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中心转子晃动的电机及泵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01850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防中心转子晃动的电机及泵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泵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中心转子晃动的电机及使用该电机的泵体。
背景技术
现有的运用于各种机械机构上的泵大都由以下相同或者类似组件构成:转子、定子、换向器、转轴、轴承和支架。由于转轴与轴承需要组装,在组合完成后会自然形成间隙,间隙虽然很小,但当泵在工作时,转轴会因为承载负荷而使转动方向产生偏移;同时因为工作零件本身精准度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误差,使得间隙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大,从而出现后期更大程度的转动偏移、晃动、窜动以及摩擦噪音等,严重影响了机器的工作效率和耐用性。现在解决这一问题的通常做法主要有:1、提高零件的精准度。这一方法虽然通过零件本身的完美设计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零件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生产成本高;2、优化转轴两端的固定装置,通过各种机械的物理的方法强化外部结构,尽可能的减小转子偏移的可能。这种方法也只能实现机械的控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说是最大化的推迟问题的出现;3、在间隙处添加碳片,利用碳片本身所具有的弹性及润滑性,促成转子转动的稳定性。但因碳片材质及物理化学属性,使得碳片本身不稳定,经常因为碳片本身的碎裂造成其它机械的故障。除此之外,虽说也有其它一些方式能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但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效果不能达到最优化。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中心转子晃动的电机,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小中心转子的晃动,以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中心转子晃动的电机,包括电机外壳,置于电机外壳内的中心转子及安装在电机外壳内侧壁上的定子线圈,中心转子包括固定为一体的电机转轴及转子内芯,电机转轴通过两个轴承安装在电机壳体的轴向两端,转子内芯位于两个轴承之间,转子内芯至少一个端面设有限位部,该限位部与相对的轴承的内环之间设有一环形弹性部件,环形弹性部件套设在电机转轴上并通过所述限位部向电机转轴施加轴向的弹性力。优选地,转子内芯的两个端面均设有限位部,两个限位部与分别相对的两个轴承的内环之间均设有环形弹性部件。优选地,转子内芯的端面上的限位部为沿电机转轴外缘的环形凹槽。优选地,所述环形弹性部件为弹簧。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泵体,包括泵体外壳、泵阀及电机,所述泵阀及电机均设置在泵体外壳内,所述泵阀由电机驱动,所述电机采用上述的防中心转子晃动的电机。优选地,该泵体还包括一防晃动轴承,电机的电机转轴前端固定在所述防晃动轴承上,防晃动轴承固定在泵体外壳上。优选地,该泵体还包括一减震座,所述减震座包括:上底座板、下底座板及至少三个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减震管脚,上底座板与下底座板上均设有与减震管脚数量相等的固定孔,减震管脚由上至下依次包括上底座固定柱、上支撑片、弹性连接柱、下支撑片及下底座固定柱,每个减震管脚的上底座固定柱均嵌入在上底座板上的固定孔内,每个减震管脚的下底座固定柱均嵌入在下底座板上的固定孔内,其中,弹性连接柱的直径小于上底座固定柱和下底座固定柱的直径,所述泵体外壳固定在上底座板上。优选地,所述上底座固定柱和下底座固定柱的直径均小于上支撑片和下支撑片的直径。优选地,所述上底座固定柱的上端部还设有一径向上能够发生弹性形变的第一回钩部,第一回钩部的直径大于上底座固定柱的直径,第一回钩部的前端设有锥形头。优选地,所述下底座固定柱的下端部还设有一径向上能够发生弹性形变的第二回钩部,所述第二回钩部的直径大于下底座固定柱的直径,第二回钩部的底端边缘设有倒角。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在转子内芯的两端与相对应的轴承内环之间加设环形弹性部件,利用环形弹性部件的弹性对中心转子转动时的晃动或者窜动起到矫正的作用,从而减少中心转子和定子线圈之间因中心转子晃动而可能产生的摩擦,降低了电机的工作噪音,提高了电机的转动效率和使用寿命。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电机的剖视结构图;图2是图1中中心转子与轴承及弹簧的连接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中心转子的剖视结构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泵体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电机转轴与防晃动轴承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增设了减震座的泵体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减震座爆炸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减震管脚的主视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IOOU电机外壳;1011、1012、轴承;1002、中心转子;1021、电机转轴;1022、转子内芯;1023、1024、环形凹槽;1003、定子线圈;1041、1042、弹簧;2001、泵体外壳;2002、泵阀;2003、电机;2006、转换装置;3003、防晃动轴承;3004、轴承固定座;3041、安装孔;4001、上底座板;4002、下底座板;4011、4021、固定孔;4003、减震管脚;4030、第一回钩部;4031、上底座固定柱;4032、上支撑片;4033、弹性连接柱;4034、下支撑片;4035、下底座固定柱;4036、第二回钩部;4301、锥形头;4361、倒角;4004、底座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防中心转子晃动的电机,如图1、图2及图3所示,包括电机外壳1001,置于电机外壳1001内的中心转子1002及安装在电机外壳1001内侧壁上的定子线圈1003,中心转子1002包括固定为一体的电机转轴1021及转子内芯1022,电机转轴1021通过两个轴承1011、1012安装在电机壳体1001的轴向两端,转子内芯1022位于两个轴承1011、1012之间,转子内芯1022至少一个端面设有限位部,该限位部与相对的轴承的内环之间设有一环形弹性部件,环形弹性部件套设在电机转轴上并通过所述限位部向电机转轴1021施加轴向的弹性力。可以理解的是,转子内芯1022呈圆柱体状,具有轴向上的两个端面和侧面的圆环面,限位部主要用于限定环形弹性部件,即环形弹性部件一端固定在轴承的内环上,另一端固定在限位部上。因此,可以在转子内芯1022的两个端面的其中一个端面上设置限位部,但是只在转子内芯1022的一个端面上设置限位部,并设定一个环形弹性部件在该限位部与相对的轴承的内环之间,其防晃动的效果并不及在转子内芯1022的两个端面均设置限位部,并分别设定两个环形弹性部件在两个限位部与两个相对的轴承的内环之间的情形。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正是采用的转子内芯1022的两个端面均设有限位部,两个限位部与分别相对的两个轴承的内环之间均设有环形弹性部件的方案。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子内芯1022的端面上的限位部为沿电机转轴1021外缘的环形凹槽1023、1024,环形弹性部件为弹簧1041、1042。可以理解的是,对于同一个环形弹性部件,环形凹槽1023、1024的深度不同,则环形弹性部件对环形凹槽槽底的弹性力也不同,环形凹槽越浅,则环形弹性部件施加的弹性力越大。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弹簧一端抵触在环形凹槽的槽底,另一端抵触在相对的轴承内环上,因此,弹簧与转子内芯及轴承内环是同步转动的,不存在转动摩擦,弹簧与转子内芯相对静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轴承采用滚珠轴承,具有较好的转动效率。当然,限位部不局限于环形凹槽,以电机转轴1021为轴心的环形台阶面也可以作为限位部,环形弹性部件也不局限于弹簧,也可以采用具有良好弹性的环形橡胶圈。总之,限位部用于为环形弹性部件提供一个受力支撑点,使环形弹性部件能够通过该限位部向电机转轴1021提供一个轴向的弹性力。环形弹性部件的共性在于能够套设在电机转轴1021上且具有轴向上的弹性力,因此,弹簧作为环形弹性部件具有弹性好,耐压性强,寿命高的特点。另外,在转子内芯1022的侧壁上可以开设用于容置硅钢片的固定槽,以增加电机的转动性能。可以理解的是,转子内芯上同样设有线圈,电机通电后,转子内芯上的线圈在定子线圈的电磁场作用下,驱动整个中心转子转动,正如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中心转子转动后,不可避免的要发生或小或大的晃动,当晃动达到一定的剧烈程度时,就可能出现上下左右窜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中心转子内部添加的弹簧或者其它具有弹性的部件,一端固定在中心转子上,另一端顶在滚珠轴承内环上,当中心转子出现偏离轴心(径向上)的晃动时,因为弹簧的另一端是顶在轴承内环上的,弹簧在径向上也具有一定的回复弹力,因而能够使得中心转子向轴心复位;当中心转子出现前后窜动(轴向上)时,因为弹簧本身在轴向上具有弹性力,使得中心转子能够回复到初始位置保持平衡,可以理解的是,由于中心转子的窜动和晃动均是微小位移,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明确的是,环形弹性部件的弹性系数越大则越能够针对微小的位移晃动或窜动,从而更有效的防止中心转动因窜动或晃动损害到电机本身,能够有效的提高泵电机的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实施例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泵体,在泵体减震、减噪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如图4所示,该泵体包括了泵体外壳2001、泵阀2002及电机2003,所述泵阀2002及电机2003均设置在泵体外壳2001内,所述泵阀2002由电机2003驱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电机2003采用上述实施例1中的防中心转子晃动的电机,因此对于该电机的具体结构及工作原理均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1中的描述,此处不再一一赘述。为了进一步减小电机转轴的晃动,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泵体还包括一防晃动轴承3003,电机2003的电机转轴1021前端固定在所述防晃动轴承3003上,防晃动轴承3003固定在泵体外壳上。为了便于组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增设了一个轴承固定座3004,其中,防晃动轴承3003安装在轴承固定座3004上,所述轴承固定座3004固定在泵体外壳2001上,电机2003的电机转轴1021的前端固定在防晃动轴承3003上。为了便于轴承固定座3004固定安装在泵体外壳2001上,在所述轴承固定座3004上设有安装孔3041,该安装孔用于方便地将轴承固定座3004安装到所述泵体外壳2001上,同时也便于拆卸。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泵体外壳2001内设有泵阀2002,泵阀2002由电机2003的转轴1021驱动。可以理解的是,作为一个泵体,还应当包括与泵阀配合的流体吸入装置和流体排出装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采用流体吸入装置和流体排出装置为一体结构的转换装置2006,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完全了解该结构装置,此处不一一赘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机2003的电机转轴1021前端延伸出电机转轴1021与泵阀2002结合的连接处之外,在电机转轴1021延伸的前端加装防晃动轴承3003,能够有效防止电机转轴1021在最前端出现“偏心”的情况,即前端偏离转动轴心。因此,整个电机转轴由以往的两点固定,变成了三点固定,即电机本身的两个轴承对电机转轴进行固定,加上防晃动轴承3003对电机转轴的固定,使得电机转轴1021完全保持在轴心上稳定转动。因此,具有更高的驱动效率,更长久的使用寿命和更小的噪音。为了进一步减小泵体的震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泵体还包括一减震座,所述减震座包括:上底座板4001、下底座板4002及至少三个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减震管脚4003,上底座板4001与下底座板4002上分别设有与减震管脚数量相等的固定孔4011、4021,减震管脚4003由上至下依次包括上底座固定柱4031、上支撑片4032、弹性连接柱4033、下支撑片4034及下底座固定柱4035,每个减震管脚4003的上底座固定柱4031分别嵌入在上底座板上的固定孔4011内,每个减震管脚的下底座固定柱4035分别嵌入在下底座板上的固定孔4021内,其中,弹性连接柱4033的直径小于上底座固定柱4031和下底座固定柱4035的直径,所述泵体外壳2001固定在上底座板4001上。由于上底座固定柱4031与上底座板1001的固定孔4011为嵌入式的固定方式,因此上底座固定柱4031的直径与上底座板4001的固定孔4011的直径应当匹配,同样,下底座固定柱的直径与下底座板的固定孔的直径也应当匹配。可以理解的是,上底座板4001是用于固定泵体的,实际应用中,上底座板4001可以与泵体的底部一体成型,也可以采用组装的方式将泵体与上底座板4001固定在一起,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底座板4001作为泵体底部的组成部分与泵体外壳2001 —体成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上底座固定柱4031和下底座固定柱4035的直径均小于上支撑片4032和下支撑片4034的直径,上支撑片4031用于支撑上底座板4001,因此上支撑片的直径大于上底座固定柱4031的直径,能够防止上底座板上的固定孔4011过大而下沉。同理,下支撑片4034的直径大于下底座固定柱4035的直径,也能够防止下底座板上的固定孔4021过大导致下底座固定柱下沉。同时,上支撑片4031及下支撑片的大直径设计,还能够减小上底座板及下底座板所受压强;而且强化了减震管脚两头大中间小的设计结构。为了防止减震管脚从上底座板及下底座板上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上底座固定柱4031的上端部还设有一径向上能够发生弹性形变的第一回钩部4030,第一回钩部4030的直径大于上底座固定柱4031的直径,第一回钩部4030的前端设有锥形头4301。该锥形头4301的锥度大小决定其插入到上底座板4001上固定孔4011的难易程度。可以理解的是,由于上底座固定柱4031是嵌入在上底座板4001的固定孔4011内,第一回钩部4030的直径大于上底座固定柱4031的直径,也应大于上底座板401的固定孔4011的直径,由于第一回钩部4030前端的锥形头4301能够在其径向上变形,因此,第一回钩部4030在径向变形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上底座板4001上的固定孔4011,实现回钩卡位的效果。同样,所述下底座固定柱4035的下端部还设有一径向上能够发生弹性形变的第二回钩部4036,所述第二回钩部4036的直径大于下底座固定柱4035的直径,第二回钩部的底端边缘设有倒角4361。该倒角4361的作用与上述锥形头4301的作用相同,能够起到导向和便于插入固定孔的作用。为了增强减震效果,减震管脚可以采用硅胶材料或橡胶材料,甚至是其他减震材料。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减震管脚整体采用橡胶材料,一体加工而成。弹性连接柱采用橡胶材料,具有更加的弹性效果,在缓冲外力方面的性能更加突出。第一回钩部和第二回钩部均采用橡胶材料后,不但具有径向上的弹性变形效果,而且在轴向方向上也具有弹性变形效果,对于减震起到一定作用。在实际的实用过程中,泵体一般均需要安装在其他大型设备的机台上,因此为了便于泵体安装在其他设备机台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下底座板4002上还设有用于将泵体安装到其他设备上的底座安装孔4004。底座安装孔的数量可以为I个,此时底座安装孔设置在板的中间位置具有更好的固定效果,当然,底座安装孔的数量越多固定效果会越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底座安装孔的数量为2个,分别设置在下底座板的两个边角上。在其他实施例中,底座固定孔的数量可以设置3个、4个或者更多个,因此对于底座安装孔的数量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为了便于对安装位置的微小调整,所述底座安装孔4004为腰形孔,即具有截面形状为长条形的底座安装孔。[0049]当泵体在工作时,泵体自身产生震动,震动产生的震动力会传递到上本实用新型的减震底座上,上底座板4001受到的震动力会通过减震管脚4003向下传递,减震管脚4003两头大中间小(上底座固定柱及下底座固定柱的直径大于中间的弹性连接柱的直径)的力学设计及减震管脚本身由硅胶或者塑胶等软性弹性材质制成,使得震动力在到达减震管脚的中间的弹性连接柱4033时,使弹性连接柱4033膨胀,并产生膨胀分力,因此,纵向向下传递的大部分振动力在中间的弹性连接柱4033上被横向水平分解掉,最后到达下底座的震动力只有原有振动力力的15% 20%,有效的减少了因泵体的震动幅度,同时也减少了由此而产生的共鸣噪音。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防中心转子晃动的电机及使用该电机的泵体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
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权利要求1.防中心转子晃动的电机,包括电机外壳,置于电机外壳内的中心转子及安装在电机外壳内侧壁上的定子线圈,中心转子包括固定为一体的电机转轴及转子内芯,其特征在于:电机转轴通过两个轴承安装在电机壳体的轴向两端,转子内芯位于两个轴承之间,转子内芯至少一个端面设有限位部,该限位部与相对的轴承的内环之间设有一环形弹性部件,环形弹性部件套设在电机转轴上并通过所述限位部向电机转轴施加轴向的弹性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中心转子晃动的电机,其特征在于:转子内芯的两个端面均设有限位部,两个限位部与分别相对的两个轴承的内环之间均设有环形弹性部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中心转子晃动的电机,其特征在于:转子内芯的端面上的限位部为沿电机转轴外缘的环形凹槽。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中心转子晃动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弹性部件为弹黃。
5.一种泵体,包括泵体外壳、泵阀及电机,所述泵阀及电机均设置在泵体外壳内,所述泵阀由电机驱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采用上述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防中心转子晃动的电机。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泵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防晃动轴承,电机的电机转轴前端固定在所述防晃动轴承上,防晃动轴承固定在泵体外壳上。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一种泵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减震座,所述减震座包括:上底座板、下底座板及至少三个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减震管脚,上底座板与下底座板上均设有与减震管脚数量相等的固定孔,减震管脚由上至下依次包括上底座固定柱、上支撑片、弹性连接柱、下支撑片及下底座固定柱,每个减震管脚的上底座固定柱均嵌入在上底座板上的固定孔内,每个减震管脚的下底座固定柱均嵌入在下底座板上的固定孔内,其中,弹性连接柱的直径小于上底座固定柱和下底座固定柱的直径,所述泵体外壳固定在上底座板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泵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底座固定柱和下底座固定柱的直径均小于上支撑片和下支撑片的直径。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泵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底座固定柱的上端部还设有一径向上能够发生弹性形变的第一回钩部,第一回钩部的直径大于上底座固定柱的直径,第一回钩部的前端设有锥形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泵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底座固定柱的下端部还设有一径向上能够发生弹性形变的第二回钩部,所述第二回钩部的直径大于下底座固定柱的直径,第二回钩部的底端边缘设有倒角。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中心转子晃动的电机及泵体,该电机包括电机外壳,置于电机外壳内的中心转子及安装在电机外壳内侧壁上的定子线圈,电机转轴通过两个轴承安装在电机壳体的轴向两端,转子内芯至少一个端面设有限位部,该限位部与相对的轴承的内环之间设有一环形弹性部件,环形弹性部件套设在电机转轴上并通过所述限位部向电机转轴施加轴向的弹性力。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在转子内芯的两端与相对应的轴承内环之间加设环形弹性部件,利用环形弹性部件的弹性对中心转子转动时的晃动或者窜动起到矫正的作用,从而减少中心转子和定子线圈之间因中心转子晃动而可能产生的摩擦,降低了电机的工作噪音,提高了电机的转动效率和使用寿命。
文档编号F04B17/04GK203027068SQ20122074140
公开日2013年6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3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30日
发明者颜邦友, 刘伟杰, 李虹杰, 刘文艺 申请人:深圳市颜华守信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