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结构及其承载基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2978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承载结构及其承载基板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承载结构及其承载基板,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固定材料基板的承载结构及其承载基板。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如果希望将材料基板固定于承载基板上,一般需要采用黏着剂等化学方法以在材料基板与承载基板之间提供黏着力。举例而言,可以先在材料基板或是承载基板的表面上涂布黏着剂,或是在材料基板或是承载基板的表面上设置黏着层(例如,双面胶带),再将材料基板与承载基板贴合。

然而,采用上述作业方式的制造过程较为繁复,且存在有一些缺点。例如,在承载基板的表面上涂布黏着剂后,后续将材料基板设置于承载基板涂布有黏着剂的表面的程序需要被精准地控制,使得材料基板准确地设置在承载基板上。另外,如果在制造过程中需要将材料基板与承载基板相互分离(即,材料基板与承载基板只是暂时彼此固定在一起),可能需要对材料基板或是承载基板施加拉拔力,如此一来,很有可能损伤材料基板而降低产品的良率。

因此,现有技术中,用于固定材料基板的承载基板仍具有改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承载结构及其承载基板,以用于固定材料基板。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其中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承载结构,其包括一承载基板以及一黏着层。所述承载基板具有用于承载至少一材料基板的一第一表面以及相对于所述第一表面的一第二表面,其中,所述承载基板具有连接于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一贯穿结构,以用于裸露至少一所述材料基板的一部分下表面。所述黏着层的其中一部分设置于所述承载基板的所述第二表面上,所述黏着层的另外一部分通过所述贯穿结构以设置于至少一所述材料基板的所述部分下表面上,其中,至少一所述材料基板通过所述黏着层,以定位在所述承载基板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贯穿结构包括至少两个贯穿开孔,且至少两个所述贯穿开孔彼此分离且分别设置于所述承载基板的两端。

更进一步地,每一个所述贯穿开孔为一连续开槽,所述黏着层包括一黏着胶带,且所述黏着胶带通过两个所述连续开槽,以设置于至少一所述材料基板的所述部分下表面上。

更进一步地,每一个所述贯穿开孔为一连续开槽,所述黏着层包括多条彼此分离的黏着胶带,且每一条所述黏着胶带都通过两个连续开槽,以设置于至少一所述材料基板的所述部分下表面上。

更进一步地,每一个所述贯穿开孔为一连续开槽,所述黏着层包括至少两条彼此分离的黏着胶带,且至少两条所述黏着胶带分别通过两个所述连续开槽,以设置于至少一所述材料基板的所述部分下表面上。

更进一步地,每一个所述贯穿开孔至少包括相互分离的一第一开槽以及一第二开槽,且所述黏着层至少包括彼此分离的一第一黏着胶带以及一第二黏着胶带,其中,所述黏着层的所述第一黏着胶带通过至少两个所述贯穿开孔的两个所述第一开槽,以设置于至少一所述材料基板的所述部分下表面上,且所述黏着层的所述第二黏着胶带通过至少两个所述贯穿开孔的两个所述第二开槽,以设置于至少一所述材料基板的所述部分下表面上。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另外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承载基板,所述承载基板具有用于承载至少一材料基板的一第一表面、用于黏贴一黏着层的一第二表面以及用于裸露至少一所述材料基板的一部分下表面且收容一部分的所述黏着层的一贯穿结构。所述贯穿结构连接于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且至少一所述材料基板通过所述黏着层以定位在所述承载基板上。

更进一步地,每一个所述贯穿开孔为一连续开槽,所述黏着层包括多条彼此分离的黏着胶带,且每一条所述黏着胶带都通过两个连续开槽,以设置于至少一所述材料基板的所述部分下表面上。

更进一步地,每一个所述贯穿开孔为一连续开槽,所述黏着层包括至少两条彼此分离的黏着胶带,且至少两条所述黏着胶带分别通过两个所述连续开槽,以设置于至少一所述材料基板的所述部分下表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承载结构及其承载基板,其能通过“所述承载基板具有用于承载至少一材料基板的一第一表面、用于黏贴一黏着层的一第二表面以及用于裸露至少一所述材料基板的一部分下表面且收容一部分的所述黏着层的一贯穿结构"的技术特征,以简化制造方法并确保产品的良率。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提供的附图仅用于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承载基板的侧面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承载结构以及所承载的材料基板的侧面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承载结构的仰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承载结构的仰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承载结构的仰视示意图;以及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所提供的承载结构的仰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有关“承载结构及其承载基板”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了解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效果。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仅为简单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的描绘,事先声明。以下的实施方式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相关技术内容,但所公开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首先,请参阅图1以及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承载基板的侧面剖视示意图,而图2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承载结构以及所承载的材料基板的侧面剖视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承载结构S包含承载基板1以及黏着层3。

请参阅图1。承载基板1具有用于承载至少一材料基板2的第一表面11,以及相对于第一表面11的第二表面12。如图1所示,第一表面11以及第二表面12可以分别为承载基板1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除此之外,承载基板1还具有连接于第一表面11与第二表面12之间的贯穿结构10。请参阅图2,当材料基板2设置在承载基板1的第一表面11上,贯穿结构10可以裸露材料基板2的一部分下表面21。换句话说,从第二表面12的方向观察,材料基板2的一部分下表面21不会被承载基板1所遮蔽。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承载基板1以及材料基板2的材料以及制造方式都不在此限制。举例而言,承载基板1以及材料基板2可以由金属材料、塑料材料、玻璃材料或是陶瓷材料等材料所制成。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承载基板1是不锈钢基板,而材料基板2是玻璃基板。

贯穿结构10的形成方式可以使用本领域中技术人士所熟知的各种制造方法,且在本实用新型中并不加以限制。另外,如图1及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贯穿结构10可以包括至少两个贯穿开孔101,且至少两个贯穿开孔101彼此分离且分别设置于承载基板1的两端。针对贯穿结构10的至少两个贯穿开孔101的细节将于稍后叙述。

请参阅图2所示。承载结构S所包含的黏着层3的其中一部分设置于承载基板1的第二表面12上,黏着层3的另外一部分通过贯穿结构10以设置于至少一材料基板2的部分下表面21上。通过承载基板1的结构设计以及黏着层3的配置,材料基板2可以通过黏着层3,以定位在承载基板1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黏着层3的材料以及黏着层3的形状并不加以限制。举例而言,黏着层3可以是其中一面具有黏性的胶带。另外,黏着层3也不限定于连续式的层状物,而可以由多段条带所构成。接下来,在不同实施例中,将会针对黏着层3的不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3,并同时参阅图2的内容。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承载结构的仰视示意图。如图3所示,承载基板1的贯穿结构10包括至少两个贯穿开孔101,且至少两个贯穿开孔101彼此分离且分别设置于承载基板1的两端。在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每一个贯穿开孔101为连续开槽,且黏着层3包括一黏着胶带(同样标示为“3”)。黏着胶带通过两个连续开槽,以设置于材料基板2的部分下表面21上。

换句话说,在第一实施例中,是使用单一条连续的黏着胶带作为黏着层3而将材料基板2定位于承载基板1。

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4,并同时参阅图2的内容。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承载结构的仰视示意图。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处在于黏着层3的设置方式不同。具体来说,由图4的内容可知,在第二实施例中,承载基板1的贯穿结构10同样包括至少两个贯穿开孔101,且至少两个贯穿开孔101彼此分离且分别设置于承载基板1的两端。

然而,第二实施例的黏着层3包括多条彼此分离的黏着胶带(31,32),且每一条黏着胶带(31,32)都通过两个连续开槽101,以设置于材料基板2的部分下表面21上。如此一来,相较于第一实施例中使用单一条的黏着胶带(黏着层3),第二实施例可以加强材料基板2固定于承载基板1上的稳固性。

第三实施例

请参阅图5,并同时参阅图2的内容。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承载结构的仰视示意图。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以及第二实施例之间的差异同样在于黏着层3的设置方式。

在第三实施例中,如同第二实施例,黏着层3包括至少两条彼此分离的黏着胶带(31,32)。然而,相较于第二实施例中每一条黏着胶带(31,32)都通过两个贯穿开孔101(连续开槽),在第三实施例中,至少两条黏着胶带(31,32)是分别通过两个贯穿开孔101(连续开槽),以设置于材料基板2的部分下表面21上。

换句话说,如图5所示,在第三实施例中,其中一条黏着胶带31只通过其中一个贯穿开孔101,而另一条黏着胶带32只通过另一个贯穿开孔101。需要注意的是,贯穿开孔101的设置位置可以依据产品(材料基板2)的特性,以及希望达到的固定效果加以选择。通过两条黏着胶带(31,32)的设置,材料基板2可以被定位于承载基板1。

第四实施例

请参阅图6,并同时参阅图2的内容。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所提供的承载结构的仰视示意图。在第四实施例中,承载基板1的贯穿结构10包括至少两个贯穿开孔101,且每一个贯穿开孔101至少包括相互分离的第一开槽101a以及第二开槽101b。换句话说,贯穿结构10总共包括两个第一开槽101a以及两个第二开槽101b。

另外,在第四实施例中,黏着层3至少包括彼此分离的第一黏着胶带31以及第二黏着胶带32。如图6所示,黏着层3的第一黏着胶带31通过至少两个贯穿开孔101的两个第一开槽101a,以设置于材料基板2的部分下表面21上,且黏着层3的第二黏着胶带32通过至少两个贯穿开孔101的两个第二开槽101b,以设置于至少一材料基板2的部分下表面21上。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中,是针对承载基板1的贯穿结构10的设置方式,以及黏着层3的设置方式进行调整,以依据产品的形式而提供适当的承载结构S的结构设计。如此一来,在制造过程中,可以先将材料基板2设置在承载基板1上(包含设置及对位等),再通过承载基板1的贯穿结构10以及黏着层3来将材料基板2定位于承载基板1。如果在后续制造过程中需要将材料基板2与承载基板1彼此分离,可以直接去除黏着层3,而不需要对材料基板2或是承载基板1施加拉拔力,借此避免损坏材料基板2而降低产品的良率,或是损坏承载基板1而增加生长的成本。

本实用新型另外公开一种承载基板1。如同先前针对承载结构S的说明,承载基板1具有用于承载至少一材料基板2的第一表面11、用于黏贴黏着层3的第二表面12以及用于裸露至少一材料基板2的一部分下表面21且收容一部分的黏着层3的贯穿结构10。贯穿结构10连接于第一表面11与第二表面12之间,且至少一材料基板2通过黏着层3以定位在承载基板1上。其他有关承载基板1的使用方式及细节,是如同先前针对承载结构S所述,在此不再次叙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承载结构S及其承载基板1,其能通过“所述承载基板1具有用于承载至少一材料基板2的一第一表面11、用于黏贴一黏着层3的一第二表面12以及用于裸露至少一所述材料基板2的一部分下表面21且收容一部分的所述黏着层3的一贯穿结构10"的技术特征,以使得至少一材料基板2能通过黏着层3以定位在承载基板1上。因此,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承载结构S及其承载基板1可以简化制造方法并确保产品的良率。

以上所公开的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可行实施例,并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所以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