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端盖轴承的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08467阅读:2285来源:国知局
一种端盖轴承的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轴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端盖轴承的轴向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端盖轴承一般为角接触轴承,轴承在运转时轴承的外圈滚道、内圈滚道与钢球均接触,即外圈滚道与钢球、内圈滚道与钢球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这就要求轴承运转时外圈滚道、内圈滚道与钢球之间不能有游隙,也不要应力过大,否则会影响轴承的寿命、设备的定位精度。

如图1所示,原端盖轴承安装时,轴承安装在轴5上后通过锁紧螺母3使轴承轴向固定,轴承与锁紧螺母3之间设置防尘盖7,以遮挡灰尘进入轴承。这样的固定结构当轴承工作温度升高时,因轴比轴承外圈1的轴向膨胀量要大,引起轴承脱载,即轴带动轴承内圈2向锁紧螺母方向移动,使得钢球4与轴承内外圈滚道之间产生轴向间隙,造成钢球在内外圈滚道中运转时与滚道接触不稳,很容易损坏轴承;且因为钢球与轴承内外圈之间产生轴向间隙,轴和锁紧螺母会相对轴承外圈窜动,使得固定在轴上的设备定位精度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端盖轴承的固定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诸多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端盖轴承的固定结构,包括轴承外圈、轴承内圈、钢球,所述轴承外圈、轴承内圈、钢球组装后安装在轴上,通过锁紧螺母使轴承轴向固定,所述锁紧螺母与轴承内圈之间设有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套设在轴上,弹性元件与轴之间为间隙配合,所述锁紧螺母旋紧时,使弹性元件受压产生预紧力。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弹性元件为圆柱式S型薄片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弹性元件与轴承内圈接触的端面设有突出环面,所述轴承外圈设有与所述突出环面适配的凹槽。

本实用新型的端盖轴承固定结构,在锁紧螺母与轴承内圈之间设置弹性元件,锁紧螺母旋紧时使弹性元件受压产生轴向预紧力,当工作温度升高轴受热膨胀带动轴承内圈向锁紧螺母方向移动时,弹性元件的预紧力阻止其偏移,保证轴承内外圈不发生相对移动,钢球与轴承滚道保持紧密接触,提高轴承使用寿命和设备的定位精度,且弹性元件的变形与一定范围内的受载压力成线性关系,即锁紧螺母拧紧圈数与弹性元件的轴向预紧力成线性关系,此特性使得可精确加载预紧力;弹性元件为圆柱式S型薄片结构,这种比表面积大的结构有利于散热;弹性元件与轴承内圈接触端面设有突出环面,该突出环面与轴承外圈的凹槽配合形成防尘结构,代替了原有结构中的防尘盖,节省了锁紧螺母与轴承之间的空间,能适用于较为紧凑的安装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原端盖轴承的固定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端盖轴承的固定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弹性元件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弹性元件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弹性元件压力与变形线性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及实现方式易于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2,本实用新型的端盖轴承固定结构,主要包括轴承外圈1、轴承内圈2、钢球4,轴承外圈1、轴承内圈2、钢球4装配后安装在轴5上,然后在轴承外端的轴5上旋上锁紧螺母3使轴承轴向固定。

锁紧螺母3与轴承内圈2之间设置有超薄型弹性元件6,弹性元件6套装在轴5上,其内端面与轴承内圈2的端面接触,弹性元件6的内径与轴5之间为间隙配合,锁紧螺母3旋紧时压紧弹性元件6,使弹性元件6产生弹性变形,从而产生推向轴承内圈2的轴向预紧力。参见图5,弹性元件6的变形量与一定范围内的受载压力成线性关系,也就是锁紧螺母3拧紧的圈数与弹性元件6的轴向预紧力成线性关系,故可根据计算需要的预紧力来调整设置弹性元件6的变形量,使得精确加载预紧力较为方便。

参见图3、4,弹性元件6设置为圆柱式S型薄片结构,这种比表面积(面积/体积)大的S型薄片结构有利于弹性元件6的散热,可防止因工作温度升高引起弹性元件6的热应力形变。

弹性元件6与轴承内圈2接触的端面设有突出环面61,在轴承外圈1上设有与弹性元件6的突出环面61适配的凹槽11,安装时弹性元件的突出环面61嵌入轴承外圈的凹槽11中形成防尘结构,从而代替原固定结构中的防尘盖7,节省了锁紧螺母与轴承之间的空间。

本实用新型端盖轴承的固定结构,在锁紧螺母与轴承内圈之间设置弹性元件,当轴承因工作温度升高,轴因受热膨胀带动轴承内圈向锁紧螺母方向移动时,借助弹性元件的预紧力阻止其移动,保证轴承内圈相对外圈不发生轴向位移,钢球与轴承滚道保持正常接触,提高轴承使用寿命和设备的定位精度;弹性元件为圆柱式S型薄片结构,有利于弹性元件的散热;弹性元件与轴承内圈接触端面设有突出环面,该突出环面与轴承外圈的凹槽配合形成防尘结构,代替了原有结构中的防尘盖,节省了锁紧螺母与轴承之间的空间,能适用于较为紧凑的安装空间。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特征、工作方式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