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随钻仪器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302274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一种随钻仪器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随钻仪器连接器,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接头、仪器本体与第二接头,仪器本体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连接结构、过渡短节与第二连接结构,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二连接结构为对称结构;第一十芯座套一端与第一接头连接,第一十芯座套另一端与第二十芯座套连接,第一快旋接头套设在第一接头外侧并与第一十芯座套相接触;第一过渡外筒一端与第一快旋接头相连接,第一过渡外筒另一端与过渡短节连接。本实用新型可应用于随钻测井仪器中,应用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避免连接器实际应用中的涡流现象,能够有效提高连接器的使用寿命;同时能够提高连接器整体的结构强度,能够提高连接器的安装效率。
【专利说明】一种随钻仪器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随钻测井仪器,尤其是一种随钻仪器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中,随钻测井仪器连接时,通常采用螺纹连接形式从而实现短节连接,用以保证随钻仪器的密封要求及刚性连接要求;同时,仪器内部多芯接插件也需要连接,用来传输检测信号、电源输送等。与短节连接的螺纹需要旋转连接;但是仪器内部的多芯接插件,由于其上焊接有线路结构,实际使用中不能旋转,只能拖动使其沿着轴线运动;否则会破坏焊接的线路结构以及相应的电气连接结构;基于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在这种连接结构中使用快速接头结构的连接形式。
[0003]为了保证随钻仪器的每个短节都是封闭的,一般快速连接器都需要两组接插件;目前的连接结构设计中,采用将十芯座套用螺钉轴向方向紧固在接头上的结构形式,并在中间用压缩弹簧对快旋接头预紧;然而,上述连接结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大量泥浆在快速连接结构与钻铤内部之间流动,而上述快速连接结构中部的弹簧处形成变径,此处的直径值小于两侧的快速街头的直径;故此处极易形成涡流,实际操作经常发生严重冲蚀的现象,直接降低接头结构的使用寿命。同时,目前的快速接头中多采用半环、弹簧等零部件结构,涉及的零部件较多且安装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随钻仪器连接器,能够有效避免连接器实际应用中的涡流现象,能够有效提高连接器的使用寿命;同时能够提高连接器整体的结构强度,能够提高连接器的安装效率。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随钻仪器连接器,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接头、仪器本体与第二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仪器本体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连接结构、过渡短节与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为对称结构;其中,
[0006]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第一快旋接头、第一十芯座套、第二十芯座套、第一过渡外筒,所述第一十芯座套、第二十芯座套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渡外筒的内部空腔结构中;
[0007]所述第一十芯座套一端与所述第一接头连接,所述第一十芯座套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十芯座套连接,所述第一快旋接头套设在所述第一接头外侧并与所述第一十芯座套相接触;所述第一过渡外筒一端与所述第一快旋接头相连接,所述第一过渡外筒另一端与所述过渡短节连接。
[0008]优选地,上述随钻仪器连接器还可具有如下特点,所述第一十芯座套一端通过螺钉与所述第一接头连接。
[0009]优选地,上述随钻仪器连接器还可具有如下特点,所述第一快旋接头靠近所述第一十芯座套处设置有外螺纹;
[0010]所述第一过渡外筒通过所述外螺纹与所述第一快旋接头螺纹连接。[0011]优选地,上述随钻仪器连接器还可具有如下特点,所述第一过渡外筒与所述过渡短节螺纹连接。
[0012]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3]本实用新型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接头、仪器本体与第二接头,以及依次相连的第一连接结构、过渡短节与第二连接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达到有效避免连接器实际应用中的涡流现象,有效提高连接器的使用寿命的有益技术效果;同时能够达到提高连接器整体的结构强度,提高连接器的安装效率的有益技术效果。
[0014]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使本实用新型的 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0018]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随钻仪器连接器,如图1所示,可以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接头1、仪器本体与第二接头13,仪器本体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连接结构、过渡短节7与第二连接结构,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二连接结构为对称结构;其中,第一连接结构包括第一快旋接头2、第一^h芯座套5、第二十芯座套6、第一过渡外筒4,第一^h芯座套5、第二十芯座套6设置在第一过渡外筒4的内部空腔结构中;第一十芯座套5—端与第一接头I连接,第一十芯座套5另一端与第二十芯座套6连接,第一快旋接头2套设在第一接头I外侧并与第一十芯座套5相接触;第一过渡外筒4 一端与第一快旋接头2相连接,第一过渡外筒4另一端与过渡短节7连接。
[0019]优选地,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结构紧密性,本实用新型具体操作中,第一十芯座套5 —端可以通过第一螺钉3与第一接头I连接。
[0020]优选地,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结构紧密性,本实用新型具体操作中,第一快旋接头2靠近第一十芯座套5处可以设置外螺纹;相应的,第一过渡外筒4可以通过该外螺纹与第一快旋接头2螺纹连接。同样,第一过渡外筒4与过渡短节7之间也可以采用螺纹连接。
[0021]相应的,第二连接结构包括第二快旋接头12、第三十芯座套9、第四十芯座套10、第二过渡外筒8、第二螺钉1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结构域第一连接结构为对称结构,故关于第二连接结构各组成零件之间的连接情况此处不再赘述。
[0022]本实用新型具体操作中,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随钻仪器连接器的组装:[0023]首先,将第一快旋接头2套设在第一接头I 一端后,将第一十芯座套5通过第一螺钉3拧紧在第一接头I上;
[0024]其次,将第一过渡外筒4穿过第一十芯座套5后,拧紧在第一快旋接头2上;将第二十芯座套6放入第一过渡外筒4内,并与第一^h芯座套5相互配合;
[0025]最后,将过渡短节7与第一过渡外筒4旋紧连接,将第一十芯座套5、第二十芯座套6能够卡紧在其内部的空腔结构中;至此,第一连接结构与过渡短节7之间的连接已全部完成;相应的,与第一连接结构对称的第二连接结构与过渡短节7之间的具体连接参照上述内容即可,此处不再赘述;从而,第一连接结构、第二连接结构、过渡短节7共同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仪器本体;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第一接头1、第二接头13实现连接器与随钻仪器之间的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十芯座套结构实现多芯接插件实际使用中不发生旋转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本申请提出的技术方案的启发下,相应设置十芯座套,从而实现本申请所实现的技术效果。
[002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取消现有设计中的结构件如:弹簧,增加了快速连接器的耐冲蚀能力;取消了现有设计中的结构件如:半圆环,接头采用十芯座套直接挡住,使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快旋连接器安装方便。同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连接器结构合理,易于推广和实施。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虽然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 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随钻仪器连接器,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接头、仪器本体与第二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仪器本体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连接结构、过渡短节与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为对称结构;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第一快旋接头、第一十芯座套、第二十芯座套、第一过渡外筒,所述第一十芯座套、第二十芯座套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渡外筒的内部空腔结构中; 所述第一十芯座套一端与所述第一接头连接,所述第一十芯座套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十芯座套连接,所述第一快旋接头套设在所述第一接头外侧并与所述第一十芯座套相接触;所述第一过渡外筒一端与所述第一快旋接头相连接,所述第一过渡外筒另一端与所述过渡短节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钻仪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十芯座套一端通过螺钉与所述第一接头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钻仪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快旋接头靠近所述第一十芯座套处设置有外螺纹; 所述第一过渡外筒通过所述外螺纹与所述第一快旋接头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钻仪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外筒与所述过渡短节螺纹连接。
【文档编号】E21B47/017GK203685165SQ201320865306
【公开日】2014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25日
【发明者】王智明, 菅志军 申请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