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液控制式的进气配气系统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8296354阅读:来源:国知局
(16)的出口端与气门驱动机构(A)的进油孔I (28)连通,高压油管(16)上置有单向阀III (17);回油管I (I)的入口端与气门驱动机构㈧的回油孔I (26)连通;回油管I (I)的出口端经管接头(56)与泄油控制机构⑶的阀壳孔(57)连通;凸轮轴位置传感器(2)和回转外阀芯位置传感器(3)固接于发动机凸轮轴罩盖上;回油管II (4)的入口端与泄油控制机构(D)的泄油孔道(60)连通,回油管II (4)的出口端和回油管III (9)入口端连通;回油管III (9)出口端置于油箱(13)中,回油管III (9)自上而下顺序串接机油阀回油管II (5)出口端、机油阀回油管I (7)的出口端、单向阀I (8)、低压油管I (10)的出口端和溢流阀(11);机油阀回油管II (5)的入口端与机油阀控制机构(C)中机油阀壳体(47)的机油阀回油孔II (48)连通;机油阀回油管I (7)的入口端与机油阀控制机构(C)中机油阀壳体(47)的机油阀回油孔I (51)连通;低压油管II (14)的入口端接在低压油管I (10)上,低压油管II (14)的出口端与高压供油机构(B)的低压进油孔(35)连通,低压油管II (14)自左至右顺序串接机油阀进油管(6)的入口端和单向阀II (15);低压油管I (10)的入口端置于油箱(13)中,低压油管I (10)上置有低压油泵(12);机油阀进油管(6)的出口端与机油阀控制机构(C)中机油阀壳体(47)的机油阀进油孔(50)连通;机油阀控制机构(C)的步进电机(52)由电子控制单元(53)控制,电子控制单元(53)接收来自凸轮轴位置传感器(2)和回转外阀芯位置传感器(3)的位置信号;机油阀控制机构(C)固接于发动机缸盖上。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液控制式的进气配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门驱动机构(A)由气门(18)、气门弹簧(19)、气门活塞(20)、活塞腔(21)、气门缓冲块(22)缓冲腔(23)、缓冲回油孔(24)、缓冲进油管(25)、回油孔I (26)、缓冲块油孔(27)、进油孔I (28)、气门壳体(29)、气门孔(30)组成,其中气门壳体(29)底部设有气门孔(30),气门壳体(29)左上壁自上而下顺序设有缓冲回油孔(24)、回油孔I (26)和进油孔I (28),气门壳体(29)内设有缓冲腔(23);缓冲进油管(25) —端经缓冲回油孔(24)与缓冲腔(23)连通,缓冲进油管(25)另一端与回油管I (I)连通;气门(18)上部经气门孔(30)与气门活塞(20)底部固接,气门(18)上套有气门弹簧(19),气门弹簧(19)由气门活塞(20)底面和气门壳体(29)底部限位,气门缓冲块(22)固接于气门活塞(20)顶部,气门活塞(20)与气门壳体(29)内壁滑动连接,气门缓冲块(22)与缓冲腔(23)壁滑动连接,气门缓冲块(22)内设有缓冲块油孔(27),缓冲块油孔(27)与活塞腔(21)和缓冲腔(23)连通。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液控制式的进气配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压供油机构⑶由驱动凸轮(31)、液压挺柱(32)、挺柱弹簧(33)、高压出油孔(34)、低压进油孔(35)、挺柱腔(36)、挺柱腔壳体(37)组成,其中挺柱腔壳体(37)右上壁设有高压出油孔(34),左边壁面设有低压进油孔(35);挺柱腔壳体(37)内部为挺柱腔(36),液压挺柱(32)与挺柱腔(36)壁面滑动连接;挺柱弹簧(33)置于挺柱腔(36)内,由挺柱腔壳体(37)顶壁和液压挺柱(32)顶面限位;液压挺柱(32)底面与凸轮轴上的驱动凸轮(31)接触。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液控制式的进气配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油阀控制机构(C)由机油阀提前孔(38)、凸轮轴(39)、控油提前环槽(40)、密封槽壳(41)、控油延后环槽(42)、控油提前孔(43)、控油延后孔(44)、机油阀延后孔(45)、机油阀弹簧(46)、机油阀壳体(47)、机油阀回油孔II (48)、双活塞杆(49)、机油阀进油孔(50)、机油阀回油孔I (51)、步进电机(52)、电子控制单元(53)组成,其中,步进电机(52)由电子控制单元(53)控制,机油阀壳体(47)上部设有机油阀提前孔(38)和机油阀延后孔(45),机油阀壳体(47)下部靠左设有机油阀回油孔II (48),机油阀壳体(47)下部靠右设有机油阀进油孔(50)、机油阀回油孔I (51);机油阀弹簧(46)和双活塞杆(49)置于机油阀壳体(47)内,双活塞杆(49)的活塞与机油阀壳体(47)内壁滑动连接,机油阀弹簧(46)由机油阀壳体(47)左端和双活塞杆(49)左端限位,机油阀提前孔(38)和机油阀延后孔(45)的中心距、机油阀进油孔(50)和机油阀回油孔I (51)的中心距与双活塞杆(49)的二活塞的间距均相等,为W ;双活塞杆(49)右端与步进电机(52)输出轴固接,;凸轮轴(39)直径为L,凸轮轴(39)圆周上设有控油提前环槽(40)和控油延后环槽(42),控油提前环槽(40)与控油提前孔(43)连接,控油延后环槽(42)与控油延后孔(44)连接,控油提前环槽(40)和控油延后环槽(42)由密封槽壳(41)密封;密封槽壳(41)与机油阀壳体(47)固接;控油提前孔(43)为轴向孔,设于凸轮轴(39)中心,控油提前孔(43)左端与凸轮轴(39)左端平齐,控油提前孔(43)右端开口为径向孔,位于距凸轮轴(39)左端面3L+W处;控油延后孔(44)为轴向孔,设于凸轮轴(39)的中心轴L/2处,控油延后孔(44) 一部分位于凸轮轴(39)上,一部分位于泄油控制机构(D)中的回转内阀芯(55)内,凸轮轴(39)内的控油延后孔(44)左端与凸轮轴(39)左端平齐,右端开口为径向孔位于距凸轮轴(39)左端面距离为3L处。
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液控制式的进气配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泄油控制机构(D)由控油提前孔(43)、控油延后孔(44)、键(54)、回转内阀芯(55)、管接头(56)、阀壳孔(57)、回转外阀芯孔(58)、回转外阀芯(59)、泄油孔道(60)、阀壳体(61)、端盖档板(62)、螺栓(63)组成,其中,回转内阀芯(55)装配于回转外阀芯(59)右部的凹槽内,回转内阀芯(55)经键(54)与机油阀控制机构(C)的凸轮轴(39)左端固接,端盖档板(62)经三个均布螺栓(63)固接于回转外阀芯(59)右部的凹槽顶端;回转外阀芯(59)左部设有开口于左侧的泄油孔道(60),回转外阀芯(59)左部设有径向的回转外阀芯孔(58),阀壳体(61)固定于凸轮轴罩盖上,阀壳体(61)上侧设有径向的阀壳孔(57),回转外阀芯(59)左部外圈安装在阀壳体(61)内圈中并在其中转动,回转外阀芯(59)每转动一圈回转外阀芯孔(58)和阀壳孔(57)连通一次。
【专利摘要】基于电液控制式的进气配气系统属内燃机技术领域,本发明中高压油管出入口分别连通进油孔Ⅰ和高压出油孔,回油管Ⅰ出入口分别连通阀壳孔和回油孔Ⅰ,回油管Ⅱ出入口分别连通回油管Ⅲ入口和泄油孔道,机油阀回油管Ⅱ入口连通机油阀回油孔Ⅱ,机油阀回油管Ⅰ入口连通机油阀回油孔Ⅰ,低压油管出入口分别连通低压进油孔和低压油管Ⅰ,低压油管Ⅰ入口和回油管Ⅲ出口置于油箱中;低压油管Ⅱ上串接机油阀进油管入口和单向阀Ⅱ,机油阀进油管出口连通机油阀进油孔,步进电机、回转外阀芯位置和凸轮轴位置传感器由电子控制单元控制;本发明气门落座冲击小,气门关闭时刻和升程控制灵活、可实现无节气门控制和米勒循环、可靠性高,制造成本低。
【IPC分类】F01L1-04, F02D13-02
【公开号】CN104612773
【申请号】CN201510039237
【发明人】姜伟, 洪伟, 解方喜, 苏岩, 钟兵, 李翔宇, 韩林沛, 张富伟, 李宏涛, 王鑫峰
【申请人】吉林大学
【公开日】2015年5月13日
【申请日】2015年1月26日
当前第4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