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行星齿轮减速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48381阅读:443来源:国知局
一种行星齿轮减速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行星齿轮减速机。



背景技术:

行星齿轮减速机,通常包括壳体、分别设置壳体两端的输入轴与输出轴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行星齿轮减速机构,现有的行星齿轮减速机,通常存在结构复杂庞大、输出不稳定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稳定输出的行星齿轮减速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行星齿轮减速机,包括壳体、分别设置壳体两端的输入轴与输出轴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行星齿轮减速机构,所述行星齿轮减速机构包括第一太阳齿轮、第一行星架、第一行星轮、第一行星轴、第一内齿轮、太阳轴、第二太阳齿轮、第二行星架、第二行星轮、第二行星轴以及第二内齿轮,所述第一太阳齿轮与所述输入轴呈一体设置,所述第一行星轴与所述输入轴呈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一行星架上,所述第一行星轮可转动套设在所述第一行星轴上并与所述第一太阳齿轮相配合,所述第一内齿轮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与所述第一行星轮相配合,所述第一行星架的一端设置有内齿,所述太阳轴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行星架的内齿相配合的外齿,所述第二太阳齿轮设置在所述太阳轴上,所述第二行星轴与所述太阳轴呈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二行星架上,所述第二行星轮可转动套设在所述第二行星轴上并与所述第二太阳齿轮相配合,所述第二内齿轮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与所述第二行星轮相配合,所述输出轴与第二行星架呈一体设置。

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工作时,输入轴转动,第一太阳齿轮带动第一行星轮转动,从而使得第一行星架转动,第一行星架驱动太阳轴转动,第二太阳齿轮带动第二行星轮转动,从而第二行星架发生转动,使得输出轴输出。因此,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结构简单紧凑、稳定输出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输入轴与所述太阳轴呈同轴设置,输入轴与太阳轴之间设置有顶柱,所述顶柱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行星架上。

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使得工作时输入轴与太阳轴能够更加稳定的运行,从而进一步提高输出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顶柱对应太阳轴一端的端面面积大于顶柱对应输入轴一端的端面面积。

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使得顶柱与太阳轴之间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而减少顶柱与输入轴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输入轴与太阳轴运行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顶柱内设置有导通两端端面的通孔。

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使得润滑油通过通孔对顶柱两端面进行润滑,更进一步提高输入轴与太阳轴运行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顶柱对应太阳轴一端的端面与顶柱对应输入轴一端的端面上分别设置有导槽,所述导槽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通孔以及顶柱的外周面相导通设置。

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使得润滑油通过导槽更好的对顶柱两端面进行润滑,再进一步提高输入轴与太阳轴运行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图;

图2为图1的A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1-2,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行星齿轮减速机,包括壳体1、分别设置壳体1两端的输入轴2与输出轴3以及设置在壳体1内的行星齿轮减速机构,所述行星齿轮减速机构包括第一太阳齿轮4、第一行星架5、第一行星轮6、第一行星轴7、第一内齿轮8、太阳轴9、第二太阳齿轮10、第二行星架11、第二行星轮13、第二行星轴14以及第二内齿轮15,所述第一太阳齿轮4与所述输入轴2呈一体设置,所述第一行星轴7与所述输入轴2呈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一行星架5上,所述第一行星轮6可转动套设在所述第一行星轴7上并与所述第一太阳齿轮4相配合,所述第一内齿轮8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并与所述第一行星轮6相配合,所述第一行星架5的一端设置有内齿,所述太阳轴9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行星架5的内齿相配合的外齿,所述第二太阳齿轮10设置在所述太阳轴9上,所述第二行星轴14与所述太阳轴9呈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二行星架11上,所述第二行星轮13可转动套设在所述第二行星轴14上并与所述第二太阳齿轮10相配合,所述第二内齿轮15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并与所述第二行星轮13相配合,所述输出轴3与第二行星架11呈一体设置。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工作时,输入轴2转动,第一太阳齿轮4带动第一行星轮6转动,从而使得第一行星架5转动,第一行星架5驱动太阳轴9转动,第二太阳齿轮10带动第二行星轮13转动,从而第二行星架11发生转动,使得输出轴3输出。因此,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结构简单紧凑、稳定输出的技术效果。

本实施例进一步设置:所述输入轴2与所述太阳轴9呈同轴设置,输入轴2与太阳轴9之间设置有顶柱16,所述顶柱16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行星架5上。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使得工作时输入轴2与太阳轴9能够更加稳定的运行,从而进一步提高输出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进一步设置:所述顶柱16对应太阳轴9一端的端面面积大于顶柱16对应输入轴2一端的端面面积。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使得顶柱16与太阳轴9之间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而减少顶柱16与输入轴2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输入轴2与太阳轴9运行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进一步设置:所述顶柱16内设置有导通两端端面的通孔1601。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使得润滑油通过通孔1601对顶柱16两端面进行润滑,更进一步提高输入轴2与太阳轴9运行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进一步设置:所述顶柱16对应太阳轴9一端的端面与顶柱16对应输入轴2一端的端面上分别设置有导槽1602,所述导槽160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通孔1601以及顶柱16的外周面相导通设置。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使得润滑油通过导槽1602更好的对顶柱16两端面进行润滑,再进一步提高输入轴2与太阳轴9运行的稳定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