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承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59989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支承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支承布置结构,所述支承布置结构包括支承盖和贴靠在其上的支承座。



背景技术:

例如用于连杆或曲轴的分体式的支承布置结构由现有技术已知。所述支承布置结构通常包括支承座和支承盖,其中,在这两者之间构成用于轴的支承。在此,为了构成支承部位,支承盖在支承座上的配合精确的安装是重要的。该配合精确的安装不仅应在支承系统的运行期间保持,而该配合精确的安装应在可能拆卸支承盖之后可以再次建立,为此,支承盖应又精确地占据其在拆卸之前具有的在支承座上的位置。

为了实现这一点,支承座和支承盖经常一体式地制造并且此后断裂分离。在市场上流行的用于定位支承盖的另一种解决方案是借助于支承盖在支承盖长度上的较轻微重叠的定心结合于支承座上的精确制造的支承槽。在该解决方案中,不仅需要精确制造的支承槽,而且需要用于避免过大重叠的窄公差的支承盖长度,以便因此当支承盖夹紧到支承座中时不受到大的应力诱发。这些所要求的支承盖公差仅能借助于机械的再加工或通过对支承盖的校准而获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的支承布置结构,其中,可以降低公差对应力诱发的影响。

本发明的任务在文首提及支承布置结构中通过如下方式解决,即,所述支承座在设置所述支承盖的区域中具有凹口,在所述凹口中可以设置所述支承盖,并且所述支承盖具有竖直延伸的变形元件,所述变形元件具有纵向延伸部其中,所述竖直延伸的变形元件具有比所述支承座高的塑性可变形性。

在此有利的是,变形元件在支承盖夹紧在支承座上期间可以通过后者塑性地变形。因此,支承盖相对于支承座的轻微重叠不再是必需的,由此可以降低支承盖的制造公差对应力诱发的影响。因此,可以简化对支承布置结构的制造,因为不再必须实施对支承盖的切削再加工或校准。通过节省加工步骤可以降低支承布置结构的制造成本。

按照支承布置结构的一个实施变型方案可以规定:所述变形元件通过板条和/或槽形成。因此,可以简化对支承布置结构的装配,因为通过变形元件,支承盖在夹紧期间可以较简单地引导。

此外可以规定:所述支承座的用于设置所述支承盖的凹口的由侧壁界定,其中,所述侧壁具有另外的变形元件,所述另外的变形元件分别沿相同的方向观察具有比所述支承盖的变形元件小的横截面。因此,一方面能实现将支承盖与支承座更好地夹紧。另一方面,所述变形元件也可以与支承盖上的变形元件相对置地构造,由此,可以简化支承盖上的变形元件向支承座上的配合面中的导入,特别是可以通过支承盖上的变形元件来降低材料排挤的程度。

为了将支承盖上的变形元件更好地导入支承座的配合面中,可以规定:所述支承盖的变形元件在所述纵向延伸部上至少部分渐缩构造或构造有切面(facette)。在此,特别是有利的是,支承盖上的变形元件的开始区域、亦即首先与支承座上的配合面进入接触的区域渐缩地构造或构造有切面,由此可以简化在支承盖与支承座的夹紧开始时支承座上的配合面中的材料排挤。

出于相同的原因也可以规定:所述支承盖的变形元件沿所述纵向延伸部的方向观察具有至少大致三角形的或梯形的横截面。

为了更好地接收横向力,所述支承盖的每个竖直的贴靠面可以设置有至少两个变形元件,所述支承盖以所述贴靠面贴靠在所述支承座上。

优选所述支承座的变形元件至少大致与所述支承盖的变形元件互补地构造。因此,可以简化支承盖的变形元件的塑性变形。

当在所述支承盖和所述支承座彼此贴靠的水平平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定位元件时,可以实现对支承盖与支承座的夹紧的改进。

附图说明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借助后续附图详细解释本发明。

分别在强烈简化的示意图中示出:

图1示出支承布置结构的横剖图;

图2示出支承布置结构的侧视图;

图3示出支承布置结构在变形元件的区域中的细节的横剖图;

图4示出支承盖的斜视图;

图5示出支承布置结构在变形元件的区域中的细节的横剖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要指出,在不同描述的实施方式中,相同部件设有相同的附图标记或者说相同的构件名称,其中,在整个说明书中包含的公开内容能够按意义转用到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或者说相同的构件名称的相同部件上。在说明书中所选择的位置说明、例如上、下、侧向等等也参考直接描述的以及示出的附图并且在位置改变时按意义转用到新的位置上。

图1至4示出分体式的支承布置结构1,如其例如在往复式活塞机的机器壳体或连杆中使用。该支承布置结构1包括共同构成用于例如曲轴的滑动支承装置4的支承座2以及支承盖3。支承盖3在其两个远侧的端部区域上分别具有一个夹紧面5并且支承座2在其两个端部区域上分别具有与夹紧面5相对置的配合夹紧面6。为了将支承座2与支承盖3夹紧,在远侧的端部区域中分别设置有贯通的孔7。在所述孔7中螺栓8获得其容纳。螺栓8嵌接到支承座2中的盲孔的螺纹中,由此可以实现预紧。备选于此,在支承座2中,孔可以贯通地且必要时无内螺纹地构造。在这种情况下,预紧通过对应的在支承座2下方安装在螺栓8上的螺母实现。

支承座2具有凹口9,在所述凹口中容纳支承盖3。因此,支承座2的配合夹紧面6相对于外表面10下沉地设置。凹口9侧向由侧壁11界定。在支承盖3的贴靠的区域中,配合夹紧面6形成下终止部。

在支承布置结构1的示出的实施变型方案中,凹口9沿轴向(垂直于纸平面的方向)具有矩形的横截面(不考虑在下方连接到凹口9上的凹口,所述凹口形成滑动支承装置4的一部分或用于该滑动支承装置的一部分)。然而,该横截面不应限制地看。具体而言,该横截面按照支承盖3的形状沿相同的方向观察在凹口9的区域中对准。

通过使凹口9的横截面与支承盖3的形状相协调,后者以至少大致、特别是精确地竖直延伸的支承盖侧壁12贴靠或至少大致贴靠在支承座2的侧壁11上,亦即使得在支承盖侧壁12与侧壁11之间可以构成细小的间隙13,如这在图3中示出。在此,间隙13的间隙宽度14可以从5μm至1000μm的范围选出。

如从图2可看出的那样,在两个竖直延伸的支承盖侧壁12中的每个支承盖侧壁上设置或构造有至少一个变形元件15,利用所述变形元件,支承盖3可定位在支承座2上或中。

要指出的是,两个支承盖侧壁12不必以强制的方式垂直地延伸(虽然这是优选的实施变型方案),而例如也可以倾斜、与水平线成角度地延伸,亦即使得支承盖3朝支承座2的方向渐缩。

在支承盖3的示出的优选的实施变型方案中,每个支承盖侧壁12分别设置或构造有两个这样的变形元件15。然而,也可以设置或构造有少于或多于两个这样的变形元件15,例如三个、四个、五个等等。

每个支承盖侧壁12的两个变形元件15特别是与支承盖2的轴向的端面16隔开间距地并且偏心地彼此成间距地设置或构造,如这从图2可看出。

在支承盖3的优选的实施变型方案中,变形元件15构造为突出于支承盖侧壁12的板条,如这从图3和图4可看出。然而,变形元件15也可以具有其他形状,例如它们可以构造为槽,所述槽作为凹部加工到支承盖侧壁12中。

也可能的是,在所述支承盖侧壁12上设置或构造有不同地构造的变形元件15,例如不仅有板条、而且有槽。

变形元件15可以从夹紧面5的平面出发在整个支承盖侧壁高度17上延伸。但也可能的是,变形元件15仅在支承盖侧壁高度17的部分区域上延伸,其中,然而在任何情况下所述布置结构应如此,使得变形元件15在此也至少在支承座2的侧壁11的侧壁高度18的部分区域上延伸。

竖直延伸的变形元件15具有比支承座2高的塑性可变形性。这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即,变形元件15由比支承座2软的材料制成,和/或变形元件15具有空腔、例如气孔,所述空腔在塑性变形时至少部分地压缩。在后一情况下,变形元件15特别是可以由烧结材料制成。

但也可能的是,整个支承盖3由也制成变形元件15的材料制成。

特别是变形元件15和支承盖3由金属材料、例如铝或铝合金或镁合金制成。支承座2特别是同样由金属或金属合金、例如铸铁制成。

通过将支承盖3与支承座2经由螺栓8夹紧在一起,变形元件15通过支承座2的侧壁11由于材料排挤而塑性地变形,由此可以实现对支承盖3的定位和在拆卸支承盖(例如以便维修滑动支承装置4)之后对支承盖3的再定位,亦即使得支承盖3在再装配时又占据相对于支承座2的正确位置。通过塑性可变形性,仅引起在支承盖3在变形元件15的区域中的材料中的小应力诱发。

变形元件15可以在整个纵向延伸部19上具有不变的横截面。然而,按照支承布置结构1的另一个实施变型方案也可能的是,支承座2的变形元件15在纵向延伸部19上至少部分渐缩地构造,如这从图4可看出,或者设有切面。特别是变形元件15的朝夹紧面5的方向指向的下区域20渐缩地构造或构造有切面、例如尖形聚拢地构造。因此,可以简化在与支承盖3夹紧在一起时变形元件15向在支承座2的侧壁11中可能存在的槽中的进入。

为了较好的塑性可变形性,支承盖3的变形元件15也可以至少在其纵向延伸部19的20%至100%的范围上具有圆锥形渐缩的走向,亦即使得所述变形元件特别是从下端部开始变得较宽,所述下端部在支承布置结构1的装配状态中面对支承座2的配合夹紧面6。

也可能的是,变形元件15首先与夹紧面5的平面成间距21地开始地设置,如这从图5可看出。因此,可以简化支承盖3导入到支承座2的凹口9中。所述间距21可以从0.5mm至15mm的范围选出。

为了较好的塑性可变形性并且必要时为了较简单进入到支承座2的侧面11的槽中,变形元件15可以(沿其纵向延伸部19的方向观察)具有至少大致三角形的横截面,亦即使得所述变形元件以切割的方式构造。在此,至少大致指的是,变形元件15也可以部分地设有倒圆部。特别是三角形的尖端可以倒圆地构造,如这从图3可看出。换言之,变形元件15也可以具有波浪形的横截面。

然而,也可使用用于变形元件15的其他横截面形状,例如菱形的或一般地多边形的横截面,其中,优选倒圆的或圆形的或梯形的横截面形状。

此外可能的是,变形元件15在面对支承座2的侧壁11的区域中(如这在图3中虚线示出)和/或在至少一个侧向翼面23上具有凹口22、例如纵向槽,由此可以同样改进变形元件15的塑性可变形性。

优选变形元件15的纵向延伸部19大于高度24。在此,高度24是变形元件15突出于支承盖侧壁12的超出量。变形元件15的高度24可以从5μm至3mm的范围选出。

按照支承布置结构1的另一个实施变型方案可以规定:如这已经在前面解释,在支承盖3的支承盖侧壁12上并且在支承座2的与支承盖侧壁12相对置的侧壁11上设置有另外的变形元件15。所述另外的变形元件15可以与支承盖3的变形元件15互补地构造、亦即具有相反于支承盖3的变形元件15的横截面形状的横截面形状。由此,支承盖3的变形元件15可以与支承座2的另外的变形元件15配合作用。例如支承盖3的变形元件15可以构造为板条并且支承座2的另外的变形元件15可以构造为槽,其中,支承盖3的板条嵌接到支承座2的槽中。在此,支承座2的另外的变形元件15特别是在其横截面方面比支承盖3的变形元件15小地构造(分别沿相同的方向观察),使得在该实施变型方案中支承盖3的变形元件15也塑性地变形。

关于这一点要解释的是,在图3中示出上面提及的实施变型方案,此时,另外的变形元件15形式为槽。然而,在最简单的实施变型方案中,侧壁11不构造有任何变形元件15、亦即构造为无分开的凹部或凸部的平坦的面。

此外要解释的是,支承座2的变形元件15在引起支承盖3的变形元件15变形或一般引起支承盖3局部塑性变形时存在。(另外的)变形元件15本身不塑性变形,因为支承座2(如已经解释的那样)至少部分由具有比支承盖3的导向元件15小的塑性可变形性的材料制成。

原则上,该实施方式的颠倒型式也是可能的,亦即例如在支承盖3上构造槽并且在支承座2上构造板条,并且具有横截面几何形状的对应的尺寸比例。

支承座2的另外的变形元件15的横断面积可以比支承盖3的变形元件15的横断面积小一个值,所述值参考相应较大的横断面积(分别沿相同的方向观察)从10%至40%、特别是15%至25%的范围选出。

按照支承布置结构1的另一个实施变型方案此外可能的是,不仅在支承盖3上构造或设置有变形元件15并且必要时在支承座2上构造或设置有另外的变形元件15,而附加地在支承盖3的夹紧面5上和/或在支承座2的配合夹紧面6上构造有定位元件,如这本身已知。所述附加的定位元件特别是可以对应于在at507265a1说明的突起地构造。因此,关于所述突起明确参阅at507265a1的公开内容,该公开内容在这个范围中形成本说明书的组成部分。因此,附加的定位元件例如可以构造为离散的突起或构造为定位板条等等。

支承座2和/或支承盖3可以构造为由烧结材料制成的烧结构件。

所述实施例示出支承布置结构1的可能的实施变型方案,其中,在此处要指出,各个实施变型方案的彼此不同的组合也是可能的。

按规定最后要指出,为了更好地理解支承布置结构1的构造,所述支承布置结构或其组成部分部分地不按比例和/或放大和/或缩小地示出。

附图标记列表

1支承布置结构

2支承座

3支承盖

4滑动支承装置

5夹紧面

6配合夹紧面

7孔

8螺栓

9凹口

10外表面

11侧壁

12支承盖侧壁

13间隙

14间隙宽度

15变形元件

16端面

17支承盖侧壁高度

18侧壁高度

19纵向延伸部

20区域

21距离

22凹口

23侧向翼面

24高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