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速器操纵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74389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变速器操纵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变速器操纵杆。
背景技术
操纵杆是变速器操纵机构的组成部分。当汽车运动时,底盘的震动会经由操纵杆传递到驾驶者的手中,同时变速器换挡时产生的二次冲击也会经由操纵杆传递到驾驶者的手中,并且变速器产生的噪音会经由操纵杆传到驾驶室内部。如图1所示,传统变速器操纵杆包括近手端杆件1和远手端杆件2,所述远手端杆件2沿所述近手端杆件1的轴向方向插入所述近手端杆件1中,所述近手端杆件1与所述远手端杆件2之间设置有一体的减震橡胶12,该减震橡胶12分别与所述近手端杆件1和远手端杆件2硫化连接。由于减震橡胶12只是简单地与近手端杆件1和远手端杆件2硫化连接,所以减震效果比较差,不能对底盘震动和换挡冲击起到良好的吸收作用,从而影响了换挡手感。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震效果好的变速器操纵杆。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变速器操纵杆,该变速器操纵杆包括近手端杆件和远手端杆件,所述远手端杆件沿所述近手端杆件的轴向方向插入所述近手端杆件中,所述近手端杆件与所述远手端杆件之间设置有减震装置,其中,所述减震装置包括从所述远手端杆件的远手端向所述远手端杆件的近手端依次排列的一级减震组件和二级减震组件。优选地,所述一级减震组件设置在所述远手端杆件的远手端。优选地,所述一级减震组件包括第一套管和固定在所述第一套管的外周表面上的第一橡胶块,所述第一套管套装在所述远手端杆件上,所述第一橡胶块与所述近手端杆件过盈配合。优选地,所述第一橡胶块与所述近手端杆件之间设置有第二套管,所述第一橡胶块与所述第二套管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橡胶块的远手端形成有沿该第一橡胶块的轴向方向延伸的空间,所述一级减震组件还包括限位衬套,该限位衬套插入所述空间中,且该限位衬套的内周表面与所述第一橡胶块固定连接,该限位衬套的外周表面与所述第一橡胶块之间存在间隙。优选地,所述限位衬套的内周表面上形成有沿所述限位衬套的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橡胶块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凹槽相互配合的第一突出部。优选地,所述限位衬套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有沿所述限位衬套的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一橡胶块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凹槽相匹配且伸入所述第二凹槽中的第二突出部。[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为多个,该多个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沿所述限位衬套的周向均勻分布。优选地,所述二级减震组件包括第三套管和固定在所述第三套管的外周表面上的第二橡胶块,所述第三套管套装在所述远手端杆件上。优选地,所述第二橡胶块与所述近手端杆件间隙配合。由于所述减震装置包括从所述远手端杆件的远手端向所述远手端杆件的近手端依次排列的一级减震组件和二级减震组件,所以可以通过两级减震来实现良好的减震效果,对底盘震动起到良好的吸收作用,同时可以缓解换挡冲击,从而改善了换挡手感,并且有效地吸收了经由操纵杆传来的噪音。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
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
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传统变速器操纵杆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变速器操纵杆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沿图2中A-A线剖开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 近手端杆件;2 远手端杆件;3 —级减震组件;4 二级减震组件;5 第一套管; 6 第一橡胶块;7 第二套管;8 第三套管;9 第二橡胶块;10 限位衬套;11 第二凹槽; 12 减震橡胶;13 第二凸出部;14 空间;15 第一突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近手端、远手端”是相对于操纵杆的操作者来定义的,既靠近操作者的一端为近手端,而远离操作者的一端为远手端。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变速器操纵杆,该变速器操纵杆包括近手端杆件1和远手端杆件2,所述远手端杆件2沿所述近手端杆件1的轴向方向插入所述近手端杆件1中,所述近手端杆件1与所述远手端杆件2之间设置有减震装置,其中,所述减震装置包括从所述远手端杆件2的远手端向所述远手端杆件2的近手端依次排列的一级减震组件3和二级减震组件4。由于所述减震装置包括从所述远手端杆件2的远手端向所述远手端杆件2的近手端依次排列的一级减震组件3和二级减震组件4,所以可以通过两级减震来实现良好的减震效果,对底盘震动起到良好的吸收作用,同时可以缓解换挡冲击,从而改善了换挡手感, 并且有效地吸收了经由操纵杆传来的噪音。—级减震组件3和二级减震组件4可以设置在适当的位置。为了更好地吸收震动和冲击,优选地,所述一级减震组件3设置在所述远手端杆件2的远手端。[002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一级减震组件3包括第一套管5和固定在所述第一套管5的外周表面上的第一橡胶块6,所述第一套管5套装在所述远手端杆件2上。这样,可以方便地在近手端杆件1与远手端杆件2之间设置一级减震组件3。第一橡胶块6可以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固定在第一套管5的外周表面上,例如硫化连接的方式。 第一套管5通常采用压配合的方式套装在远手端杆件2上。为了方便第一橡胶块6的硫化连接,第一套管5的外周表面通常比较粗糙。为了提高减震效果,同时方便拆装,优选地,所述第一橡胶块6与所述近手端杆件 1过盈配合。当然,作为选择,第一橡胶块6也可以与近手端杆件1固定连接。为了方便形成过盈配合,优选地,所述第一橡胶块6与所述近手端杆件1之间设置有第二套管7,所述第一橡胶块6与所述第二套管7固定连接。第一橡胶块6可以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与第二套管7固定连接,例如硫化连接的方式。如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橡胶块6的远手端形成有沿该第一橡胶块6的轴向方向延伸的空间14,所述一级减震组件3还包括限位衬套10,该限位衬套10插入所述空间14中,且该限位衬套10的内周表面与所述第一橡胶块6固定连接,该限位衬套10的外周表面与所述第一橡胶块6之间存在间隙。这样,当操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变速器操纵杆时,可以允许近手端杆件1在圆周方向有一定的扭角, 从而降低了操纵杆的刚度,提高了换挡手感。此外,限位衬套10还可以对第一橡胶块6起到限位的作用,防止第一橡胶块6由于震动而移出近手端杆件1。限位衬套10的内周表面可以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与第一橡胶块6固定连接,例如硫化连接的方式。为了方便限位衬套10与第一橡胶块6硫化连接,优选地,所述限位衬套 10的内周表面上形成有沿所述限位衬套10的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一凹槽(未显示),所述第一橡胶块6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凹槽相互配合的第一突出部15。为了防止近手端杆件1过度扭转,优选地,所述限位衬套10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有沿所述限位衬套10的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二凹槽11,所述第一橡胶块6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凹槽11相匹配且伸入所述第二凹槽11中的第二突出部13。这样,当近手端杆件1扭转时,可以通过第二凹槽11的侧壁来止挡第二突出部13,从而对第一橡胶块6以及近手端杆件1起到限位的作用。第二凹槽11的侧壁与第二突出部13的侧壁之间的间隙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为了均勻受力,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11为多个,该多个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11沿所述限位衬套10的周向均勻分布。限位衬套10可以适当选择,例如限位衬套10可以为橡胶衬套。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二级减震组件4包括第三套管8和固定在所述第三套管8的外周表面上的第二橡胶块9,所述第三套管8套装在所述远手端杆件2上。这样,可以方便地在近手端杆件1与远手端杆件2之间设置二级减震组件4。第二橡胶块9可以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固定在第三套管8的外周表面上,例如硫化连接的方式。 第三套管8通常采用压配合的方式套装在远手端杆件2上。为了方便第二橡胶块9的硫化连接,第三套管8的外周表面通常比较粗糙。为了方便地安装二级减震组件4并且进一步降低操纵杆的刚度,优选地,所述第二橡胶块9与所述近手端杆件1间隙配合。这样,一级减震组件3主要起减震作用,而二级减震组件4主要起缓冲作用,既可以起到良好的减震作用,又能提高换挡手感。并且,两级减震橡胶块的结构能有效地吸收从变速器经远手端操纵杆传来的噪音。此外,通过限位衬套10的设置可以允许近手端杆件1在圆周方向有一定的扭角,从而降低了操纵杆的刚度, 提高了换挡手感。所述近手端杆件1和远手端杆件2的结构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在此不再赘述。由于所述减震装置包括从所述远手端杆件2的远手端向所述远手端杆件2的近手端依次排列的一级减震组件3和二级减震组件4,所以可以通过两级减震来实现良好的减震效果,对底盘震动和噪音起到良好的吸收作用,同时可以缓解换挡冲击,从而改善了换挡手感。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权利要求1.一种变速器操纵杆,该变速器操纵杆包括近手端杆件(1)和远手端杆件0),所述远手端杆件( 沿所述近手端杆件(1)的轴向方向插入所述近手端杆件(1)中,所述近手端杆件(1)与所述远手端杆件( 之间设置有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装置包括从所述远手端杆件O)的远手端向所述远手端杆件O)的近手端依次排列的一级减震组件(3) 和二级减震组件(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操纵杆,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减震组件C3)设置在所述远手端杆件O)的远手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操纵杆,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减震组件C3)包括第一套管( 和固定在所述第一套管( 的外周表面上的第一橡胶块(6),所述第一套管(5) 套装在所述远手端杆件( 上,所述第一橡胶块(6)与所述近手端杆件(1)过盈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速器操纵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橡胶块(6)与所述近手端杆件(1)之间设置有第二套管(7),所述第一橡胶块(6)与所述第二套管(7)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速器操纵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橡胶块(6)的远手端形成有沿该第一橡胶块(6)的轴向方向延伸的空间(14),所述一级减震组件C3)还包括限位衬套(10),该限位衬套(10)插入所述空间(14)中,且该限位衬套(10)的内周表面与所述第一橡胶块(6)固定连接,该限位衬套(10)的外周表面与所述第一橡胶块(6)之间存在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速器操纵杆,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衬套(10)的内周表面上形成有沿所述限位衬套(10)的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橡胶块(6)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凹槽相互配合的第一突出部(1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速器操纵杆,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衬套(10)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有沿所述限位衬套(10)的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二凹槽(11),所述第一橡胶块(6)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凹槽(11)相匹配且伸入所述第二凹槽(11)中的第二突出部(1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速器操纵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11) 为多个,该多个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11)沿所述限位衬套(10)的周向均勻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操纵杆,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减震组件(4)包括第三套管(8)和固定在所述第三套管(8)的外周表面上的第二橡胶块(9),所述第三套管(8) 套装在所述远手端杆件( 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变速器操纵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橡胶块(9)与所述近手端杆件(1)间隙配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变速器操纵杆,该变速器操纵杆包括近手端杆件(1)和远手端杆件(2),所述远手端杆件(2)沿所述近手端杆件(1)的轴向方向插入所述近手端杆件(1)中,所述近手端杆件(1)与所述远手端杆件(2)之间设置有减震装置,其中,所述减震装置包括从所述远手端杆件(2)的远手端向所述远手端杆件(2)的近手端依次排列的一级减震组件(3)和二级减震组件(4)。由于所述减震装置包括从所述远手端杆件的远手端向所述远手端杆件的近手端依次排列的一级减震组件和二级减震组件,所以可以通过两级减震来实现良好的减震效果,对底盘震动和噪音起到良好的吸收作用,同时可以缓解换挡冲击,从而改善了换挡手感。
文档编号F16F15/08GK202176708SQ20112028570
公开日2012年3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8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8日
发明者李国红, 王艳辉, 程方涛 申请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