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压力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44386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流体压力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流体压力发生装置,详细地说是关于将电动机和由该电动机驱动的液体泵装在同一壳体内的流体压力发生装置。
通常,由电动机和由该电动机驱动的液压泵构成的液体压力发生装置,是由分别构成的上述液压泵(以下简称泵)和驱动泵的电动机(以下称电机),通过联轴节将电机输出轴和泵的输入轴联接起来,从而使电机的驱动力传至泵而构成的(见实开昭61-116192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泵与电机分别构成的场合,除了泵和电机运转自身的噪音之外,由于输出轴与输入轴的轴心不同心在联轴节处发生噪音,致使整体噪音变大,而且,由于泵与电机在轴向直线连接,使轴向长度增加,故有使流体压力发生装置整体大型化的缺点。
然而,特公昭46-32900公报提出了一种将电机102和泵103装在同一壳体101内的,能降低噪音实现小型化的流体压力发生装置。
这种装置,如图12所示,通过固定在壳体101上的主轴130上的一对轴承131、132将电机102的钢板迭层形成的转子104可转动自由地支承着。并在上述转子104上设有多个孔105,套筒106嵌在孔105中形成多个油缸107,在这些油缸107中可自由滑动地安装着活塞108。一方面在上述转子104的轴向一侧配置有肾形孔口110的油缸孔口板111,将上述各套筒106的轴向一端嵌在油缸孔口板111上,同时在该油缸孔口板111的嵌合部与套筒106的外周间设置密封件112,上述套筒106与转子104相对于油缸孔口板111在轴向与倾斜方向上有可移动的自由度,并且在油缸孔口板111的外侧配置有吸入口(图中未示)和排出口115的阀板116,该阀板116被固定在壳体101上,上述油缸孔口板111可相对于该固定的阀板116的滑动面可转动地滑动相接。另一方面,在上述转子104轴向另一侧配置有供保持着上述活塞108头部的滑靴121进行滑动的倾斜面的斜板122,同时在上述各套筒106轴向的另一端上设有嵌在套筒106上压力板123,该压力板123的一端面与转子104的端面紧密相接,在压力板123前端球面部124上嵌着保持滑靴121的环状保持架125。
但是,上述构成的流体压力发生装置,因上述油缸孔口板111与各套筒106的嵌合处是存在有自由度的连接结构,所以当各油缸107内的压力变动时,油缸孔口板111与各套筒106发生轴向相对运动。相伴而产生油缸孔口板111与各套筒106在转动方向上的相对运动。由于这种在轴向与转动方向上相对运动,使上述油缸孔口板111和各套筒106在嵌合部位发生噪音,同时,由于两部件111、106的滑动摩损及油缸107内压变化而产生密封件112的伸缩等原因,它们的寿命显著降低。
由于各油缸107的内压力,套筒106与转子104被压向背离油缸孔口板111的方向、同时由于图12中转子104的右端侧通过滑靴121和活塞108受到来自斜板122的半径方向的压力,从而使转子104发生倾斜。该压力是各活塞108的压力作用在斜板122上而在半径方向分力的反力形成的压力,特别是压力板123的前端支持在主轴130上,其后端有间隙嵌合在套筒106上,而且在主轴130与转子104之间也存在间隙、转子104受作用在上述压力板123和套筒106嵌合位置上的上述压力就发生倾斜。这种倾斜超过主轴130所容许的弯曲的程度,其结果因转子104反复倾斜转动,转子104与定子134之间的间隙变得不均匀一致,从而导致转动不稳定、发生噪音和振动。此外,由于在上述由钢板迭成的转子104上设置多个孔105,以便形成油缸107,因此必须分别在构成上述转子104的各钢板上加工贯通孔,这不仅使加工与组装复杂化,而且要有密封上述油缸107用的套筒106,及支持着该套筒106的两端的有肾形孔口110的油缸孔口板111和压力板123,这就有不仅使部件个数增多,同时也使装配变得复杂的缺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降低噪音和振动、提高耐久性、构造简单、装配性能好的流体压力发生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流体压力发生装置设置壳体、安装在壳体内的转子中心部有嵌合孔的电机、在中心部位的主轴的外周有多个油缸、在上述油缸一侧将有头部的活塞可滑动地装入其中,在上述油缸的另一侧在缸体上设置肾形孔口,在相对上述各头部的方向配置可使保持各头部的滑靴进行滑动的有倾斜滑动面的活塞致动体、在相对上述缸体的活塞的相反一侧端部配置具有连通吸入通路和排出通路的有吸入口和排出口的阀板,将上述缸体嵌入固定在上述转子的嵌合孔的同时,将上述主轴支持在包含上述壳体的静止部件上,通过上述缸体和主轴将上述转子能转动地支持在静止部件上。
在上述结构中,缸体与上述电机的转子是分成两体制成的,将缸体嵌入固定在上述转子的嵌合孔中,将设置在上述缸体中的主轴支持在静止部件上,通过缸体的主轴将上述转子可自由地支持在静止部件上。因而能有效地使设备小型化,并能提高装配性能,而且不需要象已有技术那样的套筒和油缸孔口板,不会有由于两者相对运动而产生的噪音和振动、耐久性能也提高,同时使缸体不仅成为构成泵的基础要素,也是构成电机的结构的部分,这种结构作为泵的性能要求是最适的结构,作为电机的性能要求也是最适合的结构。而且支承上述转子的轴承与支持缸体的轴承结构能共用,这使结构简单精度提高,同时由于上述转子的轴向中心部支持在缸体上,还有磁力作用在转子上,转子与定子的间隙不发生变化,因此转子运转的稳定性提高、噪音也降低。
由于缸体与主轴是分成两体制成的,通过滑动轴承使上述缸体与主轴能延轴向实现可相对移动的结合。同时、保持在上述活塞头部的滑靴设有保持架,在上述主轴上设有能与上述保持架相对转动接合的接合件,在上述缸体与主轴之间设置弹性件,将上述缸体压向阀板,及通过上述主轴和保持架将上述滑靴压在活塞致动体的倾斜面上。
在上述结构中,将上述缸体压向阀板的压力和将上述滑靴压向活塞致动体的倾斜面上的压力是相等的。与在各油缸中分别装弹簧进行压靠的结构相比,该结构的耐久性提高了,而且,由于上述缸体与主轴能相对移动,只用设置上述弹性件,就能构成将缸体压在阀板上,及将滑靴压在活塞致动体上的压靠结构,其结构简单。
上述缸体是支承在与其分成两体制成的主轴上的,支承上述缸体的支承位置是在上述缸体的活塞致动体侧,即自缸体开口端面靠近活塞致动体侧设置自上述缸体的上述开口端面向活塞致动体侧突出的筒状部,用该筒状部支承主轴。
在上述结构中,作为通过上述滑靴上述活塞压在活塞致动体的倾斜面上的压力的反力,从上述倾斜面作用到活塞上的力的径向分力由在上述支承位置的筒状部承受,故能有效地防止上述缸体,也就是上述转子的倾斜转动,能达到上电机的转子与定子的间隙均匀一致,转动平稳、降低噪音和振动。而且在上述缸体与阀板间的滑动面上不产生间隙、无泄漏发生、故不会引起容积效率降低,也能避免因局部接触而产生的摩损。
最好使上述缸体的阀板一侧端面突出在上述转子嵌合孔开口端面之外。
在上述结构中,使突出于上述转子嵌合孔口的缸体部分的直径比上述嵌合孔口直径大,与此相应,阀板的直径也大,由此而使它们的滑动面积加大,故能防止缸体倾斜及泄漏。
而且,缸体上有多个内装活塞的油缸,该油缸设有活塞行程部分,在该活塞行程部分的轴向延长部分上构成与上述油缸连通的通路,将上述缸体只在上述延长部分与上述转子的嵌合孔进行压入固定。
这样的结构,既能容易地将上述转子与缸体嵌合固定,又能抑制该活塞行程部分的变形,从而防止其性能下降。
也可将上述活塞致动体制成有轴销的斜板或摇篮形斜板,以使其变化倾斜角。
这种结构不仅能小型化,而且也能控制泵的容量,从而提供了容量可控的小型的装置。
也可将上述缸体与主轴嵌合固定,将上述主轴可转动地支承在静止部件上,在上述活塞头部保持着的滑靴设有保持架,在上述主轴上可轴向移动地设置能相对于上述保持架转动接合的接合件,同时在上述缸体上设置多个朝向上述接合件的压销,在上述缸体与压销之间设置弹性件,将缸体压靠在阀板上,同时通过上述压销将上述滑靴压靠在活塞致动体倾斜面上。
象这样将上述主轴与缸体嵌合固定的结构与上述的通过滑动轴承能在轴向相对移动的结构相比,可以取消滑动件的间隙,只有支承上述主轴的轴承间隙,能使缸体,也就是转子的倾斜最小,其精度提高了。
也可将上述缸体与主轴制一体,将上述主轴可转动地支承在静止部件上,在上述缸体与活塞之间设置弹性件将上述缸体压在阀板上,同时将上述活塞头部或保持在该头部上的滑靴压在活塞致动体的倾斜面上。
象这样将上述主轴和缸体制成一体的场合,与非制成一体结合的场合相比,不仅部件数量可以减少、精度也能更加提高。
也可将上述主轴与缸体嵌合固定在一起,将上述主轴可自由转动地支持在静止部件上,并且至少在上述主轴的轴向一端穿过壳体外面向外突出设置突出轴。
这样,在上述主轴上穿过上述壳体外面向外突出地设置突出轴,就可将该突出轴作为动力输出轴用,可以得到更高的适用性。
还可以在这种结构中,将上述突出轴与冷却风扇结合起来。这样就能进行送风冷却。
以下,说明壳体的密闭结构。在该壳体内安装的电机的轴向的一侧设置向上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开口的流体吸入口,同时在另一侧设置吸入通路,其一端向上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开口,而另一端向阀板的吸入口开口。
上述结构能利用吸入流体对电机与泵进行冷却。
也可在壳体的密闭结构中,在该壳体中设置连通阀板的吸入口和排出口的吸入通路和排出通路,同时在上述壳体内安装的电机的轴向一侧和另一侧设置向上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开口,并且与流体储箱连通的流体流入口和流出口,还设置向上述转子和/或缸体输送自上述流体流入口流向流体流出口的流体流动发生装置。
在这种结构中,利用向上述电机和/或缸体输送流体的上述流体输送装置,在上述壳体内形成与吸入通路另成系统的流体流,以此来冷却电机,而不吸入电机冷却的流体,因是从另成系统的吸入通路将流体吸入油缸内,就消除了冷却电机时吸入的对电机起摩损作用的粉尘等问题。而且将活塞致动体调节到中立位置时,驱动上述电机时也能冷却该电机。
也可在上述壳体内安装磁铁。
这样就可以用磁铁吸附摩损形成粉尘等异物,从而防方电机和泵性能下降或受到损伤。
图1是本发明的流体压力发生装置第1实施例的纵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纵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横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纵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横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第4实施例的纵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第5实施例的纵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第6实施例的纵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第7实施例的纵剖视图;
图10是沿图9中A-A的剖面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第8实施例的纵剖视图;
图12是已有技术实施例的纵剖视图;
以下结合


本发明,图1中所示的实施例1是本发明装置的基本结构,包括壳体1a和一对盖板1b、1c,在密闭结构壳体1的内部空间1d中装有由定子2、转子3构成的电机4。在上述转子3的中心部位设置嵌合孔3a。在该嵌合孔3a中压入嵌合以下将说明的缸体5、将置在该缸体5中心处的主轴6用装在上述壳体1的盖板1b、1c上的、例如滚针轴承构成的轴承7、8支承起来。这样,就通过上述缸体5和主轴6将上述转子3可转动地支承在上述壳体1上,再在上述缸体5和主轴6将上述转子3可转动地支承在上述壳体1上,再在上述缸体5的轴向一侧设置有倾斜面9a的活塞致动体9、在另一侧设置带有与吸入通路和排出通路连通的有肾形吸入口和排出口的阀板10。
在上述壳体1的盖板1b、1c的中心部位设置向上述内部空间1d突出的突出部,在上述盖板1b的突出部的中心部位设有上述轴承7、夹持该轴承7,在其径向两侧设有上述吸入通路和排出通路,用固定销11将上述阀板10装在上述突出部的内侧,在上述盖板1c的突出部的中心部位设置上述轴承8,同时用固定螺钉12将上述活塞致动体9装在其上。
在图1中,用虚线表示上述吸入通路,并用标号13标记。排出通路也象上述吸入通路13那样形成。
上述缸体5与上述主轴6是分成两体制成的,在上述缸体5的中心部位制成具有轴孔14的圆筒状部分,在其厚壁部分设有多个油缸15,在各个油缸15内的一侧由自由滑动地嵌合着带有球状头部16a的活塞16,上述各油缸15的一侧向上述活塞16封闭,另一侧,即活塞相反一侧开放,在该开放侧制成肾形孔口17、它与上述阀板10靠接,该肾形孔口17的截面积比油缸的截面积要小。
上述缸体5是由上述活塞16往复运动的活塞行程部分5a,即形成上述油缸15的使上述活塞16可自由滑动地装在其内的活塞行程部分5a及相对于该活塞行程部分5a轴向延长的延长部分5b,即形成与上述油缸15连通的通路18的延长部分5b构成的,其轴向长度大致与上述转子3的轴向长度相同,在上述延长部分5b的上述通路18的开口侧设有上述肾形孔口17。
且在图1中所述实施例的缸体5上,在上述延长部分5b的活塞相反侧端部外圆周设置直径大于缸体5外径的止动凸缘19,并使上述活塞行程部分5a的外径比延长部分5b的外径小,将该延长部分5b压入嵌合在上述转子3的嵌合孔3a中,使之结合。这样,由于上述活塞行程部分5a不直接受压入嵌合的作用,故能减少上述油缸15的活塞行程部分的变形。这是很大的优点。
在与上述缸体5分成两体制成的上述主轴6上设置滑动轴承20、21,通过这些滑动轴承20、21能将上述缸体5和主轴6可轴向移动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使上述滑动轴承21设置在上述缸体5的活塞致动体侧油缸开口端面5c处,在用上述活塞16封闭的油缸开口端面5c外侧,即位于上述活塞致动体的一侧设置自上述缸体5的上述开口端面5c向外突向活塞致动体的筒状部5e,用位于该位置的滑动轴承21通过筒状部5e将缸体5支承起来。这样就能承受作为液压力的反力,从活塞致动体9的倾斜9a作用在活塞16上的力的径向分力,从而能阻止这个径向分力使上述缸体5倾斜。
又由于设置的肾形孔口的截面积比油缸15的截面积小、利用油缸15的内压将缸体5强制地压在阀板10上、这样也能防止缸体5的倾斜。
这样,由于上述缸体5不发生倾斜,上述转子3也不倾斜,其与上述定子2的间隙均匀一致,从而使旋转力和磁吸引力得到平衡,而且由于间隙中存在的液膜的调心作用也达到平衡,从而使上述转子3与缸体5的转动平稳,能降低噪音和振动。还由于上述缸体5不发生倾斜,从而在其与阀板10的滑动面处无间隙产生,也就不产生泄漏。因此容积效率不降低,也不产生局部接触摩损。
在上述活塞16的头部16a上,保持着能在上述活塞致动体9的倾斜面9a上滑动的滑靴22,各滑靴22支持在保持架23上。在上述保持架23的中心部位设置有球形内表面的被接合件24,使其与在主轴6上设置的有球形外表面的环形接合件25能相对转动地接合在一起。在上述缸体5的轴孔14中,在上述延长部分5b一侧设置大直径部分,在该大直径部分的内表面与上述主轴6的外表面间形成的环状空间26中,设置由螺旋弹簧构成的弹性件27、该弹性件27长度方向的一端通过弹簧座28和卡环29压在上述缸体5上,另一端通过弹簧座30压在主轴6的阶梯部位上。这样就将上述缸体5压靠在阀板10上、及将上述滑靴22通过上述主轴6、接合件25和保持架23压靠在上述活塞致动体9的倾斜面9a上,从而使上述缸体5不背离阀板10、上述滑靴22不背离上述倾斜面9a。
在图1中,31是○形圈、32是引出上述定子2的线圈端部2a导线的引出孔,在引出孔32的附近装配端子板(图中未示)。
33是设在上述盖板1b上的带内六角的螺塞,34是上述盖板1b、1c突出部分周围形成的容纳上述线圈端部2a的空间、并设有与上述线圈端部2a相对的相对内表面,在此相对内表面34a上装着与上述线圈端部2a相对的环状磁铁35,用它来吸附在上述壳体1的内部空间1d中浮游的摩损粉尘等异物,从而防止该异物附着在线圈端部2a上。
下面,说明图1所示实施例的作用。向上述定子2线圈供电,则上述转子3转动,同时固定在该转子3上的缸体5通过上述滑动轴承20、21在上述主轴上转动。
此时,上述主轴6还处静止状态,可是由于有上述轴承7、8、主轴6多半也会同缸体5一起转动。
并且,由于上述缸体5转动,上述活塞16通过上述滑靴22一面在上述活塞致动体9的倾斜面9a上滑动,一面转动。这种转动使上活塞16在上述油缸15内往复运动。正行程时通过吸入通路13与阀板10的吸入口(图中未出)从上述肾形孔口17将流体吸入油缸15中。而反行程时对吸入的流体加压,通过上述肾形孔口17从阀板10的排出口(图中未示)将该加压的流体强制排向排出通路,如此返复循环。
这时,由于上述转子3通过缸体5和轴承20、21支持在上述主轴6上,转子3轴向中心部分由缸体5所支持,因此作用在上述转子3的磁吸力被在转子3的嵌合孔3a的轴向中心部位的上述缸体5所承受。因而转子3与定子2之间的间隙不发生变化,故转子3转动平稳。而且,从上述活塞致动体9的倾斜面9a作用在活塞16上的液压反力的径向分力,通过筒状部5e、由位于上述油缸15开口面5c和活塞致动体9侧的上述轴承21所承受。因此,缸体5和转子3不会产生倾斜而稳定地转动,这样就不会产生噪音和振动。又由于将上述缸体5嵌合固定在上述转子3的嵌合孔3a中,并将上述转子3通过上述缸体5和主轴6可转动地支承在上述壳体1的上述轴承7、8上,将转子3的轴承与上述缸体5的轴承结构共用,就能使转子3的组装变得容易。
在图1的实施例中,使缸体5在阀板10侧的端面突出于转子3在阀板10侧的端面,由于上述缸体5的从转子3的嵌合孔3a向阀板10侧突出的部分的直径比上述嵌合孔3a的直径大,故能使缸体5与阀板10的滑动相接的表面增大,加大阀板10的面积、扩大阀板10的滑动面积,就能防止缸体5倾斜,及防止泄漏。也就是说,可以自由地设计阀板10的大小、而与转子3的嵌合孔3a的大小无关,这样就能提高泵的性能。
又由于上述缸体5与主轴6通过滑动轴承20、21轴向可相对移动地结合在一起,只使用一个上述弹性件27就能实现使上述缸体5压向阀板10、及通过保持架23和接合件25将上述滑靴22压在活塞致动体9的倾斜面9a上,其压靠结构简单,而且能使上述压靠均匀一致。由于只用一个弹性件27,比在每个油缸15内安装弹簧的结构简单、能减少弹簧的疲劳,使耐久性提高。
下面,结合图2至图11说明图1所示实施例的变形实施例。
在图2至图11中,与图1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标号,并将这些部件省略说明,只说明其不同的结构。
图2、3中示出第2实施例,取代图1中的固定的上述活塞致动体9、新活塞致动体是由带销轴36的斜板90构成的,通过上述销轴36可以改变斜板90的倾斜面90a的倾斜角。
上述销轴36如图3所示,可转动地支持在盖板1c上,同时在上述斜板90的背面设置将该斜板90推向最大倾角方向的弹簧37,还设置将上述斜板90向中立位置方向调节的油压控制的操作柱塞38。
而在图4、5所示第3实施例中,取代图1中所示的上述活塞致动体9,新活塞致动体是由背面有圆弧面,且有操作杆39的摇篮形斜板91构成的,该斜板91的倾斜面91a的倾斜角可以上述圆弧面为转心变动。
上述操作杆39向上述斜板91的背面方向延伸,在其延长部前端一侧设置将上述斜板91推向最大倾角方向的弹簧40,同时在另一侧设置将上述斜板91向立位置方向调节的油压控制的操作柱塞41。
在图2至图5中所示第2、3实施例中,上述销轴36的轴中心线0通过主轴6的中心,并且上述摇篮形斜板91的转动中心0也位于主轴6的轴芯上。这样就提高了用上述各斜板90、91的操作柱塞38、41进行倾斜角调节的操作性。而且,使图2、3中的缸体5活塞侧自上述转子3的端面向外突出,这样就能将销轴36设置在上述线圈端部2a的外侧,从而就形成了利用线圈2a的径向内侧的空间设置上述销轴36的结构。
总之,利用改变上述活塞致动体9的倾斜角能实现对容量的控制,从而就形成了容量可控的流体压力发生装置。
在图3及图5中,42是排出通路,10a和10b是设在阀板10上的肾形吸入口和排出口。
下面说明图6所示的第4实施例。在图6所示第4实施例中,主轴6和缸体5是分成两体制成的,然后压合成一体,并通过轴承7、8可转动地支承在壳体1上。在上述主轴6上设置轴向可移动的相对上述保持架23可转动接合的接合件25,同时在上述缸体5上,自缸体5的轴孔14和主轴6外表面之间形成的环状空间26贯通上术缸体5朝向上述接合件25设置多个(例如3个)压销43,并在上述环状空间26中象第1实施例同样地设置由螺旋弹簧构成的弹性件27、利用该弹性件27及上述压销43将缸体5压在阀板10上,及将上述滑靴22通过上述压销43和保持架23压在上述活塞致动体9的倾斜面9a上,这样就使缸体5不离开阀板10、上述滑靴22也不离开上述倾斜面9a。
如上所述地,将主轴6和缸体5压合成一体时,与第1实施例中用滑动轴承20、21可相对转动地结合的结构相比,不需要装上述滑动轴承20、21的间隙,只需要上述轴承7、8的转动间隙。此能减小缸体5和转子3的倾斜,具有能提高精度的优点。
在图7中所示第5实施例中,将上述缸体5和主轴6一体制成,即从缸体5轴向两侧端面突出成一体地形成左主轴51和右侧主轴52。在这种结构中,上述缸体5压向阀板10及滑靴22压向倾斜面9a是由安装在各油缸15内的螺旋弹簧构成的弹性件53实现的,即弹性件53的一端压在形成上述肾形孔口17的阶梯部分上,而另一端压在上述活塞16的背面上,从而使上述缸体5压在阀板10上、上述滑靴22压在上述倾斜面9a上。
象这样将主轴6一体地形成在缸体5上,不需单独设置主轴6、就能减少另件的数量,提高装配性能,同时使精度更加提高。
在图8所示第6实施例中,使图6中所示第4实施例的主轴6穿过上述壳体1盖板1c向外侧突出,以该突出轴54作为动力输出轴(PTO轴),在第6实实例中将冷却风扇55固定在上述突出轴54上。
用这样设置的上述突出轴54接冷却风扇55,或图中未示的连接辅助泵,就可扩大其适用性。而由于连接了上述冷却风扇55,就能向壳体1送风进行冷却。
设有上述突出轴54的结构,不仅在图6中第4实施例所示的主轴6上,在图7所示的第5实施例设置的右侧主轴52上、就连图中未示的将图1中第1实施例的滑动轴承20、21改成花键结合,在与缸体5花键结合的主轴6上也可以设置突出轴54。
图9中所示第7实施例是将流体吸入密封结构的壳体1的内部空间1d中对电机4进行冷却的。在装于上述壳体1中的上述电机4轴向的一侧,即在盖板1c上设置向上述内部空间1d开口的流体流入口56,与流体储箱57连通的吸入管58接在该流入口56上,同时在上述电机4轴向另一侧,即在上述盖板1b上设置一端向上述内部空间1d开口,而另一端向上述阀板10的吸入口10a开口的吸入通路59,于是,驱动电机4使活塞16往复移动,将上述流体储箱57中的流体自上述流入口56先吸入内部空间1d的一侧,再从内部空间1d的该侧经过设在定子2与转子3之间的间隙,及设在上述定子2的外周面上的切除部分2b与壳体1a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流向上述内部空间1d的另一侧,从而对上述电机4进行流体冷却。将冷却电机4后的流体自上述吸入通路59经吸入口10a吸入上述油缸15中。
这样,由于利用吸入流体对电机进行冷却,就不需要冷却电机的其它特殊结构,所以有简化结构的优点。
图9的实施例也可如图10所示的在上述壳体1a上加工出流体流通沟60。
在图11所示第8实施例和第7实施例同样也是用流体对电机进行冷却的,但不同的是为油缸15单独设置了专用的吸入和排出流体的冷却用流体流通系统。该第8实施例和图1所示吸入口和排出口连通的吸入通路13及排出通路,同时在上述盖板1b、1c上设置向内部空间1d开口的流体流入口61及流体流出口62,使流入口61和流出口62分别通过吸入管63和排出管64与流体储箱57连通,在转子3上设置让来自上述流入口61而流向流出口62的流体通过的斜孔65。
在这种单独设置专用的吸入排出冷却流体的系统中,因上述电机4旋转产生的摩损粉尘不会混入上述吸入排出系统,能避免将摩损粉尘吸入油缸15对活塞1b的滑动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在图2至图5所示的倾斜角可变的场合,使倾斜板位于中立位置,驱动上述电机4也能进行上述的电机冷却。
以上结构的斜孔65利用上述转子3的转动产生的离心力将上述流入口61侧的流体输送给流出口62侧,这种起泵作用的流体输送手段,虽然是在上述转子3上形成的,但也可以在缸体5上或在两者之间形成。
以上说明的实施例仅是代表性的实例,也可以将这些实施例进行组合。在上述实施例中,上述主轴6的轴承7、8都是设在上述盖板1b、1c上的,但也可在固定在上述盖板1b、1c上的部件上,即包含上述壳体1的静止部件上设置轴承7、8用以支承主轴6。
另外,在以上说明中所谓流体虽然指的是油,也可是油以外的流体,也适用。
本发明的流体压力发生装置可作为,例如工作机械、车辆、建筑机械的油压装置使用。
权利要求
1.一种流体压力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壳体(1);安装在壳体(1)中的,其转子(3)的中心部有嵌合孔(3a)的电机4;中心部位主轴(6)的外周有多个油缸(19),将有头部(16a)的活塞(16)可滑动地装入各油缸(15)一侧,在上述油缸(15)的活塞相反侧设置截面积比上述油缸(15)截面积小的肾形孔口(17)的有上述结构的缸体(5);与上述各头部(16a)相对地配置的供各头部(16a)或保持在该头部(16a)上的滑靴(22)进行滑动的倾斜面(9a)的活塞致动体(9);与上述缸体(5)的活塞相反一侧端部相对地配置的具有连通吸入通路和排出通路的吸入口和排出口的阀板(10),将上述缸体(5)嵌入固定在上述转子(3)的嵌合孔(3a)的同时,将上述主轴(6)支承在包含上述壳体(1)的静止部件上,通过缸体(5)和主轴(6)将上述转子(3)能转动地支承在静止部件上。
2.如权利要求1中的流体压力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缸体(5)与主轴(6)是分成两体制成的,通过滑动轴承(20、21)使上述缸体(5)与主轴(6)能实现轴向可相对移动的结合,同时保持在上述活塞(16)上的滑靴(22)设有保持架(23),在上述主轴(6)上设有能与上述保持架(23)相对转动地接合的接合件(25),在上述缸体(5)与主轴(6)之间设有将上述缸体(5)压在阀板(10)上的,及通过上述主轴(6)和保持架(23)将上述滑靴(22)压在活塞致动体(9)的倾斜面(9a)上的弹性件(27)。
3.如权利要求1中的流体压力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缸体(5)是支承在与其分成两体制成的主轴(6)上的、上述支承着上述缸体(5)的支承位置位于上述缸体(5)的活塞致动体侧的油缸开口端面(5c)更靠近活塞致动体的一侧,即在上述缸体(5)由上述开口端面(5c)向活塞致动体侧突出设置的筒状部(5e),以该筒状部(5e)支承主轴(6)。
4.如权利要求1中的流体压力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使上述缸体(5)靠阀板(10)一侧的端面突出在上述转子(3)嵌合孔(3a)开口端面外侧。
5.如权利要求1中的流体压力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缸体(5)上有多个内装活塞(16)的油缸(15),油缸(15)设活塞行程部分(5a),在该活塞行程部分(5a)的轴向延长部分(5b)上构成与上述油缸(15)连通的通路(18),将上述缸体(5)只在上述延长部分(5b)处与上述转子(3)的嵌合孔(3a)进行压入固定。
6.如权利要求1中的流体压力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活塞致动体(9)由有销轴(36)的斜板(90)构成,该斜板(90)的倾斜面(90a)的倾斜角通过销轴(36)的转动而变化。
7.如权利要求1中的流体压力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活塞致动体(9)由背面有圆弧面,且设有操作杆(39)的摇篮形斜板(91)构成,通过沿上述斜板(91)的圆弧面转动可使该倾斜(91)的倾斜面(91a)的倾斜面变化。
8.如权利要求1中的流体压力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缸体(5)与主轴(6)嵌合固定,将上述主轴(6)可转动也支承在静部件上,在上述活塞(16)的头部(16a)保持着的滑靴(22)设有保持架(23),在上述主轴(6)上可轴向移动地设置能相对上述保持架(23)转动接合的接合件(25),同时在上述缸体(5)上设置多个朝向上述接合件(25)的压销(43),在上述缸体(5)与压销(43)之间设置将缸体(5)压在阀板(10)上,及通过上述压销(43)将上述滑靴(22)压在活塞致动体(9)的倾斜面(9a)上的压接弹性件(27)。
9.如权利要求1中的流体压力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缸体(5)和主轴(6)是一体制成的,将上述主轴(6)可转动地支承在静止部件上,在上述缸体(5)和活塞(16)之间设置使上述缸体(5)压在阀板(10)上,及使上述活塞(16)的头部(16a)或保持着在该头部(16a)上的滑靴(22)压在活塞致动体(9)的倾斜面(9a)上的弹性件(53)。
10.如权利要求1中的流体压力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主轴(6)和缸体(5)是一体转动的,将上述主轴(6)可自由转动地支承在静止部件上,并至少在上述拄轴(6)的轴向一端设有穿过壳体(1)的外表面向外突出的突出轴(54)。
11.如权利要求1中的流体压力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将冷却风扇(55)装在上述突出轴(54)上。
12.如权利要求1中的流体压力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壳体(1)制成密闭结构,在该壳体(1)内装的电机(4)的轴向一侧设置向上述壳体(1)内部空间(1d)开口的流体吸入口(56),同时在另一侧设置一端向上述壳体(1)的内部空间(1d)开口,另一端向阀板(10)的吸入口(10a)开口的吸入通路(59)。
13.如权利要求1中的流体压力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壳体(1)制成密闭结构,在壳体(1)中设置连通阀板(10)的吸入口和排出口的吸入通路和排出通路,同时在上述壳体(1)内安装的电机(4)的轴向一侧与另一侧设置向上述壳体(1)的内部空间(1d)开口,且与流体储箱(57)连通的流体流入口(61)和流体流出口(62),还在上述转子(3)和/或缸体(5)上设置使流体自上述流体入口(61)流入流体流出口(62)的流体输关手段(如,斜孔(65))。
14.如权利要求1中的流体压力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壳体(1)内安装磁铁(35)。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能降低噪音和振动,而且耐久性提高、结构简单、装配性能好的流体压力发生装置。在中心部位主轴(6)的外周设置多个油缸(15),将设置了各油缸(15)并在其中安装可自由滑动的活塞(16)的缸体(5)与电机(4)的转子(3)分成两体制成,在上述转子(3)的中心部位设置嵌合孔(3a),在该嵌合孔(3a)中嵌合固定上述缸体(5),通过缸体(5)及主轴(6)将上述转子(3)可转动地支承在静止部件上,而且在上述缸体(5)的轴向一侧配供保持在活塞(16)的头部(16a)上的滑靴(22)进行滑动的有倾斜面(9a)的活塞致动体(9),在另一侧配置阀板(10)。
文档编号F04B23/10GK1088662SQ93117659
公开日1994年6月29日 申请日期1993年8月6日 优先权日1992年8月6日
发明者川舟一德, 平木真人, 须原正明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