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车辆的真空泵及具有该真空泵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56844发布日期:2019-01-08 21:40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车辆的真空泵及具有该真空泵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真空泵及具有该真空泵的车辆。



背景技术:

真空泵是一种常见的车载部件,常用于车辆的制动系统,为车辆提供负压条件,从而实现对管路内气体或液体的驱动。现有的真空泵大多采用叶片式,通过叶片旋转将泵腔内的空气抽离并排出,从而在进气口产生负压,而排出的气体则从排气口排出至外部环境。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真空泵在结束工作时,外部环境中的气体会因为内外部压力差通过排气口返流至泵腔内,从而无法保持泵腔内的负压状态,使真空泵的工作效果很快消失。

因此需要一种新的真空泵,能够在真空泵结束工作时防止外部环境的气体返流至泵腔内,维持真空泵的负压工作状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真空泵及具有该真空泵的车辆,能够在真空泵结束工作时防止外部环境的气体返流至泵腔内。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真空泵,包括泵体及倒扣在所述泵体顶部的盆状的消音罩,所述泵体顶部与所述消音罩之间有与外部环境连通的缝隙,所述泵体内有通过所述泵体顶部与所述缝隙连通的泵腔,所述真空泵还包括:圆盘状的消音圈,由可变形材料制成,贴附于所述消音罩顶部的内侧面,所述消音圈的边缘分别朝上和朝下延伸形成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的端面抵靠在所述消音罩顶部的内侧面上,所述消音圈的中心朝上凸起形成变形部,所述变形部的顶部向下延伸形成一第三延伸部,所述第三延伸部的底端面高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底端面,所述第三延伸部上设有第一通孔;盖板,设于所述消音圈与所述泵体顶部之间,所述盖板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底端面接触,所述盖板的下表面与所述泵体顶部接触并封闭所述泵体顶部,所述盖板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设于所述第二延伸部在所述盖板上的投影区域内侧且与所述第一通孔在所述盖板上的投影区域不重叠,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泵腔连通;所述消音罩顶部的内侧面上设有镂空结构使得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缝隙连通;所述真空泵工作时,所述变形部的上表面抵靠在所述镂空结构上,所述第三延伸部与所述盖板不接触,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所述泵腔内的气体自所述泵体顶部排出并流过所述第二通孔,再由所述第一通孔流出至所述缝隙中;所述真空泵停止工作时,所述泵腔内的气体压力小于外部环境压力,在所述变形部的上下两个表面之间形成压力差,所述变形部在所述压力差的作用下向下变形直至所述第三延伸部的底端面紧贴所述盖板,使得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隔断,维持所述泵腔内的负压状态。

优选地,所述消音圈由橡胶制成。

优选地,所述消音圈相对于所述消音罩偏心布设。

优选地,所述变形部的纵截面为拱形。

优选地,所述镂空结构为至少三个设于所述消音罩顶部内侧面上的条形凸起部,使所述消音罩顶部内侧面对应所述第一通孔的位置镂空。

优选地,所述条形凸起部以对应所述第一通孔的位置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布设。

优选地,所述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部及第三延伸部的横截面为圆环形。

优选地,所述泵体还包括泵腔壁、叶片、转子及电机,所述叶片设于所述盖板下方的泵腔壁内,所述转子设于所述泵腔壁内并与所述叶片连接,所述电机设于所述转子下方并与所述转子连接;所述真空泵工作时,所述电机转动,带动所述转子及叶片转动,形成负压,从所述泵体底部的进气口吸入空气,空气被压缩后从所述泵体顶部排出。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真空泵。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使得真空泵结束工作时,防止外部环境中的气体返流至泵腔内;

2.维持真空泵的负压效果,在一段时间内为车辆提供负压状态,确保需要负压状态的车载部件能继续工作;

3.无需对真空泵作大范围改动,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为符合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真空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真空泵上半部分的纵截面图;

图3为图1中消音罩的仰视图;

图4为图1中消音圈的俯视图;

图5为图1中消音圈的仰视图;

图6为图1中盖板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

100-泵体、110-消音罩、111-条形凸起部、120-消音圈、121-第一延伸部、122-第二延伸部、123-第三延伸部、124-变形部、125-第一通孔、130-盖板、131-第二通孔、140-泵腔壁、150-叶片、160-转子、170-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参阅图1,为符合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真空泵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真空泵为竖直放置,包括:

-泵体100

所述泵体100为所述真空泵的主体部分,包括电机170、转子160、叶片150及泵腔壁140,所述叶片150设于所述泵腔壁140内,所述转子160设于所述泵腔壁140内并与所述叶片150连接,所述电机170设于所述转子160下方并与所述转子160连接。所述泵腔壁140、叶片150及转子160所构成的空间为泵腔。所述真空泵工作时,所述电机170转动,带动所述转子160及叶片150转动,在所述泵腔内形成负压,从所述泵体100底部的进气口吸入空气,空气在所述泵腔内被所述叶片150压缩后从所述泵体100顶部排出。车辆上需要负压工作条件的管路可与所述泵体100的底部进气口连接,从而实现真空抽吸,实现所需的负压效果。

-消音罩110

所述消音罩110为盆状,倒扣在所述泵体100的顶部。所述泵体100顶部与所述消音罩110之间有与外部环境连通的缝隙,所述泵腔通过所述泵体100的顶部与所述缝隙连通,以便所述泵体100顶部排出的气体可从所述缝隙排至外部环境中。

-盖板130

所述盖板130盖在所述泵体顶部,所述叶片150设于所述盖板130下方的泵腔壁140内。

-消音圈120

所述消音圈120为圆盘状,由可变形材料制成,例如由橡胶制成。所述消音圈120贴附于所述消音罩110顶部的内侧面。所述盖板130设于所述消音圈120与所述泵体100顶部之间。

参阅图2,为图1中真空泵上半部分的纵截面图,可以进一步看到所述消音罩110、消音圈120及盖板130的具体结构。

所述消音圈120的边缘分别朝上和朝下延伸形成第一延伸部121及第二延伸部122,所述第一延伸部121的端面抵靠在所述消音罩110顶部的内侧面上。所述消音圈120的中心朝上凸起形成变形部124,所述变形部124在图2中显示为拱形的纵截面,所述变形部124可受外力作用向下变形。所述变形部124的顶部向下延伸形成一第三延伸部123,所述第三延伸部123的底端面高于所述第二延伸部122的底端面,所述第三延伸部123上设有第一通孔125。此外,从图2中还可以看出,所述盖板130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延伸部122的底端面接触,所述盖板130的下表面与所述泵体100顶部接触并封闭所述泵体100顶部。所述第一延伸部121及第二延伸部122的目的是形成向上凸起的变形部124,并在所述消音圈120的下面与所述盖板130形成空腔。

从图4和图5可以进一步了解所述消音圈120的结构,图4为所述消音圈120的俯视图,能够看到所述消音圈120的上表面,即与所述消音罩110顶部的内侧面接触的一面,所述第一延伸部121为圆环形,所述第一通孔125在中心位置,图5为所述消音圈120的仰视图,能够看到所述消音圈120的下表面,即与所述盖板130相对应的一面,所述第二延伸部122为圆环形,所述第三延伸部123也是圆环形并设于所述消音圈120的中心,所述第一通孔125在所述第三延伸部123的中心。

从图6中可以看出所述盖板130上设有第二通孔131,所述第二通孔131设于所述第二延伸部122在所述盖板130上的投影区域内侧且与所述第一通孔125在所述盖板130上的投影区域不重叠,所述第二通孔131与所述泵腔连通。所述第二通孔131的作用是使所述泵腔和所述消音圈120与所述盖板130形成的空腔连通,故所述第二通孔131的位置应当在所述第二延伸部122对应所述盖板130上的投影区域内侧范围内;且所述第二通孔131不能与所述第一通孔125在所述盖板130上的投影重叠,以便当所述变形部124向下变形时,所述第三延伸部123同步向下变形后不会与所述第二通孔131发生重叠。所述第二通孔131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方形或其他封闭集合图形。

所述消音罩110顶部的内侧面上设有镂空结构使得所述第一通孔125与所述缝隙连通。若没有所述镂空结构,则所述消音圈120的顶部(即所述变形部124的顶部)会与所述消音罩110顶部的内侧面产生面接触,进而封闭所述第一通孔125,无法实现排气功能。

所述真空泵工作时,所述变形部124的上表面抵靠在所述镂空结构上,所述第二延伸部122的底端面抵靠在所述盖板130的上表面上并实现该接触面的气体密封,故所述盖板130与所述消音圈120之间形成一空腔,且所述泵腔通过所述第二通孔131与所述空腔连通。由于所述第三延伸部123的底端面高于所述第二延伸部122的底端面,所述第三延伸部123与所述盖板130不接触,这样使得所述第一通孔125与所述空腔连通,进而所述第一通孔125与所述第二通孔131连通。所述泵腔内的气体自所述泵体100顶部排出并流过所述第二通孔131,再由所述第一通孔125流出至所述缝隙中,最后流出至外部环境中,因此所述真空泵工作时,从所述泵腔到外部环境的气体通路是打开的状态。所述真空泵停止工作时,所述泵腔内的气体压力小于外部环境压力,在所述变形部124的上下两个表面之间形成压力差,所述变形部124在所述压力差的作用下向下变形直至所述第三延伸部123的底端面紧贴所述盖板130并实现该接触面的气体密封,使得所述第一通孔125与所述空腔隔断,即所述第一通孔125与所述第二通孔131隔断,从所述泵腔到外部环境的气体通路被阻断,从而实现维持所述泵腔内的负压状态。

总而言之,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真空泵的结构实现了泵腔与外部环境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连通状态不同,从而使所述真空泵在停止工作时能够维持工作效果很长一段时间,且这样的结构不影响所述真空泵的正常工作。

参阅图3,为图1中消音罩110的仰视图,可以看到所述消音罩110的内侧面。所述镂空结构为四个设于所述消音罩110顶部内侧面上的条形凸起部111,使所述消音罩110顶部内侧面对应所述第一通孔125的位置镂空,即图中四个条形凸起部111的中心部位空缺不互相衔接,使得所述第一通孔125对应的位置为镂空的空间,从而实现顺利排气。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条形凸起部111的数量可以是3个或者更多个。进一步地,所述条形凸起部111以对应所述第一通孔125的位置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布设,例如当所述条形凸起部111为3个时,可按照奔驰牌汽车的标志那样按照120度夹角布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消音圈120相对于所述消音罩110偏心布设,图3中明显可以看出所述条形凸起部111的中心部位与所述消音罩110的中心并不重合,这样使得消音圈120上的第一通孔125并不直接对应所述真空泵的中轴,若所述第二通孔131设计在所述盖板130中央,所述第一通孔125也不会与所述第二通孔131重叠,不会影响所述消音圈120的工作效果。

应当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有较佳的实施性,且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变更或修饰为等同的有效实施例,但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或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