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涡轮增压器的扩压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29360阅读:553来源:国知局
一种涡轮增压器的扩压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涡轮增压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涡轮增压器的扩压板。



背景技术:

涡轮增压器实际上是一种空气压缩机,它是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惯性冲力来推动涡轮室内的涡轮,涡轮又带动同轴的叶轮,叶轮压送由空气滤清器管道送来的空气,使之进入气缸,从而实现了增压的操作,常见用于汽车引擎中,通过利用排出废气的热量和流量,涡轮增压器能提升内燃机的马力输出,由于增压器安装在发动机的排气一侧,所以增压器的工作温度很高,而现有的涡轮增压器的扩压板,由于需要保证扩压板的整体强度,因此会导致其重量过高,使得材料浪费较为严重,或是实现了质量较轻的目的,但是由于整体的密封性能较差,从而影响整个涡轮增压器的工作效果。

专利一种涡轮增压器的扩压板(公告号为CN201615087U)包括机壳配合的环状扩压板本体,扩压板本体设有环状突台、具有用来容纳转子轴的安装孔容纳叶轮的叶轮槽口,容纳密封环座的密封环座槽口,扩压板本体的外径为φ采用以上结构及尺寸后,扩压板高温变形小、不易漏油,故障率小,提高了涡轮增压器的性能,但是此装置的重量较重,会造成材料的浪费。

因此急需一种结构简单,可以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使得重量较轻,且密封性能较高的涡轮增压器的扩压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涡轮增压器的扩压板,结构简单,可以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使得重量较轻,且密封性能较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涡轮增压器的扩压板,包括盘状本体,盘状本体上由外向内依次设有第一凸台、第一加强筋、第二凸台、第三凸台以及位于盘状本体中心的轴孔,第一加强筋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相连,第一凸台与第二凸台之间设有固定装置,且固定装置设置在任意两个第一加强筋之间,固定装置包括凸起的安装座以及位于安装座中心的螺纹孔,第二凸台与第三凸台之间设有若干减重腔体,减重腔体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减重腔和第二减重腔,第二减重腔内设有若干第二加强筋,第三凸台与轴孔之间设有第三减重腔和第四减重腔,第三减重腔上延伸出若干向外扩展的凹槽脊,且第四减重腔设置在任意两个凹槽脊之间,且第四减重腔内设有若干第三加强筋。

优选的,第一减重腔为圆形的凹槽,使得可以将盘状本体的重量与强度达到最优化的设计。

优选的,第二减重腔的形状为弧形凹槽,使得可以将盘状本体的重量与强度达到最优化的设计。

优选的,第二加强筋均匀设置在第二减重腔内,且第二加强筋与第二减重腔的两侧面相垂直,使得第二加强筋的支撑强化效果更好。

优选的,第四减重腔的形状为弧形凹槽,使得可以将盘状本体的重量与强度达到最优化的设计。

优选的,第三加强筋均匀设置在第四减重腔内,且第三加强筋与第四减重腔的两侧面相垂直,使得第二加强筋的支撑强化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第一凸台、第二凸台和第三凸台的设计,使得扩压板的装配效果更好,且增加整体设备的额密封性能。

2、通过在第一凸台与第二凸台之间设置第一加强筋。第一减重腔与第二减重腔间隔设置,第三减重腔与第四减重腔间隔设置,且在第二减重腔和第四减重腔内设计第二加强筋和第三加强筋,使得实现可扩压板的重量与强度能够达到最优化设计,使得在扩压板重量较轻的情况下,强度能达到最大。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图;

图2是图中沿A-A方向的截面剖视图;

图中的标记:1为安装座,2为螺纹孔,3为第一减重腔,4为第二减重腔,5为第二加强筋,6为第三减重腔,7为第四减重腔,8为凹槽脊,9为第三加强筋,10为第一凸台,20为第一加强筋,30为第二凸台,40为第三凸台,50为轴孔,60为固定装置,70为减重腔体,100为盘状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至图2所示的一种涡轮增压器的扩压板,在本实施例中,包括盘状本体100,盘状本体100上由外向内依次设有第一凸台10、第一加强筋20、第二凸台30、第三凸台40以及位于盘状本体100中心的轴孔50,第一加强筋2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凸台10和第二凸台30相连,第一凸台10与第二凸台30之间设有固定装置60,且固定装置60设置在任意两个第一加强筋20之间,固定装置60包括凸起的安装座1以及位于安装座1中心的螺纹孔2,第二凸台30与第三凸台40之间设有若干减重腔体70,减重腔体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减重腔3和第二减重腔4,第一减重腔3为圆形的凹槽,第二减重腔4的形状为弧形凹槽,第二减重腔4内设有若干均匀设置的第二加强筋5,第三凸台40与轴孔50之间设有第三减重腔6和第四减重腔7,第三减重腔6上延伸出若干向外扩展的凹槽脊8,第四减重腔7的形状为弧形凹槽,且第四减重腔7设置在任意两个凹槽脊8之间,且第四减重腔7内设有若干均匀设置的第三加强筋9。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