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波纹轴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10287发布日期:2018-06-30 04:46阅读:391来源:国知局
一种波纹轴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轴瓦润滑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波纹轴瓦。



背景技术:

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的轴瓦主要包含主轴瓦与连杆瓦,因其工作可靠、运转平静、使用维修方便、成本低,已广泛地用于高速内燃机中,起滑动轴承的作用。目前因为发动机使用工况经常变动,起动和停车频繁,容易发生边界摩擦,这时两个摩擦面依靠分子间的引力,各自吸附一层几个分子厚的润滑油膜,金属表面完全被这一层边界油膜所隔开。普通的主轴瓦在高负荷时,边界油膜比较容易破裂,导致金属产生干摩擦,造成强烈磨损,甚至表面熔化,互相咬粘在一起,这是主轴瓦损坏的根源。

本实用新型针对边界油膜容易破裂和强烈摩擦容易导致摩擦部发热的现象,设计出带有储油体的波纹轴瓦,储油体位于轴瓦的两侧的容易出现油膜破损的减薄区,实现持续为边界处供油,防止油膜破裂,且位于储油体内设置的润滑油为常温下固态,高温液态的润滑油,在轴瓦持续工作摩擦生热时,润滑油熔化,补充油膜,在轴瓦不工作时,减少润滑油的自然损耗。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结构设计合理、润滑充分且持久的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波纹轴瓦,其特征在于:包括轴瓦主体和位于轴瓦主体两侧的储油体,所述储油体和轴瓦主体之间焊接为一整体,且储油体的尺寸和轴瓦主体的尺寸相对应,所述储油体和轴瓦主体之间构成一个密闭的容腔,所述容腔内存储有润滑油,所述容腔内还设置有隔板,用于分隔润滑油保证持久润滑,所述轴瓦主体上设置有波纹一,所述储油体上设置有波纹二,所述波纹一和波纹二的纹路相对应,所述储油体的顶端设置有进油孔,且所述储油体的下部设置有出油孔,所述出油孔的数量和波纹二上的凹槽数量相一致,且若干所述出油孔分别与波纹二上的若干个凹槽一一对应呈一直线分布。

作为优选:所述储油体的背面设置有底板,用于防止润滑油加入后从储油体和轴瓦主体的间隙间漏出。

作为优选:所述隔板为弯折成钝角的金属板,且隔板的一边和储油体之间焊接连接,所述隔板靠近储油体的内壁一侧设置有若干的通孔,用于当润滑油液化时下落。

作为优选:所述隔板相对于储油体倾斜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隔板位于储油体的内部,且当储油体和轴瓦主体焊接连接后,所述隔板和轴瓦主体之间留有间隙。

作为优选:所述储油体和轴瓦主体采用同种材质。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设置储油体,实现对轴瓦两侧减薄区的持久润滑,防止了油膜的破裂;出油孔位于波纹二的凹槽处,有利于润滑油的参与和补充油膜;采用常温下固态的润滑油,防止润滑油的溢出,也防止灰尘和杂质由出油孔进入容腔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波纹轴瓦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波纹轴瓦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波纹轴瓦的结构示意图三。

附图标记:1、轴瓦主体;2、波纹一;3、储油体;31、波纹二;32、进油孔;33、出油孔;34、隔板;341、通孔;35、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到图3示:

生产制造时,对储油体3加工出油孔33和进油孔32,先将储油体3和隔板34连接,之后储油体3和轴瓦主体1焊接为一整体,然后在加工出波纹二31和波纹一2,向进油孔32加入预热处理的润滑油即可。

一种波纹轴瓦,其特征在于:包括轴瓦主体1和位于轴瓦主体1两侧的储油体3,所述储油体3和轴瓦主体1之间焊接为一整体,且储油体3的尺寸和轴瓦主体1的尺寸相对应,所述储油体3和轴瓦主体1之间构成一个密闭的容腔,所述容腔内存储有润滑油,所述容腔内还设置有隔板34,用于分隔润滑油保证持久润滑,所述轴瓦主体1上设置有波纹一2,所述储油体3上设置有波纹二31,所述波纹一2和波纹二31的纹路相对应,所述储油体3的顶端设置有进油孔32,且所述储油体3的下部设置有出油孔33,所述出油孔33的数量和波纹二31上的凹槽数量相一致,且若干所述出油孔33分别与波纹二31上的若干个凹槽一一对应呈一直线分布。

所述储油体3的背面设置有底板35,用于防止润滑油加入后从储油体3和轴瓦主体1的间隙间漏出。

所述隔板34为弯折成钝角的金属板,且隔板34的一边和储油体3之间焊接连接,所述隔板34靠近储油体3的内壁一侧设置有若干的通孔341,用于当润滑油液化时下落。

所述隔板34相对于储油体3倾斜设置。

所述隔板34位于储油体3的内部,且当储油体3和轴瓦主体1焊接连接后,所述隔板34和轴瓦主体1之间留有间隙。

所述储油体3和轴瓦主体1采用同种材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