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旋压缩机油循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85948阅读:1220来源:国知局
涡旋压缩机油循环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涡旋压缩机油循环结构。



背景技术:

由图1至图2可见,涡旋压缩机的主轴2驱动动涡盘5绕静涡盘6的基圆中心做周转,周转半径为动涡盘5与静涡盘6的涡旋齿可以啮合的回转半径。现有的涡旋压缩机,低压气体由进气口吸入至动涡盘5与静涡盘6之间的压缩腔内,静涡盘6和动涡盘5运转进行气体压缩,最终高压含油气体由静涡盘6的静涡盘排气口62排入后盖7,后盖7的油气分离器将油气分离,高压气体经后盖排气口排出,分离出的油经静盘毛细管61压入缸体储油腔3,缸体储油腔3油满后又通过静盘回油孔63流回后盖7,这样,压缩机工作腔一侧(涡盘侧)的油得到不断循环。因此,缸体1的端部的缸体油循环通道11包括缸体油循环进口15和缸体油循环出口16,缸体油循环进口15与静盘毛细管61相连通,缸体油循环出口16与静盘回油孔63相连通。

在此类涡旋压缩机的油循环过程中,只实现了压缩机的涡盘侧的油的循环,并且受重力影响,油始终沉积在压缩机水平中线以下,涡盘处于水平中线以上的部分不能很好地润滑,对压缩机的寿命造成很大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的涡旋压缩机的油始终沉积在压缩机水平中线以下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涡旋压缩机油循环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涡旋压缩机油循环结构,它包括缸体和位于缸体内部的主轴,缸体与主轴之间的空间形成缸体储油腔,主轴的内部设有沿轴向延伸的中心孔,中心孔的端部通过导油孔与缸体储油腔相连通,中心孔的周面上还设有至少一个延伸至主轴的外部的喷油孔。

缸体储油腔储满油后经导油孔进入中心孔,当压缩机正常运转时,主轴高速旋转,中心孔中的油会从喷油孔成油雾状均匀甩出,油雾又与低压气体一起被吸入静涡盘与动涡盘之间的压缩腔进行压缩后排出,如此实现了压缩机整机油循环,使静涡盘回油均匀,静涡盘、动涡盘的整周都得到了有效润滑,减少了压缩机的故障,延长了压缩机的寿命。主轴设有中心孔,主轴的中空设计,在保证主轴的强度的同时,尽量减轻主轴的重量。

优选地,涡旋压缩机还包括套在主轴的端部的偏心轴套,导油孔与缸体储油腔连通的一端位于主轴套有偏心轴套的端部。导油孔的位置设计,保证了静涡盘回油均匀,静涡盘、动涡盘的整周都得到了有效润滑。

进一步地优选,涡旋压缩机还包括套在偏心轴套上的动涡盘、固定在缸体内并与动涡盘配合的静涡盘、位于缸体的端部的后盖,后盖面向静涡盘的一面设有后盖储油腔,缸体面向静涡盘的一面设有缸体油循环通道,静涡盘上设有静盘毛细管,静盘毛细管将后盖储油腔与缸体油循环通道相连通,缸体油循环通道与缸体储油腔相连通。后盖储油腔中的油经静盘毛细管、缸体油循环通道至缸体储油腔,缸体储油腔储满油后经导油孔进入中心孔,当压缩机正常运转时,主轴高速旋转,中心孔中的油会从喷油孔成油雾状均匀甩出,油雾又与低压气体一起被吸入静涡盘与动涡盘之间的压缩腔进行压缩后排出。

进一步地优选,缸体油循环通道包括直接连接静盘毛细管和缸体储油腔的主循环通道、与主循环通道相连通的环形平衡槽和将环形平衡槽与缸体储油腔相连通的多个支线循环通道,环形平衡槽绕主轴的周向围成环形,多个支线循环通道绕主轴的周向分布。除了主循环通道外,还设有绕主轴的周向分布的环形平衡槽、支线循环通道,使油从绕主轴的多个方向进入缸体储油腔。

进一步地优选,后盖内设有油气分离器,后盖上设有后盖排气口,油气分离器与静涡盘的静涡盘排气口相连通,油气分离器的出气管通过后盖排气口与外部相连通,油气分离器的回油管与后盖储油腔相连通。分离后的高压气体经后盖排气口排出,而分离出的油经后盖储油腔、静盘毛细管、缸体油循环通道回流至缸体储油腔中,实现了油的循环利用。

优选地,主轴的两端套有前轴承和后轴承,前轴承位于主轴设有导油孔的一端,前轴承、后轴承将主轴支撑在缸体内,主轴的中部还套有转子,喷油孔位于转子与前轴承之间。上述涡旋压缩机的油循环已不局限于工作腔,通过喷油孔的位置的选择,实现了大区域的油循环,

优选地,喷油孔沿主轴的径向延伸,保证了静涡盘回油均匀,静涡盘、动涡盘的整周都得到了有效润滑。

优选地,喷油孔的直径≥0.2mm,保证了静涡盘回油均匀,静涡盘、动涡盘的整周都得到了有效润滑。

优选地,导油孔沿主轴的轴向延伸,保证了静涡盘回油均匀,静涡盘、动涡盘的整周都得到了有效润滑。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涡旋压缩机油循环结构,对主轴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减轻了压缩机重量,改变了压缩机的油循环方式,实现了压缩机整机油循环,使动涡盘、静涡盘整周润滑,提高了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涡旋压缩机油循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涡旋压缩机油循环结构的去除后盖、动涡盘和静涡盘后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涡旋压缩机油循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涡旋压缩机油循环结构的去除后盖、动涡盘和静涡盘后的左视图。

图5为图3所示的涡旋压缩机油循环结构的主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涡旋压缩机油循环结构的主轴的左视图。

图7为图6所示的涡旋压缩机油循环结构的主轴的A-A向剖视图。

图8为图5所示的涡旋压缩机油循环结构的主轴的B-B向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缸体

11 缸体油循环通道

12 主循环通道

13 环形平衡槽

14 支线循环通道

15 缸体油循环进口

16 缸体油循环出口

2 主轴

21 中心孔

22 导油孔

23 喷油孔

3 缸体储油腔

4 偏心轴套

5 动涡盘

6 静涡盘

61 静盘毛细管

62 静涡盘排气口

63 静盘回油孔

7 后盖

71 后盖储油腔

8 前轴承

9 后轴承

10 转子

20 定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如图3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涡旋压缩机油循环结构,它包括缸体1和位于缸体1内部的主轴2,缸体1与主轴2之间的空间形成缸体储油腔3,主轴2的内部设有沿轴向延伸的中心孔21,中心孔21的端部通过导油孔22与缸体储油腔3相连通,中心孔21的周面上还设有至少一个延伸至主轴2的外部的喷油孔23。

缸体储油腔3储满油后经导油孔22进入中心孔21,当压缩机正常运转时,主轴2高速旋转,中心孔21中的油会从喷油孔23成油雾状均匀甩出,油雾又与低压气体一起被吸入静涡盘6与动涡盘5之间的压缩腔进行压缩后排出,如此实现了压缩机整机油循环,使静涡盘6回油均匀,静涡盘6、动涡盘5的整周都得到了有效润滑,减少了压缩机的故障,延长了压缩机的寿命。主轴2设有中心孔21,主轴2的中空设计,在保证主轴2的强度的同时,尽量减轻主轴2的重量。

为保证静涡盘6回油均匀,静涡盘6、动涡盘5的整周都得到了有效润滑,喷油孔23最好设计为沿主轴2的径向延伸,喷油孔23的直径最好≥0.2mm,导油孔22最好设计为沿主轴2的轴向延伸。如图7至图8所示,喷油孔23的数量为四个,位于主轴2的同一径向平面上,沿主轴2的周向均匀分布。

如图3所示,主轴2的两端套有前轴承8和后轴承9,前轴承8位于主轴2设有导油孔22的一端,前轴承8、后轴承9将主轴2支撑在缸体1内,主轴2的中部还套有与定子20配合的转子10,喷油孔23位于转子10与前轴承8之间。可见,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涡旋压缩机的油循环已不局限于工作腔(涡盘侧),通过喷油孔23的位置的选择,实现了大区域的油循环,如图3所示的喷油孔23位于转子10与前轴承8之间,实际上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其他位置设置喷油孔23,实现大面积的整机的油循环。

如图3所示,涡旋压缩机还包括套在主轴2的端部的偏心轴套4,导油孔22与缸体储油腔3连通的一端位于主轴2套有偏心轴套4的端部。导油孔22的位置设计,保证了静涡盘6回油均匀,静涡盘6、动涡盘5的整周都得到了有效润滑。

涡旋压缩机还包括套在偏心轴套4上的动涡盘5、固定在缸体1内并与动涡盘5配合的静涡盘6、位于缸体1的端部的后盖7,后盖7面向静涡盘6的一面设有后盖储油腔71,缸体1面向静涡盘6的一面设有缸体油循环通道11,静涡盘6上设有静盘毛细管61,静盘毛细管61将后盖储油腔71与缸体油循环通道11相连通,缸体油循环通道11与缸体储油腔3相连通。

后盖储油腔71中的油经静盘毛细管61、缸体油循环通道11至缸体储油腔3,缸体储油腔3储满油后经导油孔22进入中心孔21,当压缩机正常运转时,主轴2高速旋转,中心孔21中的油会从喷油孔23成油雾状均匀甩出,油雾又与低压气体一起被吸入静涡盘6与动涡盘5之间的压缩腔进行压缩后排出。

如图4所示,缸体油循环通道11包括直接连接静盘毛细管61和缸体储油腔3的主循环通道12、与主循环通道12相连通的环形平衡槽13和将环形平衡槽13与缸体储油腔3相连通的多个支线循环通道14,环形平衡槽13绕主轴2的周向围成环形,多个支线循环通道14绕主轴2的周向分布。除了主循环通道12外,还设有绕主轴2的周向分布的环形平衡槽13、支线循环通道14,使油从绕主轴2的多个方向进入缸体储油腔3。

如图3所示,后盖7内设有油气分离器,后盖7上设有后盖排气口,油气分离器与静涡盘6的静涡盘排气口62相连通,油气分离器的出气管通过后盖排气口与外部相连通,油气分离器的回油管与后盖储油腔71相连通。经静涡盘6、动涡盘5压缩后的高压含油气体,由静涡盘6的静涡盘排气口62排入油气分离器,分离后的高压气体经后盖排气口排出,而分离出的油经后盖储油腔71、静盘毛细管61、缸体油循环通道11回流至缸体储油腔3中,实现了油的循环利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涡旋压缩机油循环结构,对主轴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减轻了压缩机重量,改变了压缩机的油循环方式,实现了压缩机整机油循环,使动涡盘、静涡盘整周润滑,提高了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