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77228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阻逆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传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阻逆装置。
背景技术
安装于汽车座椅升降及车窗玻璃升降器等处的阻逆装置,具有输入端双向
驱动、输出端双向自锁的特性,其常见结构如图1-1——图2-3所示,主体为 一个安装有多圈扭簧5的壳体6,扭簧的两端为向内弯折的爪钩,驱动轴4从 弹簧中穿过,与驱动轴连为一体的驱动轮3呈圆缺状,驱动轮3贴住壳体6底 部,并夹在弹簧两端的爪钩内,可与壳体产生相对转动;在驱动轴的上端套装 有从动齿轮2,从动齿轮的底面边缘固定有一节向下延伸的拨叉2-l,该拨叉处 在扭簧5两端爪钩以外,齿轮2作为输出端与传动链上的其它齿轮相啮合。由 于扭簧与壳体二者间贴合紧密,驱动轮缺口端面作用于爪钩时,使扭簧5内縮 或有内縮的趋势,随即与壳体6内壁的压力减小,从而实现驱动轮3同步带动 扭簧5及齿轮2与壳体产生相对转动,该功能的实现必须要求齿轮的拨叉2-1 与爪钩外端面之间保持一定间隙(简称为间隙II)。另一方面,如果传动链上的 其它齿轮使齿轮受力并通过拔叉作用于爪钩,则拨叉将从扭簧5任一端的爪钩 外侧推压扭簧5,使扭簧有外胀之势,由此增大了扭簧对壳体内壁间的压力而 难以产生相对旋转,从而达到了自锁的目的。此功能也要求驱动轮缺口端面与 爪钩内端面之间保持一定间隙(简称为间隙I )。这是因为,如果不留出间隙I 或者间隙I过小,则当拔叉从扭簧5任一端的爪钩外侧推压扭簧5时,爪钩本 身在受力时会产一定的弹性变形而推动驱动轮缺口的一端,驱动轮的另一端再 推动扭簧的另一个爪钩,其结果是自锁力下降或不自锁。在图1-1一一1-3所示的结构中,爪钩外侧与拔叉2-1之间的间隙II相对 间隙I一-说明本处红字不要)必须足够大,这是因为当驱动轮3驱动扭簧5 的一个爪钩时,另一个爪钩并不会同步转动,而是滞后转动,所以如果间隙II 太小,则驱动轮驱动扭簧5的一爪钩并带动齿轮2和拔叉转动时会碰上扭簧5 的另一爪钩,使驱动力增大甚或难以驱动。该结构的缺点是由于间隙II较大, 在输出端不受力或受力较小时从动齿轮2容易自由晃动而产生噪音,或者当作 用于从动齿轮上的负载力方向改变时,拔叉与扭簧爪钩的接触会从一爪钩不受 阻力地转向另一爪钩从而产生较大的冲击和噪音。
图2-1—-2-3所示的结构中,拨叉2-1的中间开有一缺槽,在多圈扭簧5 的上方还增加了一个与壳体的配合相对较松、自锁力相对较小的扭簧7,扭簧7 有一端的爪钩卡入拨叉的缺槽中,该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从动齿轮2的自 由晃动并缓解了负载力方向改变时的冲击,但由于所增加的扭簧7圈数较多(有 效圈数大于一圈),当驱动轮直接驱动或通过拔叉驱动扭簧7的一爪钩时,另一 爪钩也有一定的滞后现象,所以扭簧7中不位于拔叉缺槽中的爪钩与拔叉之间
必须留出足够的间隙(简称为间隙m),由于间隙III必须足够大,故间隙I不能
如图1-1一--l-3所示的结构那样做得很小,否则,当作用于齿轮上的负载力方 向如图2-3中的"所示时,负载力将通过拔叉2-1和卡入拔叉缺槽中的扭簧7 的一爪钩带动扭簧7的另一爪钩,从而带动驱动轮转动,其结果是当负载力矩 为某一方向时(如图中")自锁力减小或不自锁。所以图2-l-—-2-3所示的结 构存在着间隙I较大、驱动轮自由晃动量大、容易产生噪音的缺陷,相应地存 在着当驱动方向改变时空行程(驱动轮转动时从动轮不同步转动)较大的缺陷, 同时由于两个多圈扭簧与壳体6、驱动轮3、拔叉2-1相互之间的配合状态直接 影响到阻逆装置的功能特性,使得制造加工装配等过程中对各个零件的尺寸和 配合精度都有较严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控制阻逆器输入和输出两端的周 向间隙,縮小输入端的空行程,限制从动齿轮的自由晃动和缓解负载力方向改 变时的冲击,同时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加工、满足中高级档次汽车相关功能机构 要求的阻逆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主体为一个卡装有扭簧的壳体,驱动轴从 中穿过,与驱动轴连为一体的驱动轮夹在扭簧两端向内弯折的爪钩内;从动齿 轮套装在驱动轴的输出端,其边缘下方的拨叉处在扭簧两端爪钩的外侧,上述 扭簧包括下层的多圈扭簧和上层的至少一个单圈扭簧(有效圈数n〈1),所述单 圈扭簧两端爪钩的间距小于下层多圈扭簧爪钩的间距。
本实用新型改进了原有结构中的不足,通过在多圈扭簧上增加若干个单圈 扭簧,既克服了图l-l-一l-3所示结构由于间隙II较大,从动齿轮容易自由晃 动而产生噪音,以及当作用于从动齿轮上的负载力方向改变时容易产生较大的 冲击和噪音的缺陷,又解决了图2-1---2-3所示的结构由于间隙l较大,驱动 轮自由晃动量大,容易产生噪音以及当驱动方向改变时空行程较大的问题,并 且还降低了阻逆装置各零部件的加工难度,制造和装配时对尺寸精度要求也降 低,制造加工更简便,也更适合安装在中高档汽车的座椅升降、车窗玻璃升降 器等功能机构中。

图卜l——图1-3为现有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1——图2-3为现有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1——图3-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3中扭簧9的结构图; 图5为图3-3的壳体6内各零部件的配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3-1——图3-3和图5。本实用新型的壳体6中央有一个通孔,壳体内壁安装有一个多圈的扭簧5,该扭簧5的上方还叠有一个扭簧9,该扭簧9 的有效圈数n〈1,扭簧9两端爪钩的间距小于多圈扭簧5两端爪钩的间距。见 图5,驱动轴4从壳体及扭簧5、 9中穿过,与驱动轴连为一体的驱动轮3呈圆 缺状,驱动轮3贴住壳体6底部,并夹在上述两个扭簧两端的爪钩的内侧,驱 动轮3的圆缺端面与各弹簧的爪钩之间均保持一定间隙。
套装在驱动轴输出端上的从动齿轮2与拨叉2-1固定连接,该拨叉2-1处 在各扭簧5、 9两端爪钩的外侧,自由转动范围受限于扭簧9的爪钩,壳体顶部 设置护盖l,从动齿轮2可从中穿出,与传动链上的其它齿轮相啮合。齿轮2 和拨叉2-1之间有一个过渡的平台2-2,在平台2-2上安装有一个压簧8,该压 簧8夹在护盖1和平台之间。该压簧8为环形,呈波状曲面,护盖l的设置使 得阻逆器的各零件不容易散落而成为一个整体,有利于包装和运输,也有利于 防止壳体内的润滑剂外溢,同时它与压簧8的联合作用,也有利于缓冲各运动 部件的轴向窜动和复位,降低噪音。压簧也可以采用其它形式的弹性压垫。
另外,图中壳体6的通孔可采用内翻边,有利于润滑剂的储存;驱动轮3 为冲压件时,有利于节约材料和减轻重量。壳体6和护盖1采用搭扣压铆的联 接方式,增强了产品的整体感,且制造加工也容易。
根据负载的大小,可再增加1到4个单圈扭簧9。
权利要求1、一种阻逆装置,有一个卡装了扭簧的壳体(6),驱动轴(4)从中穿过,与驱动轴连为一体的驱动轮(3)夹在扭簧两端向内弯折的爪钩内;从动齿轮(2)套装在驱动轴的输出端,与其固定的拨叉(2-1)处在扭簧两端爪钩以外,其特征在于所述扭簧包括下层的多圈扭簧(5)和上层的至少一个单圈扭簧(9),单圈扭簧(9)的有效圈数n<1,所述单圈扭簧(9)两端爪钩的间距小于下层多圈扭簧爪钩的间距。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顶部安装有护 盖(1),齿轮(2)和拨叉(2-1)之间有一个过渡的平台(2-2),在平台(2-2) 上、护盖(1)下安装有一个弹性压垫。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阻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压垫为一个压 簧(8),该压簧(8)为环形,呈波状曲面。
4、 根据权利要求1 、 2或3所述的阻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6) 的轴孔为内翻边,驱动轮(3)为冲压件。
5、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阻逆装置,其特征在于壳体(6)和护盖(1) 采用搭扣压铆联接。
6、 根据权利要求1、 2或3所述的阻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圈扭簧(9) 最多5个。
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阻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圈扭簧(9)最多 5个。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阻逆装置,其主体为一个装有扭簧的壳体,驱动轴从中穿过,与驱动轴连为一体的驱动轮夹在扭簧两端向内弯折的爪钩内;从动齿轮套装在驱动轴的输出端,其边缘下方的拨叉处在扭簧两端爪钩的外侧,上述扭簧包括下层的多圈扭簧和上层的至少一个单圈扭簧,所述单圈扭簧两端爪钩的间距小于多圈扭簧爪钩的间距。在多圈扭簧上增加的单圈扭簧,可明显减小从动齿轮的周向间隙和周向晃动,尤其当作用于从动齿轮上的负载扭矩与驱动力矩方向相同时能有效地缓冲从动齿轮的跳动,降低因跳动而产生的噪音,同时不论是否受力震动,都难以产生较大噪音,并且制造加工更简便。也更适合安装于中高档汽车座椅升降、车窗玻璃升降器等功能机构中。
文档编号F16H57/00GK201129425SQ20072006502
公开日2008年10月8日 申请日期2007年11月9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9日
发明者李社民 申请人:李社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