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气压缸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71745阅读:14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缓冲气压缸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系有关于一种缓冲气压缸装置,尤其是一种可分别控制上/下压力及速度之缓冲气压缸装置。
背景技术
缓冲气压缸装置可应用的范围很广泛,例如,家俱、掀盖式车门、一般的门、甚至是活动假肢等等,以此控制该些物体的活动、移动或转动。
台湾专利公告第85200号,公开了一种假足气压缓冲器,包括一气压缸;一传动活塞杆,穿过上述气压缸,连接于膝关节部,可随膝关节部作动;一固定活塞,固设于气压缸内,将气压缸分成上下气室;一缓冲回路,连通于上下气室,并可受一控制塞的调定,达到气体通过的多少。然而,此专利所公开的技术,仍是线性调节的装置,也就是,当调节该控制塞时,该传动活塞杆的下压速度与上压速度成等比,因此,其实用性大大地受限。

发明内容
针对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缓冲气压缸装置,包含一气压缸主体,具有两个中空排气管;一可动活塞,与一拉杆相连结,位于压缸主体之内,可上、下移动;一第一排气装置,位于其中的一个中空排气管,用以控制可动活塞向上升的气体阻力;以及一第二排气装置,位于另一中空排气管,用以控制该可动活塞向下压的气体阻力。使用者可作不同上/下压的速度调节,也就是,例如调节第一排气装置时,可控制上升速度,而调节第二排气装置时,可控制下压速度,因此,本实用新型可提供一种上/下压速度不同的缓冲气压缸。
尤其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包括1.结构简单,组装容易;
2.可应用范围广范;以及3.可分别调节缓冲气压缸装置的拉杆上升/下压的速度。


图1为本实用新型“缓冲气压缸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部分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4A与图4B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阀针与第二阀针动作分解剖视图。图中10、气压缸主体 101、102、中空排气管11、第一排气装置 111、第一阀针112、第一排气铜阀113、第一气门橡胶114、第一阀门弹簧12、第二排气装置121、第二阀针122、第二排气铜阀123、第二阀门弹簧124、第二气门橡胶1011、1021、小孔径吸气管 101a、102a、101b、102b、排气孔13、拉杆 14、活塞头15、气压缸底座 16、可动活塞17、弹性组件 18、气压缸铜管具体实施方式
请先参考图2,其为本实用新型“缓冲气压缸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其包含一气压缸主体10、一第一排气装置11、以及一第二排气装置12,由此可达到利用第一排气装置11控制拉杆13(与可动活塞16)的上升速度,而且可利用第二排气装置12控制拉杆13(与可动活塞16)的下压速度。在优选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包括活塞头14,其固定在气压缸主体10的上端(例如以螺牙咬合);拉杆13穿过活塞头14,并可通过活塞头14的定位,使拉杆13上/下活动;气压缸底座15固定在气压缸主体10的底部(例如以螺丝固定);可动活塞16与拉杆结合,且可上/下活动于活塞头14与气压缸底座15之间;以及一弹性组件17位于可动活塞16与气压缸底座15之间。此外,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包含一气压缸铜管18设于气压缸主体10之内,可供可动活塞16与弹性组件17在气压缸铜管18内部移动。
其中,该气压缸主体10具有两个中空排气管101、102,第一排气装置11设于中空排气管101内。优选的是,中空排气管101、102的内部分别具有直径较小的一吸气管1011、1021,且在适当位置上分别具有排气孔101a、101b、102a、102b,以供气体的吸入或排出。
更进一步而言,请参考图3,第一排气装置11包含一第一阀针111、一第一排气铜阀112、一第一气门橡胶113、以及一第一阀门弹簧114。其中,该第一排气铜阀112与该第一阀针111相连,例如以螺牙相咬合,且位于第一阀针111之下;而第一气门橡胶113的截面略呈香菇状,具有一香菇头113a及一香菇杆113b,第一气门橡胶113的香菇头113a与第一排气铜阀112的底部开口相邻;以及第一阀门弹簧114的一端衔接第一气门橡胶113的香菇杆113b,而另一端位于直径较小的吸气管1011的顶部平面。
相类似地,第二排气装置12包含一第二阀针121、一第二排气铜阀122、一第二阀门弹簧123、以及一第二气门橡胶124。其中,第二排气铜阀122与第二阀针121相连,且位于第一阀针121之下;而第二气门橡胶124的截面也略呈香菇状,具有一香菇头124b及一香菇杆124a,第二气门橡胶124的香菇头124b位于直径较小的吸气管1021的顶部平面;以及第二阀门弹簧124的一端衔接于第二排气铜阀122,另一端则衔接在第二气门橡胶124的香菇杆124a,使第二阀门弹簧123位于第二排气铜阀122与第二气门橡胶124之间。其中,优选的是,由于第一排气装置11及第二排气装置12的弹簧114、123与气门橡胶113、124的位置不同,所以第一排气铜阀112的长度比第二排气铜阀122短,以利弹簧114或123的设置。
此外,本实用新型更可包含数个O型环OR或是金属环F(例如铁弗龙环),如图2所示,以阻绝组件之间的空隙,使得空气不致于外泄而造成压力不稳。
使用时,请同时参考图1与图3,如图1所示,使用者可依据不同需求,分别调节第一排气装置11的第一阀针111以及第二排气装置12的第二阀针121,从而分别调整拉杆13(与可动活塞16)上升以及下压的速度。
更进一步而言,如图4A与图4B所示,当下压拉杆13时,带动可动活塞16向下挤压,因此气体会沿着排气孔102b流入吸气管1021,而且向上推开第二气门橡胶124;同时,气体会沿着排气孔101b流入吸气管1011,然而,由于第一气门橡胶113的向上阻挡,所以气体不易从此流道经过。因此,第二排气装置12可控制拉杆13下压的作用力。换言之,如果调节第二阀针121时,例如将第二阀针121向下锁紧,可使O型环OR封闭排气孔102a,因此可增加气体流入吸气孔102b的阻力。
反之,弹性组件17提供反作用力时,可将可动活塞16推向上移动,此时气体会挤压流入排气孔101a、102a,然后流经排气孔101a的气体会推开第一气门橡胶113,然而流经排气孔102a的气体将第二气门橡胶124向下推挤,则会封闭此一流道。因此,第一排气装置11可控制可动活塞16上升的作用力。换言之,调节第一阀针111时,例如将第一阀针111向下锁紧,可使该O型环OR封闭排气孔101a,因此可增加气体流入排气孔101a的阻力。
因此,分别利用第一排气装置11与第二排气装置12,加以控制可动活塞16的上升与下降的气体阻力,进而达成控制其速度的目的。所以,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阀针111与第二阀针121可分别利用气体压力,以控制拉杆13与可动活塞16上升以及上升恢复的速度。
因此,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包括结构简单、组装容易;可应用范围广范;以及可分别调节缓冲气压缸装置的拉杆上升/下压的速度。
综上所述,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一优选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各种更动与修饰,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缓冲气压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气压缸主体,具有两个中空排气管;一可动活塞,与一拉杆相连结,位于压缸主体之内,可上、下移动;一用以控制可动活塞向上升的气体阻力的第一排气装置,位于其中的一个中空排气管内;以及一用以控制可动活塞向下压的气体阻力第二排气装置,位于另一个中空排气管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气压缸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中空排气管的内部具有直径较小的一吸气管,且在适当位置上具有排气孔,以供气体吸入或排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气压缸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一活塞头,固定在气压缸主体的上端;一气压缸底座,固定在气压缸主体的底部,其中拉杆穿过活塞头,并可通过活塞头定位,使拉杆与可动活塞上/下活动于活塞头与气压缸底座之间;以及一弹性组件,位于可动活塞与气压缸底座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缓冲气压缸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一气压缸铜管设于气压缸主体之内,可供可动活塞与弹性组件在气压缸铜管内部移动。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气压缸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排气装置包含一第一阀针;一第一排气铜阀,与第一阀针相连,且位于第一阀针之下;一第一气门橡胶,其截面略呈香菇状,具有一香菇头及一香菇杆,其中第一气门橡胶的香菇头与该第一排气铜阀的底部开口相邻;以及一第一阀门弹簧,其一端衔接第一气门橡胶的香菇杆,而另一端位于直径较小的吸气管的顶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缓冲气压缸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排气装置包含一第二阀针;一第二排气铜阀,与该第二阀针相连,且位于第二阀针之下;一第二气门橡胶,其截面略呈香菇状,具有一香菇头及一香菇杆,其中该气门橡胶的香菇头位于直径较小的吸气管的顶部;以及一第二阀门弹簧,其一端衔接第二排气铜阀,另一端衔接第二气门橡胶的香菇杆,该第二阀门弹簧位于第二排气铜阀与第二气门橡胶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缓冲气压缸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排气铜阀的长度比第二排气铜阀短。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缓冲气压缸装置,包含一气压缸主体,具有两个中空排气管;一可动活塞,与一拉杆相连结,位于该压缸主体之内,可上、下移动;一第一排气装置,位于其中的一中空排气管,用以控制该可动活塞向上升的气体阻力;以及一第二排气装置,位于另一中空排气管,用以控制该可动活塞向下压的气体阻力。使用者可作不同上升/下压的速度调节,也就是,例如调节第一排气装置时,可控制上升速度,而调节第二排气装置时,可控制下压速度,使得本实用新型可提供一种上升/下压速度不同的缓冲气压缸。
文档编号F16F9/02GK2688971SQ20042004831
公开日2005年3月30日 申请日期2004年4月7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7日
发明者汪书铨 申请人:汪书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