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预调节离合器液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1048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预调节离合器液压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离合器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用预调节离合器液压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中国,双离合变速箱目前是个毁誉参半的产品。它的优势很明显,传动效率高、换挡速度快、生产成本低、占用空间小……然而迄今为止,所有双离合变速箱都逃不开低速顿挫、 可靠性相对较差的缺点,究其根源是软件标定复杂。

目前双离合变速箱主要的控制方式是将一个离合缸的接合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控制,即充油阶段和升压阶段。充油阶段离合缸向前运动,此时离合片尚未接合。为了提高充油速度,此时给比例减压阀一个较大指令,通常是其最大指令的50%以上甚至是100%当离合缸伸出一定距离,离合片接合,此时给比例减压阀发出正常升压指令该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离合缸的充油行程终点,即离合片接合点,由于负载流量突变,导致缸内压力出现急剧升高,产生液压冲击该液压冲击,一方面使换档平稳性降低,另一方面也使换档系统的可靠性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辆用预调节离合器液压装置,通过离合罐的储能作用,瞬间使离合器从完全分离或结合转变为半离合状态,解决了一般离合操纵装置的离合器在离合缸的充油行程终点压力突变,致使控制方法复杂的问题,同时换挡温控阀的加入缩短了半离合状态时间,提高了极端情况下离合器的稳定性,提高了换挡速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车辆用预调节离合器液压装置,包括储液罐、液压泵、调压阀、蓄能器、稳压罐,储液罐通过油管与液压泵连接,液压泵通过油管与调压阀连接,所述蓄能器设在液压泵与调压阀之间,稳压罐通过油管与调压阀连接,调压阀的油管上设有第二调节阀和第五电磁阀。还包括由分离罐和结合罐组成的离合罐,所述离合罐是利用弹簧或气体储能装置,储存离合器从分离或结合状态转变为半离合所需势能,离合罐的势能能够在离合器控制器发出结合或分离指令之前储存完毕等待离合器控制器的指令。所述第二调节阀通过受控油管与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连接,第一离合器与第二离合器并连。所述第一离合器的受控油管上设有第一电磁阀和第三电磁阀,第一离合器设在第一电磁阀和第三电磁阀之间。所述第二离合器的受控油管上设有第二电磁阀和第四电磁阀,第二离合器设在第二电磁阀和第四电磁阀之间。所述离合罐的分离罐设在第二调节阀与第五电磁阀之间。所述离合罐的结合罐通过受控油管与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连接。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连接的受控油管上还连接有一个第一调节阀,第一调节阀通过回油管与储液罐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离合罐是一种内部储存气体通过高压油管与离合器液压系统连接的压力容器,是一种能够通过压力储存和释放能量的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离合罐是活塞式缸体通过弹簧储存弹性势能的装置,是一种能够通过压力储存和释放能量的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分离罐储存离合器由完全结合转变为半离合所需的势能。

进一步地,所述结合罐储存离合器由分离转变为半离合时所需的势能。

本实用新型中的另一种车辆用预调节离合器液压装置,包括储液罐、液压泵、调压阀、蓄能器、稳压罐,储液罐通过油管与液压泵连接,液压泵通过油管与调压阀连接,所述蓄能器设在液压泵与调压阀之间,稳压罐通过油管与调压阀连接,调压阀的油管上设有第二调节阀,还包括由分离罐和结合罐组成的离合罐,所述离合罐是利用弹簧或气体储能装置,储存离合器从分离或结合状态转变为半离合所需势能,离合罐的势能能够在离合器控制器发出结合或分离指令之前储存完毕等待离合器控制器的指令。所述第二调节阀通过受控油管与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连接,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并连在第二调节阀的受控油管上。所述第一离合器的受控油管上设有第一电磁阀和第三电磁阀,第一离合器设在第一电磁阀和第三电磁阀之间。所述第二离合器的受控油管上设有第二电磁阀和第四电磁阀,第二离合器设在第二电磁阀和第四电磁阀之间。所述离合罐的结合罐连接在第二调节阀的受控油管上,与第二调节阀受控油管上的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并连,所述结合罐离第二调节阀最近。所述离合罐的分离罐一端与第三电磁阀、第四电磁阀连接,另一端与第五电磁阀连接。第一调节阀与分离罐、第三电磁阀、第四电磁阀并连。第五电磁阀、第一调节阀通过回油管与储液罐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具有离合罐,通过离合罐的缓冲作用,防止离合器工作缸压力突变。消除了离合器结合过程中,离合器充油阶段的压力控制,由结合罐这个硬件代替,其稳定且响应速度快;分离罐能够代替软件控制使离合器立即从完全结合转至半离合状态,减小了降压幅度,节省控制时间,对离合器分离和结合进行预先调节使得双离合响应速度更快。2.本实用新型中离合器结合与分离的充油阶段的大流量控制,由硬件代替软件,响应速度快且稳定,控制更精准,减少了由于控制不稳定而增加的离合器发热,设置了换挡温控阀,解决极端情况下离合器过热问题,同时,用于大流量控制使调节阀只需要精确调节,提高了控制精度,可以保证换挡过程输出总扭矩不变,既保证了换挡更为精确又保证了极端情况下双离合的可靠性。3.本实用新型中用结合罐消除了离合器的充油阶段,直接进入升压阶段,使得离合器系统控制模型线性化,有效提高了双离合器的稳定性和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用新型本中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离合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离合罐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1-储液罐,2-液压泵,3-调压阀,4-蓄能器,5-稳压罐,6-分离罐,7-结合罐,8-离合罐,9-储气区,10-储油区,11-第一高压油管连接口,12-补气口,13-第二高压油管连接口,14-液压油,15-活塞,16-O型圈,17-连杆,18-气孔,19-滚珠,20-弹簧,21-调节螺栓,22-空气呼吸器,第一电磁阀K1-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K1-第二电磁阀,第一电磁阀第三电磁阀K11-第三电磁阀,第二电磁阀K12-第四电磁阀,K5-第五电磁阀,K3-第一调节阀,K4-第二调节阀,第一离合器C1-第一离合器,C2-第二离合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一种车辆用预调节离合器液压装置,该离合器液压装置为压力分离型离合器,如图1所示包括储液罐1、液压泵2、调压阀3、蓄能器4、稳压罐5,储液罐1通过油管与液压泵2连接,液压泵2通过油管与调压阀3连接,所述蓄能器4设在液压泵2与调压阀3之间,稳压罐5通过油管与调压阀3连接,调压阀3的油管上设有第二调节阀K4和第五电磁阀K5。还包括由分离罐6和结合罐7组成的离合罐8,所述离合罐8是利用弹簧或气体储能装置,储存离合器从分离或结合状态转变为半离合所需势能,离合罐的势能能够在离合器控制器发出结合或分离指令之前储存完毕等待离合器控制器的指令。所述第二调节阀K4通过受控油管与第一离合器C1、第二离合器C2连接,第一离合器C1与第二离合器C2并连。所述第一离合器C1的受控油管上设有第一电磁阀K1和第三电磁阀K11,第一离合器C1设在第一电磁阀K1和第三电磁阀K11之间。所述第二离合器C2的受控油管上设有第二电磁阀K2和第四电磁阀K22,第二离合器C2设在第二电磁阀K2和第四电磁阀K22之间。所述离合罐8的分离罐6设在第二调节阀K4与第五电磁阀K5之间。所述离合罐8的结合罐7通过受控油管与第一电磁阀K1和第二电磁阀K2连接。第一电磁阀K1、第二电磁阀K2连接的受控油管上还连接有一个第一调节阀K3,第一调节阀K3通过回油管与储液罐1连接。

上述车辆用预调节离合器液压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

(1)启动,启动时第一离合器C1和第二离合器C2都处于分离状态。

(2)倒挡,关闭第四电磁阀K22,打开第二电磁阀K2,第二离合器C2处于半离合,车辆蠕行,通过第一调节阀K3调节结合罐7的压力,即调节第二离合器C2的传递扭矩。

在此过程中,结合罐7有两个作用,第一,在打开第二电磁阀K2之前也就是控制器挡杆挂入倒挡之前,结合罐7的压力是常压即预先储存势能。在打开第二电磁阀K2之后离合器工作缸压力与结合罐7压力迅速平衡,使得第二离合器C2具备了快速结合的势能。第二,在离合器结合为半离合后,由于结合罐7的缓冲作用且省去了充油阶段,只需要升压控制,使得工作缸压力调节更为精准。

(3)前进挡,

起步,关闭第三电磁阀K11,打开第一电磁阀K1,第一离合器C1处于半离合,车辆蠕行,通过第一调节阀K3调节结合罐7的压力,即调节第一离合器C1的传递扭矩。

在此过程中,结合罐7有两个作用,第一,在打开第一电磁阀K1之前也就是控制器发出起步指令之前,结合罐7的压力是常压即预先储存势能。在打开第一电磁阀K1之后离合器工作缸压力与结合罐7压力迅速平衡,使得第一离合器C1具备了快速结合的势能。第二,在离合器结合为半离合后,由于结合罐7的缓冲作用,工作缸压力调节更为精准。

升挡,达到升挡条件后,奇数挡升偶数挡时,关闭第四电磁阀K22、第一电磁阀K1,打开第二电磁阀K2,依据系统调校延迟一定时间至第二离合器C2刚好接触,打开第三电磁阀K11,第一离合器C1立即转为半离合,随着第一调节阀K3调节第二离合器C2传动扭矩逐渐加大,通过第二调节阀K4调节第一离合器C1逐渐分离;适时打开第五电磁阀K5快速分离第一离合器C1;配合油门控制,保证输出总扭矩不变;第二离合器C2完全结合,第一离合器C1完全分离。

在此过程中,7结合罐的作用:第一,在打开第二电磁阀K2之前也就是控制器发出升挡指令之前,结合罐7的压力是常压即预先储存势能。在打开第二电磁阀K2之后第二离合器C2工作缸压力与结合罐7压力迅速平衡,使得第二离合器C2具备了快速结合的势能。第二,在第二离合器C2结合为半离合后,由于结合罐7的缓冲作用且省去了充油阶段调节,工作缸压力调节更为精准。

分离罐6的作用:第一,在打开第三电磁阀K11之前,分离罐6的压力与稳压罐5的压力相同,即预先储存的势能,在打开第三电磁阀第一电磁阀第三电磁阀K11之后,第一离合器第一离合器C1的压力与分离罐6压力迅速平衡,使得第一离合器第一离合器C1具备了快速调节的势能。第二,在第一离合器C1分离为半离合之后,由于分离罐6的缓冲作用且省去了快速调节流量阶段,第一离合器C1工作缸压力调节更为精准。

升挡,达到升挡条件后,偶数挡升奇数挡时,关闭第二电磁阀K2、第三电磁阀K11,打开第一电磁阀K1,依据系统调校延迟一定时间至第一离合器C1刚好接触,打开第四电磁阀K22,第二离合器C2立即转为半离合,调节第一调节阀K3使第二离合器C2逐渐分离,调节第一调节阀K3使引第一离合器C1逐渐结合;适时打开第五电磁阀K5快速分离第二离合器C2,配合油门调节保证传递扭矩不变,第一离合器C1完全结合,第二离合器C2完全分离。

在此过程中,结合罐7的作用:第一,在打开第一电磁阀K1之前也就是控制器发出升挡指令之前,结合罐7的压力是常压即预先储存势能。在打开第一电磁阀K1之后第一离合器C1工作缸压力与结合罐压力迅速平衡,使得第一离合器C1具备了快速结合的势能。第二,第一离合器C1结合为半离合后,由于结合罐的缓冲作用且省去了充油阶段,工作缸压力调节更为精准。

在此过程中,分离罐6的作用:第一,在打开第二电磁阀K2之前,分离罐6的压力与稳压罐5的压力相同,即预先储存的势能,在打开第二电磁阀K2之后,离合器C2的压力与分离罐压力迅速平衡,使得离合器C2具备了快速调节的势能。第二,在第二离合器C2分离为半离合之后,由于分离罐6的缓冲作用且省去了快速调节流量阶段,第二离合器C2工作缸压力调节更为精准。另外,K5的加入弥补了第一离合器C1传递扭矩之后,第二离合器C2分离延迟而造成的发热增加。同时,也缩小了第二调节阀K4的调节范围,使调节进一步精准。

(4)降挡,达到降挡条件后,偶数挡降为奇数挡时,关闭第二电磁阀K2、第三电磁阀K11,打开第一电磁阀K1、第四电磁阀K22,打开第一调节阀K3,第二离合器C2立即转为半离合,调节第二调节阀K4,使第二离合器C2传递扭矩不变,调节转速,第一离合器C1刚好接触时转速与主动盘转速相同,刚好接触时,打开第五电磁阀K5使第二离合器C2快速分离,配合油门控制,保证输出总扭矩不变,第一离合器C1完全结合,第二离合器C2完全分离。

在此过程中,结合罐7的作用:第一,在打开第一电磁阀K1之前也就是控制器发出降挡指令之前,结合罐7的压力是常压即预先储存势能。在打开第一电磁阀K1之后第一离合器C1工作缸压力与结合罐压力迅速平衡,使得第一离合器C1具备了快速结合的势能。第二,在第一离合器C1结合为半离合后,在结合罐7的缓冲作用下经过第一调节阀K3节流,使得第一离合器C1转变为缓慢结合。

分离罐6的作用:第一,在打开第四电磁阀K22之前,分离罐6的压力与稳压罐5的压力相同,即预先储存的势能,在打开第四电磁阀K22之后,第二离合器C2的压力与分离罐6压力迅速平衡,使得第二离合器C2具备了快速调节的势能。第二,在第二离合器C2分离为半离合之后,由于分离罐6的缓冲作用且省去了快速调节流量阶段,第二离合器C2工作缸压力调节更为精准。另外,第五电磁阀K5的加入弥补了第一离合器C1传递扭矩之后,第二离合器C2分离延迟而造成的发热增加。同时,也缩小了第二调节阀K4的调节范围,使调节进一步精准。

降挡,达到降挡条件后,奇数挡降为偶数挡时,关闭第四电磁阀K22、第一电磁阀K1,打开第二电磁阀K2、第三电磁阀K11,第一离合器C1立即转为半离合,调节第二调节阀K4,使第一离合器C1传递扭矩不变,调节转速,第二离合器C2刚好接触时转速与主动盘转速相同,刚好接触时,打开第五电磁阀K5使第一离合器C1快速分离,调节第一调节阀K3,配合油门控制,保证输出总扭矩不变,第二离合器C2完全结合,第一离合器C1完全分离。

在此过程中,结合罐7的作用:第一,在打开第二电磁阀K2之前也就是控制器发出降挡指令之前,结合罐7的压力是常压即预先储存势能。在打开第二电磁阀K2之后第二离合器C2工作缸压力与结合罐压力迅速平衡,使得第二离合器C2具备了快速结合的势能。第二,在第二离合器C2结合为半离合后,在结合罐的缓冲作用下经过第一调节阀K3节流,使得第二离合器C2转变为缓慢结合。

分离罐6的作用:第一,在打开第三电磁阀K11之前,分离罐6的压力与稳压罐5的压力相同,即预先储存的势能,在打开第三电磁阀K11之后,第一离合器C1的压力与分离罐6压力迅速平衡,使得第一离合器C1具备了快速调节的势能。第二,在第一离合器C1分离为半离合之后,由于分离罐6的缓冲作用且省去了快速调节流量阶段,使得第一离合器C1工作缸压力调节更为精准。另外,第五电磁阀K5的加入弥补了第二离合器C2传递扭矩之后,离合器分离延迟而造成的发热增加。同时,也缩小了第二调节阀K4的调节范围,使调节进一步精准。

第五电磁阀K5的另一个作用是在极端情况下离合器温度过高,打开第五电磁阀K5,以减小发热保证系统稳定。

实施例2

一种车辆用预调节离合器液压装置,该离合器液压装置为压力结合型离合器,如图2所示,包括储液罐1、液压泵2、调压阀3、蓄能器4、稳压罐5,储液罐1通过油管与液压泵2连接,液压泵2通过油管与调压阀3连接,所述蓄能器4设在液压泵2与调压阀3之间,稳压罐5通过油管与调压阀3连接,调压阀3的油管上设有第二调节阀K4,还包括由分离罐6和结合罐7组成的离合罐8,所述离合罐8是利用弹簧或气体储能装置,储存离合器从分离或结合状态转变为半离合所需势能,离合罐8的势能能够在离合器控制器发出结合或分离指令之前储存完毕等待离合器控制器的指令。所述第二调节阀K4通过受控油管与第一离合器C1、第二离合器C2连接,第一离合器C1、第二离合器C2并连在第二调节阀K4的受控油管上。所述第一离合器C1的受控油管上设有第一电磁阀K1和第三电磁阀K11,第一离合器C1设在第一电磁阀K1和第三电磁阀K11之间。所述第二离合器C2的受控油管上设有第二电磁阀K2和第四电磁阀K22,第二离合器C2设在第二电磁阀K2和第四电磁阀K22之间。所述离合罐8的结合罐7连接在第二调节阀K4的受控油管上,与第二调节阀K4受控油管上的第一离合器C1、第二离合器C2并连,所述结合罐7离第二调节阀最近。所述离合罐8的分离罐6一端与第三电磁阀K11、第四电磁阀K22连接,另一端与第五电磁阀K5连接。第一调节阀K3与分离罐6、第三电磁阀K11、第四电磁阀K22并连。第五电磁阀K5、第一调节阀K3通过回油管与储液罐1连接。

上述车辆用预调节离合器液压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

(1)启动,启动时第一离合器C1和第二离合器C2都处于分离状态。

(2)倒挡,关闭第四电磁阀K22,打开第二电磁阀K2,第二离合器C2处于半离合,车辆蠕行,通过第二调节阀K4调节结合罐7的压力,即调节第二离合器C2的传递扭矩。

在此过程中,结合罐7有两个作用,第一,在打开第二电磁阀K2之前也就是控制器挡杆挂入倒挡之前,结合罐7的压力与稳压罐5的压力相同 ,即预先储存势能。在打开第二电磁阀K2之后离合器工作缸压力与结合罐7压力迅速平衡,使得第二离合器C2具备了快速结合的势能。第二,在离合器结合为半离合后,由于结合罐7的缓冲作用且省去了充油阶段调节,使得工作缸压力调节更为精准。

(3)前进挡

起步,关闭第三电磁阀K11,打开第一电磁阀K1,第一离合器C1处于半离合,车辆蠕行,通过第二调节阀K4调节结合罐7的压力,即调节第一离合器C1的传递扭矩。

在此过程中,结合罐7有两个作用,第一,在打开第一电磁阀K1之前也就是控制器发出起步指令之前,结合罐7的压力与稳压罐5的压力相同,即预先储存势能。在打开第一电磁阀K1之后离合器工作缸压力与结合罐7压力迅速平衡,使得第一离合器C1具备了快速结合的势能。第二,在离合器结合为半离合后,由于结合罐7的缓冲作用且省去了充油阶段,工作缸压力调节更为精准。

升挡,达到升挡条件后,奇数挡升偶数挡时;关闭第四电磁阀K22、第一电磁阀K1,打开第二电磁阀K2,依据系统调校延迟一定时间至第二离合器C2刚好接触,打开第三电磁阀K11,第一离合器C1立即转为半离合,随着第二调节阀K4调节第二离合器C2传动扭矩逐渐加大,通过第一调节阀K3调节第一离合器C1逐渐分离,适时打开第五电磁阀K5快速分离第一离合器C1;配合油门控制,保证输出总扭矩不变,直至第二离合器C2完全结合,第一离合器C1完全分离。

在此过程中,结合罐7的作用:第一,在打开第二电磁阀K2之前也就是控制器发出升挡指令之前,结合罐7的压力与稳压罐5的压力相同,即预先储存势能。在打开第二电磁阀K2之后第二离合器C2工作缸压力与结合罐7压力迅速平衡,使得第二离合器C2具备了快速结合的势能。第二,在第二离合器C2结合为半离合后,由于结合罐7的缓冲作用且省去了快速调节阶段使得工作缸压力调节更为精准。

分离罐6的作用:第一,在打开第三电磁阀K11之前,分离罐6的压力是常压即预先储存势能,在打开第三电磁阀K11之后,第一离合器C1的压力与分离罐6压力迅速平衡,使得第一离合器C1具备了快速调节的势能。第二,在第一离合器C1分离为半离合之后,由于分离罐6的缓冲作用且省去了快速调节流量阶段,使得第一离合器C1工作缸压力调节更为精准。

升挡,达到升挡条件后,偶数挡升奇数挡时,关闭第二电磁阀K2、第三电磁阀K11,打开第一电磁阀K1,依据系统调校延迟一定时间至第一离合器C1刚好接触,打开第四电磁阀K22,第二离合器C2立即转为半离合,调节第一调节阀K3使第二离合器C2逐渐分离,调节第二调节阀K4使第一离合器C1逐渐结合,适时打开第五电磁阀K5快速分离第二离合器C2,配合油门调节保证传递扭矩不变,第一离合器C1完全结合,第二离合器C2完全分离。

在此过程中,结合罐7的作用:第一,在打开第一电磁阀K1之前也就是控制器发出升挡指令之前,结合罐7的压力与稳压罐5的压力相同,即预先储存势能。在打开第一电磁阀K1之后第一离合器C1工作缸压力与结合罐7压力迅速平衡,使得第一离合器C1具备了快速结合的势能。第二,在第一离合器C1结合为半离合后,由于结合罐7的缓冲作用且省去了快速调节阶段使得工作缸压力调节更为精准。

分离罐6的作用:第一,在打开第四电磁阀K22之前,分离罐6的压力是常压即预先储存势能,在打开第四电磁阀K22之后,第二离合器C2的压力与分离罐6压力迅速平衡,使得第二离合器C2具备了快速调节的势能。第二,在第二离合器C2分离为半离合之后,由于分离罐6的缓冲作用且省去了快速调节流量阶段,使得第二离合器C2工作缸压力调节更为精准。

(4)降挡,达到降挡条件后,偶数挡降奇数挡时,关闭第二电磁阀K2、第三电磁阀K11,打开第一电磁阀K1、第四电磁阀K22,打开第一调节阀K3,第二离合器C2立即转为半离合,调节第一调节阀K3,使第二离合器C2传递扭矩不变,调节转速,第一离合器C1刚好接触时转速与主动盘转速相同,刚好接触时,打开第一电磁阀K1使第二离合器C2快速分离,调节第二调节阀K4配合油门控制,保证输出总扭矩不变,第一离合器C1完全结合,第二离合器C2完全分离。

在此过程中,结合罐7的作用:第一,在打开第一电磁阀K1之前也就是控制器发出降挡指令之前,结合罐7的压力与稳压罐5的压力相同,即预先储存势能。在打开第一电磁阀K1之后第一离合器C1工作缸压力与结合罐7压力迅速平衡,使得第一离合器C1具备了快速结合的势能。第二,在第一离合器C1结合为半离合后,在结合罐7的缓冲作用下经过第二调节阀K4节流,使得第一离合器C1转变为缓慢结合。

分离罐的作用:第一,在打开第四电磁阀K22之前,6分离罐的压力是常压即预先储存势能。在打开第四电磁阀K22之后,第二离合器C2的压力与分离罐压力迅速平衡,使得第二离合器C2具备了快速调节的势能。第二,在第二离合器C2分离为半离合之后,由于分离罐6的缓冲作用且省去了快速调节流量阶段,使得智能卡二离合器C2工作缸压力调节更为精准。另外,第五电磁阀K5的加入弥补了第一离合器C1传递扭矩之后,第二离合器C2分离延迟而造成的发热增加。同时,也缩小了第一调节阀K3的调节范围,使调节进一步精准。

降挡,达到降挡条件后,奇数挡降为偶数挡时,关闭第四电磁阀K22、第一电磁阀K1,打开第二电磁阀K2、第三电磁阀K11,第一离合器C1立即转为半离合,调节第一调节阀K3,使第一离合器C1传递扭矩不变,调节转速,第二离合器C2刚好接触时转速与主动盘转速相同,刚好接触时,打开第五电磁阀K5使第一离合器C1快速分离,调节第二调节阀K4,配合油门控制,保证输出总扭矩不变,第二离合器C2完全结合,第一离合器C1完全分离。

在此过程中,结合罐7的作用:第一,在打开第二电磁阀K2之前也就是控制器发出降挡指令之前,结合罐7的压力与稳压罐5的压力相同,即预先储存势能。在打开第二电磁阀K2之后第二离合器C2工作缸压力与结合罐7压力迅速平衡,使得第二离合器C2具备了快速结合的势能。第二,在第二离合器C2结合为半离合后,在结合罐7的缓冲作用下经过第二调节阀K4节流,使得第二离合器C2转变为缓慢结合。

分离罐6的作用:第一,在打开第三电磁阀K11之前,分离罐6的压力是常压即预先储存势能,在打开第三电磁阀K11之后,第一离合器C1的压力与分离罐6压力迅速平衡,使得第一离合器C1具备了快速调节的势能。第二,在第一离合器C1分离为半离合之后,由于分离罐6的缓冲作用且省去了快速调节流量阶段,使得第一离合器C1工作缸压力调节更为精准。另外,第五电磁阀K5的加入弥补了第二离合器C2传递扭矩之后,第一离合器C1分离延迟而造成的发热增加。同时,也缩小了第一调节阀K3的调节范围,使调节进一步精准。

第五电磁阀K5的另一个作用是在极端情况下离合器温度过高,打开第五电磁阀K5,以减小发热保证系统稳定。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气体储能离合罐8的结构示意图,离合罐8的上部分为储气区9,储气区9的顶部设有补气口12,下部分为储油区10,储油区10的底部设有第一高压油管连接口11。

当离合器液压系统采用气体储能离合罐8时,其调试方式为:1、排出液压系统内的气体,包括结合罐7和分离罐6。2、使液压系统内压力为常压。3、关闭电磁阀K1、K22,关闭调节阀K3、K4。4、通过结合罐7和分离罐6的补气口分别向结合罐7和离合罐6补压,使压力分别达到各自的设计压力。5、停止补气,锁紧补气口,检查压力。6、停止调试状态,使软件进入正常状态,调试结束。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弹簧储能离合罐8的结构示意图,离合罐8为上部直径大于下部直径的罐体,罐体内设有一个带连杆17的活塞15,活塞15的上端伸入离合罐上半部分较粗的罐体内,活塞与罐体之间设有滚珠19,活塞上设有气孔18,活塞15的下端伸入离合罐8下半部分较细的罐体内,活塞与离合罐8下半部分较细的罐体之间设有O型圈,离合罐8下半部分较细的罐体内装有液压油14,罐体的底部设有一个第二高压油管连接口13,罐体的顶部设有空气呼吸器22,在空气呼吸器22的旁边向罐体内伸入一个调节螺栓21,调节螺栓21的下端部设有一个挡板,挡板与活塞之间设有弹簧20。

当离合器液压装置的离合罐采用弹簧储能离合罐时,其调试方式为:1、排除液压系统内的气体,包括结合罐7和分离罐6。2、将液压系统设置为调试状态1,即打开调节阀K4,K3,打开电磁阀K11,K2,关闭电磁阀K1、K22,等待系统压力稳定,一个离合器完全结合,另一个离合完全分离。3、将液压系统设置为调试状态2,即关闭调节阀K4、K3,关闭电磁阀K11,K2,然后打开电磁阀k1和k22。4、调节结合罐7和分离罐6的调节螺栓21,使结合罐7和分离罐6的压力分别达到设定值。5、锁紧调节螺栓21,检查压力,如果符合设定值停止调试,将液压系统软件设置为正常状态,调试结束。

上述实施例仅用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并非是对其进行限制,凡是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改进或等同替换,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