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装置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30449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缓冲装置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缓冲装置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 可缓和冲击力量的缓冲装置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迅速发展,电子装置的应用相当普遍。在此潮流下,电子装置内 的零件也趋于精密且复杂。因此,如何防止外力冲击电子装置以保护其内部零 件成为使用者关切的要项。
一般在电子装置使用时,并无任何的防冲击设计。请参照图l,其是传统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电子装置100的底部180设 置有数个脚垫140。此些脚垫140主要用以将电子装置100垫高。而在外力冲 击时,也可提供电子装置100—缓冲力。此些脚垫140通常为塑胶或橡胶材质, 此材质的利用即为提供缓冲力的来源。然而,此些脚垫140是设置于底部180。当外力冲击是源自于其他方向, 脚垫140就无法提供缓冲力。且脚垫140多以粘贴方式固定于底部180处。因 此,脚垫140易脱落。再者,当脚垫140的材料呈现弹性疲乏时,其所能提供 的缓冲效果也大为减少。发明内容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缓冲装置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此缓冲 装置是设置于电子装置内,以在电子装置受外力冲击时,提供电子装置一缓冲 力。根据本发明,提出一种缓冲装置。此缓冲装置用以装设于一电子装置内。 电子装置包括一壳体。缓冲装置包括一本体及至少一缓冲件。缓冲件的一端与 本体耦接。缓冲件的另一端与电子装置的壳体耦接。当电子装置受一外力冲击 时,缓冲件提供电子装置一缓冲力。根据本发明,再提出一种电子装置。电子装置包括一壳体及一缓冲装置。 缓冲装置包括一本体及至少一缓冲件。缓冲件的一端与本体耦接。缓冲件的另 一端与电子装置的壳体耦接。当电子装置受一外力冲击时,缓冲件提供一缓冲 力。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 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传统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依照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图3是图2的缓冲装置的示意图。图4是图2的电子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2,其是依照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本实施 例是以电子装置700举例说明。电子装置700包括一壳体710及一缓冲装置200。壳体710包括一第一壳板711及一第二壳板712。第二壳板712是与第一 壳板711相互组设。第一壳板711可与第二壳板712具一间距的组设或直接组 设。本实施例以直接组设的第一壳板711及第二壳板712举例说明。缓冲装置200设置于电子装置700的壳体710内。本实施例的缓冲装置200 包括一本体300及多个缓冲件400。缓冲件400的一端与本体300耦接,缓冲 件400的另一端与电子装置700的壳体710耦接。当电子装置700受一外力冲 击时,缓冲件400提供电子装置700 —缓冲力。请参照图3,其是图2的缓冲装置的示意图。本体300具有一连杆部310 及多个突出部320。连杆部310是通过突出部320以与缓冲件400耦接。连杆 部310是用以分散外力。连杆部310至少包括两个杆件。在本实施例中,连杆 部310包括四个杆件311,以构成一口字型结构。本实施例的本体300的材质 是采用铝,以减轻缓冲装置200的重量。此部分的突出部320仅为一举例说明, 本实施例的突出部320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当然,在实际运用时并不一定需要这些突出部320的设计,而可直接将缓冲件400设置于杆件311及第一壳板 711或第二壳板712之间。至于缓冲件400的设计,请参照图4,其是图2的电子装置的剖视图。缓 冲件400包括一第一弹性元件411、 一第二弹性元件412、 一第一减震胶421、 一第二减震胶422、 一第一套筒431及一第二套筒432。第一弹性元件411设 置于本体300的突出部320与第一壳板711之间。第二弹性元件412设置于本 体300的突出部320与第二壳板71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元件411 及第二弹性元件412是各为一弹簧。第一减震胶421设置于第一弹性元件411与第一壳板711之间。第二减震 胶422设置于第二弹性元件412与第二壳板712之间。第一套筒431与第一壳 板711耦接,且第一弹性元件411与第一减震胶421容置于第一套筒431内。 第二套筒432与第二壳板712耦接,且第二弹性元件412与第二减震胶422容 置于第二套筒432内。虽然本实施例的缓冲件400具有第一套筒431与第二套 筒432用以容置弹性元件与减震胶,但是实际上运用时,也可省略第一套筒431 与第二套筒432的设计,而利用减震胶直接将弹性元件粘附到第一壳板7H或 第二壳板712上。当外力Fo冲击电子装置700时,例如异物撞击电子装置700或电子装置 700掉落到地面,电子装置700内部的缓冲件400与本体300可提供一缓冲力 Fb,以避免在电子装置700受到强烈撞击时,电子装置700的壳体710以及内 部的电子元件损坏。如图4所示,缓冲装置200可提供缓冲力Fb的机制。首先,当外力Fo施 加于电子装置700时,第一减震胶421及第二减震胶422是利用其材料特性缓 冲外力Fo。第一弹性元件411及第二弹性元件412的弹力则是提供另一缓冲外 力Fo的机制。外力Fo也可通过本体300的连杆部310分散,以降低外力Fo 对电子装置700的损害。另外,虽然在本实施例中是以四个杆件311构成一口字形结构作说明,但 实际上只要在电子装置700内任意二个边缘处装设二个杆件311,并搭配缓冲 件400使用,即可有效地发挥缓冲外力冲击的功能。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揭示的缓冲装置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是借由缓冲装置提供电子装置一缓冲力,以降低外力冲击时对电子装置造成的损害。缓冲装 置是设置于电子装置内且包括至少一个缓冲件及一本体。除了缓冲件提供的缓 冲力能够减少外力的冲击外,本体的连杆部则可以分散外力,以避免损害电子 装置的壳体并保护其内部电子元件。综上所述,虽然本发明已以一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 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 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 为准。
权利要求
1. 一种缓冲装置,用以装设于一电子装置内,所述电子装置包括一壳体,所述缓冲装置包括一本体;以及至少一缓冲件,所述缓冲件的一端与所述本体耦接,所述缓冲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子装置的壳体耦接,当所述电子装置受一外力冲击时,所述缓冲件提供所述电子装置一缓冲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相互组设的 一第一壳板与一第二壳板,所述缓冲件包括一第一弹性元件,设置于所述本体与所述第一壳板之间;以及一第二弹性元件,设置于所述本体与所述第二壳板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元件与所述第二弹性元件各包括一弹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还包括 一第一减震胶,设置于所述第一弹性元件与所述第一壳板之间;以及一第二减震胶,设置于所述第二弹性元件与所述第二壳板之间。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还包括一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弹性元件与所述第一减震胶容置于所述第一套筒内,且所述第一套筒与所述第一壳板耦接;及一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弹性元件与所述第二减震胶容置于所述第二套筒 内,且所述第二套筒与所述第二壳板耦接。
6.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具有一连杆部, 所述缓冲装置包括多数个缓冲件,所述连杆部与所述缓冲件耦接,以分散所述 外力。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部包括 至少二杆件,与所述缓冲件耦接。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材质包括铝。
9. 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壳体;以及一缓冲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包括 一本体;及至少一缓冲件,所述缓冲件的一端与所述本体耦接,所述缓冲件的另 一端与所述电子装置的壳体耦接,当所述电子装置受一外力冲击时,所述缓冲 件提供所述电子装置一缓冲力。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相互组设 的一第一壳板与一第二壳板,所述缓冲件包括一第一弹性元件,设置于所述本体与所述第一壳板之间;及 一第二弹性元件,设置于所述本体与所述第二壳板之间。
11. 如权利要求IO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元件与所 述第二弹性元件各包括一弹簧。
12. 如权利要求ll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还包括 一第一减震胶,设置于所述第一弹性元件与所述第一壳板之间;及 一第二减震胶,设置于所述第二弹性元件与所述第二壳板之间。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还包括 一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弹性元件与所述第一减震胶容置于所述第一套筒内,且所述第一套筒与所述第一壳板耦接;及一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弹性元件与所述第二减震胶容置于所述第二套筒 内,且所述第二套筒与所述第二壳板耦接。
14.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具有一连杆部, 所述缓冲装置包括多数个缓冲件,所述连杆部与所述缓冲件耦接,以分散所述 外力。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部包括 至少二杆件,与所述缓冲件耦接。
16.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材质包括铝。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缓冲装置,用以装设于一电子装置内。电子装置包括一壳体。缓冲装置包括一本体及至少一缓冲件。缓冲件的一端与本体耦接。缓冲件的另一端与电子装置的壳体耦接。当电子装置受一外力冲击时,缓冲件提供电子装置一缓冲力。
文档编号F16F15/02GK101280818SQ20071009681
公开日2008年10月8日 申请日期2007年4月4日 优先权日2007年4月4日
发明者刘美惠, 吴建勋, 徐大中, 苏琦祥, 邱建群, 陈芳仪 申请人: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