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有后调节装置的鼓式制动器的可机电式操纵的扩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95151发布日期:2019-01-04 23:46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设有后调节装置的鼓式制动器的可机电式操纵的扩张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设有后调节装置的鼓式制动器的可机电式操纵的扩张装置。



背景技术:

液压式扩张装置是已知的,所述扩张装置具有车轮制动缸,该车轮制动缸通过液压管线与制动压力产生器、例如踏板操纵的制动主缸连接。

尤其对于电动车来说已经建议了机电式的扩张装置,例如由电动机驱动的凸轮,该凸轮位于车轮制动缸的一位置处。

为了操作盘式制动器,也已经设置了滚动斜坡,其中在两个体部之间设置了位于斜坡状的滚道上的球体。通过其中一个体部的旋转,所述球体在所述斜坡上行进且在此过程中迫使两个体部压离彼此,这引起了对制动器的操作。

对用于鼓式制动器的扩张装置来说尤其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其配设了后调节装置,该后调节装置用于逐步地再调节鼓式制动器的制动鼓和制动蹄之间的气隙。

上述类型的扩张装置可使用的冲程不足以实现用于鼓式制动器后调节的足够大的调节范围,从而这种扩张装置迄今仍未应用于鼓式制动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设有后调节装置的鼓式制动器的扩张装置。

为了解决该问题,本实用新型建议了,扩张装置具有可围绕旋转轴线旋转的且具有垂直于旋转轴线延伸的端面的旋转体以及被固定成不可围绕所述旋转轴线旋转的且具有与该端面对置的压力面的传输体,其中在端面和压力面之间在与所述旋转轴线共轴地延伸的圆上布置了至少三个球体,所述球体在端面和压力面上的滚道上行进,其中至少在一个面上的滚道分别构造为斜坡;以及旋转体由两个可沿轴向相对移动的分体组成,所述分体由位置可变的间隔体保持间距。

当制动衬片被磨损了一定量时,鼓式制动器的后调节装置使得制动蹄不是重新返回到其起初始制动位置,而是仅回到使得在制动蹄和制动鼓之间再次产生结构上设置的初始气隙的程度。因此,传输体同样不必完全倒回,因此其保持抵靠在制动蹄的上端处。本实用新型实现了,间隔体使传输体保持抵靠在制动蹄的上端处,其中球体再次处于滚道上其初始位置中,从而对于新的制动操作,再次存在扩张装置的完整的制动行程供使用。

为了有助于这一点,分体由布置于两者间的扩张弹簧沿距离增大的方向加载。因此,扩张弹簧使得扩张装置始终抵靠在制动蹄的上端处。间隔体阻止了分体倒退到最初达到的距离后方。

对应于鼓式制动器的后调节,间隔体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为此提出,间隔体具有螺纹,该螺纹接合到第一分体的配对螺纹中,其中螺纹连接部是自锁的锁止驱动部,以及间隔体抵靠在第二分体的与第一分体对置的支承面上。

这允许了间隔体在后调节之后与制动蹄的重新设定的初始位置匹配。即当两个分体由于后调节而彼此间隔开时,间隔体在第一分体上的配对螺纹上旋转且因此再次抵靠在第一分体上。由此限定了两个分体之间的新的最小距离。

为了出现所述的旋转,提出了:间隔体具有抵靠在第二分体的与支承面对置的摩擦面上的后调节螺母,以及在后调节螺母和间隔体之间螺纹连接部构造为非自锁的运行驱动部。

当两个分体被扩张弹簧压离彼此时,后调节螺母首先抵靠在摩擦面上,从而在间隔体和第一分体之间的螺纹连接部起到主轴的作用,并确保了间隔体在配对螺纹上旋转且部分地补偿了间隔体和支承面之间产生的间隙。

在随后的制动中,重复该过程,直至该间隙被完全闭合且间隔体相对于第一分体移位至使得气隙的后调节完全被补偿。

在此,间隔体由具有内螺纹的套筒组成,该内螺纹在形成配对螺纹的外螺纹上旋紧到第一分体上的栓上。

此外,本实用新型提出,套筒具有沿轴向延伸的柄,该柄具有用于后调节螺母的外螺纹,其中柄穿过第二分体的分隔壁并且后调节螺母抵靠在分隔壁的远离第一分体指向的后壁上。

为了增大后调节螺母和第二支承面之间的摩擦力,在此提出,后壁具有用于后调节螺母的锥形凹部。因此,该后调节螺母以其边缘抵靠在凹部的锥形面上。

为了使后调节螺母再次抵靠在摩擦面上,在后调节螺母和第二分体之间布置了调节弹簧。

在后调节之后的首次制动操作中,尤其是两个分体首先被压紧,直至间隔体再次抵靠在支承面上。在该过程中后调节螺母从摩擦面松脱。通过调节弹簧使螺母在其螺纹上旋转直至其再次抵靠到第二止挡面上,在该过程中产生的间隙被再次闭合。

调节弹簧优选构造为圆柱弹簧,该圆柱弹簧布置成与柄共轴并通过支承环和轴向轴承支承在后调节螺母上。因为运行驱动部不是自锁的,所以通过调节弹簧施加的轴向力引起了后调节螺母的旋转。

调节弹簧的备选实施方案在于,其布置成与柄共轴且在其端部通过销与第二分体和后调节螺母连接。调节弹簧的扭转作用直接地施加转矩至后调节螺母上。

为了实现旋转体在扩张装置的壳体中的容易且平顺的旋转,本实用新型还提出,旋转体以可围绕其轴线旋转的方式借助于一个或多个滚针轴承被支承在扩张装置的壳体中。

附图说明

下面将根据实施例具体描述本实用新型。为此,在附图中:

图1以俯视图示出了具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扩张装置的鼓式制动器;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扩张装置的剖视图,其中因为制动蹄的衬片仍是新的,扩张装置的两个分体之间的最小距离由间隔套筒设定;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扩张装置的剖视图,其中示出了间隔套筒在后调节过程期间占据的中间位置;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扩张装置的剖视图,其中在制动衬片很大程度上磨损时间隔套筒相对于扩张装置的分体的位置以及扩张装置的两个分体之间的最大距离被调节;

图5示出扩张装置的后调节螺母的备选的弹簧加载;以及

图6示出了可旋转的套筒在扩张装置中的备选的支承。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参考图1。其示出了具有两个制动蹄2、3的鼓式制动器1,所述制动蹄在其下端部处被可枢转地支承且在其分别形成了压力面7、8的上端部之间布置了扩张装置4。

当其被操纵时,两个制动蹄2、3被彼此压离,从而其以被加载压力的方式抵靠在车轮的此处未示出的制动鼓上。在该过程中产生的摩擦力引起了车轮的旋转减速且进而对车辆制动。

制动蹄2、3的衬片在此被逐渐磨损,从而制动蹄和制动鼓之间的气隙将逐渐扩大。因此,设置了后调节装置6,后调节装置布置在扩张装置4下方且如此设置,即当在多次制动操作后气隙超过特定值时,后调节装置仅允许制动蹄2、3复位至再次出现初始气隙。这种后调节装置6是已知的且因此不需要再详细描述。

然而后调节带来的后果是,制动蹄本身不达到其原始位置,从而根据现有技术完全复位的扩张装置不再直接抵靠在制动蹄的压力面7、8上。

在扩张装置4的设计中必须考虑到这一点。为此在图2中示出了扩张装置的第一实施方案。在套筒状的壳体10中围绕旋转轴线可旋转地支承地布置了旋转体11,该旋转体由第一分体12和第二分体13组成。在旋转体11的外侧上存在两个端面14、15,传输体16、17分别与所述端面对置。所述传输体在两侧以突起部伸出壳体10,所述突起部抵靠在制动蹄2、3的上端部的压力面7、8上。

在旋转体11和两个传输体16、17之间分别存在三个球体18,所述球体由保持架19保持在与旋转体的旋转轴线共轴的圆上。

在分体12、13的端面14、15上以及在传输体16、17的分别对置的端面上都存在斜坡状的滚道,当旋转体围绕其旋转轴线旋转时,所述滚道产生迫使传输体16、17从旋转体离开的效果。当是这种情况时,传输体16、17使制动蹄的上端部压离彼此。

分体12、13分别具有套筒状的部段20、21,两者中的一个插入另一个中,其中两个部段20、21通过榫槽连接、花键连接等以不可扭转但可轴向移动的方式相对彼此保持。

套筒状内部段21包围出一内部空间22。在该空间中存在扩张弹簧23,扩张弹簧使两个分体12、13压离彼此并进而使传输体16、17保持抵靠在此处未示出的制动蹄2、3的上端部处的压力面上。

空间22中还存在形式为套筒的间隔体24。间隔体24具有内螺纹25,该内螺纹与在第一分体的内侧面上伸出的栓27上的外螺纹26旋紧,形成主轴驱动。因为内螺纹25和外螺纹26具有小的螺距,所以其是自锁的主轴驱动,在下文中该主轴驱动将称为锁止驱动部28。间隔体24的旋转导致了,该间隔体根据旋转方向而在栓27上向前旋进或向后旋开。另一方面,由于锁止驱动部28的自锁,在制动操作期间轴向压力负荷施加到锁止驱动部上时,不发生间隔体24在栓27上的旋转。

第二分体13具有带有中心通道的分隔壁29。间隔体24以其凸肩抵靠在分隔壁29的形成了支承面30的前侧面上,所述支承面指向第一分体12。间隔体24的柄32穿过通道31。在分隔壁29的后侧面上,柄32具有外螺纹33,后调节螺母34旋紧在该外螺纹上。

后壁具有锥形的凹部35,在所述凹部中存在后调节螺母34,其边缘抵靠在凹部35的锥形的面上。

与处于间隔体24和栓27之间的锁止驱动部28相比,由后调节螺母34和柄32组成的主轴驱动装置具有大的螺距且因此不是自锁的。因此,后调节螺母的轴向负荷导致后调节螺母34和间隔体24相对于彼此的螺旋运动。因此在下文中该主轴驱动装置将称为运行驱动部36。

此外,调节弹簧37接合在后调节螺母34上,所述调节弹簧构造为圆柱弹簧且布置成与柄32共轴。

下面根据图2、3和4描述后调节装置的工作方式。

在此,必须注意到,后调节螺母34和间隔体24一起形成了运行驱动部36,从而在该运行驱动部的轴向负荷下,后调节螺母34在柄32上旋转或者柄32在后调节螺母34中旋转,从而柄32和后调节螺母34的相对轴向位置改变。

与此相对地,栓27和间隔体24之间的螺纹形成了锁止驱动部28。

两个分体12、13保持确定的间距,该间距由此确定,即间隔体24抵靠在支承面30上且由于锁止驱动部28的自锁而在例如在制动操作中出现的轴向负荷下不在栓27上运动。

在制动衬片的磨损超过一定量时,此处未示出的后调节装置确保了制动蹄不后退至其原始位置,而是仅后退至使得制动衬片和制动鼓之间的结构上设置的气隙被重新设立的程度。然而这也导致了这样的后果,即在传输体16、17和制动蹄之间最初保留了一间隙,然而该间隙通过扩张弹簧23使两个分体12、13压离彼此而被补偿。

在此,在间隔体24上施加轴向拉力负荷,这导致了该间隔体在后调节螺母34上旋转,因为后调节螺母抵靠在凹部35的锥形面上且在那里出现的摩擦力阻止了后调节螺母34的旋转。因此,间隔体24必然在栓27上旋转且其轴向位置相对于栓27改变。这导致了间隔体移离支承面30且产生间隙s,该间隙略微小于传输体16、17和制动蹄的上端部之间的两个待弥补的距离之和。

无论如何,传输体16、17由于扩张弹簧23的力而再次抵靠制动蹄。

当再次操作制动器时,在图3中示出的中间位置导致了,两个分体12、13最初反作用于扩张弹簧23的力而被再次压紧,由此后调节螺母34从凹部35脱离且借助于调节弹簧37而得到转矩,该转矩使得后调节螺母34再次旋转入凹部35中。间隔体24在栓27上的位置在该过程中由于锁止驱动部28的自锁而不改变。

在制动结束后,扩张弹簧23将使两个分体12、13再次压离彼此,其中如上所述,间隔体24再次在栓27上旋转,其中间隔体24和支承面30之间的间隙s再次略微变小,直至该间隙在若干次制动之后完全被闭合且气隙的后调节已通过间隔体24在柄32上的相应旋转而被完全补偿。

因此,若干次的连续制动是必要的,直至间隔体24如图4中所示再次抵靠在支承面30上且再次设定了初始位置,不过间隔体24的位置相对于栓27或分体12、13已经改变且因此已经设定了两个分体12、13之间的考虑了制动蹄的后调节的新的间距。

为此需要多少次连续制动取决于运行驱动部和锁止驱动部螺距比以及气隙的外部后调节的步幅。

调节弹簧37可以在两个实施方案中使用。在图2-4中示出了第一实施方案。调节弹簧37构造为圆柱弹簧,其一方面支承在第二分体13的底部上且另一方面经由环38和支承环39支承在后调节螺母34上。调节弹簧37的轴向力引起了后调节螺母在柄32上的旋转——只要后调节螺母不抵靠在凹部中。

在图5中示出了调节弹簧37的备选的实施方案。在此,调节弹簧37构造为螺旋扭力弹簧,然而该螺旋扭力弹簧在其两个端部处分别接至销40,该销在一端与第二分体13连接且在另一端与后调节螺母34连接。调节弹簧如此扭转,使得其可以施加转矩到后调节螺母34上,这同样引起了当后调节螺母不抵靠在凹部中时后调节螺母34在柄32上的旋转。

对所有上述实施方案来说适用的是,在更新制动衬片时,从外部、例如经由传输体16中的孔,通过工具使间隔体24返回至其图2中示出的初始位置中。

图6示出了根据图2至4的扩张装置4的备选或改进的实施方案。

图6示出处于一位置中的扩张装置,在该位置中设定扩张装置的两个分体之间的最大距离。这对应于图4中的图示。

在目前为止示出的实施方案中,在扩张装置4的壳体10中设置了第一分体12的滑动轴承。

在改进的实施方案中,滑动轴承被滚动轴承替代。

在第一分体12的套筒状的部段20上环绕地布置了两个横截面为U形的滚道41,其滚面与壳体10的侧表面等距地对置。在滚面和壳体的侧表面之间的间隙中存在多个辊子42,所述辊子一方面在滚面上滚动且另一方面在侧表面上滚动。

因此,第一分体12借助于两个滚针轴承43在壳体10中可旋转地支承,由此实现了更无压的调节。

附图标记列表

1鼓式制动器 21套筒状.部段

2制动蹄 22空间

3制动蹄 23扩张弹簧

4扩张装置 24间隔体

5支承板 25内螺纹

6后调节装置 26外螺纹

7压力面 27栓

8压力面 28锁止驱动部

29分隔壁

10壳体 30支承面

11旋转体 31通道

12第一分体 32柄

13第二分体 33外螺纹

14端面 34后调节螺母

15端面 35凹部

16传输体 36运行驱动部

17传输体 37调节弹簧

18球体 38环

19保持架 39轴向轴承

20套筒状.部段 40销

41滚道

42辊子

43滚针轴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