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53507发布日期:2019-03-30 09:12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充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充气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充气稳定的充气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充气装置,包括充气泵和充气泵上的充气头,使用人员充气时只需将充气头连接至轮胎、气球等待充气件,然后打开充气泵进行充气即可。但是,现有的充气装置充气时,充气泵直接给待充气件充气,充气速度不稳定,当充气速度过快时容易损坏待充气件,且当待充气件内充气过多时容易爆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充气装置充气不稳定以及充气过多时待充气件容易爆裂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气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充气装置,包括呈U形的支撑架,支撑架的中部形成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一侧安装有充气泵,安装槽的另一侧设置有储气罐。所述充气泵与储气罐之间通过输气管相连通,所述输气管或储气罐还连接有充气管,所述充气管的端部还设置有充气头。所述充气泵连接有气压控制开关,所述气压控制开关的气压传感器位于储气罐内。

优选的,所述储气罐的前端设置有进气口,进气口与输气管相连通,所述储气罐的后端设置有出气口,出气口与充气管相连通。所述储气罐内从前端到后端还设置有多个隔板,各隔板上均设置有空气流通孔,所述隔板分为第一隔板组和第二隔板组,第一隔板组上的空气流通孔靠近储气罐的上侧内壁,第二隔板组上的空气流通孔靠近储气罐的下侧内壁,第一隔板组的隔板与第二隔板组的隔板间隔分布。储气罐内设置多个隔板,各隔板上均设置空气流通孔,且各相邻隔板的空气流通孔分别靠近储气罐上侧内壁和储气罐下侧内壁,能够增加储气罐内空气流通距离,增大储气罐缓冲气流的作用,防止充气不稳定的状况发生。

优选的,所述支撑架包括横板和固定在横板两侧的竖板,横板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孔。所述充气泵还连接有气泵继电器和压力表,所述气泵继电器的开关按钮和压力表分别卡接在安装孔上。所述气泵继电器的开关按钮和压力表分别卡接在安装孔上,方便使用人员查看充气气压,同时便于控制气泵继电器的关闭和开启。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上述一种充气装置,充气装置连接有储气罐,当充气装置给待充气件充气时,储气罐能够起到缓冲作用,使充气装置的充气过程更平缓。所述充气泵还连接有气压控制开关,气压控制开关的气压传感器位于储气罐内,气压控制开关可通过储气罐气压得出待充气件气压状况,并根据气压状况开启或关闭充气泵,防止待充气件充气过多。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充气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储气罐的剖面图。

1支撑架;2充气泵;3储气罐;31隔板;311空气流通孔;32进气口;33出气口;4输气管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和图2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充气装置,包括呈U形的支撑架1,支撑架1的中部形成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一侧安装有充气泵2,安装槽的另一侧设置有储气罐3。所述充气泵2与储气罐3之间通过输气管相连通,所述输气管或储气罐3还连接有充气管,所述充气管的端部还设置有充气头。所述充气泵2连接有气压控制开关,所述气压控制开关的气压传感器位于储气罐3内。

进一步的,所述储气罐3的前端设置有进气口32,进气口32与输气管相连通,所述储气罐3的后端设置有出气口33,出气口33与充气管相连通。所述储气罐3内从前端到后端还设置有多个隔板31,各隔板31上均设置有空气流通孔311,所述隔板31分为第一隔板31组和第二隔板31组,第一隔板31组上的空气流通孔311靠近储气罐3的上侧内壁,第二隔板31组上的空气流通孔311靠近储气罐3的下侧内壁,第一隔板31组的隔板31与第二隔板31组的隔板31间隔分布。储气罐3内设置多个隔板31,各隔板31上均设置空气流通孔311,且各相邻隔板31的空气流通孔311分别靠近储气罐3上侧内壁和储气罐3下侧内壁,能够增加储气罐3内空气流通距离,增大储气罐3缓冲气流的作用,防止充气不稳定的状况发生。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1包括横板和固定在横板两侧的竖板,横板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孔。所述充气泵2还连接有气泵继电器和压力表,所述气泵继电器的开关按钮和压力表分别卡接在安装孔上。所述气泵继电器的开关按钮和压力表分别卡接在安装孔上,方便使用人员查看充气气压,同时便于控制气泵继电器的关闭和开启。

上述一种充气装置,充气装置连接有储气罐3,当充气装置给待充气件充气时,储气罐3能够起到缓冲作用,使充气装置的充气过程更平缓稳定。所述充气泵2还连接有气压控制开关,气压控制开关的气压传感器位于储气罐3内,气压控制开关可通过储气罐3气压得出待充气件气压状况,并根据气压状况开启或关闭充气泵2,防止待充气件充气过多。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