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车辆的传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73407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作业车辆的传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备有驱动源和一对行走装置的作业车辆的传动装置技术。
背景技术
已往,备有发动机等的驱动源和一对履带等行走装置、进行各种作业的作业车辆的技术是公知的。该作业车辆的具体例,有除雪机、履带拖拉机、履带式管理机等。例如在专利文献1就有记载。
专利文献1记载的除雪机的构造是,从发动机经行走用的HST(Hydro Static Transmission;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向左右的履带传递驱动力,并且,在该HST与左右履带之间的驱动力传递路径上,设有离合器和制动器,用离合器阻断向一方履带传递驱动力,并且用制动器将该一方的履带锁定,进行转弯动作。但是,该转弯方法,不容易进行灵活的转弯,在软弱地基上转弯时,行走装置会陷入地面。
现有技术中,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已知有在用行走用HST把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变速后、传递给左右行走装置的传动装置上,设置左右一对差动机构,对该一对差动机构,设置使一方行走装置增速、另一方行走装置减速地输入驱动力的转弯用促动器,这样,使左右履带的行走速度灵活地变化,进行转弯动作。
但是,采用HST作为传动装置的转弯用促动器时,加上行走用的HST,一共要用2个HST,制造成本增加。另一方面,采用电动马达作为转弯用促动器时,该电动马达要求大的功率,也导致大型化和成本增加。
另外,在传动装置上设置差动机构的情况下,不使转弯用促动器动作时(直行时),为了使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不朝着转弯用促动器一侧逆流,必须在转弯用促动器和差动机构的驱动力传递路径上,设置离合器和制动器,这样,增加了零部件数目,也导致制造成本增加。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54335号公报发明内容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能灵活地转弯、并且能低成本地制造的作业车辆的传动装置。
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传动装置,是备有驱动源和一对行走装置的作业车辆的传动装置,备有一对差动机构、无级变速装置和一对马达。上述一对差动机构,备有太阳齿轮、具有若干行星齿轮的支座、和内齿轮。上述无级变速装置,将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变速后,输入给一对差动机构的太阳齿轮。上述一对马达,将驱动力分别输入给对应的一对差动机构的内齿轮。该一对马达使对应的内齿轮朝着使对应的支座的旋转速度减速的方向旋转。
另外,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传动装置,上述一对马达,在作业车辆直行时都不驱动枢转,在作业车辆转弯时,只有一方马达驱动枢转。
另外,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传动装置,上述无级变速装置,是采用静油压式无级变速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传动装置,是备有驱动源和一对行走装置的作业车辆的传动装置,备有一对差动机构、无级变速装置、一对马达。上述一对差动机构,备有太阳齿轮、具有若干行星齿轮的支座、和内齿轮。上述无级变速装置,将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变速后,输入给一对差动机构的太阳齿轮。上述一对马达,将驱动力输入给对应的差动机构的内齿轮。上述一对内齿轮为蜗轮,并且,在上述一对马达的输出轴上,设置了蜗齿轮。
另外,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传动装置,上述一对马达,在作业车辆直行时都不驱动旋转,在作业车辆转弯时,只有一方马达驱动旋转。
另外,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传动装置,上述无级变速装置,是采用静油压式无级变速装置。
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传动装置,是备有驱动源和一对行走装置的作业车辆的传动装置,备有一对差动机构、无级变速装置和一对马达。上述一对差动机构,备有太阳齿轮、具有若干行星齿轮的支座、和内齿轮。上述无级变速装置,将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变速后,输入给一对差动机构的太阳齿轮。上述一对马达,将驱动力分别输入给对应的一对差动机构的内齿轮。该一对马达,使对应的内齿轮,朝着使对应的支座的旋转速度减速的方向旋转。所以,能灵活地转弯,并且一对马达不必采用功率大的马达,可以减低传动装置的制造成本。
另外,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传动装置,上述一对马达,在作业车辆直行时都不驱动旋转,在作业车辆转弯时,只有一方马达驱动旋转。所以,一对马达不必采用功率大的马达,可以减低传动装置的制造成本。
另外,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传动装置,上述无级变速装置,是采用静油压式无级变速装置。所以,可实现灵活的转弯动作和高的驱动力传递效率。
另外,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传动装置,是备有驱动源和一对行走装置的作业车辆的传动装置,备有一对差动机构、无级变速装置、一对马达。上述一对差动机构,备有太阳齿轮、具有若干行星齿轮的支座、和内齿轮。上述无级变速装置,将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变速后,输入给一对差动机构的太阳齿轮。上述一对马达,将驱动力输入给对应的差动机构的内齿轮。把上述一对内齿轮作为蜗轮,并且,在上述一对马达的输出轴上,设置了蜗齿轮。所以,能灵活地转弯,并且,利用蜗齿轮的自锁功能,直行时可防止驱动力向一对马达逆流,可以减少零部件数目和制造成本。
另外,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传动装置,上述一对马达,在作业车辆直行时都不驱动旋转,在作业车辆转弯时,只有一方马达驱动旋转。所以,一对马达不必采用功率大的马达,可以减低传动装置的制造成本。
另外,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传动装置,上述无级变速装置,是采用静油压式无级变速装置。所以,可实现灵活的转弯动作和高的驱动力传递效率。


图1是除雪机的左侧面图。
图2是表示除雪机的动力传递路径的模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传动装置的梗概图。
图4是本发明的传动装置的平面局部断面图。
图5是本发明的传动装置的左侧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图1说明本发明作业车辆的一实施形态、即除雪机1的整体构造。除雪机1由除雪部2、驱动部3、左右一对行走装置4L、4R、驾驶操作部5等构成。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除雪机1,对备有发动机等驱动源和一对行走装置(例如一对行走轮或履带)的作业车辆均适用。该作业车辆的具体例有履带拖拉机、履带式管理机、履带式割草机等的农业机械、或除雪机等。
下面,参照图1说明除雪部2的详细构造。
除雪部2配设在除雪机1的机身架11的前部,用于除去除雪机1行走路上的雪。除雪部2主要由刮入螺旋杆21、螺旋杆罩22、鼓风机罩23、鼓风机24、喷射筒(shooter)25等构成。
刮入螺旋杆21,把除雪机1的行走路上的雪集中到机身前部中央后送到鼓风机24,由外周面设有螺旋状突起的大体圆柱形部件构成。
刮入螺旋杆21在不与地面干扰的范围内配置在尽量接近地面的位置,其轴心方向与机身左右方向大体一致。刮入螺旋杆21的左右两端,可旋转地轴支承在螺旋杆罩22上,刮入螺旋杆21被来自发动机31的驱动力驱动旋转。
螺旋杆罩22是轴支承刮入螺旋杆21的构造体,同时兼有作为刮入螺旋杆21的框体的功能。螺旋杆罩22设在鼓风机罩23的前方。
鼓风机罩23,是内部设有鼓风机24的框体,兼有作为支承螺旋杆罩22的构造体的功能。在鼓风机罩23的上部,设有喷射筒25。
鼓风机24,把由刮入螺旋杆21送到鼓风机罩23内的雪,通过筒状的喷射筒25喷出,排出到除雪机1的行走路径外。鼓风机24被来自发动机31的驱动力驱动旋转。
喷射筒25相对于鼓风机罩23可在水平面上旋转,并且,喷射筒25的前端部可上下转动。即,可以调节被鼓风机24喷出的、通过喷射筒25投出的雪落到地面上的位置。
下面,参照图1和图2说明驱动部3的详细构造。
驱动部3主要由发动机31、发电机32、电池33、传动装置101等构成。驱动部3设在机身架11上。
发动机31是除雪机1的驱动源,借助驱动力传递机构把驱动力传递给刮入螺旋杆21和鼓风机24,同时,驱动发电机32旋转,产生电力。
发电机32产生的电力,对电池33充电,电池33(或发电机32)把电力供给左马达105L的驱动电路(倒相电路)36L和右马达105R的驱动电路(倒相电路)36R,一边控制左马达105L及右马达105R的转速一边将它们驱动。该驱动电路36L、36R与控制电路30连接。
传动装置101把驱动力传递给左右一对行走装置4L、4R。这时,传动装置101分别调节左右一对行走装置4L、4R的旋转速度,使除雪机1可以直行(前进或后退)和灵活地转弯。传动装置101的详细构造在后面说明。
下面,参照图1和图2说明行走装置4L、4R的详细构造。本实施例中的左右一对行走装置4L、4R是履带式的,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轮式的行走轮。另外,由于行走装置4L、4R是左右大体对称的,所以,在下面的说明中,只说明行走装置4L,对行走装置4R的说明从略。
行走装置4L主要由驱动链轮41L、从动链轮42L、履带43L等构成。
驱动链轮41L,外嵌固定在从传动装置101伸出到机身左侧方的输出轴106L的前端部(左端部)。从动链轮42L外嵌固定在从动轴44的左端部。从动轴44可旋转地轴支承在机身架11的后部,从动轴44的长度方向与机身左右方向大体一致。履带43L是卷绕在驱动链轮41L和从动链轮42L上的环形皮带。
下面,参照图3、图4和图5,说明本发明作业车辆的传动装置的一实施形态、即传动装置101。
传动装置101,把来自驱动源即发动机31的驱动力,传递给左右行走装置4L、4R,使除雪机1直行(前进或后退)、左转弯或左转弯。传动装置101主要备有变速箱102、HST103、左右一对差动机构104L、104R、一对马达即左马达105L及右马达105R等。
如图4和图5所示,变速箱102兼有作为收容构成传动装置101的其它部件、防止尘埃等侵入的框体的功能、以及作为支承(轴支承)构成传动装置101的其它部件的构造体的功能。本实施例中,变速箱102由左箱102L和右箱102R两个部件构成,可以左右分割。
如图4和图5所示,HST(Hydro Static Transmission;静油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3,是无级变速装置的一实施形态,它把从作为驱动源的发动机31输入到变速箱102的驱动力变速后,传递给后述一对差动机构104L、104R的太阳齿轮121L、121R。HST主要由框体111、油压泵112和油压马达113等构成。
框体111收容油压泵112及油压马达113,并且兼有作为HST103的构造体的功能。另外,在框体111上,形成了把油压泵112和油压马达113流体连接的油压回路。框体111固设在变速箱102的前部。
本实施例中的油压泵112,是所谓可动斜板式的轴向活塞泵,备有输入轴112a、不能相对旋转地嵌设在该输入轴112a上的气缸体、气密并可滑动接触地收容在该气缸体上的若干个气缸孔中的若干个活塞、使该活塞往复移动的起斜板凸轮作用的可动斜板。油压泵112的可动斜板,其板面与输入轴的轴线方向夹角可以变更,使可动斜板的板面垂直于输入轴112a的轴线方向时,即使输入轴11a被驱动旋转,也成为不向油压马达113输送压油的中立状态。通过将该可动斜板的板面相对于输入轴112a的轴线方向从垂直状态倾倒,与输入轴112a的旋转驱动联动地,向油压马达113输送压油。另外,通过调节可动斜板的倾倒角度,可以调节输入轴112a每旋转一次期间运送的压油量。
在后面的说明中,提到的“使HST103动作”,是指“使油压泵112的可动斜板相对于输入轴112a倾倒,成为可向油压马达113输送压油的状态”。
本实施例中的油压马达113,是所谓的可动斜板式轴向活塞马达,备有输出轴113a、不能相对旋转地嵌设在该输出轴113a上的气缸体、气密并可滑动接触地收容在该气缸体上的若干个气缸孔中的若干个活塞、借助从油压泵112送来的压油将活塞的往复驱动力变换为输出轴113a的旋转驱动力的起斜板凸轮作用的可动斜板。油压马达113的可动斜板,其板面与输出轴113a的轴线方向夹角可以变更,通过调节可动斜板的倾倒角度,可以调节相对于从油压泵112送来的压油量的、输出轴113a的旋转量。
另外,本实施例的油压马达113,是采用可动斜板,但也可以采用固定式斜板(输出轴113a与斜板板面的角度是固定的)代替该可动斜板。另外,无级变速装置不限定是HST,也可以是其它的无级变速装置(例如CVT等)。
本实施例中,HST103的输入轴112a从传动装置101的前部伸出,输出轴113a插入在变速箱102的内部。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左右一对差动机构104L、104R,将驱动力传递给分别对应的一对行走装置4L、4R,驱动该行走装置4L、4R。
差动机构104L,主要由太阳齿轮121L、支座122L、若干个行星齿轮123L、123L...(图4中只示出一个)、内齿轮124L等构成。
另外,差动机构104L、104R左右大体对称,其构造大体相同,所以,在下面的说明中,只说明差动机构104L,对差动机构104R的说明从略。
太阳齿轮121L外嵌固定在传递轴125的左半部上,若干个行星齿轮123L、123L...相互啮合着。
支座122L外嵌固定在输出轴106L的一端(右端),是与输出轴106L一体地旋转的大体圆盘状部件。在输出轴106L相反侧的支座122L的盘面上,突设着夹住支座122L的若干个旋转轴126L、126L...(图4中只示出一个),在各旋转轴126L上,分别轴支承着可旋转的行星齿轮123L。若干个行星齿轮123L、123L...与太阳齿轮121L相互啮合着。
上述传递轴125的前端部,通过轴承轴支承在支座122L上。
内齿轮124L,是在其内周面和外周面上形成了齿轮部的大体环状齿轮。内齿轮124L,在其内周面侧与若干个行星齿轮123L、123L...相互啮合着。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一对马达即左马达105L及右马达105R,都是电动马达,把驱动力传递给传动装置101。左马达105L及右马达105R,配置在距地面比较高的位置,固设在变速箱102的上面,以尽量防止沾上泥、水等而造成短路等。左马达105L的输出轴131L及右马达105R的输出轴131R,插入在变速箱102内。
蜗齿轮132L外嵌固定在输出轴131L上,蜗齿轮132L与形成在前述差动机构104L的内齿轮124L外周面上的齿相互啮合。即,本实施例中的内齿轮124L,兼作为与蜗齿轮132L对应的蜗轮。
同样地,蜗齿轮132R外嵌固定在输出轴131R上,蜗齿轮132R与形成在前述差动机构104R的内齿轮124R外周面上的齿相互啮合。即,本实施例中的内齿轮124R,兼作为与蜗齿轮132R对应的蜗轮。
下面,参照图3、图4和图5,详细说明变速箱102的驱动力传递路径。
如图3所示,在作为驱动源的发动机31的输出轴31a上,设有皮带轮141。在皮带轮141上设有离合器142,通过切换该离合器142,可以选择“离合器接合”的状态(即,皮带轮141固定在输出轴31a上,可以传递动力的状态)、和“离合器切离”的状态(即,皮带轮141不固定在输出轴31a上,不能传递动力的状态)。
如图3所示,在HST103的输入轴112a上,外嵌固定着皮带轮143,在皮带轮141和皮带轮143上,卷绕着皮带144。另外,在HST103的输出轴113a上,外嵌固定着锥齿轮145。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传递轴146轴支承在变速箱102的内部空间前部,其轴线方向与除雪机1的机身左右方向大体一致。
在传递轴146的中途部,外嵌固定着锥齿轮147和链轮149,该锥齿轮147与锥齿轮145相互啮合着。
另外,在传递轴146的一端(本实施例中是右端),设有制动器148,可以制动传递轴146的旋转。
链轮150外嵌固定在传递轴125的大体中央部,在链轮149和链轮150上卷绕着链151。在传递轴125的左半部和右半部,分别外嵌固定着太阳齿轮121L、121R。
当离合器142为“离合器接合”的状态,制动器148不动作(不制动)时,发动机31的驱动力经过输出轴31a→皮带轮141→皮带144→皮带轮143→输入轴112a,传递到HST103。
传递到了HST103的驱动力,由HST103变速后,经过输出轴113a→锥齿轮145→锥齿轮147→传递轴146→链轮149→链151→链轮150→传递轴125,传递到左右一对差动机构104L、104R的太阳齿轮121L、121R。
传递到了差动机构104L的驱动力,经过太阳齿轮121L→行星齿轮123L→旋转轴126L→支座122L→输出轴106L,传递到行走装置4L的驱动链轮41L。
传递到了差动机构104R的驱动力,经过太阳齿轮121R→行星齿轮123R→旋转轴126R→支座122R→输出轴106R,传递到行走装置4R的驱动链轮41R。
这样,发动机31的驱动力,传递到左右一对行走装置4L、4R,行走装置4L、4R被驱动旋转。发动机31与电压为12V或24V的电动马达等相比,其功率高,行走时的牵引力以及除雪部(作业部)2的驱动力大,可进行高效率的作业。
另一方面,左马达105L的驱动力,经过输出轴131L→蜗齿轮132L→内齿轮124L→行星齿轮123L→旋转轴126L→支座122L→输出轴106L,传递到行走装置4L的驱动链轮41L。
另外,右马达105R的驱动力,经过输出轴131R→蜗齿轮132R→内齿轮124R→行星齿轮123R→旋转轴126R→支座122R→输出轴106R,传递到行走装置4R的驱动链轮41R。
这样,左马达105L和右马达105R的驱动力,传递到分别对应的行走装置4L、4R,行走装置4L、4R被驱动旋转。
另外,与左马达105L及右马达105R的旋转速度相应地,使对应的行走装置4L、4R的行走速度灵活地变化,使得左右行走装置4L、4R之间产生行走速度差,这样,可以使除雪机1灵活地转弯。
要使除雪机1直行时,必须将左马达105L和右马达105R停止,同时,将差动机构104L、104R的内齿轮124L、124R不旋转地固定住。这是为了防止发动机31的一部分驱动力从内齿轮124L、124R传递到左马达105L和右马达105R(驱动力逆流到左马达105L和右马达105R)而引起直行速度下降,防止直行稳定性的降低。
已往,为了防止该驱动力逆流,设置了制动机构(制动器等),在直行时制动内齿轮。但是,该方法中,要在各差动机构上设置该制动机构,同时,还必须设置在直行时和转弯时用于切换制动机构动作状况的切换机构等,所以,零部件数目增加,制造成本增加。
为此,本实施例除雪机1的传动装置101中,把一对内齿轮124L、124R作为蜗轮,同时在一对马达(左马达105L和右马达105R)的输出轴131L、131R上,设置蜗齿轮132L、132R。从左马达105L向内齿轮124L传递驱动力的驱动力传递路径,把驱动力从蜗齿轮132L传递给蜗轮(内齿轮124L)。同时,从右马达105R向内齿轮124R传递驱动力的驱动力传递路径,把驱动力从蜗齿轮132R传递给蜗轮(内齿轮124R)。
这样的构造具有以下优点。
即,利用蜗齿轮的自锁功能(通过使蜗齿轮旋转,虽然可容易地驱动蜗轮旋转,但是,即使要使蜗轮旋转,负荷也大,不能将蜗齿轮驱动旋转的性质),可以防止直行时驱动力向左马达105L和右马达105R逆流,可以省掉制动器等的制动机构,减少零部件数目,降低制造成本。
使除雪机1灵活转弯的方法可以考虑以下三种(1)将一方行走装置的行走速度增速,将另一方行走装置的行走速度保持为直行时的速度;(2)将一方行走装置的行走速度增速,将另一方行走装置的行走速度减速;(3)将一方行走装置的行走速度减速,将另一方行走装置的行走速度保持为直行时的速度。
(1)或(2)的方法,为了使行走装置的行走速度增速,左马达105L或右马达105R必须抵抗发动机31的驱动力的一部分向左马达105L或右马达105逆流,将驱动力输入给差动机构104L、104R,所以,左马达105L和右马达105R,必须是功率大的马达,制造成本增高。
(3)的方法,由于发动机31的驱动力的一部分,逆流到左马达105L或右马达105R,该驱动力以被助推的形式,驱动左马达105L或右马达105R,所以,左马达105L和右马达105R不必是大功率马达(换言之,与(1)和(2)比较,转弯时的行走速度慢)。
因此,本实施例的传动装置101,是采用(3)的方法,一对马达即左马达105L和右马达105R,使对应的内齿轮124L、124R,朝着使分别对应的支座122L、122R的旋转速度减速的方向旋转。
根据该构造,左马达105L和右马达105R,不必采用功率大的马达,可以减少传动装置101的制造成本。另外,左马达105L和右马达105R的功率小时,通常其尺寸也小,所以,可以使传动装置101小型化。
另外,本实施例中,一对马达即左马达105L和右马达105R,在除雪机1的直行时都不驱动旋转,在除雪机1的转弯时,只有一方马达驱动旋转。
根据该构造,左马达105L和右马达105R不必采用功率大的马达,可以减少传动装置的制造成本。另外,左马达105L和右马达105R的功率小时,通常其尺寸也小,所以,可以使传动装置101小型化。
另外,本实施例中,无级变速装置是采用HST103。
根据该构造,可以实现灵活的转弯动作和高的驱动力传递效率。
下面,参照图1和图2,说明驾驶操作部5以及行走、转向控制的详细构造。
驾驶操作部5主要由行走杆50、转向把手51、操作箱52、53、转弯杆54、除雪离合器杆55、行走变速杆56等构成。
转向把手51是从机身架11的后部向斜后上方延伸的、俯视大体U字形的部件,安装着构成驾驶操作部5的其它部件,作业者握住该转向把手51操作除雪机1。
除雪离合器杆55安装在转向把手51上。除雪离合器杆55操作除雪离合器37(图2所示),进行对除雪部2的驱动力传递的切离。除雪离合器37设在从发动机31向除雪部2传递驱动力的驱动力传递路径的中途部。
操作箱53固定在转向把手51上,在该操作箱53上安装着行走变速杆(或刻度盘)56。检测行走变速杆56的转动角的传感器,与控制电路30连接。另一方面,使HST103的可动斜板转动的促动器103a,也与控制电路30连接,控制电路30根据行走变速杆56的转动角,使促动器103a动作,进行HST103的变速。
行走杆50设在转向把手51上。行走杆50是所谓的自动离合器杆,作业者握住该行走杆50时,制动器148被解除(不制动),同时,离合器142成为“离合器接合”的状态,除雪机1可以行走。当作业者的手离开该行走杆50时,制动器148动作(制动),同时,离合器142成为“离合器切离”的状态,驱动力不能传递。
因此,当作业者跌倒等情况下,手离开了行走杆50时,除雪机1停止,确保安全。另外,在手离开了行走杆50的状态,行走装置4L、4R被制动器148锁住,除雪机1即使在斜面等上也能原地停止。
转弯杆54是设在操作箱52上的杆,作业者用手可将其左右倾倒。上述操作箱52设在转向把手51的左右中央部。当作业者的手离开了转弯杆54时,转弯杆54被弹簧等推压机构推压,位于左右中央(中立位置)。在转弯杆54上,设有检测该转弯杆54的倾倒角度的传感器,该传感器与控制电路30连接。另外,左马达105L的驱动电路36L和右马达105R的驱动电路36R,也与控制电路30连接。
转弯杆54位于中立位置时,不向左马达105L和右马达105R供给电力,行走装置4L、4R成为可朝同方向、同速度旋转的状态(即直行状态)。
前进中,使转弯杆54向左倾倒时,左马达105L被驱动旋转,左侧行走装置4L的行走速度,比右侧行走装置4R的行走速度慢,实现左转弯。
这时,与转弯杆54的倾倒角度相应地,可调节左马达105L的旋转速度,转弯杆54的倾倒角度越大,左马达105L的旋转速度越大,除雪机1能用小的转弯半径左转弯。
前进中,使转弯杆54向右倾倒时,右马达105R被驱动旋转,右侧行走装置4R的行走速度比左侧行走装置4L的行走速度慢,实现右转弯。
这时,与转弯杆54的倾倒角度相应地,可调节右马达105R的旋转速度,转弯杆54的倾倒角度越大,右马达105R的旋转速度越大,除雪机1能用小的转弯半径右转弯。
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传动装置,可以灵活地转弯,并且可低成本地制造,可广泛用于备有驱动源和一对行走装置的作业车辆。
权利要求
1.作业车辆的传动装置,该作业车辆备有驱动源和一对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备有一对差动机构、无级变速装置、一对马达;上述一对差动机构,备有太阳齿轮、具有若干行星齿轮的支座、和内齿轮;上述无级变速装置,将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变速后,输入给一对差动机构的太阳齿轮;上述一对马达,将驱动力分别输入给对应的一对差动机构的内齿轮;上述一对马达,驱动对应的内齿轮使其朝着使对应的支座的旋转速度减速的方向旋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对马达,在作业车辆直行时都不驱动旋转,在作业车辆转弯时,只有一方马达驱动旋转。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车辆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无级变速装置,是采用静油压式无级变速装置。
4.作业车辆的传动装置,该作业车辆备有驱动源和一对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备有一对差动机构、无级变速装置、一对马达;上述一对差动机构,备有太阳齿轮、具有若干行星齿轮的支座、和内齿轮;上述无级变速装置,将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变速后,输入给一对差动机构的太阳齿轮;上述一对马达,将驱动力输入给对应的差动机构的内齿轮;上述一对内齿轮为蜗轮,并且,在上述一对马达的输出轴上,设置了蜗齿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作业车辆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对马达,在作业车辆直行时都不驱动旋转,在作业车辆转弯时,只有一方马达驱动旋转。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作业车辆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无级变速装置,是采用静油压式无级变速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能灵活地转弯、并且能低成本制造的作业车辆的传动装置。在备有发动机(31)和一对行走装置(4L、4R)的作业车辆(1)的传动装置(101)中,设有一对差动机构(104L、104R)、HST(103)和一对马达(105L、105R)。差动机构(104L、104R)具有太阳齿轮、设有若干行星齿轮支座和内齿轮。HST(103)将发动机的驱动力变速后,输入给一对差动机构的太阳齿轮。一对马达(105L、105R)将驱动力分别输入给一对差动机构的内齿轮。该一对马达使对应的内齿轮朝着使支座的旋转速度减速的方向旋转。
文档编号F16H48/10GK1946584SQ20058000839
公开日2007年4月11日 申请日期2005年3月3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16日
发明者新古忠之, 野知晋 申请人:洋马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