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复合式金属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41830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材领域,尤其涉及金属板。



背景技术:

金属板用于工程机械、交通运输机械、建筑机械、起重机械、农用机械及轻工民用等行业的一般结构件与冲压件。然而,金属板质量较大,不易运输,导致了金属板的使用领域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分子复合式金属板,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高分子复合式金属板,包括一板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体包括由金属制成的上板体和金属制成的下板体,所述上板体长度方向与宽度方向上每间隔0.5m设有一通孔,所述下板体长度方向与宽度方向上每间隔0.5m设有一盲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盲孔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上板体与所述下板体通过一连接件固定,所述连接件的上端部与通孔焊接连接,所述连接件的下端部与盲孔焊接连接;

所述上板体和所述下板体之间设有一石棉层,所述石棉层上设有用于穿过连接件的通孔。

本实用新型优化了金属板的结构,通过上板体和下板体能够易于切割和加工,通孔能够便于插入连接件,盲孔能够不易使连接件穿透下板体。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石棉能够使金属板起到阻燃隔热的作用,并且能够在保证金属板强度的同时减轻金属板的重量。通孔还能够排出因挤压金属板而产生的多余气体。

所述连接件的长度在0.5cm~0.8cm之间。防止长度过长影响连接的牢固。

所述连接件可以是管状体,所述管状体的外径在0.9cm~1cm,所述通孔的孔径在1.1cm~1.2cm,所述盲孔的孔径在1.1cm~1.2cm。

本实用新型限制了管状体的外径能够增大强度。

所述连接件可以是一弹性部件,弹性部件的上端部与通孔焊接连接,所述弹性部件的下端部与盲孔焊接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弹性部件能够使金属板能够耐挤压,不易变形。

所述石棉层内埋设有玄武岩纤维制成的纤维网。用于提高石棉层的强度。

所述上板体的外表面涂覆有一铝镁合金涂层,所述下板体的外表面涂覆有碳纤维层。本实用新型通过铝镁合金能够实现上板体的防锈和耐磨损,碳纤维能够提高下板体的强度。

所述铝镁合金涂层的厚度在0.2mm~0.3mm,所述碳纤维层的厚度在0.1mm~0.15mm。本实用新型限制了厚度能够节约成本。

所述上板体的厚度在1cm~1.5cm,所述石棉层的厚度在0.5cm~0.8cm,所述下板体的厚度在1cm~1.3cm。本实用新型限制了厚度能够在保证强度的同时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设有通孔处的切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高分子复合式金属板,包括一板状体,板状体包括由金属制成的上板体1和下板体2,上板体长度方向与宽度方向上每间隔0.5m设有一通孔3,下板体长度方向与宽度方向上每间隔0.5m设有一盲孔4,通孔与盲孔的中心轴线重合,上板体与下板体通过一连接件5固定,连接件的上端部与通孔焊接连接,连接件的下端部与盲孔焊接连接;上板体和下板体之间设有一石棉层6,石棉层上设有用于穿过连接件的通孔。本实用新型优化了金属板的结构,通过上板体和下板体能够易于切割和加工,通孔能够便于插入连接件,盲孔能够不易使连接件穿透下板体。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石棉能够使金属板起到阻燃隔热的作用,并且能够在保证金属板强度的同时减轻金属板的重量。通孔还能够排出因挤压金属板而产生的多余气体。在制造时首先在上板体上开设通孔,在下板体上开设盲孔,将连接件先焊接在盲孔内,在下板体上放置石棉层,最后放上上板体并且将连接件焊接在上板体的通孔内。

连接件的长度在0.5cm~0.8cm之间。防止长度过长影响连接的牢固。连接件可以是管状体,管状体的外径在0.9cm~1cm,通孔的孔径在1.1cm~1.2cm,盲孔的孔径在1.1cm~1.2cm。本实用新型限制了管状体的外径能够增大强度。连接件可以是一弹性部件,弹性部件的上端部与通孔焊接连接,弹性部件的下端部与盲孔焊接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弹性部件能够使金属板能够耐挤压,不易变形。石棉层内埋设有玄武岩纤维制成的纤维网7。用于提高石棉层的强度。上板体的外表面涂覆有一铝镁合金涂层8,下板体的外表面涂覆有碳纤维层9。本实用新型通过铝镁合金能够实现上板体的防锈和耐磨损,碳纤维能够提高下板体的强度。铝镁合金涂层的厚度在0.2mm~0.3mm,碳纤维层的厚度在0.1mm~0.15mm。本实用新型限制了厚度能够节约成本。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