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抽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27877阅读:3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抽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油田机械采油用的抽油装置,特别是一种减磨防腐抽油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用空心抽油杆替代实心抽油杆,空心抽油杆除了起连接传递动力作用外,它的内孔还作为液流通道,在空心抽油杆与油管之间注满润滑油,空心抽油杆的下部通过连通接头与油管和空心抽油杆之间的环空连通,使采出的液体既能进入空心抽油杆,也能进入油管和空心抽油杆之间的环空。其工作过程是下冲程时,井液被排至空心抽油杆与泵筒之间的环形空间中。上冲程时,空心抽油杆与泵筒之间的环形空间变小,压力升高,井液通过空心抽油杆下部的连通接头排至空心抽油杆内后被抽出地面。
由于抽油杆与油管间的工作介质为润滑油,具有润滑作用,而且无腐蚀性,改善了抽油时空心抽油杆与油管之间的润滑条件,抽油杆、油管磨损问题大大减轻,并且消除了空心抽油杆和油管的腐蚀问题,故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抽油装置可以大大延长抽油井的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连通接头的结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的连通接头的结构剖视图。
以下结合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做进一步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例由润滑油(1)、空心抽油杆(3)、油管(2)、连通接头(4)、柱塞(5)、泵筒(6)组成。空心抽油杆(3)与连通接头(4)及柱塞(5)依次连接,其连接方式均为螺纹。油管(2)下部连接泵筒(6),泵筒(6)下部可以连接尾管及封隔器等其它工具。空心抽油杆(3)处于油管(2)内,柱塞(5)处于泵筒(6)内。图2中的连通接头(4)上、下端有螺纹,分别与空心抽油杆(3)、柱塞(5)连接,上端有不与下端连通的孔,孔的四周有连通槽(孔),连通槽(孔)的作用是使抽出的液体进入空心抽油杆内。当把该实用新型安装在井内后,须先将润滑油(1注入到空心抽油杆(3)与油管(2)之间的环空内。抽油时,抽油泵排出的液体经连通接头(4)进入空心抽油杆(3)内,从而将抽油井内的液体抽出。由于润滑油(1)的密度比井内抽出的液体密度小,因此润滑油(1)始终占据在空心抽油杆(3)与油管(2)之间的环空内,从而起到润滑作用,达到防止空心抽油杆(3)与油管(2)磨损问题的出现,因润滑油无腐蚀性,故本实用新型也防止了空心抽油杆(3)、油管(2)的腐蚀。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做进一步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由润滑油(1)、空心抽油杆(3)、油管(2)、连通接头(4)、柱塞(5)、泵筒(6)组成。空心抽油杆(3)与连通接头(4)及柱塞(5)依次连接,其连接方式均为螺纹。油管(2)下部连接泵筒(6),泵筒(6)下部可以连接尾管及封隔器等其它工具。空心抽油杆(3)处于油管(2)内,柱塞(5)处于泵筒(6)内。图3中的连通接头(4)上、下端有螺纹,其内有通孔,四周有连通槽(孔),上、下端螺纹分别与空心抽油杆(3)、柱塞(5)连接,通孔的作用是使抽出的液体进入空心抽油杆(3)内,连通槽(孔)的作用是使抽出的液体进入空心抽油杆(3)与油管之间的环空内。
当把该实用新型安装在井内后,须先将润滑油(1)注入到空心抽油杆(3)与油管(2)之间的环空内。抽油时,抽油泵排出的液体经连通接头(4)进入空心抽油杆(3)内,从而将抽油井内的液体抽出。由于润滑油(1)的密度比井内抽出的液体密度小,因此润滑油(1)始终占据在空心抽油杆(3)与油管(2)之间的环空内,从而起到润滑作用,达到防止空心抽油杆(3)与油管(2)磨损问题的出现,因润滑油无腐蚀性,故本实用新型也防止了空心抽油杆(3)、油管(2)的腐蚀。
权利要求1.一种抽油装置,由润滑油(1)、空心抽油杆(3)、油管(2)、连通接头(4)、柱塞(5)、泵筒(6)组成,其特征是空心抽油杆(3)、连通接头(4)、柱塞(5)依次连接,润滑油(1)注入到空心抽油杆(3)与油管(2)之间的环空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油装置,其特征是连通接头(4)上、下端有螺纹,上端有与空心抽油杆(3)连通的孔,孔的四周有可使空心抽油杆(3)与润滑油(1)连通的通道。
专利摘要一种抽油装置,由润滑油、空心抽油杆、油管、连通接头、柱塞、泵筒组成,其特征是空心抽油杆、连通接头、柱塞依次连接,油管下部连接泵筒,空心抽油杆处于油管内,柱塞处于泵筒内,润滑油注入到空心抽油杆与油管之间的环空内。由于抽油杆与油管间的工作介质为润滑油,具有润滑作用,而且无腐蚀性,改善了抽油时空心抽油杆与油管之间的润滑条件,抽油杆、油管磨损问题大大减轻,从而使抽油杆与油管之间的磨损问题成为不是造成抽油井生产周期短的原因,并且消除了空心抽油杆和油管的腐蚀问题,故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抽油装置可以大大延长抽油井的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文档编号F04B47/02GK2578555SQ0228715
公开日2003年10月8日 申请日期2002年11月11日 优先权日2002年11月11日
发明者黄日成, 谢文献, 刘庆敏, 姚诚, 宋吉平, 袁晓鹏, 李志锐 申请人:刘庆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