。

图9是将连接构件分解来表示的立体图。

图10是对侧柱部进行局部剖切来表示的侧视图。

图11是对侧柱部进行局部剖切来表示的后视图。

图12是图11的xii-xii线向视剖视图。

图13是对侧柱部相对于侧筒部的悬吊状态进行局部剖切来表示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卡扣的侧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卡扣的侧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卡扣的后视图。

图17是表示卡扣的侧剖视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卡扣的后视图。

图19是表示卡扣的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而对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本实施方式的燃料箱用盖用于燃料供给装置。燃料供给装置设置于被搭载到搭载有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的汽车等车辆的燃料箱,并用于向发动机供给该燃料箱内的燃料。图1是表示燃料供给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该燃料供给装置的主视图,图3是该燃料供给装置的后视图。在图1~图3中,前后左右上下各方位与车辆的各方位相对应。即、前后方向与车长方向相对应,左右方向与车宽方向相对应,上下方向与车高方向相对应。此外,对于燃料供给装置的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也可以朝向任意的方向。

(燃料箱)

如图2所示,燃料箱10形成为具有上壁部11和底壁部12的空心容器状。在上壁部11形成有圆形孔状的开口部13。燃料箱10将上壁部11和底壁部12设为水平状态而搭载于车辆。燃料箱10是树脂制的,根据箱内压的变化而变形(主要是沿上下方向膨胀和收缩)。在燃料箱10内积存有例如作为液体燃料的汽油。

(燃料供给装置)

如图1所示,燃料供给装置20具备凸缘单元22、连接构件24以及泵单元26。连接构件24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连结于凸缘单元22,泵单元26以能够沿上下方向转动的方式连结于连接构件24。

(凸缘单元22)

凸缘单元22具备凸缘主体28和蒸发燃料用阀30。

(凸缘主体28)

凸缘主体28形成为将圆形板状的盖板部32作为主体。凸缘主体28是树脂制的。如图2所示,在盖板部32的下表面呈同心状形成有短圆筒状的嵌合筒部33。在盖板部32的外周部形成有相对于嵌合筒部33向径向外侧伸出的圆环板状的凸缘部34。在盖板部32呈同心状形成有有顶圆筒状的阀收容部35。在阀收容部35的上端部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蒸发端口36。

如图1所示,在盖板部32设置有燃料喷出端口37、第1电连接器部38以及第2电连接器部39。燃料喷出端口37形成为沿上下方向贯通盖板部32的直管状。另外,在两电连接器部38、39内配置有预定根数的金属制端子。燃料喷出端口37和两电连接器部38、39分散地配置于阀收容部35的周围。

如图3所示,在盖板部32的下表面的后部形成有托脚部41。托脚部41具有分别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的中央筒部42和左右的两侧筒部43。中央筒部42和两侧筒部43均整体形成为左右对称状。中央筒部42和两侧筒部43共用相邻的壁部。左右的两弯曲壁部44相互呈左右对称状形成于两侧筒部43的外侧部。中央筒部42的后侧的壁部分以及两侧筒部43的后侧的壁部分和两弯曲壁部44同凸缘主体28的嵌合筒部33的后半部呈连续状。两弯曲壁部44在后视时形成为从嵌合筒部33朝向下方收束的大致三角形形状。

(蒸发燃料用阀30)

如图2所示,蒸发燃料用阀30以将上部收容于凸缘主体28的阀收容部35内的状态进行安装。作为蒸发燃料用阀30,例如,使用具备蒸发燃料控制阀与满箱限制阀的集成阀。若燃料箱10的内压比预定值小,则蒸发燃料控制阀闭阀,若该内压比预定值大,则蒸发燃料控制阀开阀。另外,满箱限制阀在燃料箱10内的燃料未满箱时开阀,若达到满箱,则闭阀。

(连接构件24)

如图3所示,连接构件24具有连接主体46、弹簧引导件47以及左右的两侧柱部48。连接主体46是树脂制的,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扁平的块状。连接主体46具有水平状的上端面46a和下端面46b。在连接主体46的下部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通的卡合轴孔50。弹簧引导件47呈支柱状形成于连接主体46的上端面46a的中央部上。两侧柱部48呈棱柱状且相互呈左右对称状形成于连接主体46的上端面46a的左右两端部上。

(连接构件24相对于凸缘单元22的组装)

在连接构件24的弹簧引导件47嵌合有由金属制的螺旋弹簧构成的弹簧52。在该状态下,连接构件24的弹簧引导件47与弹簧52一起插入于凸缘主体28的中央筒部42。另外,连接构件24的两侧柱部48插入于凸缘主体28的两侧筒部43。另外,两侧筒部43和两侧柱部48利用卡扣相互连结成能够在预定的范围内沿着轴向移动。另外,凸缘主体28和连接主体46利用弹簧52的弹性而被向远离方向施力。

(泵单元26)

如图2所示,泵单元26具有副箱54、燃料测量器56、燃料泵58、泵壳体60、压力调节器62以及调节器壳体64。图4是表示泵单元的俯视图,图5是将该泵单元进行局部剖切来表示的主视图。此外,在图4和图5中省略了燃料测量器56。

(副箱54)

如图5所示,副箱54具备副箱主体66、燃料过滤器67以及罩构件68。

(副箱主体66)

副箱主体66是树脂制的,形成为在下表面开口的倒浅箱状。副箱主体66在俯视时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长四边形形状(参照图4)。在副箱主体66的上表面部的靠右的位置形成有四边形形状的开口孔70。在副箱主体66的上表面部的左后部形成有向上方延伸的方筒状的燃料接受筒部71(参照图4)。燃料接受筒部71的上表面开口。

如图3所示,在副箱主体66的后表面下部的靠左的位置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卡合轴72(参照图4)。另外,在副箱主体66的上表面部的右后部上形成有面向前后方向的板状的立壁部73。

(燃料过滤器67)

如图5所示,燃料过滤器67具备过滤器构件75、内骨构件76以及连接管77。过滤器构件75是利用由树脂制的无纺布构成的滤材形成为空心袋状而成的。过滤器构件75的外形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扁平且以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长四边形形状。

内骨构件76是树脂制的,具有将过滤器构件75保持成沿上下方向鼓出的状态的骨架构造。另外,连接管77是树脂制的,并形成为立式圆管状。连接管77利用热熔接结合于内骨构件76的右部上。过滤器构件75的上表面部夹在内骨构件76与连接管77之间。过滤器构件75内外经由连接管77连通。

过滤器构件75以封闭副箱主体66的下表面开口的方式配置于该副箱主体66。在副箱主体66与过滤器构件75之间形成有积存燃料的燃料积存空间79。连接管77配置于副箱主体66的开口孔70内。开口孔70与连接管77之间的环状空间部设为燃料的流入口80。燃料箱10(参照图2)内的燃料由于自重而从流入口80流入燃料积存空间79。

罩构件68是长四边形板状且形成为具有许多开口的格子板状。罩构件68是树脂制的。罩构件68利用卡扣安装于副箱主体66。过滤器构件75的周缘部夹在副箱主体66的周缘部与罩构件68的周缘部彼此之间。罩构件68覆盖过滤器构件75的下表面部。在罩构件68的下表面分散地形成有许多半球状的突起部81。另外,在罩构件68的后侧面的下端部形成有水平板状的止转部82(参照图3和图4)。

(燃料测量器56)

如图3所示,燃料测量器56具备测量器主体84、臂85以及浮子86。测量器主体84安装于副箱主体66的立壁部73的后侧面。臂85的基端部安装于转动部88,该转动部88以能够绕水平轴线转动的方式设置到测量器主体84。在臂85的自由端部安装有浮子86。燃料测量器56是检测燃料箱10内的燃料的余量即液面的位置的液面计。

(燃料泵58)

如图5所示,燃料泵58是大致圆柱形状的电动式燃料泵。燃料泵58具备马达部和泵部,吸入燃料且加压后喷出。燃料泵58在泵部侧的端部(右端部)具有燃料吸入口90,在马达部侧的端部(左端部)具有燃料喷出口91。此外,在燃料泵58的马达部侧的端部设置有电连接器。马达部例如使用无刷直流马达。

(泵壳体60)

如图5所示,泵壳体60具有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空心圆筒状的壳体主体94。泵壳体60是树脂制的。在壳体主体94的一端侧开口(左端侧开口)形成有封闭该开口的端板部95。在端板部95的中央部形成有贯通端板部95的直管状的喷出管部96。在喷出管部96的顶端部利用熔接结合有弯角形状的树脂制的管接头98。另外,在喷出管部96的靠顶端部的位置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圆筒状的连接筒部100。连接筒部100内与喷出管部96内连通。燃料泵58以使燃料喷出口91朝向左方的状态收容于壳体主体94内。燃料喷出口91与喷出管部96的基端部(右端部)连接。

如图4所示,在壳体主体94的轴向的中央部的上端部呈前后对称状形成有向相反方向延伸的前后一对弹性支承片102。两弹性支承片102是带板状,在俯视时形成为大致s字状。两弹性支承片102的顶端部利用卡扣安装于副箱主体66的前后的两侧部。泵壳体60由两弹性支承片102以水平状态所谓的横置状态弹性地支承于副箱主体66上。

如图5所示,在壳体主体94利用卡扣安装有封闭其右端开口面的树脂制的盖104。在盖104形成有弯角形管状的吸入管部105。吸入管部105的一端部(左端部)与燃料泵58的燃料吸入口90连接。吸入管部105的另一端部(下端部)与燃料过滤器67的连接管77连接。吸入管部105利用卡扣安装于连接管77。

由树脂制的具有挠性的管构成的燃料排出管107的一端部利用压入而连接于管接头98。喷嘴构件109利用压入而连接于燃料排出管107的另一端部。喷嘴构件109利用卡扣安装于燃料接受筒部71的左后部上。燃料排出管107弯曲成倒u字状。

(压力调节器62)

如图5所示,压力调节器62的外形形成为大致圆柱形状。压力调节器62将从燃料泵58喷出来的加压燃料即向发动机供给的燃料的压力调整成预定的压力。

(调节器壳体64)

调节器壳体64是树脂制的,形成为空心圆筒型的容器形状。调节器壳体64具有在轴向上分割而成的第1壳体半体112和第2壳体半体113。两壳体半体112、113利用卡扣安装。在调节器壳体64内收容有压力调节器62。调节器壳体64以将轴向设为水平状态的横置状态配置。

在第1壳体半体112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圆筒状的被连接筒部115和从上端部向切线方向外侧突出的燃料喷出部116。被连接筒部115和燃料喷出部116在第1壳体半体112内与压力调节器62的燃料导入口连通。

在第2壳体半体113形成有从与第1壳体半体112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向下方突出的排出管部118。排出管部118在第2壳体半体113内与压力调节器62的剩余燃料排出口连通。燃料喷出部116喷出由压力调节器62调压后的燃料。在压力调节器62中剩余的燃料被从排出管部118排出。

调节器壳体64的被连接筒部115与泵壳体60的连接筒部100嵌合连接。在连接筒部100与被连接筒部115之间夹置有将两者间弹性地密封的o形密封圈119。另外,燃料喷出部116从第1壳体半体112的上端部朝向左后方(参照图4和5)。另外,排出管部118朝向副箱主体66的燃料接受筒部71内(参照图3)。

如图5所示,在泵壳体60的连接筒部100内装入有止回阀120。止回阀120是阻止连接筒部100内的加压燃料的倒流的残压保持用的止回阀。止回阀120具有阀引导件121和阀芯122。阀引导件121呈固定状配置于连接筒部100内。阀芯122呈同心状且以能够沿轴向(上下方向)移动、即能够开闭的方式设置于阀引导件121。阀芯122由于自重而闭阀,由于燃料压力而开阀。

(泵单元26相对于连接构件24的组装)

如图3所示,副箱主体66的卡合轴72可转动地与连接主体46的卡合轴孔50卡合。由此,泵单元26以能够在上下方向(在图3中,参照箭头y1、y2方向)上转动的方式与连接构件24连结。凸缘主体28的燃料喷出端口37和调节器壳体64的燃料喷出部116经由喷出燃料配管124连接(参照图2)。喷出燃料配管124由具有挠性的树脂制的软管等构成。另外,喷出燃料配管124形成为波纹管状。

如图2所示,凸缘主体28的第1电连接器部38和燃料泵58的电连接器经由第1线束126电连接。凸缘主体28的第2电连接器部39和燃料测量器56的测量器主体84(参照图3)经由第2线束128电连接。此外,第1线束126和第2线束128适当勾挂安装于与相邻的树脂构件一体成形的配线钩部。

(燃料供给装置20的设置)

在向燃料箱10组装之际,燃料供给装置20设为伸长状态。在该状态下,连接构件24悬吊于凸缘单元22,泵单元26悬吊于连接构件24。即、连接构件24向相对于凸缘单元22而言的最下位置(最远离位置)下降。另外,泵单元26转动(在图3中,参照箭头y1)成相对于连接构件24而言的右降的倾斜状态(在图3中,参照双点划线26)。

接着,保持燃料供给装置20的伸长状态,将泵单元26从燃料箱10的开口部13的上方插入该燃料箱10的开口部13内。泵单元26相对于连接构件24而言向与悬吊时相反的方向转动(在图3中,参照箭头y2),从而设为水平状态,并载置于燃料箱10的底壁部12上(参照图2)。此时,罩构件68的止转部82抵接于底壁部12上,连接主体46的下端面46b抵接于该止转部82上(参照图3)。由此,限制泵单元26进一步的转动。

接着,凸缘单元22克服弹簧52的作用力而被下压,从而凸缘主体28的托脚部41嵌合于燃料箱10的开口部13内。在该状态下,凸缘主体28的凸缘部34借助固定配件、螺栓等固定部件(未图示)固定于燃料箱10的上壁部11(参照图2和图3)。如上述那样,燃料供给装置20相对于燃料箱10的设置完成。

在燃料供给装置20的设置状态(参照图2和图3)下,泵单元26利用弹簧52的作用力而保持成被按压于燃料箱10的底壁部12的状态。另外,罩构件68的突起部81与燃料箱10的底壁部12抵接,从而确保燃料在罩构件68与底壁部12之间的流通。另外,凸缘单元22的托脚部41的下端面41a和连接主体46的上端面46a隔着预定的间隔地相对(参照图3)。

不过,燃料箱10由于因气温的变化、燃料量的变化等导致的箱内压的变化而变形即膨胀和收缩。与此相伴,燃料箱10的上壁部11与底壁部12之间的间隔变化(增减)。在该情况下,凸缘单元22和连接构件24通过相对地沿上下方向移动而追随燃料箱10的高度的变化。另外,在燃料箱10要过度地收缩时,通过凸缘主体28的托脚部41与连接主体46相互抵接而作为支承棒发挥作用。

另外,在凸缘单元22的燃料喷出端口37连接有与发动机相连的燃料供给配管。另外,在第1电连接器部38和第2电连接器部39分别连接有外部连接器。另外,在蒸发端口36连接有与吸附罐相连的蒸发燃料配管构件。吸附罐具备能够使在燃料箱10内产生的蒸发燃料吸附、脱离的吸附材料(例如,活性炭)。

(燃料供给装置20的工作)

燃料泵58(参照图5)被来自外部的驱动电力驱动。于是,从燃料箱10内经过了罩构件68的燃料、和/或泵单元26的燃料积存空间79内的燃料经由燃料过滤器67而被燃料泵58吸入并被加压。从燃料泵58喷出来的加压燃料经由泵壳体60的喷出管部96向调节器壳体64内流动,并由压力调节器62进行调压。调压后的加压燃料经由喷出燃料配管124(参照图1)从凸缘单元22的燃料喷出端口37向发动机供给。

另外,因压力调节器62的调压而剩余的燃料从调节器壳体64的排出管部118向副箱主体66的燃料接受筒部71内排出(参照图4、5)。另外,从燃料泵58喷出到泵壳体60的喷出管部96的加压燃料的一部分经由燃料排出管107向副箱主体66的燃料接受筒部71内排出。另外,由于蒸发燃料用阀30(参照图1)的蒸发燃料控制阀的开阀,在燃料箱10内产生的蒸发燃料被向吸附罐排出。

(燃料箱用盖的连结机构)

图6是以连接构件的悬吊状态表示燃料箱用盖的后视图,图7是将燃料箱用盖分解来表示的立体图。如图6所示,燃料箱用盖150构成为具备凸缘单元22、连接构件24以及弹簧52。另外,连结机构152由凸缘单元22的侧筒部43和连接构件24的侧柱部48构成。另外,左右两组连结机构152形成为相互左右对称状,因此,主要说明左侧的连结机构152,简略或省略关于右侧的连结机构152的说明。

此外,凸缘单元22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谓的“盖构件”。另外,连接构件24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谓的“连结构件”。另外,连接构件24和泵单元26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谓的“箱内配置零部件”。另外,连接主体46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谓的“连结构件主体”。另外,侧筒部43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谓的“筒状部”。

(凸缘单元22的侧筒部43)

图8是表示凸缘单元的侧筒部的周边部的仰视图。如图8所示,在凸缘单元22的仰视时,侧筒部43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在侧筒部43的内表面侧形成有多个(在图8中示出8个)引导肋154。引导肋154形成为沿侧筒部43的轴向即上下方向(在图8中是纸面表背方向)延伸的直线状。引导肋154在周向上隔开预定的间隔地配置。引导肋154以相邻的两个为1组而形成为能够与侧柱部48的各外拐角部的两侧面抵接或接近。

如图6所示,在侧筒部43的后侧壁43a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孔状的卡合孔155。将卡合孔155的下端侧的孔缘部称为孔下缘部156。

图14是表示卡扣的侧剖视图。如图14所示,卡合孔155的孔下缘部156的上表面156a随着从内端侧朝向外端侧而向下方倾斜。孔下缘部156的上表面156a相对于与卡合孔155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f2所成的倾斜角θ2例如设定成30°。

(连接构件24的侧柱部48)

图9是将连接构件分解来表示的立体图,图10是局部剖切侧柱部来表示的侧视图,图11是该侧柱部的后视图,图12是图11的xii-xii线向视剖视图。如图9所示,侧柱部48具有:支柱部160,其构成该侧柱部48的主体;以及保持器162,其覆盖该支柱部160的外周。

(支柱部160)

支柱部160呈大致正四棱柱状形成于连接构件24的连接主体46上。在支柱部160的左右的两侧面的下部呈左右对称状形成有大致u字状的两个卡定槽164(参照图11)。另外,在支柱部160的左右的两侧面中的、内侧的侧面(在左侧的支柱部160中是右侧面,在右侧的支柱部160中是左侧面)的下端部形成有位于卡定槽164的下方的四边形形状的定位突起165。在支柱部160的上端部形成有在前方和上方开口的四方槽状的凹槽部166。在凹槽部166的后侧壁167形成有卡合片170(参照图10和图11)。此外,支柱部160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谓的“柱状部”。

如图10所示,卡合片170具有:卡合片主体171,其形成为从下端侧向上方立起的悬臂状;以及钩状的卡合爪部172,其形成于卡合片主体171的顶端部(上端部)。卡合片主体171的后侧面与包括后侧壁167在内的支柱部160的后侧面160a平齐。卡合爪部172从后侧壁167的后侧面160a朝向后方突出。

如图11所示,卡合片主体171是通过在后侧壁167呈局部切除状形成大致倒u字状的开口槽174而形成的。卡合片主体171形成为能够向卡合爪部172的卡定解除方向即向凹槽部166内进入的方向(前方)弹性变形即能够挠曲变形(在图10中,参照双点划线171)。

如图14所示,卡合爪部172随着从基端侧朝向顶端侧而向下方倾斜。卡合爪部172的下表面172a相对于与支柱部160的后侧面160a正交的平面f1所成的倾斜角θ1例如设定成25°。另外,倾斜角θ1与卡合孔155的孔下缘部156的上表面156a的倾斜角θ2设定成满足θ1<θ2的关系。另外,卡合爪部172的下表面172a与卡合孔155的孔下缘部156的上表面156a相对。

(保持器162)

如图9所示,保持器162是利用冲压成形使金属制的板材弯曲而形成为正四方筒状。保持器162形成为能够与支柱部160嵌合。在保持器162的周向的两端缘相互之间形成有在侧面部的中央部以预定宽度沿轴向延伸的合缝部176(参照图12)。合缝部176与支柱部160的定位突起165相对应。

在保持器162的与合缝部176侧的侧面部相邻的两侧面部的上端部的中央部呈对称状形成有方孔状的窗孔177(参照图10)。在保持器162的与合缝部176相反的一侧的侧面部(在与左侧的支柱部160相对应的保持器162中是左侧面部,在与右侧的支柱部160相对应的保持器162中是右侧面部)的下部呈向保持器162内倾斜地切起(日文:切り起こし)状形成有卡定片178(参照图11)。卡定片178形成为以下端部为基端部并以上端部为卡定端部179的悬臂状。卡定端部179向与切起方向相反的一侧呈折回状弯曲。另外,保持器162的上端部以使上端开口缩窄的方式弯曲(参照图9)。

(保持器162相对于支柱部160的组装)

如图10所示,使保持器162滑动,以便罩住支柱部160,从而嵌合。此时,只要保持器162的合缝部176与支柱部160的定位突起165相对应,定位突起165就进入合缝部176内,因此,保持器162在不与定位突起165干涉的前提下与支柱部160嵌合(参照图12)。另外,与支柱部160嵌合着的保持器162利用支柱部160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定位。

不过,若保持器162的合缝部176不与支柱部160的定位突起165相对应,保持器162与定位突起165干涉,因此,妨碍保持器162的嵌合。由此,能够抑制保持器162相对于支柱部160的误组装。在误组装的情况下,重新进行保持器162相对于支柱部160的组装即可。这样一来,保持器162的合缝部176朝向支柱部160的内侧(弹簧引导件47侧)(参照图9)。由此,能够抑制由车辆碰撞时等的从左右方向外侧施加的外力导致的保持器162的扩开变形,抑制支柱部160的折损等。

另外,在使保持器162与支柱部160嵌合之际,卡定片178利用弹性而被支柱部160的侧面推开,在保持器162的嵌合完成的同时,卡定片178弹性复原,从而卡定片178的卡定端部179卡定于卡定槽164内(参照图11)。由此,保持器162相对于支柱部160防脱。此外,将保持器162安装于支柱部160的保持器安装用的卡扣由设置有卡定槽164的支柱部160和具有卡定端部179的卡定片178构成。

另外,在使保持器162与支柱部160嵌合之际,卡合片170的卡合爪部172利用卡合片170的弹性而被保持器162的该侧面部向凹槽部166侧推开,在保持器162的嵌合完成的同时卡合片170弹性复原。由此,卡合片170的卡合爪部172经由保持器162的窗孔177向后方突出(参照图10)。

(侧柱部48相对于侧筒部43的组装)

图13是将侧柱部相对于侧筒部的悬吊状态局部剖切来表示的侧视图。如图13所示,侧柱部48被从侧筒部43的下方插入于该侧筒部43内。此时,卡合片170的卡合爪部172在与侧筒部43的卡合孔155的孔下缘部156相干涉了之后,利用卡合片170的弹性变形(挠曲变形)而越过孔下缘部156。由此,卡合爪部172以能够沿上下方向在预定的范围内移动的方式卡合于侧筒部43的卡合孔155内。即、侧柱部48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且能够悬吊的方式与侧筒部43连结。另外,侧筒部43内的各引导肋154与侧柱部48的保持器162的各外拐角部的侧面抵接或接近,从而侧柱部48呈同轴状保持于侧筒部43。

在连接构件24悬吊到凸缘单元22时,支柱部160的卡合片170的卡合爪部172与侧筒部43的卡合孔155的孔下缘部156抵接。由此,连接构件24以悬吊状态相对于凸缘单元22防脱。此外,将支柱部160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且能够悬吊的方式连结于侧筒部43的构造的悬吊用的卡扣181由设置有卡合孔155的侧筒部43和具有卡合爪部172的卡合片170构成。另外,卡合片170的卡合爪部172形成为顶端部不超过侧筒部43的后侧面。

(实施方式1的优点)

根据所述的燃料箱用盖150,连接构件24的支柱部160利用卡扣181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且能够悬吊的方式与凸缘单元22的侧筒部43连结,从而能够提高连接构件24的组装性。

另外,在支柱部160相对于侧筒部43沿上下方向移动时,卡合片170的卡合爪部172能够在卡合孔155内沿上下方向移动。另外,通过卡合片170的卡合爪部172与卡合孔155的孔下缘部156抵接,能够将支柱部160以防脱的状态悬吊于侧筒部43。

另外,卡合孔155的孔下缘部156的上表面156a随着从内端侧朝向外端侧而向下方倾斜,另外,卡合片170的卡合爪部172的下表面172a随着从基端侧朝向顶端侧而向下方倾斜。因而,卡合片170的卡合爪部172与卡合孔155的孔下缘部156抵接之际的载荷作用于使孔下缘部156和卡合爪部172相互靠近的方向。因此,能够抑制卡合片170向卡定解除方向的弹性变形。因而,即使是在猛地抬起凸缘单元22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支柱部160从侧筒部43脱落。进而,能够抑制连接构件24从凸缘单元22脱落。

另外,卡合爪部172的下表面172a的倾斜角θ1与卡合孔155的孔下缘部156的上表面156a的倾斜角θ2设定成满足θ1<θ2的关系。由此,与将倾斜角θ1、θ2设定成满足θ1≥θ2的关系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且稳定地抑制在卡合片170的卡合爪部172与卡合孔155的孔下缘部156抵接了时卡合片170向卡定解除方向的弹性变形。

详细而言,例如,在θ1>θ2的情况下,卡合爪部172的顶端部呈点接触状与孔下缘部156的外端部抵接,因此,从卡合爪部172的基端部到孔下缘部156的抵接点的距离变大,卡合片170易于向卡定解除方向弹性变形。另外,在θ1=θ2的情况下,由于车辆振动、箱内燃料的摆动等,支柱部160在前后方向上倾动,从而从卡合爪部172的基端部到孔下缘部156的抵接点的距离变动,因此,产生卡合片170易于向卡定解除方向弹性变形的情况。相对于此,在θ1<θ2的情况下,卡合爪部172的基端部呈点接触状与孔下缘部156的内端部抵接。因此,卡合片170的卡合爪部172与孔下缘部156抵接之际的载荷作用于使孔下缘部156和卡合爪部172相互靠近的方向,从而能够有效地且稳定地抑制卡合片170向卡定解除方向的弹性变形。

另外,卡合片170的卡合爪部172形成为顶端部不超过侧筒部43的后侧面。因而,在侧筒部43从燃料箱10的开口部13向箱内插入时,能够抑制卡合爪部172的顶端部钩挂于开口部13的口缘部。

另外,连结凸缘单元22和连接构件24的连结机构152设置有左右两组。因此,能够使猛地抬起凸缘单元22之际的施加于卡扣181的卡合孔155的孔下缘部156和卡合片170的应力向左右的两连结机构152分散。

[实施方式2]

本实施方式是对实施方式1的卡扣181(参照图14)施加变更而成的,因此,对其变更部分进行说明,省略重复的说明。图15是表示卡扣的侧剖视图。如图15所示,在侧筒部43的卡合孔155的孔下缘部156的前表面侧的上端部形成有呈爪状突出的卡合凸部184。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利用卡合凸部184增大卡合孔155的孔下缘部156与支柱部160的卡合片170的卡合爪部172钩挂的钩挂量k。由此,能够增大支柱部160悬吊于侧筒部43时的卡合爪部172与卡合孔155的孔下缘部156之间的卡合力。

[实施方式3]

本实施方式是对实施方式1的卡扣181(参照图14)施加变更而成的,因此,对其变更部分进行说明,省略重复的说明。图16是表示卡扣的后视图,图17是该卡扣的侧剖视图。如图17所示,在支柱部160的后侧壁167的后侧壁面160a突出有钩状的卡合爪部186来替代实施方式1的卡合片170(参照图14)。卡合爪部186形成为与实施方式1的卡合爪部172相同的形状或大致相同的形状。

如图16所示,在侧筒部43的后侧壁43a的下端部,在卡合孔155的两侧形成有隔开预定的间隔而相邻的左右的条槽188。两条槽188从后侧壁43a的下端面向上方呈直线状且呈平行状延伸。后侧壁43a中的两条槽188相互之间的包括卡合孔155的下端部在内的部分设为卡合片190。卡合片190形成为从上端侧向下方垂下的悬臂状,并在其下端部具有孔下缘部156。卡合片190形成为能够向孔下缘部156的卡定解除方向即远离支柱部160的方向(后方)弹性变形即能够挠曲变形(在图17中,参照双点划线190)。

在侧柱部48组装于侧筒部43时,在侧柱部48被插入侧筒部43内之际,卡合片190的孔下缘部156在与卡合爪部186干涉了之后,利用卡合片190的弹性变形(挠曲变形)而越过卡合爪部186。由此,卡合爪部186以能够沿上下方向在预定的范围内移动的方式卡合于侧筒部43的卡合孔155内。即、侧柱部48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且能够悬吊的方式与侧筒部43连结。

在侧柱部48悬吊到侧筒部43时,支柱部160的卡合爪部186与侧筒部43的卡合孔155的孔下缘部156抵接。另外,将支柱部160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且能够悬吊的方式与侧筒部43连结的构造的悬吊用的卡扣192由设置于侧筒部43且包括卡合孔155的至少下端部在内的卡合片190、以及设置到支柱部160的卡合爪部186构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实施方式1中的保持器162(参照图9)。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支柱部160相对于侧筒部43沿上下方向移动时,支柱部160的卡合爪部186能够在卡合孔155内沿上下方向移动。另外,卡合爪部186与卡合孔155的孔下缘部156抵接,从而能够将支柱部160以防脱的状态悬吊于侧筒部4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2(参照图15)同样地,也在侧筒部43的卡合孔155的孔下缘部156形成卡合凸部184为佳。

[实施方式4]

本实施方式是对实施方式3的卡扣192的卡合片190(参照图16和图17)施加变更而成的,因此,对其变更部分进行说明,省略重复的说明。图18是表示卡扣的后视图,图19是该卡扣的侧剖视图。如图18和图19所示,在侧筒部43的后侧壁43a的下端部形成有卡合片194来替代实施方式3的卡合片190(参照图16和图17)。另外,省略了实施方式3的卡合孔155和孔下缘部156。

如图19所示,卡合片194具有形成为从上端侧向下方垂下的悬臂状的卡合片主体195和在卡合片主体195的顶端部(下端部)的前侧呈钩状突出的承接部196。承接部196随着从基端侧朝向顶端侧而向上方倾斜。

如图18所示,卡合片主体195是通过在侧筒部43的后侧壁43a呈裁切状形成大致u字状的开口槽198而形成的。卡合片主体195形成为能够向承接部196的卡定解除方向即远离支柱部160的方向(后方)弹性变形即能够挠曲变形(在图19中,参照双点划线195)。承接部196随着从基端侧朝向顶端侧而向上方倾斜。承接部196的上表面与卡合爪部186的下表面相对。此外,在卡合片主体195的承接部196的上侧周边部形成有四边形形状的孔部202。

在侧柱部48组装于侧筒部43时,在侧柱部48被插入于侧筒部43内之际,卡合片194的承接部196在与卡合爪部186干涉了之后,利用卡合片主体195的弹性变形(挠曲变形)而越过卡合爪部186。由此,卡合爪部186以能够沿着上下方向在预定的范围内移动的方式配置于侧筒部43内。

在侧柱部48悬吊到侧筒部43时,支柱部160的卡合爪部186与侧筒部43的卡合片194的承接部196抵接。此外,将支柱部160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且能够悬吊的方式与侧筒部43连结的构造的悬吊用的卡扣200由设置到侧筒部43的卡合片194和设置到支柱部160的卡合爪部172构成。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支柱部160相对于侧筒部43沿上下方向移动时,支柱部160的卡合爪部172能够在侧筒部43内沿上下方向移动。另外,卡合爪部172与卡合片194的承接部196抵接,从而能够将支柱部160以防脱的状态悬吊于侧筒部43。

[其他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并不限定于所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并不限于汽车等车辆的燃料供给装置20,也可以适用于其他燃料供给装置。另外,连接构件24也可以呈固定状设置于泵单元26侧的构件。另外,连结凸缘单元22和连接构件24的连结机构152并不限于左右两组,也可以设为1组或3组以上。另外,支柱部160的形状并不限于棱柱状,也可以是圆柱状。另外,也可以省略保持器162。

以上,在本说明书中以各种形态进行了技术的公开。该技术的第1形态是一种燃料箱用盖,其具备:盖构件,其封闭燃料箱的开口部;以及连结构件,其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与所述盖构件连结,在该燃料箱用盖中,在所述盖构件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部,在所述连结构件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柱状部,所述柱状部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插入于所述筒状部内,所述柱状部利用卡扣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且能够悬吊的方式与所述筒状部连结。

根据第1形态,连结构件的柱状部利用卡扣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且能够悬吊的方式与盖构件的筒状部连结,从而能够提高连结构件的组装性。

第2形态是第1形态的燃料箱用盖,其中,所述卡扣由设置有卡合孔的所述筒状部和设置到所述柱状部的卡合片构成,所述卡合孔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孔状,所述卡合片在顶端部具有卡合爪部,且形成为能够向该卡合爪部的卡合解除方向弹性变形,所述卡合爪部能够在所述卡合孔内沿上下方向移动,且以能够与该卡合孔的孔下缘部抵接的方式进行卡合。

根据第2形态,在柱状部相对于筒状部沿上下方向移动时,卡合片的卡合爪部能够在卡合孔内沿上下方向移动。另外,卡合片的卡合爪部与卡合孔的孔下缘部抵接,从而能够将柱状部以防脱的状态悬吊于筒状部。

第3形态是第1形态的燃料箱用盖,其中,在所述筒状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孔状的卡合孔,所述卡扣由设置于所述筒状部且包括所述卡合孔的至少下端部在内的卡合片、以及设置到所述柱状部的卡合爪部构成,所述卡合爪部能够在所述卡合孔内沿上下方向移动,且以能够与该卡合孔的孔下缘部抵接的方式进行卡合,所述卡合片形成为能够向所述卡合孔的孔下缘部的卡合解除方向弹性变形。

根据第3形态,在柱状部相对于筒状部沿上下方向移动时,柱状部的卡合爪部能够在卡合孔内沿上下方向移动。另外,卡合爪部与卡合孔的孔下缘部抵接,从而能够将柱状部以防脱的状态悬吊于筒状部。

第4形态是第2或第3形态的燃料箱用盖,其中,在所述卡合孔的孔下缘部形成有增大与所述卡合爪部钩挂的钩挂量的卡合凸部。

根据第4形态,能够利用卡合凸部增大卡合孔的孔下缘部与卡合爪部钩挂的钩挂量。由此,能够增大柱状部悬吊于筒状部时的卡合爪部与卡合孔的孔下缘部之间的卡合力。

第5形态是第2~4中任一个形态的燃料箱用盖,其中,所述卡合孔的孔下缘部的上表面随着从内端侧朝向外端侧而向下方倾斜,所述卡合爪部的与所述卡合孔的孔下缘部的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随着从基端侧朝向顶端侧而向下方倾斜。

根据第5形态,卡合爪部与卡合孔的孔下缘部抵接之际的载荷作用于使孔下缘部和卡合爪部相互靠近的方向。因此,能够抑制卡合片向卡定解除方向弹性变形。因而,即使是在猛地抬起盖构件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柱状部从筒状部脱落。进而,能够抑制连结构件从盖构件脱落。

第6形态是第1形态的燃料箱用盖,其中,所述卡扣由设置到所述筒状部的卡合片和设置到所述柱状部的卡合爪部构成,所述卡合片具有能够与所述卡合爪部卡合的承接部,所述卡合爪部以能够在所述筒状部内沿上下方向移动且能够与所述承接部抵接的方式配置,所述卡合片形成为能够向所述承接部的卡合解除方向弹性变形。

根据第6形态,在柱状部相对于筒状部沿上下方向移动时,柱状部的卡合爪部能够在筒状部内沿上下方向移动。另外,卡合爪部与卡合片的承接部抵接,从而能够将柱状部以防脱的状态悬吊于筒状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