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皮带张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60737阅读:1292来源:国知局
一种皮带张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设备传动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皮带张紧装置。



背景技术:

皮带传动是利用张紧在带轮上的柔性带进行运动或动力传递的一种机械传动。皮带传动具有结构简单、传动平稳、能缓冲吸振、可以在大的轴间距和多轴间传递动力等特点,且其造价低廉、不需润滑、维护容易。根据传动原理的不同,有靠皮带与皮带轮间的摩擦力传动的摩擦型带传动,也有靠皮带与皮带轮上的齿相互啮合传动的同步带传动。

皮带传动工作一段时间后会由于柔性带塑性变形而松弛,使初拉力减小、传动能力下降。为了保证皮带的传动能力,必须重新张紧。目前,普遍采用的张紧方式主要有自重张紧、重锤张紧、定期张紧等,但暴露的结构不紧凑、占用空间大、调整不方便、调整精度差等问题格外突出。定期张紧需要定期进行,增加了职工的劳动强度;而自重张紧、重锤张紧假如张紧不及时,传动能力降低,必然带来设备隐患。这既造成电机对载荷变动的吸收能力降低而故障频发,影响设备整体作业率,又因皮带寿命短,更换次数增加,备件费用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出一种皮带张紧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皮带张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张紧基座和对称设置在张紧基座上的两组电机移动限位机构;所述张紧基座包括台面、底座和设置在台面、底座之间用来连接台面和底座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左右两侧以支撑板轴线为中心分别对称设有一滑槽,所述滑槽位于台面和底座之间;所述台面上设有四个长条通孔;所述每组电机移动限位机构包括一件双孔立板、一件单孔立板和一块张紧滑块,所述张紧滑块位于其中一滑槽内,所述张紧滑块上设有两个螺纹通孔,螺纹通孔用来连接电机地脚螺栓,所述张紧滑块两端各铣有一沉槽;所述滑槽一端连接双孔立板,所述滑槽另一端连接单孔立板;所述双孔立板上设有上螺纹孔和下螺纹孔,所述上螺纹孔螺纹连接短调节定位杆,所述下螺纹孔螺纹连接调节张紧杆,所述调节张紧杆一端为旋紧操作端,另一端为作用端,所述作用端位于沉槽内;所述单孔立板上设有内螺纹孔,所述内螺纹孔螺纹连接长调节定位杆。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板为“王”字型。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每个滑槽由两个相对放置的“L”型滑轨组成。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长条通孔为椭圆形通孔。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座底上设有四个圆形地脚孔,地脚孔通过螺栓与地面进行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沉槽为“T”型。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双孔立板和单孔立板均与“L”型滑轨端面固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短调节定位杆、调节张紧杆和长调节定位杆上均设有紧定螺母。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短调节定位杆和调节张紧杆上的紧定螺母均位于双孔立板外侧,所述长调节定位杆上的紧定螺母位于单孔立板外侧。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突出的有益效果:

1、两个短调节定位杆用来对电机底座一侧进行限位,两个长调节定位杆用来对电机底座另一侧进行限位。通过调节张紧杆的旋入与旋出,可以灵活控制电机的位移,实现皮带张紧。

2、通过本装置进行皮带张紧调节,调整精度高,张紧程度精确,减少了张紧次数,无需定期进行张紧操作,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3、皮带调整后在调节张紧杆、长调节定位杆、短调节定位杆以及紧定螺母的共同作用下,皮带在相同的运行时间内出现需要张紧的次数减少3-4倍,这样在相等的作业时间内,张紧次数减少,大大降低了由于张紧操作不及时带来的设备隐患,同时提高了皮带使用寿命,减少了更换次数,备件费用降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张紧基座;2-双孔立板;3-单孔立板;4-长调节定位杆;5-短调节定位杆;6-紧定螺母;7-L型滑轨;8-张紧滑块;9-调节张紧杆;10-长条通孔;11-圆形地脚孔;12-螺纹通孔;13-支撑板;14-沉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2、3所示,本发明包括张紧基座1和对称设置在张紧基座1上的两组电机移动限位机构。

所述张紧基座1包括台面、底座和设置在台面、底座之间用来连接台面和底座的支撑板13,优化方案中,所述支撑板13为“王”字型。所述支撑板13左右两侧以支撑板13轴线为中心分别对称设有一滑槽,所述滑槽位于台面和底座之间。所述每个滑槽由两个相对放置的“L”型滑轨7组成,两个“L”型滑轨7相对放置可以使两个“L”型滑轨7之间形成“U”形滑动空间。

所述台面上设有四个长条通孔10,优化方案中,所述长条通孔10为椭圆形通孔。长条通孔10的作用是方便电机地脚螺栓穿入,同时通孔为“长条形”增加了孔眼长度,使电机地脚螺栓进行移动的活动区间增加。所述座底上设有四个圆形地脚孔11,地脚孔通过螺栓与地面进行连接。

所述每组电机移动限位机构包括一件双孔立板2、一件单孔立板3和一块张紧滑块8,所述张紧滑块8位于其中一滑槽内,张紧滑块8与滑槽相适应,张紧滑块8可以在滑槽内滑动。所述张紧滑块8上设有两个螺纹通孔12,螺纹通孔12用来连接电机地脚螺栓,所述张紧滑块8两端各铣有一沉槽14,所述沉槽14为“T”型。所述滑槽一端连接双孔立板2,所述滑槽另一端连接单孔立板3,所述双孔立板2和单孔立板3均与“L”型滑轨7端面固接。所述双孔立板2上设有上螺纹孔和下螺纹孔,所述上螺纹孔螺纹连接短调节定位杆5,所述下螺纹孔螺纹连接调节张紧杆9,所述调节张紧杆9一端为旋紧操作端,另一端为作用端,所述作用端位于沉槽14内。由于在张紧滑块8两端各铣有一沉槽14,所以可以在两端沉槽14内各连接一调节张紧杆9,从而可以双向使用以提高其使用寿命。所述单孔立板3上设有内螺纹孔,所述内螺纹孔螺纹连接长调节定位杆4。所述短调节定位杆5、调节张紧杆9和长调节定位杆4上均设有紧定螺母6。为了方便叙述,将双孔立板2靠近张紧滑块8的一侧定义为内侧,将双孔立板2远离张紧滑块8的一侧定义为外侧。将单孔立板3靠近张紧滑块8的一侧定义为内侧,将单孔立板3远离张紧滑块8的一侧定义为外侧。所述短调节定位杆5和调节张紧杆9上的紧定螺母6均位于双孔立板2外侧。所述长调节定位杆4上的紧定螺母6位于单孔立板3外侧。

具体操作实施时,将张紧基座1通过座底上设有的地脚孔与地面螺栓连接,使其固定牢固。之后将电机底座安装在台面上,并使电机底座上设有的四个地脚螺栓分别穿过台面上的四个长条通孔10,分别与张紧滑块8上设有的螺纹通孔12连接,拧紧地脚螺栓完成安装过程。当需要对电机皮带进行张紧操作时,首先对电机停电,待皮带轮停止转动后,借助扳手将地脚螺栓拧松,拧松的程度达到在张紧滑块8的带动下电机整体可以实现移动即可。使用米尺测量皮带需要张紧的长度M,借助扳手分别对长调节定位杆4、短调节定位杆5和调节张紧杆9上的紧定螺母6进行外旋,其中长调节定位杆4上的紧定螺母6外旋距离N大于皮带需要张紧长度M,借助扳手将短调节定位杆5向外旋出距离N,通过扳手将调节张紧杆9向外旋出,调节张紧杆9带动张紧滑块8在滑槽内滑动,张紧滑块8同时带动电机整体移动,当调节张紧杆9外旋长度达到M时,继续外旋直至皮带达到需要的张紧程度。此时如果外旋长度需要大于N,需将前面已经外旋的距离N逐一继续外旋距离P。距离N大于皮带需要张紧的长度M以及继续外旋距离P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张紧程度,增加张紧程度一方面为了避免因操作过程中电机产生小距离回位,达不到张紧要求;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张紧程度不够,设备运行一段时间之后会由于皮带塑性变形而再次松弛,这样可以减少张紧次数。当电机皮带张紧达到使用要求后,首先通过扳手旋入两件长调节定位杆4顶紧电机底座一侧,然后分别旋入两件短调节定位杆5顶紧电机底座另一侧,保证电机位置与原位置平行,接着依次向张紧基座1方向旋紧调节张紧杆9、长调节定位杆4和短调节定位杆5上的紧定螺母6并紧固牢固,最后拧紧电机地脚螺栓,启动电机并确认电机皮带传动平稳、无打滑、噪声低。

本发明在常规电机与安装地面直接连接的基础上,通过设置张紧基座1,使电机直接安装在张紧基座1上,张紧基座1上配套设有起到限位作用的短调节定位杆5和长调节定位杆4,以及用来对电机进行位移驱动的调节张紧杆9。其中,两个短调节定位杆5用来对电机底座一侧进行限位,两个长调节定位杆4用来对电机底座另一侧进行限位。通过调节张紧杆9的旋入与旋出,可以灵活控制电机的位移,实现皮带张紧。并且调节张紧杆9、长调节定位杆4和短调节定位杆5上均设有紧定螺母6,紧定螺母6拧紧后会对调节张紧杆9、长调节定位杆4和短调节定位杆5起到进一步限位作用。通过本装置进行皮带张紧调节,调整精度高,张紧程度精确,减少了张紧次数,无需定期进行张紧操作,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皮带调整后在调节张紧杆9、长调节定位杆4、短调节定位杆5以及紧定螺母6的共同作用下,皮带在相同的运行时间内出现需要张紧的次数减少3-4倍,这样在相等的作业时间内,张紧次数减少,大大降低了由于张紧操作不及时带来的设备隐患,同时提高了皮带使用寿命,减少了更换次数,备件费用降低。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