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84267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旋动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旋动结构,尤其是一种应用于定位把手的旋动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机板或电路板等对象仅置放于机箱当中,而无任何特殊设计来助于机板或电路板的取置,而具有不方便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旋动结构,其具有可自动弹出定位的功能。

为达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旋动结构,包含限位件、转动件及弹性件,所述限位件具有装置部;所述转动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限位件,所述转动件包括轴部,所述轴部设于所述装置部中;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轴部,其两端分别抵顶所述限位件及所述转动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旋动结构,包含有:具有装置部的限位件;及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限位件的转动件,所述转动件包括轴部,所述轴部设于所述装置部。

上述的旋动结构,其中限位件具有第一限位部,或转动件具有第二限位部,当第一限位部或第二限位部相对应时彼此干涉、扣接或与其他结构干涉或扣接而使转动件被暂时固定、暂时限位、固定或限位。

上述的旋动结构,其中第一限位部具有限制区或导引区,且导引区用于导引第二限位部的动作方向。

上述的旋动结构,其中第二限位部具有限制区或导引区,且导引区用于导引第一限位部的动作方向。

上述的旋动结构,其中转动件与限位件转动5至360度或上或下移动0.05至200毫米的范围内。

上述的旋动结构,其中第一限位部为凸出结构或凹入结构,第二限位部为凸出结构或凹入结构。

上述的旋动结构,其中当第一限位部或第二限位部为凸出结构时,限制区为一侧的挡壁,导引区为邻近限制区的一侧的斜面、弧面或曲面,以供第二限位部或第一限位部可沿着导引区的底面移动或滑动至限制区。

上述的旋动结构,其中当第一限位部或第二限位部为凹入结构时,限制区为凹部或凸部,或导引区为斜面、弧面或曲面。

上述的旋动结构,其中当第一限位部或第二限位部为凸出或凹入结构时,第一限位部或第二限位部为铅直延伸的凹部或凸部、或为水平延伸的凹部或凸部、或为凹部、凸部、斜面、曲面或弧面。

上述的旋动结构,其中转动件包括头部,头部与轴部结合、组合或一体成型。

上述的旋动结构,其中头部与轴部通过组接件穿设固定。

上述的旋动结构,其中组接件为柱体、弹性体、卡扣体、开花体或螺纹体。

上述的旋动结构,其中轴部具有挡止凸缘,挡止凸缘位于轴部上相反于头部的一端,以供挡止于弹性件或限位件。

上述的旋动结构,其中限位件具有干涉部,干涉部设置于限位件中的装置部的壁面或限位件的外缘上,以供与挡止凸缘、头部或弹性件彼此干涉。

上述的旋动结构,其中弹性件为具一个弯折端或两个弯折端的扭转弹簧、螺旋弹簧、盘型弹片、C型弹片、波浪型弹片或弹性柱体。

上述的旋动结构,其中限位件或限位件的装置部包括第一抵顶部,转动件或转动件的头部包括第二抵顶部,弹性件的两端分别结合或抵顶或组合至第一抵顶部或第二抵顶部。

上述的旋动结构,其中第一抵顶部为凹孔、凹部、凸部、阶状结构、穿孔或穿槽,或第二抵顶部为凹孔、凹部、凸部、阶状结构、穿孔或穿槽。

上述的旋动结构,其中限位件具有组接部,组接部以铆接、扩接、锁接、焊接、黏接、扣接的方式结合至第一物体或组接部与第一物体一体成型。

上述的旋动结构,其中转动件包括操作部,操作部连接头部。

上述的旋动结构,其中转动件包括动作部,其连接头部。

上述的旋动结构,其中操作部、动作部、轴部或头部一体成型或组装结合。

上述的旋动结构,其中转动件包括抵顶部,抵顶部连接动作部,且抵顶部具有凸部、凹部、斜面部、弧面部、曲面部、阶部、槽部、凹孔、穿孔、柱体或片体。

上述的旋动结构,其中轴部具有扣部,用于扣合至第二物体。

上述的旋动结构,其中扣部为凸扣体、凹扣体、柱体、螺纹体或柱体。

上述的旋动结构,其中还包含存置件,存置件具有容置区,限位件及转动件容置于容置区内。

上述的旋动结构,其中存置件为料盘或料带。

上述的旋动结构,其中弹性件使转动件自动转动、被动转动、暂时定位或固定定位。

上述的旋动结构,其中装置部为穿孔、凹孔、槽部、凹部、凸部、平面、弧部、斜面、曲面、柱状或阶层部。

上述的旋动结构,其中还包含至少一个定位部,定位部设置于限位件或转动件以定位转动件。

上述的旋动结构,其中定位部为定位凸部或定位凹部。

上述的旋动结构,其中定位部具有定位件、定位弹性件、限位槽,或定位部具有定位件、定位弹性件、限位槽及限位体,定位件及定位弹性件限位于限位槽,定位弹性件抵顶定位件,部分定位件外露于限位槽以定位转动件。

上述的旋动结构,其中限位件具有干涉定位部以用以干涉定位第二物体。

上述的旋动结构,其中干涉定位部为凸部或凹部,用以干涉或限位第二物体。

上述的旋动结构,其中限位件具有肩部以用以支撑第二物体。

上述的旋动结构,其中定位部包含至少一个定位件、弹性件、限位槽及操控部。

上述的旋动结构,转动件的第二限位部为限扣部。

上述的旋动结构,限位件的第一限位部为被限扣部。

上述的旋动结构,限扣部与被限扣部相互扣接或干涉。

上述的旋动结构,被限扣部脱离限扣部后可用以进行旋动。

上述的旋动结构,限扣部或被限扣部为勾体、柱体、凸体、凹体、阶型体、平面、曲面或弧面。

上述的旋动结构,转动件或转动件的操作部具有纵向移动空间纵向移动空间的移动距离为0.1毫米至200毫米的范围内。

上述的旋动结构,轴部在纵向移动空间中移动。

上述的旋动结构,转动件、转动件操作部或限位件之间具有抵顶弹性组件,用以使转动件被抵顶于纵向移动空间的存置位置或一端。

上述的旋动结构,转动件具有侧向移动空间,侧向移动空间的移动距离为0.1毫米至200毫米的范围内。

上述的旋动结构,组接件在侧向移动空间中移动。

上述的旋动结构,转动件或限位件之间具有抵顶弹性组件,用以使转动件被抵顶于侧向移动空间的存置位置或一端。

上述的旋动结构,弹性件存置于限位件内部或限位件外部,或是弹性件存置于转动件内部或转动件外部。

上述的旋动结构,转动件进一步设有推动件,而推动件与限位件活动组合或限位或干涉。

上述的旋动结构,限位件具有对接部,用以与推动件活动组合或限位或干涉。

上述的旋动结构,推动件包括设于转动件一端的按压部、连接按压部的致动杆、连接致动杆具有与对接部活动组合或限位或干涉的扣部。

上述的旋动结构,转动件与推动件之间设有导杆。

上述的旋动结构,推动件与转动件或限位件之间设有弹性部。

据此,上述的旋动结构可优选为应用形成具定位功能的把手装置,其通过弹性件而可使转动件相对限位件转动,而使转动件可具有自动定位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旋动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旋动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限位件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转动件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旋动结构的另一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旋动结构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旋动结构中限位件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旋动结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旋动结构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旋动结构的示意图。

图11为图7中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旋动结构的示意图。

图13A及13B为本实用新型中弹性件及其相关配置的示意图。

图14A至14E为本实用新型中弹性件其他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15A至15D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旋动结构具有组接件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旋动结构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旋动结构具有取置件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旋动结构的示意图一。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旋动结构的示意图二。

图20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旋动结构的示意图三。

图21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旋动结构的示意图四。

图22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旋动结构的示意图五。

图23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旋动结构的定位件的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旋动结构的示意图一。

图25为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旋动结构的示意图二。

图26为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旋动结构的示意图三。

图27为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旋动结构的示意图四。

图28及29为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的旋动结构的定位件的示意图。

图30及31为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的旋动结构的示意图。

图32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一实施例的旋动结构的示意图。

图33~图35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一实施例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36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二实施例的旋动结构的示意图。

图37~图41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2~图45为本实用新型第十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 旋动结构

10 限位件

11 装置部

12 第一限位部

121 限制区

122 导引区

13 干涉部

14 第一抵顶部

15 组接部

17 对应定位凹部

18 干涉定位部

19 肩部

20 转动件

201 活动空间

21 轴部

211 挡止凸缘

212 扣部

22 第二限位部

221 斜面

23 头部

24 组接件

25 操作部

251 按压区

26 动作部

27 抵顶部

28 第二抵顶部

29 对应定位凹部

30 弹性件

31,32 弯折端

33 直型端

40 第一物体

41 对应定位凹部

42 对应定位凸部

50 第二物体

51 扣合孔

52 对应干涉定位凹部

60 存置件

61 容置区

62 盖体

70 定位部

71 定位凸部

72 定位凹部

74 定位弹性件

75 定位件

751 定位凸体

752 限位体

76 限位槽

761 限位凸缘

8 定位部

81 定位件

82 弹性件

83 限位槽

84 操控部

85 组接件

9 定位部

901 限位件

9011 对接部

902 转动件

903 弹性件

904 推动件

9041 按压部

9042 致动杆

9043 扣部

9044 导杆

9045 弹性部

91、91a 定位件

92 定位弹性件

93 限位槽

94、94a 限位体

95 操控部

96 活动空间

100 转动件

1001 限扣部

1002 纵向移动空间

1003 侧向移动空间

101 轴部

102 组接件

103 限位件

1031 被限扣部

104 抵顶弹性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充分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及功效,现通过下述具体的实施例,并配合所附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说明如下:

参照图1至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旋动结构1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为旋动结构1的剖面示意图。旋动结构1包含限位件10、转动件20及弹性件30。限位件10具有装置部11;转动件20可转动地设置于限位件10,转动件20包括轴部21,轴部21穿设于装置部11中;弹性件30设置于轴部21上且两端分别弹性抵顶限位件10及转动件20。

弹性件30使转动件20自动转动、被动转动、暂时定位或固定定位,而弹性件30可存置于限位件10内部或限位件10外部,或是弹性件30可存置于转动件20内部或转动件20外部。

装置部11可为穿孔、凹孔、槽部、凹部、凸部、平面、弧部、斜面或曲面。

由此,当外力使转动件20以轴部21为中心朝一个方向(例如顺时针方向)转动,会让弹性件30被压缩或被移动摩擦时,而当外力移除时,弹性件30欲恢复原长或停止移动摩擦而对限位件10与转动件20施加弹力,而使转动件20以轴部21为中心朝反方向(例如逆时针方向)转动或被簧力抵顶而不动。

本实施例中,限位件10可具有干涉部13,干涉部13设置于限位件10中朝向装置部11的壁面或限位件10的外缘上,以供与挡止凸缘211、头部23或弹性件30彼此干涉。并且,轴部21可具有挡止凸缘211,挡止凸缘211位于轴部21上相反于头部23的一端,以供挡止于弹性件30或限位件10,以使弹性件30被配置于挡止凸缘211与干涉部13之间,或者使轴部211不会自限位件10中脱离。

如图2及图3所示,限位件10具有第一限位部12,转动件20具有第二限位部22,当第一限位部12与第二限位部22位置相对应时彼此干涉而使转动件20被暂时固定或固定,而限位件10的装置部11与第一限位部12可为一体成型、固定组装成型或活动组装成型,且转动件20与第二限位部22可为一 体成型、固定组装成型或活动组装成型。本实施例中,当第一限位部12与第二限位部22位置相对应而使转动件20被暂时固定时,弹性件30为压缩状态。

如图3所示,第一限位部12具有限制区121及导引区122,限制区121邻近或不邻近导引区122,且导引区122用于导引第二限位部22的动作方向,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12为凸出结构,第一限位部12为凸出结构时,限制区121为一侧的挡壁,导引区122为邻近或不邻近限制区121的一侧的斜面、弧面或曲面,以供第二限位部22可沿着导引区122的底面移动或滑动至限制区121,第二限位部22由导引区122至限制区121时相对限位件10向上移动或滑动0.1至200毫米的距离。

如图4所示,第二限位部22是凸出结构,用以卡合于限制区121而使转动件20被暂时固定或固定。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限位部12与第二限位部22可相同或不同。举例来说,第二限位部也可具有限制区及导引区,且导引区用于导引第一限位部的动作方向。

本实施例中,转动件与限位件可相对转动5至360度或上下移动0.05至200毫米的范围内,例如,导引区122导引第二限位部22动作于转动件转动5至360度(优选为15至345度)或移动0.05至200毫米的范围内。

如图5所示,转动件20包括头部23,头部23与轴部21的一端结合。头部23与轴部21通过组接件24穿设固定。其中,组接件24可为扣件、柱体、弹性体、卡扣体、开花体或螺纹体。

参照图6至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旋动结构2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部12也可为凹入结构,限制区121为凹部,导引区122为凹部,且导引区122的底面为斜面、弧面或曲面,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限位部22为凸出结构并形成有斜面221。

如图6至8所示,旋动结构2可通过第一限位部12与第二限位部22间的干涉而使转动件10限位于关闭状态;当欲打开转动件20时,施力下压转动件20,而使第一限位部12与第二限位部22错位而不会互相干涉,当第一限位部12与第二限位部22不互相干涉下,转动件10可通过弹性件(图未示)的弹力而相对限位件10而转动,进而呈现开启状态。

参照如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旋动结构2’的另一实施方式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12也可为凹入结构,限制区121为凹部,导引区122为凹部,且导引区122的底面为斜面、弧面或曲面,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限位部22为凸出结构,第二限位部22可沿导引部122的底面移动或滑动至限制区121中。同样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限位部12与第二限位部22也可相同或不同。参照图10及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旋动结构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12也为凹入结构,限制区121为铅直延伸的凹部,导引区122为水平延伸的凹部,举例而言,限制区121与导引区122可形成L型、T型、斜面型、曲面型或弧面型等形状。此外,限制区121与导引区122可连通或不连通。同样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限位部12与第二限位部22也可相同或不同。

本实施例中,限位件10可具有组接部15,用于结合至第一物体40,第一物体40例如为机板、电路板或其他物体。实施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旋动结构1可通过组接部15与第一物体40组合成一个模块,其中,组接部15可以铆接、扩接、锁接、焊接、黏接、扣接的方式结合至第一物体40或组接部15与第一物体40一体成型,而使后续的组装程序更加快速方便。

本实施例中,转动件20可包括操作部25,操作部25连接头部23,以供手持操作转动件20。并且,转动件20包括动作部26,其连接头部23,如图所示,动作部26连接于头部23上相反于操作部25的一侧。其中,操作部25、 动作部26与轴部21可一体成型,或者,操作部25、动作部26与轴部21可通过铆接、扩接、锁接、焊接、扣接、黏接、热熔或塑料埋入射出等方式组装结合,另操作部25与转动件20或头部23为一体成型、活动组接或固定组接,其中操作部25与转动件20或头部23活动组接或固定组接的方式为扣接、干涉、穿接、卡接、以另一对象相互组接、铆接、扩接、锁接或插接。

其中,操作部25可具有按压区251,按压区251具有凸部、凹部、斜面部、弧面部、曲面部、阶部、槽部、凹孔、穿孔。

转动件20包括抵顶部27,抵顶部27连接动作部26,且抵顶部26具有凸部、凹部、斜面部、弧面部、曲面部、阶部、槽部、凹孔、穿孔、柱体或片体。抵顶部26用于当转动件20转动时,抵顶而带动或连动其他物体。

如图12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旋动结构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示例的弹性件30为具两个弯折端31,32的扭转弹簧。限位件10包括第一抵顶部14,转动件20包括第二抵顶部28,弹性件30的两个弯折端31,32分别结合至第一抵顶部14与第二抵顶部28。其中,第一抵顶部14可为凹孔、凹部、凸部或阶状结构,第二抵顶部28可为凹孔、凹部、凸部或阶状结构。

然而,弹性件30与限位件10及转动件20的结合方式并不限于此,如图13A及13B所示,弹性件30可只有一个弯折端31,其与限位件10的第一抵顶部14相结合,弹性件30另一端为直型端33,其与转动件20的第二抵顶部28相结合。

除此之外,如图14A至14E所示,弹性件30还可为螺旋弹簧、盘型弹片、C型弹片、波浪型弹片或弹性柱体。

参照图15A至15D,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旋动结构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轴部21具有扣部212,用于扣合至第二物体50,第二物体50具有默认的扣合孔51。如图15A至15D所示,扣部212可为凸扣体、凹扣体、柱体、螺纹体或柱体。

参照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旋动结构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转动件20的头部23可转动地套设于轴部21上,轴部21设置于限位件10上,且如图中示意弹性件30的弯折端31与结合于限位件10的第一抵顶部14,弹性件30的直型端33抵顶于操作部25或动作部26上。

参照图17,本实施例中,旋动结构1可还包含存置件60,存置件60具有容置区61,限位件10及转动件20容置于容置区61内。其中,存置件60可为料盘或料带,此外,存置件60还可具有盖体62,以供封闭容置区61。

参照图18至图22,本实施例中,旋动结构1可还包含至少一个定位部70,定位部70可设置于限位件10或转动件20以定位转动件20,如图18及图21所示,定位部70可设置于转动件20的底部以使转动件20定位于第一物体40,如图19所示,定位部70可设置于限位件10的侧部以使转动件20定位于限位件10,如图20所示,定位部70可设置于转动件20的头部23内以使转动件20定位于限位件10,如图22所示,定位部70可设置于转动件20的顶部以使转动件20定位于其他物体。

参照图18,本实施例中,定位部70可为定位凸部71或定位凹部72,以定位于第一物体40的对应定位凹部41或对应定位凸部42。

参照图19至图22,本实施例中,定位部70可具有定位件75、定位弹性件74及限位槽76,定位件75及定位弹性件74限位于限位槽76,且定位件75限位于限位槽76内的限位凸缘761,定位弹性件74抵顶于限位槽76(限位凸缘761)与定位件75之间,以使部分定位件75外露于限位槽76以定位转动件20,如图19所示,定位部70可设置于限位件10的侧部以使部分定位件75置入转动件20的对应定位凹部29,进而定位转动件20,如图20所示,定位部70可设置于转动件20的头部23内以使部分定位件75置入限位件10的对应定位凹部17,进而定位转动件20,如图21所示,定位部70可设置于转动件20的底部以使部分定位件75置入第一物体40的对应定位凹部41,进而定 位转动件20,如图23所示,定位部70可设置于转动件20的顶部以使部分定位件75置入其他物体的对应定位凹部,进而定位转动件20。

参照图23,本实施例中,定位件75可为球体(如图23中的(a)所示)、螺纹体(如图23中的(b)所示)或锥体(如图23中的(e)所示)(或柱体、曲面体、内扣体或外扣体)。另外,请参照图19至图22,本实施例中,定位件75可具有相互连接的定位凸体751及限位体752(如图23中的(c)所示),定位弹性件74套设于定位凸体751与限位体752之间的连接处,限位体752止挡限位于限位槽76内的限位凸缘761,定位弹性件74抵顶于限位槽76内的限位凸缘761与定位凸体751之间,以使部分定位凸体751外露于限位槽76以定位转动件20。再者,请参照图23中的(d),本实施例中,定位凸体751可为螺纹体。

请参照图24至图27,本实施例中,限位件10的顶部可具有干涉定位部18以用以干涉定位第二物体50于转动件20与限位件10之间。另外,干涉定位部18可为凸部(或凹部)以用以干涉定位第二物体50的对应干涉定位凹部52(或对应干涉定位凸部)。再者,限位件10的顶部可具有肩部19相邻于干涉定位部18以用以支撑第二物体50。

据此,本实施例的旋动结构1可优选为应用形成具定位功能的把手装置,其通过弹性件30而可使转动件20相对限位件10转动,而使转动件20可具有自动定位、摩擦定位、暂时定位或固定定位的定位功效。

参照图28及图29,为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的旋动结构的定位件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定位部8包含至少一个定位件81、弹性件82、限位槽83及操控部84,其中弹性件82一端抵顶转动件20,另一端抵顶定位件81,且操控部84与定位件81活动组合用以抵顶转动件20,使操控部84活动驱动定位件81以及第一物体的开启与关闭,而定位件81与操控部84以组接件85加以组合,而组接件85为与操控部84或定位件81一体成型的栓体、柱体或扣体。

参照图30及图31,为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的旋动结构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可将上述第九实施例的定位部8(如图28及图29所示)设置于转动件20且位于旋动结构1的一侧,如此,除可利用旋动结构1进行前述实施例中的操作使用之外,还可以定位部8的定位件81定位于第一物体40;当定位部8于第一物体40上开启时,施力于操控部84,使操作部84抵顶转动件20并配合组接件85而拉动定位件81,使定位件81离开第一物体40并压缩弹性件82,而与第一物体40形成开启的状态(如图30),而当定位部8欲关闭第一物体40时,将操控部84往反向扳动,使操作部84抵顶转动件20而并配合组接件85推动定位件81,使弹性件82呈回复状态,并以其回复弹力辅助顶推定位件81,而让定位件81结合于第一物体40形成关闭的状态(如图31)。

参照图32~图34,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一实施例的旋动结构的示意图以及本实用新型第十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定位部9具有定位件91、定位弹性件92、限位槽93及限位体94,定位件91及定位弹性件92限位于限位槽93,定位弹性件92抵顶定位件91,部分定位件91外露于限位槽93以定位转动件20,限位体94同时组装于转动件20与定位件91,其中定位件91具有外露于限位槽93的操控部95,用以操作定位件91,且定位件91具有活动空间96,用以使定位件91活动,而限位体94为柱体、杆体或扣体,定位件91活动定位于转动件20的第一限位部12或定位凹部(图未示),用以使定位件91活动。

请参照图36,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二实施例的旋动结构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转动件20具有活动空间201,用以使定位件91a配合限位体94a于活动空间201中活动。

请参照图37~图41,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三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转动件100与轴部101以组接件102加以组合,而组接件102为与转动件100或轴部101一体成型的栓体、柱体或扣体,且转动件100具有限扣部1001,限 位件103具有被限扣部1031,限扣部1001与被限扣部1031相互扣接或干涉,且被限扣部1031脱离限扣部1001后可用以进行旋动,其中限扣部1001与被限扣部1031为勾体、柱体、凸体、凹体、阶型体、平面、曲面或弧面。

另,转动件100具有纵向移动空间1002与侧向移动空间1003,纵向移动空间的移动距离为0.1毫米至200毫米的范围内,使轴部101于纵向移动空间1002中移动,而组接件102于侧向移动空间1003中移动,侧向移动空间的移动距离为0.1毫米至200毫米的范围内,并于转动件100或限位件103之间具有抵顶弹性组件104,用以使转动件100被抵顶于纵向移动空间1002与侧向移动空间1003的存置位置或一端。

请参照图42~图45,为本实用新型第十四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转动件902进一步设有推动件904,而推动件904与限位件901活动结合,且限位件901具有对接部9011,对接部9011用以与推动件904活动结合,其中推动件904包括有外露于转动件902一端的按压部9041、连接按压部9041的致动杆9042、连接致动杆9042且与对接部9011活动结合的扣部9043、设于转动件902与致动杆9042间的导杆9044、及设于致动杆9042与转动件902间的弹性部9045。

当以转动件902配合限位件901完成两物体的结合后(图未示),而欲卸除两物体时,按压推动件904按压部9041,使致动杆9042带动扣部9043由限位件901的对接部9011中分离,并压缩弹性部9045,此时,转动件902便可受弹性件903的释放力而于限位件901上旋转,使转动件902因弹性件903的带动而自动弹开,让推动件904与限位件901呈解锁状态,达到快速结合以及易于卸除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在上文中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该实施例仅用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解读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应注意的是,举凡与该实施例等效的变化与置换,均应设为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