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三点定位的减速机输入轴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95520发布日期:2018-07-08 02:27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速机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指的是一种具有三点定位的减速机输入轴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减速机是原动机和工作机之间的独立的闭式传动装置,用来降低转速和增大转矩,以满足工作需要。减速机通过传动部件(一般为齿轮或者蜗杆)将输入轴的较高转速转变为输出轴的较低转速。

减速机工作时,其输出轴与执行部件相连接,其输入轴与电机轴相连接,而输入轴与输出轴之间通过传动部件传动连接(比如行星减速机,其传动部件为相啮合的太阳轮和行星轮),从而实现原动机(电机)与执行部件之间的转矩转递。

现有减速机,其输入轴与电机轴连接时,一般采用将电机轴伸入到输入轴的中心孔内,再采用单侧设置的螺栓锁紧固定,在螺栓锁紧过程中,输入轴与电机轴的接触面发生形变而导致圆周面上受力不均匀(因为两个圆周面无法完全贴合),这种单边受力不仅会造成传动的失稳,还会加剧轴的跳动,影响传动精度;轴跳动和传动失稳现象在高速运转下尤为明显,因此其结构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在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结构简单,连接可靠,运转稳定,传动精度高的一种具有三点定位的减速机输入轴连接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三点定位的减速机输入轴连接结构,包括设置于电机中心的电机轴和减速机输入轴,所述的电机轴插入所述减速机输入轴内,所述的减速机输入轴的后端固定有外夹套,该外夹套套于所述电机轴外,所述的外夹套径向开槽而形成开口,所述的外夹套上在开口处设置有螺钉,所述的外夹套的内周径向凸设有三条锁定条,三条锁定条均匀设置于圆周面上。

优化的技术措施还包括:

所述的外夹套上正对开口位置开设有凹槽。

所述的锁定条的内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电机轴外径相适配的弧形凹槽。

所述的外夹套上远离开口一侧切削形成一平面。

所述的外夹套上设置有凹腔,所述的螺钉的头部嵌置于该凹腔内,所述的螺钉的头部下表面与所述凹腔的底面相支撑。

本实用新型的减速机输入轴连接结构,其在减速机输入轴的后端固定有外夹套,并在外夹套的内周径向凸设有三条均匀分布于圆周面上的锁定条,利用三条锁定条构成三点定位结构,当螺钉锁紧时,外夹套发生形变,使三条锁定条牢牢固定住电机轴,从而使电机轴和减速机输入轴之间形成可靠连接,其结构简单,连接可靠,运转稳定,传动精度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外夹套夹紧减速机输入轴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电机1、电机轴11、减速机输入轴2、外夹套3、开口3a、凹槽3b、平面3c、凹腔3d、锁定条31、螺钉4。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2所示,

一种具有三点定位的减速机输入轴连接结构,包括设置于电机1中心的电机轴11和减速机输入轴2,所述的电机轴11插入所述减速机输入轴2内,所述的减速机输入轴2的后端固定有外夹套3,该外夹套3套于所述电机轴11外,所述的外夹套3径向开槽而形成开口3a,所述的外夹套3上在开口3a处设置有螺钉4,所述的外夹套3的内周径向凸设有三条锁定条31,三条锁定条31均匀设置于圆周面上。

所述的外夹套3上正对开口3a位置开设有凹槽3b。

凹槽3b的设置,在保证外夹套3整体强度的前提下,使螺钉4锁紧过程中,外夹套3的形变更加容易,从而使螺钉4的锁紧过程更加省力、快速。

所述的锁定条31的内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电机轴11外径相适配的弧形凹槽。利用弧形凹槽,使锁定条31锁紧电机轴11时,锁定条31与电机轴11之间有个自动对中的效果,如此,使电机轴11与减速机输入轴2连接时有更加的对中效果。

所述的外夹套3上远离开口3a一侧切削形成一平面3c。外夹套3上切削掉一块形成一平面3c,不仅能够减轻外夹套3的重量,减少其转动时所产生的转动惯量,而且能够避免因设置螺钉孔而造成单侧重量减轻。

所述的外夹套3上设置有凹腔3d,所述的螺钉4的头部嵌置于该凹腔3d内,所述的螺钉4的头部下表面与所述凹腔3d的底面相支撑。

本减速机输入轴连接结构,通过在减速机输入轴2的后端固定有外夹套3,外夹套3与减速机输入轴2拆卸配合,方便了外夹套3的维修和更换,能够降低使用成本;并在外夹套3的内周径向凸设有三条均匀分布于圆周面上锁定条31,通过三条锁定条31构成三点定位结构,在保证牢固锁紧的前提下,避免设置过多锁定条31而造成加工成本的提高。

连接时,将电机轴11穿过外夹套3并插入减速机输入轴2内,然后锁紧螺钉4即可,螺钉4锁紧过程中,外夹套3发生形变,三条锁定条31牢牢锁紧电机轴11,并使电机轴11的中心轴始终与减速机输入轴2的中心轴位于一条直线上,使两者具有良好的同轴度,从而保证传动精度。

以上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