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控制阀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21249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安全控制阀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安全控制阀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阀为插装式溢流阀,所述电磁阀为板式电磁阀,所述组合阀体主要由多个阀体采用螺杆并列连接而成,所述第一板式电磁阀和插装式溢流阀共用一个回油流道,所述板式电磁阀内设置圆环腔,所述组合阀体的大油量过油流道采用截面成腰形的流道结构。本实用新型改用螺纹插装式溢流阀和板式电磁阀,以及通过共用一个回油流道,使得阀组阀组外型尺寸大大减小,减轻了阀组重量,另外,板式电磁阀的圆环结构和过油流道的腰型槽结构,保证了油液的流畅回油。
【专利说明】安全控制阀组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控制阀,具体指一种安全控制阀组。

【背景技术】
[0002]控制阀组是将电磁阀、溢流阀和单向阀等不同结构的阀门集成一体,以满足液压系统的控制需要。如在起重机、压桩机等工程车辆的液压系统中,都有使用该类安全控制阀组,控制系统油液流向,提高系统安全性能。
[0003]但现有的控制阀组大多共用一个回油流道,而共用一个回油流道,由于管道中的压力差,即背压过大,常会出现回油不畅的现象。为了解决此问题,人们就设计多个回油流道,即一个动作设置一个回油流道,以使回油顺畅,但这样设计使得流道布置复杂化,并且带来了阀组体积增大、阀组整体重量提高的缺陷。
[0004]同时现有的控制阀组也因仅设置一条进油流道,一旦发生堵塞,则直接影响阀组的正常工作。该控制阀组的滤油器结构安装于阀体外部,占用安装空间,显得笨重。另外,该控制阀组中的溢流阀,其先导油口常会出现卸荷滞后和背压过大而引起误动作等问题。此夕卜,现有的安全控制阀组中一般采用插装式电磁阀,然而,该插装式电磁阀安装时需要三级或四级同轴,受加工工艺的影响,很难满足三级、四级同轴,因此常会在安装过程中出现卡阀现象。同时,现有控制阀组是一个动作一个回油流道的设置形式,造成流道布置就麻烦,造成阀组体积过大。因此,对于现有的控制阀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阀组体积小、重量轻且又是能使回油畅通,回油背压小于5bar的安全控制阀组。
[0006]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安全控制阀组,包括组合阀体以及与该组合阀体相连的溢流阀、单向阀、电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阀为插装式溢流阀,所述单向阀为插装式单向阀,所述电磁阀为板式电磁阀,所述组合阀体由多个阀体采用螺杆并列连接而成,所述板式电磁阀包括安装在对应阀体上的第一板式电磁阀,该第一板式电磁阀与所述插装式溢流阀并联设置在进油口与回油口之间,所述板式电磁阀和插装式溢流阀共用一个回油流道,各所述板式电磁阀内工作腔为直径大于阀杆直径的圆环腔,所述组合阀体内竖直或水平方向的空间不够打通径为8mm直孔的地方采用截面成腰形的流道结构。
[0007]优选地,所述安全控制阀组的公称通径为6mm,所述板式电磁阀的公称通径为6mm,阀体上的流道孔直径均大于8mm。现有安全控制阀组的公称通径为通径为5mm,阀体上流道孔直径不大于6mm,选用DN5通径的电磁换向阀,在30L/min流量下,压力损失接近6bar,在温度等各种外界因素下压力损失产生偏差有大于6bar的危险;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控制阀组的公称通径为6mm,选用DN6通径的板式电磁阀,阀体上的流道孔直径均大于8mm,在30L/min流量下,残余压力4?5bar,远离6bar极限压力,具有通油能力强,压力损失小的特点,保证系统动作可靠性,可以有效避免卷扬机构三圈保护不能实现的弊端。
[0008]具体地,所述组合阀体内需要大流量油液经过的流道有:板式电磁阀的回油流道、通往副卷扬降油口流道、通往副卷扬起油口流道、通往主卷扬降油口流道、通往主卷扬升油口流道和控制马达口流道。
[0009]其中,所述截面成腰形的流道的过流面积等于直径为8mm的圆孔的流道面积,此时腰形流道的宽度仅为5mm,因而整体体积更小。
[0010]作为改进,所述的进油口有多个,相对应地设有多个与各进油口相连通的并联的进油流道,即便其中一条进油流道发生堵塞也不会影响安全阀组的正常工作。
[0011]优选地,所述进油流道的数量的为三条,兼顾阀体结构大小与阀组的可靠工作。
[0012]再改进,在每条所述进油流道内螺纹插装有过滤器,有效保持油液的清洁度,提升元件的使用寿命。
[0013]再改进,在其中一条进油流道上设有测压接头,便于对该阀组进行压力监测。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采用板式电磁阀取代原有的插装式电磁阀,具有压力损失小和污染小等优点,同时,将原有溢流阀和单向阀分别改用螺纹插装式溢流阀和插装式单向阀,使得阀组外型尺寸大大减小,同时减轻了阀组重量?’另夕卜,在本实用新型中板式电磁阀和插装式溢流阀共用一个回油流道,起到有效减小阀组的体积和降低阀组的整体重量的目的,同时,为避免共用一个回油口,而造成管道的背压过大,使得回油不畅,在板式电磁阀中设置圆环结构,以提高过流面积,此外,在竖直或水平方向的空间不够打通径为8mm直孔的地方,采用截面成腰形的流道结构,在保证阀体壁厚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增加过油面积,确保了阀组的回油流畅。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安全控制阀组的主视图;
[0016]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安全控制阀组的左视图;
[0017]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安全控制阀组的俯视图;
[0018]图4是图2中B-B处的局部剖视图;
[0019]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需要大流量油液经过的流道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6是图5中A-A处的局部剖视图;
[0021]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板式电磁阀圆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安全控制阀组的液压连接图;
[0023]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插装式单向阀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5]如图1至9所示,本实施中的安全控制阀组,用于起重机上车多路阀,包括组合阀体I以及与该组合阀体I相连的溢流阀、蓄能器4、单向阀和电磁阀等,其中,溢流阀为插装式溢流阀2,单向阀为插装式单向阀9,电磁阀为板式电磁阀3,另外,组合阀体I上开有电磁阀的回油流道、通往副卷扬降油口流道B3、通往副卷扬起油口流道B6、通往主卷扬降油口流道B7、通往主卷扬升油口流道B9和控制马达口流道B8,同时还设有变幅落流道Al、BI,伸臂流道B2、用于控制马达X 口的流道B4、缩臂油道B5、控制口 C,测压口 MP、副卷扬降及缩臂流道A2和副卷扬降及缩臂流道A3。其中,所述溢流阀为插装式溢流阀,所述单向阀为插装式单向阀,所述电磁阀为板式电磁阀。
[0026]其中,组合阀体I由多个阀体11采用螺杆并列连接而成,板式电磁阀3包括安装在对应阀体上的第一板式电磁阀Y1,及第二板式电磁阀Y2、第三板式电磁阀Y3、第四板式电磁阀Y4和第五板式电磁阀Y5,其中该第一板式电磁阀Yl与插装式溢流阀2并联设置在进油口 P与回油口 T之间,板式电磁阀3和插装式溢流阀2共用一个回油流道,板式电磁阀3内工作腔为直径大于阀杆直径的圆环腔31,组合阀体I内需要大流量油液经过的流道采用截面成腰形的流道8结构。
[0027]其中,圆环腔31的作用,如图7所示,当进油口 P与A腔相通,回油口 T与B腔相通时,有圆环腔31结构的过流面积较大,没有圆环腔31结构时,阀杆外圆遮挡过油孔,影响过流效率。
[0028]截面成腰形的流道8的作用,如图5、6所示,为使流道b与孔a较大面积接通,且流道b避开小孔C,将阀体内的原常规圆孔改为截面成腰形的流道8的结构,在保证阀体壁厚的情况下,可以最大限度增加过油面积。
[0029]优选地,安全控制阀组的公称通径为6mm,板式电磁阀3的公称通径为6mm,阀体上的流道孔直径均大于8_。现有安全控制阀组的公称通径为通径为5_,阀体上流道孔直径不大于6mm,选用DN5通径的电磁换向阀,在30L/min流量下,压力损失接近6bar ;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控制阀组的公称通径为6mm,选用DN6通径的板式电磁阀3,阀体上的流道孔直径均大于8mm,在30L/min流量下,残余压力4?5bar,远离6bar极限压力,具有通油能力强,压力损失小的特点,保证系统动作可靠性,可以有效避免卷扬机构三圈保护不能实现的弊端。因为先导阀输出压力与上车多路阀的控制压力应相匹配,其压力一般为:6?19bar、6?22bar和6?26bar,所以6bar为极限压力,残余压力必须小于6bar。
[0030]如图8所示,该安全控制阀组分别与先导阀和上车多路阀连接,当主卷扬升时,第三板式电磁阀Y3得电,先导阀中Al 口油液通过该组合控制阀组,在组合控制阀的主卷扬起口流出,接到上车多路阀的bl液控口,使得上车多路阀换向工作;在卷扬需做三圈保护时,通过第三板式电磁阀Y3失电,先导阀中Al 口端的油回油,主卷扬起口端的残余压力应小于6bar,上车多路阀才能有效回中位,达到保护作用。
[0031]另外,本实施例中,在竖直或水平方向的空间不够打通径为8mm直孔的地方(即组合阀体内需要大流量油液经过的流道),采用截面成腰形的流道结构具体有:板式电磁阀3的回油流道、通往副卷扬降油口流道B3、通往副卷扬起油口流道B6、通往主卷扬降油口流道B7、通往主卷扬升油口流道B9和控制马达口油口流道B9,请参图8粗线所示的部分。
[0032]另外,具有腰型槽8的流道的过流面积等于直径为8mm的圆孔的通径的流道面积。
[0033]此外,安全控制阀组的进油口 P有多个,相对应地设有多个与各进油口相连通的并联的进油流道,即便其中一条流道发生堵塞也不会影响安全阀组的正常工作。
[0034]为了兼顾阀体结构大小与阀组的可靠工作,进油流道的数量的为三条,分别为第一进油流道71、第二进油流道72和第三进油流道73,请参见图4。
[0035]为了有效保持油液的清洁度,提升元件的使用寿命,在每条进油流道内螺纹插装有过滤器6。
[0036]为了便于对该阀组进行压力监测,在其中一条进油流道上设有测压接头5。
[0037]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的安全控制阀组,原有插装式电磁阀安装时需要三级或四级同轴,受加工工艺的影响,很难满足三级、四级同轴,因此常会在安装过程中出现卡阀现象,本实用新型采用板式电磁阀3,具有压力损失小和污染小等优点,将原有溢流阀和单向阀分别改用螺纹插装式溢流阀2和插装式单向阀9,使得阀组外型尺寸大大减小,同时减轻了阀组重量;针对现有控制阀组是一个动作一个回油流道的设置形式,造成流道布置就麻烦,造成阀组体积过大,在本实用新型中板式电磁阀3和插装式溢流阀2共用一个回油流道,起到有效减小阀组的体积和降低阀组的整体重量的目的,同时,为避免共用一个回油口,而造成管道的背压过大,使得回油不畅,在板式电磁阀3中设置圆环结构,以提高过流面积,另外,在竖直或水平方向的空间不够打通径为8mm直孔的地方,采用截面成腰形的流道结构,在保证阀体壁厚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增加过油面积,确保了阀组的回油流畅。
【权利要求】
1.安全控制阀组,包括组合阀体以及与该组合阀体相连的溢流阀、单向阀、电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阀为插装式溢流阀,所述单向阀为插装式单向阀,所述电磁阀为板式电磁阀,所述组合阀体由多个阀体采用螺杆并列连接而成,所述板式电磁阀包括安装在对应阀体上的第一板式电磁阀,该第一板式电磁阀与所述插装式溢流阀并联设置在进油口与回油口之间,所述板式电磁阀和插装式溢流阀共用一个回油流道,各所述板式电磁阀内工作腔为直径大于阀杆直径的圆环腔,所述组合阀体内竖直或水平方向的空间不够打通径为8皿直孔的地方采用截面成腰形的流道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控制阀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控制阀组的公称通径为6皿,所述板式电磁阀的公称通径为6皿,阀体上的流道孔直径均大于8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控制阀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阀体内需要大流量油液经过的流道有:所述板式电磁阀的回油流道、通往副卷扬降油口流道、通往副卷扬起油口流道、通往主卷扬降油口流道、通往主卷扬升油口流道和控制马达口流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控制阀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截面成腰形的流道的过流面积等于直径为8皿的圆孔的流道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控制阀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油口有多个,相对应地设有多个与各进油口相连通的并联的进油流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全控制阀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流道的数量的为三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安全控制阀组,其特征在于:在每条所述进油流道内螺纹插装有过滤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安全控制阀组,其特征在于:在其中一条进油流道上设有测压接头。
【文档编号】F16K11/22GK204127396SQ201420516744
【公开日】2015年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1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1日
【发明者】竺浩君 申请人:宁波市博尔法液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