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86027发布日期:2019-03-02 00:37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过滤器:该过滤器在过滤器壳体形成有空气排出孔以及空气存积部,在所述空气排出孔设置有能够漂浮于液体且根据流入空间内的液面高度而上下运动的浮子,所述空气存积部在浮子封堵空气排出孔的开口部的状态下于流入空间内具有密闭状态的空气,液面伴随着存积于空气存积部的空气的增加而下降,由此浮子离开开口部,空气存积部的空气的一部分经由所述空气排出孔而放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04614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发明中,在使发动机停止时,存在空气经由空气排出孔而向过滤器内倒流的可能性。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能够排出存积在过滤装置内的空气,并且防止液体经由空气排出孔而向外部流出、或空气经由空气排出孔而倒流。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过滤装置的特征在于,例如,具备:过滤器壳体,其具有大致圆筒形状的侧面构件、覆盖所述侧面构件的下端的底面构件、及覆盖所述侧面构件的上端的盖构件,且所述过滤器壳体在内部形成有大致圆筒形状的内部空间;以及空气排出部,其设置于所述盖构件,所述空气排出部具有:空气排出孔,其将所述内部空间与所述过滤器壳体的外部空间连通,且所述空气排出孔具有大致圆柱形状的孔主体部、第一孔部以及第二孔部,所述第一孔部形成在所述孔主体部的上侧,且具有与所述孔主体部的长度方向即第一方向大致正交的剖面的截面积小于所述孔主体部的与所述第一方向大致正交的剖面的截面积的部分,所述第二孔部形成在所述孔主体部的下侧,且具有与所述第一方向大致正交的剖面的截面积小于所述孔主体部的与所述第一方向大致正交的剖面的截面积的部分;以及浮子,其插入所述空气排出孔,且设置为能够在封堵所述第一孔部的位置与封堵所述第二孔部的位置之间移动,且所述浮子由比重小于作为过滤对象的液体的材料形成。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过滤装置,空气排出孔具有大致圆柱形状的孔主体部、形成在孔主体部的上侧的第一孔部、以及形成在所述孔主体部的下侧的第二孔部,第一孔部以及第二孔部具有与孔主体部的长度方向即第一方向大致正交的剖面的截面积小于孔主体部的与第一方向大致正交的剖面的截面积的部分。插入空气排出孔的内部的浮子能够在封堵第一孔部的位置与封堵第二孔部的位置之间移动。浮子由于自重而封堵第二孔部,但浮子被空气顶起,由此能够经由空气排出孔将存积在过滤装置内部的空气排出。并且,浮子封堵第二孔部,由此能够防止空气从空气排出孔倒流。并且,由于浮子由比重小于过滤对象的液体的材料形成,因此被液体顶起而封堵第一孔部,从而能够防止液体从空气排出孔漏出。

这里,也可以为,所述第一孔部是以直径朝向上方而逐渐变小的方式形成的第一锥孔部,所述第二孔部是以直径朝向下方而逐渐变小的方式形成的第二锥孔部,所述浮子呈大致球体形状,并且直径小于所述孔主体部的与长度方向大致正交的剖面的直径、且大于所述第一锥孔部的最细的部分的直径以及所述第二锥孔部的最细的部分的直径,所述浮子插入由所述孔主体部、所述第一锥孔部以及所述第二锥孔部形成的空间。由此,第一锥孔部或第二锥孔部与浮子以环状的线抵接,由此浮子能够牢固地封堵第一锥孔部或第二锥孔部。

这里,也可以为,所述第一孔部以及所述第二孔部是与所述第一方向大致正交的剖面的截面积小于所述孔主体部的与所述第一方向大致正交的剖面的截面积的大致圆柱形状的孔,所述浮子具有板状部、第一凸部以及第二凸部,所述板状部的直径小于所述孔主体部的与所述第一方向大致正交的剖面的直径、且大于所述第一孔部的与所述第一方向大致正交的剖面的直径以及所述第二孔部的与所述第一方向大致正交的剖面的直径,所述第一凸部形成在所述板状部的上侧,且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孔部的与所述第一方向大致正交的剖面的直径,所述第二凸部形成在所述板状部的下侧,且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孔部的与所述第一方向大致正交的剖面的直径。

这里,也可以为,在所述侧面构件中,使液体从所述过滤器壳体的侧面的任意点处的切线方向流入所述过滤器壳体内的流入孔形状在所述盖构件的附近,所述空气排出部设置在包括所述内部空间的中心轴的位置。由此,使液体产生回旋流且气泡聚集于回旋流的中央,从而能够有效地去除液体所包含的空气。特别是,由于流入孔形成在盖构件的附近,因此能够使气泡快速到达油面即内部空间。

这里,也可以为,所述空气排出部的下端面位于比所述盖构件的下表面靠上侧的位置。由此,通过在内部空间的上方存积的空气而更容易将浮子顶起。

这里,也可以为,在所述第一锥孔部形成有朝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台阶。由此,在油面下降时,浮子能够追随于油面而离开第一锥孔部。

这里,也可以为,在所述第一孔部的下端形成有倒角或朝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台阶。由此,在油面下降时,浮子能够追随于油面而离开孔主体部的上端。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排出存积在过滤装置内的空气,并且防止液体从空气排出孔向外部流出、或空气从空气排出孔倒流。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回流过滤器1的概要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空气排出部30的详细情况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空气将浮子32顶起时的空气排出部30的情形的图。

图4是示出内部空间s1、空间s2被工作油o填充时的空气排出部30的情形的图。

图5是示出变形例所涉及的回流过滤器1a的主要部分的概要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空气排出部30a的详细情况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空气排出部30b的详细情况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空气排出部30c的详细情况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空气排出部30d的详细情况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空气排出部30e的详细情况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进行说明。以下,以在工作油罐的内部设置的回流过滤器为例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过滤装置进行说明。工作油罐设置于作业机械等液压装置,是用于贮存液压装置中所使用的工作油的罐。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回流过滤器以外的各种过滤装置。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回流过滤器1的概要的剖视图(省略了表示剖面的阴影线的一部分)。回流过滤器1主要具有过滤器壳体10、滤芯20以及空气排出部30。

过滤器壳体10整体为大致圆筒形状,由耐腐蚀性高的材料(例如,不锈钢等金属或树脂)形成。

过滤器壳体10设置有大致圆筒形状的第一筒状壳体11、在第一筒状壳体11的上侧设置的大致圆筒形状的第二筒状壳体12、覆盖第一筒状壳体11的下端的底面构件13、以及覆盖第二筒状壳体12的上端的盖构件14。第一筒状壳体11以及底面构件13设置于罐的内部,第二筒状壳体12以及盖构件14设置于罐的外侧。

第一筒状壳体11以及第二筒状壳体12构成大致圆筒形状的侧面构件,底面构件13覆盖侧面构件的下端面,盖构件14覆盖侧面构件的上端面。由此,在过滤器壳体10的内部形成有大致圆筒形状的内部空间s1。在该内部空间s1设置有滤芯20等。

滤芯20主要具有内筒21、滤材22、外筒23、板24、25以及阀26。

内筒21、滤材22以及外筒23是在两端具有开口的大致中空圆筒形状的构件。内筒21以及外筒23使用耐腐蚀性高的材料(例如,不锈钢等金属或树脂)而形成,在内筒21以及外筒32的大致整个区域形成有供工作油通过的孔。需要说明的是,外筒23不是必需的。

滤材22用于过滤工作油,是在径向上具有厚度的大致圆筒形状。滤材22的高度与内筒21以及外筒23的高度大致相同。滤材22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将使用了合成树脂、纸等的滤纸褶皱折叠,将褶皱折叠后的滤纸的两端连结而形成圆筒状。

板24以及板25是大致圆板状或有底大致圆筒形状的构件,使用树脂或金属而形成。板24以及板25设置为覆盖内筒21、滤材22以及外筒23的端部(开口)。板24覆盖内筒21、滤材22以及外筒23的上端,板25覆盖内筒21、滤材22以及外筒23的下端。

在板24设置有阀26。阀26根据过滤器壳体10与滤芯20之间(滤芯20的外侧)的压力同滤芯20的内侧的压力的差而进行开闭。

返回到过滤器壳体10的说明。在第二筒状壳体12形成有安装未图示的流入管的流入孔12a。流入管使油从第二筒状壳体12的侧面的任意点p处的切线方向流入至内部空间s1。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油从+y方向朝向-y方向流入。其结果是,从流入孔12a流入的工作油在内部空间s1的内部从外周朝向内侧一边描绘漩涡一边流动。当像这样使工作油产生回旋流时,工作油所包含的小气泡在回旋流的中央部集结进而生成大气泡b。

流入孔12a设置在盖构件14的附近。因此,气泡b在盖构件14的附近,即在油面l附近生成。

在底面构件13设置有与滤芯20的中空部连通的大致圆筒形状的流出管41。流出管41的外周面与滤芯20的内周面之间被衬垫等密封构件密封。

在盖构件14设置有安装构件42以及空气排出部30。安装构件42是在侧面形成有多个沿长度方向延伸的长孔的大致圆筒形状的构件。安装构件42是用于通过弹性构件43来将滤芯20安装在内部空间s1内的部件。

在安装构件42与板24之间设置有弹性构件43。弹性构件43例如为螺旋弹簧,将板24即滤芯20向下方(-z方向)按压。其结果是,板25被按压于底面构件13,从而将滤芯20设置于内部空间s1的内部。

空气排出部30设置在盖构件14的中央附近,即设置在包括内部空间s1的中心轴a的位置。空气排出部30具有形成有空气排出孔33的主体部31以及浮子32。

图2是示出空气排出部30的详细情况的剖视图。主体部31是大致圆筒形状的部件,为了形成空气排出孔33,使两个部件31a、31b一体化地形成。

空气排出孔33具有孔主体部33a、第一锥孔部33b以及第二锥孔部33c。孔主体部33a是大致圆柱形状的孔,且与长度方向大致正交的剖面的直径为φa。第一锥孔部33b形成在孔主体部33a的上侧(+z侧),且以直径朝向上方(+z方向)而逐渐变小的方式形成。第二锥孔部33c形成在孔主体部33a的下侧(-z侧),且以直径朝向下方(-z方向)而逐渐变小的方式形成。当将第一锥孔部33b的最细的部分的直径设为φb,将第二锥孔部33c的最细的部分的直径设为φc时,φa>φb,φa>φc。即,第一锥孔部33b以及第二锥孔部33c具有与z方向(孔主体部33a的长度方向)大致正交的剖面的截面积小于孔主体部33a的与z方向大致正交的剖面的截面积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锥孔部33b的锥角与第二锥孔部33c的锥角大致相同,φb=φc,但第一锥孔部33b的锥角与第二锥孔部33c的锥角也可以不同,φb与φc也可以不同。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锥孔部33b的最粗的部分的直径小于φa,第二锥孔部33c的最粗的部分的直径与φa大致相同,但第一锥孔部33b、第二锥孔部33c的最粗的部分的直径也可以大于φa。

在第一锥孔部33b的上侧形成有直径为φb的大致圆柱形状的孔33e,在第二锥孔部33c的下侧形成有直径为φc的大致圆柱形状的孔33f。需要说明的是,孔33e、33f并不是必需的。另外,孔33e、33f的直径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浮子32插入空气排出孔33的内部,具体而言,浮子32插入由孔主体部33a、第一锥孔部33b以及第二锥孔部33c形成的空间。浮子32呈大致球体形状,若将其直径设为φd,则φa>φd,φd>φb,φd>φc。换言之,浮子32的直径小于孔主体部33a的直径,且大于第一锥孔部33b以及第二锥孔部33c的最细的部分的直径。

因此,浮子32能够在抵接于第一锥孔部33b的上端的位置(参照图2虚线)与抵接于第二锥孔部33c的下端的位置(参照图2实线)之间沿上下方向(z方向)移动。

浮子32由比重小于过滤对象的液体(这里为工作油)的材料形成。因此,浮子32漂浮于工作油。

返回到图1的说明。空气排出部30以主体部31的下端面31c位于比盖构件14的下表面14a(即内部空间s1)靠上侧的位置的方式设置于盖构件14。由此,工作油所包含的空气在形成于内部空间s1的上方的空间s2存积,通过存积于空间s2的空气而更容易将浮子32顶起。

在第二筒状壳体12形成有空气排出孔12b,在盖构件14形成有空气排出孔14b。空气排出孔14b的一端向空气排出孔33(这里为孔33e)开口,另一端向空气排出孔12b开口。空气排出孔12b的一端向空气排出孔14b开口,另一端向过滤器壳体10的外部(这里为罐内部)开口。因此,空气排出孔33、空气排出孔14b以及空气排出孔12b将内部空间s1与过滤器壳体10的外部空间连通。

接下来,对这样构成的回流过滤器1的功能进行说明。图1的箭头示出回流过滤器1内部的工作油的流动。

从流入孔12a流入的工作油流入至内部空间s1。流入的工作油一边回旋一边朝向下方流动。通过使工作油产生回旋流,使得工作油所包含的气泡在回旋流的中央部集结而成为较大的气泡b,并朝向油面l上浮。由此,能够有效地去除工作油所包含的空气。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气泡b在油面l附近产生,因此能够更有效地使气泡b到达油面l。

这样去除了气泡的工作油进一步向下方流动,流入过滤器壳体10与滤芯20之间的空间。工作油从滤芯20的外侧朝向内侧流动,过滤后的工作油向内筒21的内侧流出。过滤后的工作油从流出管41向罐内流出。

另一方面,朝向油面l上浮的气泡b在油面消失,在空间s2、内部空间s1的上部存积。在空间s2、内部空间s1的上部存积的空气将浮子32顶起。

图3是示出空气将浮子32顶起时的空气排出部30的情形的图。通常,浮子32由于自重而与第二锥孔部33c的下端抵接(参照图3虚线),空气排出孔33被封堵。当浮子32被顶起时,浮子32从第二锥孔部33c的下端朝向孔主体部33a而向上方移动。其结果是,在空气排出孔33的内部形成有空气的通道,如图3的双点划线所示,空气通过空气排出孔33。

当空气被排出时,浮子32回到与第二锥孔部33c的下端抵接的位置。由于浮子32是大致球体形状,因此浮子32与第二锥孔部33c以环状的线抵接。另外,浮子32与第二锥孔部33c在与浮子32、第二锥孔部33c的直径相应的位置紧贴。其结果是,浮子32牢固地封堵空气排出孔33(第二锥孔部33c的下端)。因此,在发动机停止等时,防止空气经由空气排出孔33向内部空间s1倒流。

当在内部空间s1、空间s2存积的空气被全部排出时,存在内部空间s1、空间s2被油填充的可能性。图4是示出内部空间s1、空间s2被工作油o填充时的空气排出部30的情形的图。

工作油o从内部空间s1、空间s2流入至空气排出孔33。由于浮子32漂浮于工作油o,因此浮子32被工作油o顶起而与油面的上升一同上升并与第一锥孔部33b的上端抵接。由于浮子32是大致球体形状,因此浮子32与第一锥孔部33b以环状的线抵接。另外,浮子32与第一锥孔部33b在与浮子32、第一锥孔部33b的直径相应的位置紧贴。其结果是,浮子32牢固地封堵空气排出孔33(第一锥孔部33b的上端)。因此,能够防止工作油o向外部流出。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孔主体部33a的上侧(+z侧)形成有第一锥孔部33b,在孔主体部33a的下侧(-z侧)形成有第二锥孔部33c,将浮子32插入由孔主体部33a、第一锥孔部33b、以及第二锥孔部33c形成的空间,由此浮子32能够在第一锥孔部33b的上端与第二锥孔部33c的下端之间沿上下方向移动。并且,通过由空气将浮子32顶起,能够使浮子32从与第二锥孔部33c的下端抵接的位置浮起,从而经由空气排出孔33排出存积在过滤装置内的空气。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空气未将浮子32顶起的情况下,由于大致球体形状的浮子32牢固地覆盖第二锥孔部33c的下端(空气排出孔33),因此就能够防止空气经由空气排出孔33倒流。并且,由于浮子32漂浮于工作油,因此浮子32与油面一同上升从而牢固地覆盖第一锥孔部33b的上端(空气排出孔33),由此能够使工作油不从空气排出孔33向外部流出。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使用大致球体形状的浮子32,因此第一锥孔部33b或第二锥孔部33c与浮子32紧贴。因此,浮子32能够牢固地封堵第一锥孔部33b或第二锥孔部33c。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排出部30以主体部31的下端面31c位于比盖构件14的下表面14a靠上侧的位置的方式设置于盖构件14(参照图1),但空气排出部30的位置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去除空间s2,使主体部31的下端面31c与盖构件14的下表面14a大致一致。另外,例如,主体部31的下端面31c也可以位于盖构件14的下表面14a的下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排出孔33、空气排出孔14b以及空气排出孔12b将内部空间s1与罐内部连通,但空气排出孔33、空气排出孔14b以及空气排出孔12b只要将内部空间s1与过滤器壳体10的外部连通即可。图5是示出变形例所涉及的回流过滤器1a的主要部分的概要的剖视图。例如,如图5所示,也可以不在第二筒状壳体12a形成空气排出孔,而使空气排出孔14c沿z方向贯穿盖构件14a。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浮子32覆盖空气排出孔33的上端,由此工作油空气不从排出孔33向外部流出,因此无需使空气排出孔的一端在罐内部开口。因此,本发明适用于在回流过滤器以外的各种过滤装置中应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浮子32由漂浮于工作油的材料形成,但若浮子32由比重大于工作油的材料形成,则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粗滤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浮子32是大致球体形状,但浮子的形状并不局限于此。图6是示出变形例所涉及的空气排出部30a的详细情况的剖视图。空气排出部30a具有形成有空气排出孔33的主体部31以及浮子32a。浮子32a呈大致双圆锥形状,圆锥部分的顶角与第一锥孔部33b以及第二锥孔部33c的锥角大致相同。因此,第一锥孔部33b或第二锥孔部33c与浮子32a以面抵接,由此浮子32a能够牢固地封堵第一锥孔部33b、第二锥孔部33c。需要说明的是,浮子32a呈大致双圆锥形状,但空气排出部30a也可以使用在两个圆锥形状之间具有圆柱部分的浮子。

<第二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锥孔部33b、第二锥孔部33c由大致球体形状的浮子32封堵,但空气排出孔的形状并不局限于此。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是空气排出孔不具有锥形状的方式。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回流过滤器1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回流过滤器的差异仅在于空气排出部,因此对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回流过滤器,仅对空气排出部30b进行说明,对于其他结构的说明省略说明。另外,在空气排出部30b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7是示出空气排出部30b的详细情况的剖视图。空气排出部30b具有形成有空气排出孔33a的主体部31a、以及浮子32b。

主体部31a是大致圆筒形状的部件,为了形成空气排出孔33a,使两个部件31d、31e一体化地形成。主体部31与主体部31a的差异仅在于形成于内部的空气排出孔33a的形状。

空气排出孔33a具有孔主体部33a、第一细孔部33g以及第二细孔部33h。第一细孔部33g以及第二细孔部33h是大致圆柱形状的孔,第一细孔部33g的直径为φb,第二细孔部33h的直径为φc。即,第一细孔部33g以及第二细孔部33h的与z方向大致正交的剖面的截面积小于孔主体部33a的与z方向大致正交的剖面的截面积。第一细孔部33g形成于孔主体部33a的上侧(+z侧),第二细孔部33h形成于孔主体部33a的下侧(-z侧)。

浮子32b插入空气排出孔33a的内部,具体而言,浮子32b插入孔主体部33a。浮子32b具有板状部32a、以及在板状部32a的两端面分别形成的凸部32b、32c。板状部32a的直径小于φa且大于φb、φc。并且,凸部32b的直径小于φb,凸部32c的直径小于φc。

通常,浮子32b与孔主体部33a的下端抵接(参照图7实线),空气排出孔33a(即,第二细孔部33h的上端)被封堵。当浮子32b被顶起时,浮子32b从孔主体部33a的下端朝向孔主体部33a而向上方移动。其结果是,在空气排出孔33a的内部形成有空气的通道。

但空气被排出时,浮子32b回到覆盖孔主体部33a的底面的位置,即回到覆盖第二细孔部33h的上端的位置。因此,在发动机停止等时,防止空气经由空气排出孔33a向内部空间s1倒流。

内部空间s1、空间s2被工作油填充,当工作油从内部空间s1、空间s2流入空气排出孔33a时,浮子32b与油面的上升一同上升。浮子32b与孔主体部33a的上表面抵接从而浮子32b覆盖第一细孔部33g的下端,由此工作油不从空气排出孔33a向外部流出。

根据本实施方式,浮子32b能够在覆盖第二细孔部33h的上端的位置与覆盖第一细孔部33g的下端的位置之间沿上下方向移动。并且,通过由空气将浮子32b顶起,能够使浮子32b从与孔主体部33a的底面抵接的位置浮起,从而经由空气排出孔33a排出存积在过滤装置内的空气。另外,在空气未将浮子32b顶起的情况下,由于浮子32b覆盖第二细孔部33h的上端,因此能够防止空气经由空气排出孔33a倒流。并且,由于浮子32b漂浮于工作油,因此浮子32b与油面一同上升从而覆盖第一细孔部33g的下端,由此能够使工作油不从空气排出孔33a向外部流出。

<第三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锥孔部33b、第二锥孔部33c由大致球体形状的浮子32封堵,但第一锥孔部33b、第二锥孔部33c的形状并不局限于此。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是在第一锥孔部33b以及第二锥孔部33c形成有台阶的方式。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回流过滤器1与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回流过滤器的差异仅在于空气排出部,因此对于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回流过滤器,仅对空气排出部30c进行说明,对于其他结构的说明省略说明。另外,在空气排出部30c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8是示出空气排出部30c的详细情况的剖视图。在空气排出部30c中,在主体部31形成有空气排出孔33b。空气排出孔33b具有孔主体部33a、第一锥孔部33m以及第二锥孔部33n。

第一锥孔部33b与第一锥孔部33m的差异、以及第二锥孔部33c与第二锥孔部33n的差异在于在第一锥孔部33m、第二锥孔部33n形成有台阶33k这一点。

台阶33k是朝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台阶。在第一锥孔部33m以及第二锥孔部33n分别形成有多个台阶33k。由于台阶33k为环状,浮子32是大致球体形状,因此浮子32与第一锥孔部33m以环状的线抵接,浮子32与第二锥孔部33n以环状的线抵接。

需要说明的是,台阶33k的形状、数量以及位置并不局限于图8所示的方式。例如,在第一锥孔部33m以及第二锥孔部33n分别形成至少一个台阶33k即可。另外,例如,台阶33k也可以不是环状。

通常,浮子32由于自重而与第二锥孔部33n的下端抵接,空气排出孔33被封堵。当浮子32被顶起时,浮子32向上方移动。其结果是,在空气排出孔33b的内部形成有空气的通道。当空气被排出时,浮子32回到与第二锥孔部33n的下端抵接的位置。由于浮子32与第一锥孔部33m以环状的线抵接,因此浮子32与第二锥孔部33n紧贴。

当工作油从孔33f流入至空气排出孔33b时,浮子32与油面的上升一同上升并与第一锥孔部33m的上端抵接。由于浮子32与第二锥孔部33n以环状的线抵接,因此浮子32与第一锥孔部33m紧贴。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第一锥孔部33m以及第二锥孔部33n分别形成有台阶33k,因此能够防止浮子32粘贴于第一锥孔部33m、第二锥孔部33n。例如,若浮子32与第一锥孔部33m在第一锥孔部33m被工作油o略微润湿的状态下紧贴,则存在浮子32不离开第一锥孔部33m,即使油面下降浮子32也不会下降的(浮子32不追随油面)可能性。与此相对,在形成台阶33k的情况下,台阶33k具有挡油环的作用,因此能够使浮子32追随于油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锥孔部33m以及第二锥孔部33n分别形成有台阶33k,但也可以不在第二锥孔部33n形成台阶33k。只要至少在第一锥孔部33m形成有台阶33k即可。另外,台阶33k也可以不是环状,但为了更有效率地挡油,优选将台阶33k设为环状。

<第四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是空气排出孔不具有锥形状的方式,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优选使浮子易追随于油面。

本发明在第四实施方式是在孔主体部与第一细孔部的边界部分以及孔主体部与第二细孔部的边界部分形成有凹部的方式。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回流过滤器2与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回流过滤器的差异仅在于空气排出部,因此对于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回流过滤器,仅对空气排出部30d进行说明,对于其他结构的说明省略说明。另外,在空气排出部30d中,对于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9是示出空气排出部30d的详细情况的剖视图。在空气排出部30d中,在主体部31a形成有空气排出孔33c。空气排出孔33c具有孔主体部33a、第一细孔部33p以及第二细孔部33q。

第一细孔部33g与第一细孔部33p的差异、以及第二细孔部33h与第二细孔部33q的差异在于在第一细孔部33p、第二细孔部33q形成有凹部33o这一点。凹部33o为环状的倒角。凹部33o形成在第一细孔部33p的下端以及第二细孔部33q的上端。

需要说明的是,凹部33o的大小并不局限于图9所示的方式。例如,凹部33o的大小也可以大于图9所示的方式。另外,环状的倒角与锥孔部意义相同。即,也可以在第一细孔部33p的下端形成有锥孔部,该锥孔部以直径朝向上方而逐渐变小的方式形成,也可以在第二细孔部33q的上端形成有锥孔部,该锥孔部以直径朝向下方而逐渐变小的方式形成。另外,凹部33o也可以不呈环状。

通常,浮子32b与孔主体部33a的下端抵接。当浮子32b被顶起时,浮子32b从孔主体部33a的下端朝向孔主体部33a而向上方移动。其结果是,在空气排出孔33c的内部形成有空气的通道。当空气被排出时,浮子32b回到覆盖孔主体部33a的底面的位置,即回到覆盖第二细孔部33h的上端的位置。

当工作油从第二细孔部33q流入空气排出孔33c时,浮子32b与油面的上升一同上升并与孔主体部33a的上表面抵接从而浮子32b覆盖第一细孔部33g的下端,由此工作油不从空气排出孔33c向外部流出。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第一细孔部33p的下端以及第二细孔部33q的上端形成有凹部33o,因此能够防止浮子32b粘贴于空气排出孔33c的内部。例如,若浮子32b与孔主体部33a的上表面在空气排出孔33c的内部被工作油略微润湿的状态下紧贴,则存在浮子32b不离开孔主体部33a的上表面,浮子32b不追随于油面的可能性。与此相对,在形成有凹部33o的情况下,由于浮子32b与孔主体部33a的上表面的接触部分的面积减小,因此浮子32b变得容易离开孔主体部33a的上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环状的倒角即凹部33o形成在第一细孔部33p的下端以及第二细孔部33q的上端,但凹部33o的形状并不局限于此。图10是示出变形例所涉及的空气排出部30e的详细情况的剖视图。在空气排出部30e中,在主体部31a形成有空气排出孔33c。

在空气排出孔33c中,在第一细孔部33p的下端以及第二细孔部33q的上端形成有凹部33s。凹部33s是朝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台阶。需要说明的是,凹部33s也可以不呈环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细孔部33p的下端以及第二细孔部33q的上端形成有凹部33o、凹部33s,但也可以不在第二细孔部33q的上端形成凹部33o、凹部33s。只要至少在第一细孔部33p的下端形成有凹部33o、凹部33s即可。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进行了叙述,但具体的结构不局限于该实施方式,也包含不脱离该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的设计变更等。例如,上述的实施例是为了易于理解本发明而进行的详细说明,并非一定局限于具备所说明的全部结构。另外,能够将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置换为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另外,可以对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其他结构的追加、删除、置换等。

另外,在本发明中,“大致”不仅指严格意义上相同的情况,也包括不丧失等同性的程度的误差和变形。例如,“大致正交”不局限于严格意义上正交的情况,也包括例如几度左右的误差。另外,例如在仅表现为正交、平行、一致等的情况下,不仅指严格意义上正交、平行、一致等情况,也包括大致平行、大致正交、大致一致等情况。

另外,在本发明中“附近”意味着包括成为基准的位置的附近的某一范围(能够任意地决定)的区域。例如,在称作端部附近的情况下,是表示端部附近的某一范围的区域,可以包含端部,也可以不包含端部。

附图标记说明

1、1a:回流过滤器;10:过滤器壳体;11:第一筒状壳体;12、12a:第二筒状壳体;12a:流入孔;12b:空气排出孔;13:底面构件;14、14a:盖构件;14a:下表面;14b、14c:空气排出孔;20:滤芯;21:内筒;22:滤材;23:外筒;24、25:板;26:阀;30、30a、30b、30c、30d、30e:空气排出部;31、31a:主体部;31a、31b、31d、31e:部件;31c:下端面;32、32a、32b:浮子;32a:板状部;32b、32c:凸部;33、33a、33b、33c:空气排出孔;33a:孔主体部;33b、33m:第一锥孔部;33c、33n:第二锥孔部;33e、33f:孔;33g、33p:第一细孔部;33h、33q:第二细孔部;33k:台阶;33o、33s:凹部;41:流出管;42:安装构件;43:弹性构件;100:工作油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