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弹性扶正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87895发布日期:2020-12-04 14:16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弹性扶正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井仪器辅助设备领域。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弹性扶正器。



背景技术:

在地质勘察过程中,会使用测井勘测的方式对底层拍照、取样,以获得高准确性的地貌数据。在测井的勘测过程中,需要保证测井仪在下井勘测时位置居中。而扶正器的主要作用是保证测井仪在下大斜度井和水平井时一直保持居中位置。现有的扶正器需随不同井口的大小改变其支出架与井壁间的距离,而下井过程中,扶正支撑力过大易造成仪器被卡,加剧仪器的磨损;扶正支撑力过小则测井仪的居中性能不佳,影响测井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弹性扶正器,其包括一个支撑筒,支撑筒具有一个能够垂直于地面的筒轴线且具有一个平行于筒轴线的第一延伸方向。弹性扶正器还包括多个支撑单元、一个柱形孔、一个驱动杆、一个辅助杆及一个调节弹簧。多个支撑单元沿支撑筒的内周向面绕筒轴线设置,每一个支撑单元包括一个腔体和一个连杆机构。

腔体形成于支撑筒的内周向面且具有一个平行于第一延伸方向的第二延伸方向和一个垂直于第一延伸方向的第三延伸方向。腔体具有一个垂直于地面的腔壁。腔体在第三延伸方向上与支撑筒连通且在支撑筒的外壁上形成一个腔口。腔体沿第二延伸方向形成一个远离地面的第一端和一个靠近地面的第二端。

连杆机构具有一个平行于腔壁的运动平面。连杆机构还包括一个第一连杆、一个第二连杆及一个第三连杆。第一连杆设置于腔体的第一端且具有一个第一支点端和一个第一活动端,第一支点端与腔壁铰接固定。第一活动端能够绕第一支点端从一个第一位置旋转至一个第二位置以使第一活动端通过腔口伸出腔体。

第二连杆设置于腔体的第二端且具有一个第二支点端和一个第二活动端,第二支点端与腔壁铰接固定。第二活动端能够绕第二支点端从一个第三位置旋转至一个第四位置以使第二活动端通过腔口伸出腔体。

第三连杆具有一个第一连接端和一个第二连接端,第一连接端与第一活动端铰接固定。第二连接端与第二活动端铰接固定。第三连杆能够随第一连杆的旋转从一个闭合位置到达一个展开位置以使第三连杆通过腔口伸出腔体。

柱形孔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延伸方向。柱形孔的轴线与筒轴线重合。柱形孔沿第一延伸方向与支撑筒的一端连通且在支撑筒一端的外壁上形成一个圆形孔口。柱形孔设置于腔体的第一端,柱形孔与腔体连通且在连通处形成一个连通口。

驱动杆的轴线与筒轴线重合且具有一个施力部和一个受力部。驱动杆可滑动的设置于柱形孔且施力部能够穿出连通口到达第一端。第一连杆还包括一个延长部,延长部朝背离第一活动端的方向延伸且可绕第一支点端旋转,延长部与施力部可转动连接。

辅助杆具有一个平行于腔壁的延伸方向且与腔壁固定连接。辅助杆具有一个首端和一个末端,辅助杆的末端与第三连杆的第二支点端可转动连接。调节弹簧具有一个平行于腔壁的拉伸方向。调节弹簧连接第二连杆的第二活动端和辅助杆的首端。调节弹簧对第二连杆持续施加一个使第二活动端绕第二支点端旋转的力。

其中,当驱动杆的受力部受力,驱动杆沿柱形孔的延伸方向滑动穿出连通口,延长部绕第一支点端从第一端朝第二端旋转。第一连杆可绕第一支点端从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第二连杆可绕第二支点端从第三位置旋转至第四位置。第三连杆从闭合位置运动到展开位置。

在弹性扶正器的另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中,支撑筒为圆筒。腔体为矩形腔体。多个支撑单元为3~8个,多个支撑单元绕支撑筒的周相面均匀间距设置。辅助杆可设为多个,多个辅助杆配合多个支撑单元设置。

在弹性扶正器的另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中,第三连杆与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连接处设置两个万向轮。

在弹性扶正器的另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中,调节弹簧设置于一个弹簧筒内。驱动杆和第一连杆之间可设置一个辅助弹簧,辅助弹簧的拉伸方向平行于腔壁。辅助弹簧对第一连杆持续施加使其绕第一支点端旋转的力。

在弹性扶正器的另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中,支撑筒的直径为:48mm~50mm。

下文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对弹性扶正器的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扶正器收拢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用于说明扶正器展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用于说明扶正器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用于说明扶正器从顶部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0支撑筒

11柱形孔

12驱动杆

13辅助杆

14调节弹簧

20腔体

21腔壁

22腔口

23第一端

24第二端

30第一连杆

31第二连杆

32第三连杆

33第一支点端

34第一活动端

35第二支点端

36第二活动端

37第一连接端

38第二连接端

39延长部

40连通口

41施力部

42受力部

50辅助弹簧

51万向轮

52井壁

a第一延伸方向

b第二延伸方向

c第三延伸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结构相同或结构相似但功能相同的部件。

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示例性实施例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及真实比例。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弹性扶正器。图1是用于说明扶正器收拢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弹性扶正器包括一个支撑筒10,支撑筒10具有一个能够垂直于地面的筒轴线且具有一个平行于筒轴线的第一延伸方向a。弹性扶正器还包括多个支撑单元、一个柱形孔11、一个驱动杆12、一个辅助杆13及一个调节弹簧14。多个支撑单元沿支撑筒10的内周向面绕筒轴线设置,每一个支撑单元包括一个腔体20和一个连杆机构。

如图1所示,腔体20形成于支撑筒的内周向面且具有一个平行于第一延伸方向a的第二延伸方向b和一个垂直于第一延伸方向a的第三延伸方向c。腔体20具有一个垂直于地面的腔壁21。腔体20在第三延伸方向c上与支撑筒10连通且在支撑筒10的外壁上形成一个腔口22。腔体20沿第二延伸方向b形成一个远离地面的第一端23和一个靠近地面的第二端24。

如图1所示,连杆机构具有一个平行于腔壁21的运动平面。连杆机构还包括一个第一连杆30、一个第二连杆31及一个第三连杆32。第一连杆30设置于腔体20的第一端23且具有一个第一支点端33和一个第一活动端34,第一支点端33与腔壁21铰接固定。第一活动端34能够绕第一支点端33从一个第一位置旋转至一个第二位置以使第一活动端34通过腔口22伸出腔体20。

如图1所示,第二连杆31设置于腔体20的第二端24且具有一个第二支点端35和一个第二活动端36,第二支点端35与腔壁21铰接固定。第二活动端36能够绕第二支点端35从一个第三位置旋转至一个第四位置以使第二活动端36通过腔口22伸出腔体20。

如图1所示,第三连杆32具有一个第一连接端37和一个第二连接端38,第一连接端37与第一活动端34铰接固定。第二连接端38与第二活动端36铰接固定。第三连杆32能够随第一连杆30的旋转从一个闭合位置到达一个展开位置以使第三连杆32通过腔口22伸出腔体20。

如图1所示,柱形孔1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延伸方向a。柱形孔11的轴线与筒轴线重合。柱形孔11沿第一延伸方向a与支撑筒10的一端连通且在支撑筒10一端的外壁上形成一个圆形孔口。柱形孔11设置于腔体20的第一端23,柱形孔11与腔体20连通且在连通处形成一个连通口40。

如图1所示,驱动杆12的轴线与筒轴线重合且具有一个施力部41和一个受力部42。驱动杆12可滑动的设置于柱形孔11且施力部能够穿出连通口40到达第一端23。第一连杆30还包括一个延长部39,延长部39朝背离第一活动端34的方向延伸且可绕第一支点端33旋转,延长部39与施力部41可转动连接。

如图1所示,辅助杆13具有一个平行于腔壁21的延伸方向且与腔壁21固定连接。辅助杆13具有一个首端和一个末端,辅助杆13的末端与第三连杆32的第二支点端35可转动连接。调节弹簧14具有一个平行于腔壁21的拉伸方向。调节弹簧14连接第二连杆31的第二活动端36和辅助杆13的首端。调节弹簧14对第二连杆持续施加一个使第二活动端36绕第二支点端35旋转的力。

图2是用于说明扶正器展开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过程中,驱动杆12的受力部42受力,驱动杆12沿柱形孔11的延伸方向滑动穿出连通口40,施力部41到达第一端23,使第一连杆30的延长部39和第一活动端34绕第一支点端33旋转,第一活动端34从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第一活动端34通过腔口22伸出腔体20;第一活动端34带动第一连接端37,使第三连杆32随第一连杆30的旋转从闭合位置到达展开位置,第三连杆32通过腔口22伸出腔体20;第二连接端38带动第二活动端36,使第二活动端36绕第二支点端35从第三位置旋转至第四位置,第二连杆31通过腔口22伸出腔体20。本实用新型增加了扶正器与井壁52接触的稳固程度,扶正力可调,适用不同的井口尺寸,加强了仪器的居中性能,能够有效保证测井仪器的物理测量精度,有利于节约测量成本。

图3是用于说明弹性扶正器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用于说明扶正器从顶部俯视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3和图4,支撑筒10为圆筒。腔体20为矩形腔体20。多个支撑单元为3~8个,多个支撑单元绕支撑筒10的周相面均匀间距设置。辅助杆13可设为多个,多个辅助杆13配合多个支撑单元设置。圆周式支撑筒10便于放置在打井孔中,多个支撑单元使支撑筒10与井壁52有更多接触点,对测井仪提供更稳固的支撑。

如图2所示,在弹性扶正器的另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中,第三连杆32与第一连杆30的连接处设置一个万向轮51,第三连杆32与第二连杆31的连接处设置一个万向轮51。第三连杆32的第一连接端37和第二连接端38与井壁直接接触,设置万向轮可减小与井壁52的摩擦,便于扶正器的放置与取出。

如图1所示,在弹性扶正器的另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中,调节弹簧14设置于一个弹簧筒内。驱动杆12和第一连杆30之间可设置一个辅助弹簧50,辅助弹簧50的拉伸方向平行于腔壁21。辅助弹簧50对第一连杆30持续施加使其绕第一支点端33旋转的力。辅助弹簧50与调节弹簧14可同时对连杆提供使其绕支点端旋转的力,提高扶正器的灵活性。

如图1所示,在弹性扶正器的另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中,支撑筒10的直径为:48mm~50mm。此尺寸为优选条件。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是按照各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