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传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36591阅读: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动力传递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传递装置,涉及例如适于将来自车辆的发动机的驱动力传递给车载设备(例如车辆空调装置用压縮机)的动力传递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断裂式的转矩限制器,其在驱动侧的部件与被驱动侧的部件之间设置有当施加了超过规定值的传递负载时断裂的部件或部位。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这样的断裂式的转矩限制器,在压縮机因故障等而异常停止时,使设于驱动源侧的带轮与安装在被驱动侧的压縮机的轴上的旋转传递板之间的结合部件断裂。但是,以往的断裂式转矩限制器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转矩振动引起的变动负载全部作用于要断裂的部位或部件上,所以在该部分上产生疲劳现象,会在比目标的疲劳转矩值低的转矩下切断。
针对这样的问题,本申请人已经在先申请了、但尚处于申请未公开阶段的动力传递装置,其通过连结部将朝同一方向旋转的驱动体和被驱动体连结,连结部由彼此不同的部件构成,从而能够减少以往那种断裂部分的
疲劳现象并可靠地达成所需的转矩切断(日本专利申请2006-241277)。
根据该在先申请,上述连结部是通过将正转矩传递部件与负转矩传递部件组合而构成的,该正转矩传递部件传递正旋转方向的转矩并在被驱动体的驱动负载超过了规定值时通过自身的断裂切断转矩,该负转矩传递部件可传递逆旋转方向的转矩,并且在上述正转矩传递部件以及上述负转矩传递部件上事先施加彼此相反方向的预张力,即、施加拉伸预负载或压缩预负载,从而在降低转矩变动振幅时能够在相反方向上作用拉伸预负载和压縮预负载,能够有效率地降低转矩变动振幅。因此,根据该在先申请,能够解决当时的问题点,能够实现具有优越的可靠性的动力传递装置。专利文献h日本实公平6-39105号公报
4但是,上述在先申请提案中也存在进一步改良的余地。S卩,连结部组装时受到的预张力若产生任何偏差,则会不能受到稳定的预张力,不能充分得到降低疲劳现象的效果。另外,若为了精度更高地施加所希望的预张力而使连结部的构造复杂,则会因产量降低和部件数量增大而导致成本升高。因此,作为连结部的构造,既期望能够以更高精度施加所希望的预张力,又要求能够简便地施加该预张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以如前文所述的解决了以往的动力传递装置的诸多问题的在先提案为前提,为了满足在先提案中的如上述那样的要求,提供一种能够高精度且简便地施加所希望的预张力的具有驱动体和被驱动体间的连结部的、可靠性高的动力传递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通过连结部来连结朝同一方向旋转的被驱动体和驱动该被驱动体的驱动体,将驱动体的转矩朝被驱动体传递,并在被驱动体的驱动负载超过了规定值时将来自驱动体的转矩的传递切断,该动力传递装置的所述连结部通过将正转矩传递部件和负转矩传递部件这些彼此不同的部件组合而构成,所述正转矩传递部件传递正旋转方向的转矩并在所述被驱动体的驱动负载超过了规定值时通过自身的断裂将来自驱动体的转矩的传递切断,所述负转矩传递部件可传递逆旋转方向的转矩,其特征是,设置有预张力产生结构,在将所述正转矩传递部件和所述负转矩传递部件组合后,所述预张力产生结构同时产生彼此相反方向的预张力,即、在所述正转矩传递部件上产生拉伸方向的预张力,在所述负转矩传递部件上产生压縮方向的预张力。
艮P、不是仅用一个部件来承载正转矩和负转矩的交变负载,而是利用彼此具有不同特性的、彼此由不同的部件形成的正转矩传递部件和负转矩传递部件来分别承载负载,首先,通过该构造,可抑制仅在一个部件上因交变加载而产生疲劳现象,可避免转矩传递部件在远小于目标切断转矩值的转矩下断裂。在该正转矩传递部件和负转矩传递部件上通过预张力产生结构而有意地产生彼此相反方向的预张力。在将正转矩传递部件和负转矩传递部件组合后,通过使预张力产生结构动作,能够在该两部件上由作用/反作用的关系同时作用彼此相反方向的负载,能够同时地、效率良好且简便地产生彼此相反方向的预张力。并且,通过使预张力产生结构适当动作,能将这些彼此相反方向的预张力高精度地设定为所希望的预张力。
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中,上述预张力产生结构采用能够使所述负转
A「 /1 、 Vi Ar /丄M口 l丄ttV AA 丄A
方BT^逃部1十聖T土文形tHJ培^J 。
例如,能够形成这样的结构在上述负转矩传递部件上设置椭圆形状或长孔形状的贯通孔,通过在上述负转矩传递部件上向该贯通孔的短轴方向加载压縮负载而使该负转矩传递部件塑性变形,所述负转矩传递部件以及正转矩传递部件通过该塑性变形分别受到所述彼此相反方向的预张力。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上述压縮负载的加载引起的负转矩传递部件的塑性变形,该负转矩传递部件要在其长度方向上伸长,同时,与负转矩传递部件一起处于组装状态下的正转矩传递部件在抑制该负转矩传递部件伸长的方向上作用,所以同时在负转矩传递部件上沿其长度方向产生压縮方向的预张力,在正转矩传递部件上沿其长度方向产生拉伸方向的预张力。通过适当设计贯通孔的形状、尺寸、在其短轴方向上加载的压縮负载,能将彼此相反方向的预张力高精度地设定为所希望的预张力。
另外,上述预张力产生结构采用使负转矩传递部件塑性变形的结构,也能够采用这样的结构上述负转矩传递部件具有弯曲形状部,通过对该负转矩传递部件的弯曲形状部加载使弯曲减少的方向上的负载而使该负转矩传递部件塑性变形,上述负转矩传递部件以及正转矩传递部件通过该塑性变形分别受到上述彼此相反方向的预张力。在这样的结构中,与正转矩传递部件一起处于组装状态的负转矩传递部件处于其长度方向上的伸长变形受正转矩传递部件抑制的状态,所以通过对上述负转矩传递部件的弯曲形状部加载使其弯曲减少的方向的负载,使在变形被抑制的负转矩传递部件上沿其长度方向作用压缩负载,产生压縮方向的预张力。同时,在抑制了负转矩传递部件的伸长变形的正转矩传递部件上,由于作用/反作用的关系而作用拉伸负载,产生拉伸方向的预张力。通过适当设定弯曲形状部的形状、尺寸、在使弯曲减少的方向上加载的负载,能够将彼此相反方向的预张力高精度地设定为所希望的预张力。
另外,在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中也能够采用这样的结构,上述预张力产生结构具有对上述负转矩传递部件加载压縮负载、通过自身的转动可 调整该压縮负载的压縮负载调整结构。
例如,上述压縮负载调整结构能够采用这样的结构由与上述负转矩 传递部件的一端卡合的凸轮部件构成,上述负转矩传递部件以及正转矩传 递部件通过该凸轮部件的转动分别受到上述彼此相反方向的预张力。在这 样的结构中,通过凸轮部件(例如椭圆形的凸轮部件)的转动,能够在负 转矩传递部件上沿其长度方向作用压縮负载,同时,由于作用/反作用的关 系,能够在与负转矩传递部件一起处于组装状态的正转矩传递部件上作用 拉伸负载,在两部件上能够同时、效率良好且简便地产生彼此相反方向的 预张力。通过适当设定、调整凸轮部件的形状、尺寸、其转动,能够将彼 此相反方向的预张力高精度地被设定为所希望的预张力。
另外,上述压縮负载调整结构能够采用这样的结构由以构成上述正 转矩传递部件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的螺栓构成,上述负转矩传递部件以及 该螺栓(即正转矩传递部件)通过该螺栓的转动分别受到所述方向彼此相 反的预张力。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在紧固的方向上转动螺栓,能够在与 该螺栓一起处于组装状态的负转矩传递部件或构成该负转矩传递部件的 一部分的部分上作用压縮负载,由于作用/反作用的关系,能够同时在构成 正转矩传递部件的一部分的螺栓上作用拉伸负载,在两部件上能够同时、 效率良好且简便地产生方向彼此相反的预张力。通过适当设定、调整螺栓 的形状、尺寸、其转动,能够将彼此相反方向的预张力高精度地设定为所 希望的预张力。
另外,在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中,上述预张力产生结构也能够形成 为这样的机构在以一端部为中心可转动地组装的上述负转矩传递部件的 另一端部上形成有圆弧状端面,在使该负转矩传递部件转动时,该圆弧状 端面可对正转矩传递部件加载拉伸方向的负载,通过该负转矩传递部件的 转动,在正转矩传递部件上产生上述拉伸方向的负载引起的拉伸方向的预 张力,同时作为其反作用力而在上述负转矩传递部件上产生压缩方向的预 张力。根据这样的结构,组装时仅通过使负转矩传递部件朝规定方向转动, 就能够施加所希望的彼此相反方向的预张力,能够实现预张力的施加及张 力施加结构的简化。在该结构中,例如能够采用这样的结构,上述负转矩传递部件的上述 圆弧状端面形成这样的形状在上述负转矩传递部件的转动时该圆弧状端 面相对于设于正转矩传递部件的与上述负转矩传递部件的转动中心侧相 反一侧的端部上的、可在正转矩传递部件的拉伸方向上与正转矩传递部件 的端部一体移动的中间部件接触并卡合。
发明效果
这样,根据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即使在驱动源、驱动体侧存在转 矩变动的情况下,例如即使存在发动机变动,也能够将其影响抑制到最小, 能够抑制连结部上的材料产生疲劳,以目标的切断转矩值适当切断转矩。 并且,能够高精度且简便地朝正转矩传递部件以及负转矩传递部件施加彼 此相反方向的预张力,以更可靠地进行该适当的转矩切断。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实施例1的转矩传递部件装配组件的结构图,(A)是分解结构
图,(B)是组装后的剖视图,(C)是塑性变形前的俯视图,(D)是塑性
变形后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实施例2的转矩传递部件装配组件的结构图,(A)是分解结构
图,(B)是组装后的剖视图,(C)是塑性变形前的俯视图,(D)是塑性
变形后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主视图。
图6是实施例3的转矩传递部件装配组件的结构图,(A)是分解结构
图,(B)是组装后的剖视图,(C)是凸轮部件转动前的俯视图,(D)是
凸轮部件转动后的俯视图,(E)是表示销或铆钉安装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主视图。 图8是实施例4的转矩传递部件装配组件的结构图,(A)是分解结构
图,(B)是组装后的的俯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主视图。
图IO是实施例5的转矩传递部件装配组件的结构图,(A)是俯视图,(B)是剖视图,(C)是表示负转矩传递部件转动的状态的俯视图。 (符号说明)
I、 21、 31、 41、 51动力传递装置 2作为驱动体的带轮
3作为被驱动体的轮毂体 4压縮机的主轴 5螺母
6、 22、 32、 42、 52连结部
6a、 22a、 32a施加预张力前的转矩传递部件装配组件 6b、 22b、 32b施加预张力后的转矩传递部件装配组件 7a、 7b销或铆钉 8正转矩传递部件 9a、 9b套筒 10套环
II、 23、 33、 53负转矩传递部件 12贯通孔
13压縮负载 24弯曲形状部 25负载 34凸轮部件 35销孔
43a、 43b分割部件
44螺栓
54圆弧状端面
55作为中间部件的套环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 图1以及图2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动力传递装置。在图1中,符 号1表示动力传递装置整体,动力传递装置1包括作为驱动体的带轮2和作为被驱动体的轮毂体3,带轮2朝同一方向(图1中的箭头方向)旋转, 潜刹夹白紫动机的3R动力^穀优3由iii雷舟S i车结固^沐压缩机的丰铀4的
j ^ 一 "V , j ,-■ ,一、一' i, — i., 、 — t~~*z .一 , ' ■' i z 、 , i — ■~~ ~~t ' z、 , , - ' , ■画r , ,-~ ,---, 一 、— — ~- ------ i rt i, — , , , - ~~- i , , ■ '
端部上。该带轮2和轮毂体3通过连结部6连结,作为驱动体的带轮2的 转矩朝作为被驱动体的轮毂体3传递,并且,在被驱动体的驱动负载超过 了规定值时,通过连结部6的构成部件(正转矩传递部件)的断裂使转矩 的传递被切断。在本实施例中,连结部6在圆周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有多 个、特别是三个(三组)。更详细地、各连结部6是通过组合彼此由不同 的部件形成的正转矩传递部件和负转矩传递部件而构成,正转矩传递部件 传递正旋转方向(图1中的箭头方向)的转矩,并在被驱动体的驱动负载 超过了规定值时通过自身的断裂将来自驱动体的转矩的传递切断,负转矩 传递部件可传递逆旋转方向的转矩。
在本实施例中,各连结部6是将各部件一体组装成图2所示的转矩传 递部件装配组件而构成。各连结部6如图2 (A)、 (B)所示,具有在与 带轮2和轮毂体3中的一方连结的销或铆钉7a和与另一方连结的销或铆 钉7b之间延伸的正转矩传递部件8a;与销或铆钉7a、 7b的外周嵌合的套 筒9a、 9b;与套筒9a的外周嵌合的套环10; —端侧与套筒9b侧嵌合、 连结,另一端侧与套环10的外周面抵接的负转矩传递部件11。在该负转 矩传递部件11上设置有预张力产生结构,在将正转矩传递部件8和负转 矩传递部件11组合后预张力产生结构同时产生彼此相反方向的预张力, 即、在正转矩传递部件8上产生拉伸方向的预张力,在负转矩传递部件11 上产生压縮方向的预张力。
在本实施例中,该预张力产生结构采用使负转矩传递部件11塑性变 形的结构构成,特别形成这样的结构在负转矩传递部件11上设置椭圆 形状的贯通孔12,在负转矩传递部件11上朝该贯通孔12的短轴方向上加 载压縮负载(在图2 (C)中箭头所示方向的压縮负载13、材料的塑性区 域范围内的压縮负载13),从而使该负转矩传递部件11塑性变形,通过该 塑性变形施加彼此相反方向的预张力,即、在负转矩传递部件上施加压縮 方向的预张力,在正转矩传递部件上施加拉伸方向的预张力。即,在作为 转矩传递部件装配组件的组装状态下,如图2 (C)所示,加载压縮负载 13,由此使贯通孔12在其短轴方向上走形,使负转矩传递部件ll塑性变形。这时,负转矩传递部件11在其长度方向上从图2 (C)所示的长度L0 (销中心间距离)伸长到图2 (D)所示的长度1U (销中心间距离),但是
负转矩传递部件11在套筒9b和套环10之间被抑制伸长,所以在负转矩 传递部件11上在长度方向上作用压縮负载,由此受到压縮方向的预张力。 由于作用/反作用的关系,同时在组装在一起的正转矩传递部件8的长度方 向上在套筒9a、 9b间作用拉伸负载,由此受到拉伸方向的预张力。负转 矩传递部件11受到的压縮方向的预张力和正转矩传递部件8受到的拉伸 方向的预张力是彼此相反方向的预张力,两预张力在被施加的状态下保持 平衡。图2 (C)中的符号6a表示塑性变形前的(预张力施加前的)转矩 传递部件装配组件,图2 (D)中的符号6b表示塑性变形后的(预张力施 加后的)转矩传递部件装配组件。
根据上述实施例1的动力传递装置1,能够在正转矩传递部件8以及 负转矩传递部件11上通过朝贯通孔12的短轴方向加载压縮负载13引起 的负转矩传递部件11的塑性变形来精度高且简便地施加彼此相反方向的 预张力。通过这样精度高地施加所希望的预张力,能够以目标切断转矩值 更可靠地切断转矩。因此,即使在驱动源、驱动体侧存在转矩变动的情况 下,也能够将其影响抑制到最小,能够抑制连结部上的材料产生疲劳,能 够准确地以目标的切断转矩值切断转矩。
图3以及图4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动力传递装置21。在图3和图 4中,与图1以及图2中的部件对应的部件使用与图1以及图2相同的符 号,说明省略。在本实施例中,图3所示的各连结部22是将各部件一体 组装成图4所示的转矩传递部件装配组件而构成。在该转矩传递部件装配 组件中的负转矩传递部件23上设置有本发明的预张力产生结构,在本实 施例中,该预张力产生结构采用使负转矩传递部件23塑性变形的结构构 成,特别形成这样的结构负转矩传递部件23具有弯曲形状部24,通过 在该弯曲形状部24上加载使其弯曲减少的方向上的负载(图4 (C)中的 箭头所示的负载25),从而让使该负转矩传递部件23塑性变形,负转矩传 递部件23以及正转矩传递部件8通过该塑性变形分别受到彼此相反方向 的预张力。即,在作为转矩传递部件装配组件的组装状态下,如图4 (C) 所示,加载了负载25,由此如图4(D)所示,弯曲形状部24在负转矩传递部件23的长度方向上塑性变形。这时,负转矩传递部件23在其长度方 向上从图4 (C)所示的长度L0 (销中心间距离)伸长到图4 (D)所示的 长度Ll (销中心间距离),但是负转矩传递部件23在套筒9b和套环10 之间被抑制伸长,所以在负转矩传递部件23上在长度方向作用压縮负载, 由此受到压縮方向的预张力。同时,由于作用/反作用的关系,在组装在一 起的正转矩传递部件8的长度方向上,在套筒9a、 9b间作用拉伸负载, 由此受到拉伸方向的预张力。负转矩传递部件23受到的压縮方向的预张 力和正转矩传递部件8受到的拉伸方向的预张力是彼此相反方向的预张 力,两预张力在被施加的状态下保持平衡。图4 (C)中的符号22a表示 塑性变形前的(预张力施加前的)转矩传递部件装配组件,图4 (D)中 的符号22b表示塑性变形后的(预张力施加后的)转矩传递部件装配组件。
根据上述实施例2的动力传递装置21,能够在正转矩传递部件8以及 负转矩传递部件23上通过朝负转矩传递部件23的弯曲形状部24加载负 载25引起的负转矩传递部件23的塑性变形来精度高且简便地施加彼此相 反方向的预张力。通过这样精度高地施加所希望的预张力,从而能够以目 标切断转矩值更可靠地切断转矩。因此,即使在驱动源、驱动体侧存在转 矩变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其影响抑制到最小,能够抑制连结部上的材料 产生疲劳,能够准确地以目标的切断转矩值切断转矩。
图5以及图6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动力传递装置31。在图5和图 6中,与图1以及图2中的部件对应的部件使用与图1以及图2相同的符 号,说明省略。在本实施例中,图5所示的各连结部32是将各部件一体 组装成图6所示的转矩传递部件装配组件而构成。在该转矩传递部件装配 组件中的负转矩传递部件33上设置有本发明的预张力产生结构,在本实 施例中,该预张力产生结构由具有对负转矩传递部件33加载压縮负载、 可通过自身的转动调整该压縮负载的压縮负载调整结构的部件形成。在本 实施例中特别形成这样的结构该压縮负载调整结构由以与负转矩传递部 件33的一端卡合的方式与套筒9a的外周嵌合的、外周面为椭圆形状的凸 轮部件34构成,通过该凸轮部件34的转动能够在负转矩传递部件33以 及正转矩传递部件8上施加彼此相反方向的预张力。凸轮部件34的转动 通过在设于凸轮部件34的上面的一对销孔35中插入工具的销、且使工具以规定角度旋转而能够容易进行。即,在组装成转矩传递部件装配组件的
状态下,如图6 (C)所示,通过朝箭头方向使椭圆形状的凸轮部件34转 动,使凸轮部件34的椭圆形状的长轴方向的外周面与负转矩传递部件33 的端面接触,从而在负转矩传递部件33上加载压縮负载,同时由于作用/ 反作用的关系,在组装在一起的正转矩传递部件8的长度方向上,在套筒 9a、 9b之间作用拉伸负载。这时,设凸轮部件34的转动前的转矩传递部 件装配组件的长度方向尺寸为图6 (C)所示的长度LO (销中心间距离), 则在凸轮部件34的转动后伸长到图6(D)所示的长度LK销中心间距离), 而在负转矩传递部件33上则沿其长度方向作用压縮负载,由此受到压縮 方向的预张力,同时,在正转矩传递部件8的长度方向上作用拉伸负载, 由此,受到拉伸方向的预张力。凸轮部件34转动后(预张力施加后),如 图6 (E)所示,安装销或铆钉7a即可。负转矩传递部件33受到的压縮方 向的预张力和正转矩传递部件8受到的拉伸方向的预张力是彼此相反方向 的预张力,两预张力在被施加的状态下保持平衡。图6 (C)中的符号32a 表示凸轮部件34转动前的(预张力施加前的)转矩传递部件装配组件, 图6 (D)中的符号22b表示凸轮部件34转动后的(预张力施加后的)转 矩传递部件装配组件。
根据上述实施例3的动力传递装置31,能够在正转矩传递部件8以及 负转矩传递部件33上通过凸轮部件34的转动来精度高且简便地施加彼此 相反方向的预张力。通过这样高精度地施加所希望的预张力,能够以目标 切断转矩值更可靠地切断转矩。因此,即使在驱动源、驱动体侧存在转矩 变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其影响抑制到最小,能够抑制连结部上的材料产 生疲劳,能够准确地以目标的切断转矩值切断转矩。
图7以及图8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动力传递装置41。在图7和图 8中,与图1以及图2中的部件对应的部件使用与图1以及图2相同的符 号,说明省略。在本实施例中,图7所示的各连结部42是将各部件一体 组装成图8 (A)、 (B)所示的转矩传递部件装配组件而构成。在本实施例 中,转矩传递部件装配组件具有连结销或铆钉7a、 7b的二分割的部件43a、 43b和将该分割部件43a、 43b间可紧固地联结的螺栓44,螺栓44和分割 部件43a、 43b的朝销或铆钉7a、 7b的连结部分作为正转矩传递部件构成,由螺栓44紧固的分割部件43a、 43b的部分作为负转矩传递部件构成。通 过将螺栓44组装并紧固,在分割部件43a、 43b的负转矩传递部件构成部 分上加载压縮负载,由此,在该部分上作用压縮方向的预张力,且在构成 正转矩传递部件的一部分的螺栓44上受到拉伸方向的预张力。负转矩传 递部件构成部分受到的压縮方向的预张力和正转矩传递部件构成部分受 到的拉伸方向的预张力是彼此相反方向的预张力,两预张力在被施加的状 态下保持平衡。
根据上述实施例4的动力传递装置41,能够在正转矩传递部件构成部 分以及负转矩传递部件构成部分上通过螺栓44的转动来精度良好且简便 地施加彼此相反方向的预张力。通过这样精度高地施加所希望的预张力, 能够以目标切断转矩值更可靠地切断转矩。因此,即使在驱动源、驱动体 侧存在转矩变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其影响抑制到最小,能够抑制连结部 上的材料产生疲劳,能够准确地以目标的切断转矩值切断转矩。
图9以及图10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动力传递装置51。在图9和 图10中,与图1以及图2中的部件对应的部件使用与图1以及图2相同 的符号,说明省略。在本实施例中,图9所示的各连结部52是将通过各 部件一体组装成图10所示的转矩传递部件装配组件而构成。在该转矩传 递部件装配组件上的负转矩传递部件53上设置有本发明的预张力产生结 构,在本实施例中,该预张力产生结构形成为这样的机构在以一端部(销 或铆钉7b侧端部)为中心可转动地组装的负转矩传递部件53的另一端部 (销或铆钉7a侧端部)上,形成在使该负转矩传递部件53转动时可在正 转矩传递部件8上加载拉伸方向的负载的圆弧状端面54,通过该负转矩传 递部件53的转动,在正转矩传递部件8上产生拉伸方向的加载引起的拉 伸方向的预张力,同时作为其反作用力在负转矩传递部件53上产生压縮 方向的预张力。
更具体地说,圆弧状端面54形成为具有与负转矩传递部件53的转动 不同的中心的圆弧形状,并且负转矩传递部件53的形成该圆弧状端面54 的端面整体形成为倾斜面。在正转矩传递部件8的与负转矩传递部件53 的转动中心侧相反一侧的端部(销或铆钉7a侧端部)上,作为可与该正 转矩传递部件8的端部一体移动的中间部件,套环55与销或铆钉7a的外周嵌合。负转矩传递部件53朝图10 (C)的箭头的方向转动时,上述圆
弧状端面54与该套环55的外周面接触并同时使负转矩传递部件53转动 至与图10 (A)、 (B)所示的套环55卡合的卡合位置,当圆弧状端面54 到达沿着套环55的外周面的位置(恰好与外周面卡合的位置)后停止转
云il—设时.龙化i钴祐佑诺叙处^的端而^存矹SS拔蚰卡益.TT^钻拓佑递
部件8的销中心间距离L0相当于正转矩传递部件8为无加载状态时的距 离,但是当负转矩传递部件53的端面开始与套环55接触时,则圆弧状端 面54将套环55朝正转矩传递部件8的轴方向压入,在正转矩传递部件8 上产生拉伸方向的负载引起的拉伸方向的预张力,同时作为其反作用力而 在负转矩传递部件53上产生压縮方向的预张力。并且,当负转矩传递部 件53转动到圆弧状端面54与套环55的外周面嵌合的位置时,正转矩传 递部件8的上述销中心间距离L0伸长到Ll,从而在正转矩传递部件8和 负转矩传递部件53上施加规定的彼此方向相反的预张力。这样能够形成 极简单的结构同时高精度地施加所希望的预张力,由此能够以目标切断转 矩值更可靠地切断转矩。因此,即使在驱动源、驱动体侧存在转矩变动的 情况下,也能够将其影响抑制到最小,能够抑制连结部上的材料产生疲劳, 能够准确地以目标的切断转矩值切断转矩。
在上述的结构中,作为设置圆弧状端面54的一侧,可以是驱动体侧、 被驱动体侧中的任一侧。另外,作为组装正转矩传递部件8和负转矩传递 部件53的方法,也可以是代替销或铆钉而利用螺栓联结的方法。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结构能够应用于通过旋转驱动体和被驱动 体之间的连结部件的断裂来切断转矩的全部动力传递装置,特别适用于驱 动源是车辆的发动机的情况、例如对车辆空调装置用压縮机传递动力的情 况。
权利要求
1.一种动力传递装置,通过连结部来连结朝同一方向旋转的被驱动体和驱动该被驱动体的驱动体,将驱动体的转矩朝被驱动体传递,并在被驱动体的驱动负载超过了规定值时将来自驱动体的转矩的传递切断,该动力传递装置的所述连结部通过将正转矩传递部件和负转矩传递部件这些彼此不同的部件组合而构成,所述正转矩传递部件传递正旋转方向的转矩并在所述被驱动体的驱动负载超过了规定值时通过自身的断裂将来自驱动体的转矩的传递切断,所述负转矩传递部件可传递逆旋转方向的转矩,其特征在于,设置有预张力产生结构,在将所述正转矩传递部件和所述负转矩传递部件组合后,所述预张力产生结构同时产生彼此相反方向的预张力,即、在所述正转矩传递部件上产生拉伸方向的预张力,在所述负转矩传递部件上产生压缩方向的预张力。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张力产生结构采用使所述负转矩传递部件塑性变形的结构构成。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负转矩 传递部件上设置椭圆形状或长孔形状的贯通孔,通过在所述负转矩传递部 件上向所述贯通孔的短轴方向加载压縮负载而使该负转矩传递部件塑性 变形,所述负转矩传递部件以及正转矩传递部件通过该塑性变形分别受到 所述彼此相反方向的预张力。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转矩传 递部件具有弯曲形状部,通过对该负转矩传递部件的弯曲形状部加载使弯 曲减少的方向上的负载而使该负转矩传递部件塑性变形,所述负转矩传递 部件以及正转矩传递部件通过该塑性变形分别受到所述彼此相反方向的 预张力。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张力产 生结构具有对所述负转矩传递部件加载压縮负载、通过自身的转动而能够 调整该压縮负载的压縮负载调整结构。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縮负载调整结构由与所述负转矩传递部件的一端卡合的凸轮部件构成,所述负转 矩传递部件以及正转矩传递部件通过该凸轮部件的转动分别受到所述彼 此相反方向的预张力。
7.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縮负载调整结构由以构成所述正转矩传递部件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的螺栓构成,所述负转矩传递部件以及该螺栓通过该螺栓的转动分别受到所述彼此相反方向的预张力。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张力产生结构形成为这样的机构在以一端部为中心可转动地组装的所述负转矩 传递部件的另一端部上形成有在使该负转矩传递部件转动时可对正转矩 传递部件加载拉伸方向的负载的圆弧状端面,通过该负转矩传递部件的转 动,在正转矩传递部件上产生所述拉伸方向的负载引起的拉伸方向的预张 力,同时作为其反作用力而在所述负转矩传递部件上产生压縮方向的预张 力。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转矩传递部件的所述圆弧状端面形成为这样的形状在所述负转矩传递部件转动 时,该圆弧状端面相对于设于正转矩传递部件的与所述负转矩传递部件的 转动中心侧相反一侧的端部上的、可在正转矩传递部件的拉伸方向上与正 转矩传递部件的端部一体移动的中间部件接触并卡合。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传递装置,被驱动体与驱动体的连结部是通过组合彼此由不同部件形成的、传递正旋转方向的转矩并在被驱动体的驱动负载超过了规定值时通过自身的断裂将来自驱动体的转矩的传递切断的正转矩传递部件和可传递逆旋转方向的转矩的负转矩传递部件而构成的,其特征是,设置有在将两转矩传递部件组合后同时产生彼此相反方向的预张力,即、在正转矩传递部件上产生拉伸方向的预张力,在负转矩传递部件上产生压缩方向的预张力的预张力产生结构。由此,能够提供一种能够高精度且简便地施加所希望的预张力,能够抑制连结部中的材料的疲劳,适当切断转矩的可靠性高的动力传递装置。
文档编号F16D9/00GK101680492SQ20088001861
公开日2010年3月24日 申请日期2008年5月27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4日
发明者平渡末二, 深泽俊树, 高井和彦 申请人:三电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