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式双吸自吸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08205发布日期:2018-08-31 21:21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泵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立式双吸自吸泵。



背景技术:

自吸泵是在启动阶段靠自身的作用把水吸上来并投入正常运转的一种泵。通过自吸泵的特殊结构,可以实现除了在第一次启动时需要灌水外,以后启动都不需预先灌水。从广义上讲,自吸泵的种类很多,按其作用原理可分为自吸离心泵、自吸混流泵、自吸旋涡泵等。从狭义上说,当人们提到自吸泵时,一般都指自吸离心泵。自吸离心泵按作用原理分为气液混合式(包括内混式和外混式)、水环轮式、射流式(包括液体射流及气体射流)、其它型式(附带各种容积泵,如手压泵、隔膜泵、柱塞泵等)。

传统的自吸离心泵多为卧式结构,这种结构的离心泵己经大量用于排灌、石油、化工、食品、环保处理等工程。然而,卧式自吸泵结构相对复杂,特别对于介质含固体颗粒等介质工况较为恶劣的情况,普通卧式自吸泵难以适应,并且效率低下。因此,近几年来,国内己经针对上述特殊的应用需求开发出一种立式自吸泵,其结构相对简单,主要由叶轮、泵体、气液分离室、轴、副叶轮、止回阀、入口管放气阀等部件构成。泵用联轴器与电机相联,轴向力由立式电机的径向推力轴承来承受。特别是采用副叶轮密封结构使其密封更加适用于含固体颗粒条件下的液体输送。目前,这类立式自吸泵产品大多被称为“立式无密封自控自吸泵”或“立式自控自吸泵”等,其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越来越受到同行业的重视,并且己经广泛应用于钢铁、冶金、石化、环保等行业,可取代各种长轴液下泵、潜水泵和潜污泵等。

现有的立式无密封自吸泵由于剖分方式和位置的局限,在进行导叶的安装时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不但不利于叶轮和导叶的安装,还给检修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现有产品和己公布的立式自吸泵专利都采用了气液分离室和泵扩散体(蜗壳)独立的设计。

但是,由泵扩散体(蜗壳)到自吸泵出口的流动损失很大,并且泵扩散体(蜗壳)大多采用焊接结构,整个结构的通配互换性较差,而且水泵的运行过程中与导叶式的水泵相比较其径向力大,平稳性差,同时无法做到小尺寸,给水泵的应用带来极大的不便。

同时,虽然副叶轮密封作为非接触式密封,能够适应含固体介质的输送问题,还解决了密封泄漏和可靠性问题;但是副叶轮密封的功耗相对填料密封或机械密封明显偏大。上述原因导致普通立式自吸泵普遍存在效率过低、零部件通配互换性差等问题。虽然现有专利或产品也对过流部件、密封结构等进行了一些局部改进,但从其基本结构上看,与原有结构相比没有太大改变。而国内有一种改进结构为了提高泵的效率,采用辅助真空系统实现启动阶段的自吸,并且泵轴采用填料密封,这种结构虽然提高了效率,但其自身结构不具备自吸能力,而且旋转轴密封位置泄漏严重,应用效果并不理想。

从现有立式自吸泵产品的结构和应用情况来看,现有结构虽然基本能够满足性能要求,但依然缺少从安装结构、通配互换性、水泵平稳度,自吸特性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整体结构,效率比普通离心泵低很多。要在保证自吸性能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泵的效率,必须从整体上采用全新的立式自吸泵结构形式,在提高水泵的工作效率的基础上,更加方便水泵检修,并且可靠性更高。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立式双吸自吸泵,结构简单,零部件少,可靠性高,泵效高,汽蚀性能好,取消了防虹吸阀的设计,提高了自吸泵的可靠性。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立式双吸自吸泵,包括电机1、泵壳、泵体、泵轴4、出液管14、出液管口141、进液管7、进液管口71,所述电机1通过电机架3与泵体紧固连接,电机1通过联轴器2与泵轴4连接,所述泵体内的泵轴4上设置有双吸叶轮11,和与所述双吸叶轮11配合的导叶装置8,所述泵体被径向剖分为上泵体12和下泵体9;所述泵轴4与泵壳之间设置有密封装置 6。

进一步地,所述双吸叶轮11包括上吸液口111和下吸液口112;所述进液管7在泵体内延伸并分流为上进液管72和下进液管73,所述上进液管72的出口与所述双吸叶轮11的上吸液口111相接,所述下进液管73的出口与所述双吸叶轮11的下吸液口112相接;

优选地,所述泵轴4通过与泵壳相配合的密封装置6穿过泵壳进入泵体内;所述上进液管72和下进液管73分别位于上泵体12和下泵体9内。

进一步地,所述泵轴4上与所述密封装置6配合处,设置有与所述自吸泵工作时泵轴4 旋转方向相反的螺纹。

进一步地,所述导叶装置8是固定在所述泵体上的可拆卸结构,包括与泵轴4同心设置并且相互之间可拆卸连接的自吸导流盘82和下护板83;所述下护板83可拆卸固定在泵体内,位于双吸叶轮的11下吸液口112外周,并与所述双吸叶轮的11下吸液口112具有间隙;

优选地,所述下护板83与下进液管73可拆卸固定连接;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下护板83与下进液管73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自吸导流盘82上设置有引导双吸叶轮水流的导叶821,导叶821的一端与泵体内壁具有空隙,用于引导水流方向,另一端与所述下护板83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导叶821与下护板83连接于所述下护板83上远离双吸叶轮吸液口的端部;

进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导叶821与所述下护板83通过卡接配合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导叶装置8还包括与所述泵体可拆卸连接的上护板81,所述上护板81 与泵轴4同心设置,可拆卸固定在泵体内,位于双吸叶轮11的上吸液口111外周,并与所述双吸叶轮11的上吸液口111具有间隙;

优选地,所述上护板81与上进液管72可拆卸固定连接;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上护板81与上进液管7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自吸导流盘82上设置有引导双吸叶轮水流的导叶821,导叶821的一端与泵体内壁具有空隙,用于引导水流方向,另一端与所述上护板81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导叶821与上护板81连接于所述上护板81上远离双吸叶轮吸液口的端部;

进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导叶821与所述上护板81通过卡接配合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自吸导流盘82与上护板81和/或下护板83的连接处设置有连接止口,所述上泵体12与下泵体9分别通过所述连接止口的配合实现与其连接定位。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装置是机械密封装置、和/或填料密封装置、和/或软密封。

一种立式双吸自吸泵,具有上述任一所述的立式双吸自吸泵的特征,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吸泵设置有密封装置6,所述密封装置6与联轴器2之间设置有密封室5;所述密封室5上设置有用来使其与外接液源相通的的连通管15;

优选地,所述连通管15上设置有控制所述连通管15流量的连通阀门13;

优选地,所述外接液源是出液管14、和/或泵体、和/或泵体外液源。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立式双吸自吸泵,不但融合了双吸泵和一般无密封自吸泵的优点,还具有独特的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中的的密封装置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泵效而设计,而并非单纯出于密封的考虑。本设计由于机构特点,在水泵运行中即使不采用密封装置也能彻底解决传统密封的“跑、冒、滴、漏“等问题,虽然仍然使用了密封装置,但是该密封装置所承受的压力远远小于与以往传统的密封式自吸泵。同时由于采用了双吸设计,所以在同样的叶轮外径下流量可增大一倍;泵体被径向剖分,检查和维修方便。本实用新型的独特设计可以不采用“电动空气控制阀”就能够防止水泵虹吸作用的产生,真正实现了首次引流,永久自吸的效果。电动空气控制阀在水泵的工作过程中属于易损元件,经常会出现故障,本发明由于取消了它的使用,因此可靠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降低了故障发生的概率。

本实用新型由于泵体的剖分方式为径向剖分,因此可以方便地使用导叶与叶轮相配合。导叶与叶轮的组合可以使泵体运行时更加平稳,效率更高,同时使结构更加紧凑,而且这样的剖分方式也更加便于检修和安装。

本实用新型的进液管在泵体内延伸分流的上进液管和下进液管直接与双吸叶轮的上吸液口和下吸液口连接,减少了进入泵体的液体在泵体内的动能损失,使得水泵叶轮的吸液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由于在泵轴上与密封装置配合的位置设置了与自吸泵工作时泵轴旋转方向相反的螺纹,因此可以使该自吸泵在运行时能够向泵体外排气,从而进一步平衡泵轴在与泵壳的连接位置的内外空气压力差,提高水泵的泵轴结合处的密封效果的同时,还使泵轴运行更加平稳。

本实用新型的导叶设置为可拆卸结构,充分考虑了导叶在工作过程中各个部分的受力不均,所造成的各个位置的寿命不同的状况,将于叶轮距离较近、水流速度快、气蚀比较严重的位置用单独设置的上下护板的方式来方便检修和更换,降低了导叶的制作成本。上下护板上分别设置的连接止口可以使上下护板与上下泵体连接时准确定位,这样不但方便了导叶的检修,同时还避免了安装错误的发生。

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在此立式双吸自吸泵的基础上,在密封装置与联轴器之间设置密封室,在所述密封室上设置连通外接液源的连通管的方式,可以在该水泵运行时在该密封室内灌入液体,进一步提高水泵的密封效果,提高水泵的运行效率。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立式双吸自吸泵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立式双吸自吸泵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机;2、联轴器;3、电机架;4、泵轴;5、密封室;6、密封装置;7、进液管;71、进液管口;72、上进液管;73、下进液管;8、导叶装置;81、上护板;82、自吸导流盘;821、导叶;83、下护板;9、下泵体;10、叶轮螺母;11、双吸叶轮;111、上吸液口; 112、下吸液口;12、上泵体;13、连通阀门;14、出液管;141、出液管口;15、连通管; 16、防虹吸阀。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立式双吸自吸泵,包括电机1、泵壳、泵体、泵轴4、出液管14、出液管口141、进液管7、进液管口71,所述电机1通过电机架3与泵体紧固连接,电机1通过联轴器2与泵轴4连接,所述泵体内的泵轴4上设置有双吸叶轮11,和与所述双吸叶轮11配合的导叶装置8,所述泵体被径向剖分为上泵体12和下泵体9;所述泵轴(4)与泵壳之间设置有密封装置6。该自吸泵结构简单,零部件少,可靠性高,运行平稳,泵效高,汽蚀性能好,取消了防虹吸阀的设计,提高了自吸泵的可靠性。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揭示了一种立式双吸自吸泵,包括电机1、泵壳、泵体、泵轴4、出液管14、出液管口141、进液管7、进液管口71,所述电机1通过电机架3与泵体紧固连接,电机1通过联轴器2与泵轴4连接;所述泵轴4与泵壳之间设置有密封装置6。

现有的自吸泵为了防止停泵之后由于虹吸作用把泵室内的液体虹吸出去,而实现“一次引流、终生自吸”的效果,需要设置单独的防虹吸阀。而该防虹吸阀是电磁阀,属于易损部件容易出现故障,降低了自吸泵的可靠性。本实用新型是在原有的自吸泵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的结构改进,不但消除了虹吸阀的使用,而且还进一步增加了水泵的工作效率和运行的平稳性,同时检修和维护也更加方便。具体的改进如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泵体内的泵轴4上设置有双吸叶轮11,和与所述双吸叶轮 11配合的导叶装置8,所述泵体被径向剖分为上泵体12和下泵体9。所述双吸叶轮11包括上吸液口111和下吸液口112;所述进液管7在泵体内延伸并分流为上进液管72和下进液管 73。如图中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上进液管72和下进液管73被设计为适合水流流动的曲线结构,最大限度减少了吸入水流在泵体内的动能损失。为了进一步提高这种水泵的吸入效果,本实用新型的进液管的出口与叶轮的吸液口直接连接,也就是所述上进液管72的出口与所述双吸叶轮11的上吸液口111相接,所述下进液管73的出口与所述双吸叶轮11的下吸液口 112相接。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水泵的设计,进液管中的水流在进入所述吸液口相接处之前水流都处在持续的加速中,从而提高了水泵的吸入速度。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径向剖分到的方式来分拆泵体,并且分拆的位置是位于上进液管72和下进液管73之间的位置,并避开进液管72和下进液管73的位置。这样的剖分方式就使导叶与双吸叶轮这种配合方式成为了可能。因为这样的剖分方式可以将叶轮单独拆卸安装,使泵体内的安装空间尺寸能够满足叶轮安装的要求。正是这种剖分方式使本实用新型的双吸叶轮 11得以和导叶装置8配合,而不需要如背景技术中所提到的需要采用笨重的蜗壳式设计。由于导叶装置的导流效率可以通过不同的导叶形状进行优化改进,同时运行更加平稳并且噪音低,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双吸泵与以往的蜗壳式的双吸泵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本实施例中,泵体的径向剖分位置位于双吸叶轮的中部位置,所述双吸叶轮11的上吸液口111,和所述双吸叶轮11的下吸液口112分别位于所述上泵体12和下泵体9内。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当导叶装置被一体化固定在泵壳内时,径向剖分位置可以靠近叶轮的吸液口,以满足叶轮的安装要求。

如图1所示,泵轴4通过与泵壳相配合的密封装置6穿过泵壳进入泵体内,所述泵轴4 上与所述密封装置6配合处,设置有与所述自吸泵工作时泵轴4旋转方向相反的螺纹。该螺纹的作用是在自吸泵运行时能够向泵体外排气,从而进一步平衡泵轴4在与泵壳的连接位置的内外空气压力差,提高水泵的泵轴结合处的密封效果的同时,还使泵轴运行更加平稳。所述密封装置6是机械密封装置和/或填料密封装置和/或其他软密封等多种密封形式。本设计中的密封装置进一步提高水泵的密封效果,更进一步提高水泵的泵效。

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导叶装置8是固定在所述泵体上的可拆卸结构。如图1所示,导叶装置8包括与泵轴4同心设置并且相互之间可拆卸连接的自吸导流盘82和下护板83;所述下护板83可拆卸固定在泵体内,位于双吸叶轮的11下吸液口112外周,并与所述双吸叶轮的 11下吸液口112具有间隙。所述下护板83与下进液管73可拆卸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的所述下护板83与下进液管73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下护板83与下进液管 73还可以通过其他的如通过卡接槽等多种固定方式进行可拆卸连接。

自吸导流盘82上设置有引导双吸叶轮水流的导叶821,导叶821的一端与泵体内壁具有空隙,用于引导水流方向,另一端与所述下护板83可拆卸连接。所述导叶821与下护板83 连接于所述下护板83上远离双吸叶轮吸液口的端部。本实施例的所述导叶821与所述下护板 83通过卡接配合固定连接。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导叶821与所述下护板83还可以通过其他如安装连接筋等方式进行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在导流装置8中水流流速较大、冲击磨损较大、容易出现故障并需要定时更换的位置,使用了单独的可拆卸下护板83的结构。使得在保证导流装置的导流效果的同时,还能够大幅度降低导流装置的用料成本。在以往一体化设计的导流装置下,随着水泵使用时间的延续,在该冲刷的位置非常容易被磨损或损坏,造成导叶与叶轮的间隙过大甚至丧失导流功能。但由于其一体化设计,因此在进行这种导流装置更换的时候就需要更换整个导流装置,给检修带来极大的不便。而本实用新型在出现这种情况时,只需要单独更换下护板83就可以实现导流装置功能的恢复,方便了对于导流装置的检修。

为了更加方便护板的安装,所述自吸导流盘82与下护板83的连接处设置有连接止口,所述上泵体12与下泵体9分别通过所述连接止口的配合实现与其连接定位。

本实施例中立式双吸叶轮自吸泵是双吸结构,停泵以后距离密封装置6处最近的是上进液管72,上进液管72与进液管7相交的最低点的位置高于该双吸叶轮11最高点,所以上进液管72的介质被虹吸到低位池时,双吸叶轮11仍然还完全浸没在液体里,并不会影响下一次启泵工作。所以不使用虹吸阀仍然能够完美地解决防虹吸的问题。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施例1的补充。如图1所示,如图1所示,导叶装置8还包括与泵轴4同心设置并且相互之间可拆卸连接的自吸导流盘82和上护板81;所述上护板81可拆卸固定在泵体内,位于双吸叶轮的11上吸液口111外周,并与所述双吸叶轮的11上吸液口111具有间隙。所述上护板81与上进液管72可拆卸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的所述上护板81与上进液管 7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上护板81与上进液管72还可以通过其他的如通过卡接槽等多种固定方式进行可拆卸连接。

自吸导流盘82上设置有引导双吸叶轮水流的导叶821,导叶821的一端与泵体内壁具有空隙,用于引导水流方向,另一端与所述上护板81可拆卸连接。所述导叶821与上护板81 连接于所述上护板81上远离双吸叶轮吸液口的端部。本实施例的所述导叶821与所述上护板 81通过卡接配合固定连接。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导叶821与所述上护板81还可以通过其他如安装连接筋等方式进行固定连接。

为了更加方便护板的安装,所述自吸导流盘82与上护板81的连接处设置有连接止口,所述上泵体12与下泵体9分别通过所述连接止口的配合实现与其连接定位。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对上述实施例中的立式双吸自吸泵的补充。如图1所示,本实施揭示了一种立式双吸自吸泵,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立式双吸自吸泵的特征。并且,所述自吸泵设置有密封装置6,所述密封装置6与联轴器2之间设置有密封室5;所述密封室5上设置有用来使其与外接液源相通的的连通管15。所述连通管15上设置有控制所述连通管15流量的连通阀门13。所述外接液源是出液管14、和/或泵体、和/或泵体外液源。该设计可以在该水泵运行时在该密封室内灌入液体,从而实现在泵轴连接处的水封,提高运行时的密封效果。

实施例4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是对上述实施例的补充。本实施例中的立式自吸泵使用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立式自吸泵的技术特征,为了使该自吸泵在停泵后能够更快与大气相通,起到更好的防虹吸效果,在泵体上加装防虹吸阀16。在本实施例的泵体上设置有与进液管7相通的防虹吸孔,所述防虹吸孔通过防虹吸阀16控制通断。当自吸泵停机时,该防虹吸阀控制防虹吸孔打开,进一步避免虹吸效应的出现。本实施例中的防虹吸阀16是电控电磁阀,与电机 1相连,并与电机1联动,实现当电机1停机时控制防虹吸阀16打开防虹吸孔。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