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动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37132发布日期:2019-04-05 22:38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传动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许多板片状的元件姿势一样地排列并利用带状的环带呈环状将其箍紧而构成的传动带。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无级变速器用的传动带。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传动带包括环状承载部件(带状的环带)以及多个横截构件(板片状的元件)。元件具有基座部以及两个支柱部。两个支柱部分别形成于基座部的轴向(宽度方向)的两端。在两个支柱部之间形成有用于组装配置环带的开口部以及座板面。元件沿环带的周向配置成一排。此外,元件至少包括两种类型(类型i和类型ii)。类型i的元件在两个支柱部中的一第1支柱部形成有第1钩部。第1钩部自第1支柱部朝向元件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延伸,供配置于座板面的环带卡定而防止元件自环带脱落。在另一第2支柱部形成有与第1钩部相比非常小的第2钩部。类型ii的元件在两个支柱部中的另一第2支柱部形成有第1钩部。在一第1支柱部形成有与第1钩部相比非常小的第2钩部。即,类型ii的元件与类型i的元件相比,第1支柱部与第2支柱部的位置关系相反。类型i的元件和类型ii的元件交替地或者以随机的顺序排列。在元件的第1支柱部以及第2支柱部分别形成有相互嵌合的凸部(毂部)和凹部(凹窝部)。通过使这些毂部与凹窝部嵌合,将相邻的元件彼此定位,限制相对移动。并且,在上述那样的各类型的元件中的各钩部与基座部之间配置环带,将许多元件呈环状箍紧。由此,构成传动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7-51696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如上所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传动带的元件只在单侧的支柱部形成有较大的第1钩部。形成于另一支柱部的第2钩部与第1钩部相比相当小。例如,第2钩部的突出长度设定为元件的宽度方向上的开口部与环带之间的游隙的一半以下。因此,在元件为单体的状态下,在使环带嵌入元件中央的开口部分时,第2钩部不会成为障碍,因而能够容易地组装元件和环带。并且,通过组合地排列第1钩部的位置对称的两种元件,利用各元件的第1钩部卡定环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防止元件自环带脱落。但是,在因例如传动带的经时变化而发生环带的伸长或是元件的卡合部分的磨损、弯曲等时,相邻的元件间的间隙增大,其结果是,元件的毂部与凹窝部的嵌合可能脱离。当毂部与凹窝部的嵌合脱离时,元件成为能以单体的形式自如移动的状态。在那样的状态下,例如在振动传播到传动带并且该振动的影响使元件沿宽度方向移动时,如上所述,由于第2钩部相当小,所以第2钩部与环带的端部的卡合容易脱离。因此,例如元件可能因自重而沿重力方向下落。因而,元件可能自环带脱落。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的技术课题而想出的,将在元件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的开口部分组装环带而构成的传动带作为对象,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组装元件和环带,并且能够可靠地防止元件自环带的脱落的传动带。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传动带通过排列许多板片状的元件,并利用带状的环带呈环状箍紧而构成,其特征在于,上述元件具有:基座部,上述基座部形成主体部分;座板面,上述座板面形成于上述基座部的上端并与上述环带的内周面接触;第1支柱部,上述第1支柱部在上述元件的宽度方向上的上述基座部的一第1端部以自上述基座部的上端立起的状态形成;第2支柱部,上述第2支柱部在上述宽度方向的上述基座部的另一第2端部以自上述基座部的上端立起的状态形成;第1钩部,上述第1钩部自上述第1支柱部朝向上述元件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延伸出去;以及第2钩部,上述第2钩部自上述第2支柱部朝向上述中心部延伸出去,上述第1钩部的顶端部与上述第2钩部的顶端部之间的开口宽度比上述环带的宽度窄,从上述中心部到上述第1支柱部的根部的第1尺寸大于从上述中心部到上述第2支柱部的根部的第2尺寸,上述座板面和上述第1钩部的与上述座板面相对的下表面之间的第1间隔,以及上述座板面和上述第2钩部的与上述座板面相对的下表面之间的第2间隔,均大于上述环带的厚度,上述传动带具有质量调整部,上述质量调整部使上述元件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重心位置位于比上述中心部靠上述第1支柱部侧的位置。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元件具有自上述中心部靠上述第1支柱部侧的一半的第1半体部,和自上述中心部靠上述第2支柱部侧的一半的第2半体部,上述质量调整部使上述第2半体部的质量比上述第1半体部的质量轻。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质量调整部形成于在上述第2半体部处的上述基座部的下端侧。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质量调整部形成于上述第2半体部处的上述第2支柱部的上述第2端部侧。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质量调整部分别形成于上述第2半体部处的上述基座部的下端侧以及上述第2半体部处的上述第2支柱部的上述第2端部侧。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质量调整部形成于上述基座部在上述第1半体部的下端侧。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质量调整部形成于上述第1半体部处的上述第1支柱部的上端侧。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质量调整部分别形成于上述基座部在上述第1半体部处的下端侧以及上述第1半体部处的上述第1支处柱部的上端侧。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元件的从上述第1支柱部的根部到上述第2钩部的顶端部的第3尺寸大于上述环带的宽度。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元件具有:第1毂部,上述第1毂部自上述第1支柱部在上述元件的板厚方向上的一前表面向外部突出;第1凹窝部,上述第1凹窝部自上述第1支柱部在上述板厚方向上的另一后表面向内部凹陷;第2毂部,上述第2毂部自上述第2支柱部在上述板厚方向上的一前表面向外部突出;以及第2凹窝部,上述第2凹窝部自上述第2支柱部在上述板厚方向上的另一后表面向内部凹陷,在沿上述环带的周向相邻的上述元件彼此,上述第1毂部与上述第1凹窝部嵌合,并且上述第2毂部与上述第2凹窝部嵌合。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元件具有:毂部,上述毂部自上述基座部在上述元件的板厚方向上的一前表面的中央部分向外部突出;以及凹窝部,上述凹窝部自上述基座部在上述板厚方向上的另一后表面的中央部分向内部凹陷,在沿上述环带的周向相邻的上述元件彼此,上述毂部与上述凹窝部嵌合。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传动带的从基座部在元件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到支柱部的根部的尺寸在左右不同。在该尺寸较大的一方的支柱部侧形成有能在组装元件和环带时使环带的端部嵌入至元件的钩部的根儿附近的组装用的空间。因此,采用本发明,能够容易地组装元件和环带。另外,在本发明的传动带中,也可以是从形成有上述那样的组装用的空间的一支柱部的根部到另一支柱部侧的钩部的顶端部的尺寸(即第3尺寸)大于环带的宽度。通过这样设置,能够更加容易地组装元件和环带。

并且,本发明的传动带在元件设置有质量调整部,元件的宽度方向上的重心位置比中心部偏向第1支柱部侧。因此,当例如在因传动带的经时变化等而使相邻的元件彼此的间隔变宽,元件能以单体的形式移动的状态下,宽度方向上的振动性的载荷作用于元件3的情况下,元件朝重心位置g在宽度方向上更偏的方向移动。即,元件向宽度方向上的第1支柱部侧移动。换言之,元件和环带以使环带嵌入元件的第2支柱部侧的第2钩部与座板面之间的方式进行相对移动。因此,元件的第1钩部以及第2钩部与环带卡定的状态得到保持。因而,即使在元件能以单体的形式进行移动的状态下宽度方向的载荷振动性地作用于元件的情况下,也能可靠地防止或抑制元件自环带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传动带的一例的图,是表示将本发明的传动带绕挂于带传动装置(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带轮的状态的图。

图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传动带的结构的图,是表示元件的结构的主视图以及表示环带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传动带的结构的图,是表示元件以及环带的结构的侧视图(局部剖视图)。

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传动带的结构的图,是表示环带的结构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传动带的组装状态的图,是表示向形成于元件的组装用空间内装入环带的状态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传动带的功能的图,是表示元件在沿宽度方向振动时偏向第1支柱部侧地移动的状态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传动带的其他例的图,是表示在元件的第2半体部处的第2支柱部设置有质量调整部的结构以及在元件的基座部的中央部分设置有毂部以及凹窝部的结构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传动带的其他例的图,是表示在元件的第2半体部处的基座部以及第2支柱部设置有质量调整部的结构以及在元件的基座部的中央部分设置有毂部以及凹窝部的结构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传动带的其他例的图,是表示在元件的第1半体部处的基座部设置有质量调整部的结构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传动带的其他例的图,是表示在元件的第1半体部处的第1支柱部设置有质量调整部的结构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传动带的其他例的图,是表示在元件的第1半体部处的基座部以及第1支柱部设置有质量调整部的结构的图。

图12是表示图7和图8所示的传动带(在元件的基座部的中央部分设置有毂部以及凹窝部的结构)中的元件以及环带的结构的侧视图(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将本发明具体化后的情况的一例,并不限定本发明。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设为对象的传动带用作在两个带轮间进行传动的带传动装置的v型带。例如用在搭载于车辆的带式无级变速器中。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传动带1绕挂于带式无级变速器cvt的驱动带轮p1以及从动带轮p2各自的带轮槽pv。并且,传动带1利用在传动带1与带轮p1、p2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传递转矩。

例如如图2和图3所示,传动带1包括带状的环带2和许多(例如数百个)的板片状的元件3。并且,通过将许多元件3姿势一样地排列,并利用环带2呈环状箍紧,构成传动带1。

环带2如上所述,是用于将许多元件呈环状箍紧并保持的构件。因而,要求环带2兼具足够的挠性和足够的抗拉力,上述足够的挠性用于在传动带1绕挂于带轮p1、p2时自如地改变其绕挂直径,上述足够的抗拉力用于在传动时对抗自带轮p1、p2接受的传递转矩、夹压力。因此,例如如图4所示,通过将钢带等具有挠性的金属制的带状构件沿其厚度方向重叠多片,构成环带2。

元件3例如由金属制的板片状的构件形成。元件3具有基座部4、座板面5、第1支柱部6、第2支柱部7、第1钩部8、第2钩部9、第1毂部10、第1凹窝部11、第2毂部12以及第2凹窝部13来作为主要的构成要素。

基座部4形成元件3的主体部分。基座部4在元件3的宽度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上的一端部成为第1端部4a,基座部4在元件3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成为第2端部4b。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基座部4的右侧的端部成为第1端部4a,基座部4的左侧的端部成为第2端部4b。第1端部4a的端面4c以及第2端部4b的端面4d分别形成为与带轮槽pv的锥形面对应地倾斜的倾斜面。这些左右的端面4c、4d是元件3的所谓的齿根齿面(日文:フランク面),与带轮槽pv摩擦接触而在带轮p1、p2与传动带1之间传递转矩。

座板面5是在组装了元件3和环带2的状态下与环带2的内周面2a接触的面,形成于基座部4在元件3的高度方向(图2以及图3的上下方向)上的上端侧的端面4e。具体而言,在如后述那样分别形成于基座部4的两端部4a、4b的第1支柱部6与第2支柱部7之间的端面4e形成有座板面5。

第1支柱部6在基座部4的第1端部4a形成为立起在座板面5上的状态。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第1支柱部6自基座部4的宽度方向上的右侧的第1端部4a向基座部4的高度方向上的上方延伸出去。第1支柱部6与基座部4一体地形成。

第2支柱部7在基座部4的第2端部4b形成为立起在座板面5上的状态。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第2支柱部7自基座部4的宽度方向上的左侧的第2端部4b向基座部4的高度方向上的上方延伸出去。第2支柱部7与基座部4一体地形成。

另外,上述的第1端部4a表示基座部4在元件3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部(图2的右侧)的周边部分(包含端面4c)。因而,第1支柱部6也可以形成为自包含端面4c的第1端部4a向高度方向上的上方延伸出去。即,第1支柱部6也可以形成为自端面4c连续地以与端面4c同样的倾斜角度的倾斜面向上方延伸出去。另一方面,第1支柱部6也不必一定包含端面4c。例如,第1支柱部6可以形成为在不包含端面4c的前提下自第1端部4a向高度方向上的上方延伸出去。即,第1支柱部6也可以形成为在不与端面4c连续的前提下向上方延伸出去。例如,第1支柱部6也可以形成为自相对于端面4c向中心部3a侧偏离的位置向上方延伸出去。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第1支柱部6在不与端面4c连续的前提下与座板面5垂直或大致垂直地向上方立起。

同样,上述的第2端部4b表示基座部4在元件3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图2的左侧)的周边部分(包含端面4d)。因而,第2支柱部7也可以形成为自包含端面4d的第2端部4b向高度方向上的上方延伸出去。即,第2支柱部7也可以形成为自端面4d连续地以与端面4d同样的倾斜角度的倾斜面向上方延伸出去。另一方面,第2支柱部7不必一定包含端面4d。例如,第2支柱部7可以形成为在不包含端面4d的前提下自第2端部4b向高度方向上的上方延伸出去。即,第2支柱部7也可以形成为在不与端面4d连续的前提下向上方延伸出去。例如,第2支柱部7也可以形成为自相对于端面4d向中心部3a侧偏离的位置向上方延伸出去。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第2支柱部7在不与端面4d连续的前提下与座板面5垂直或大致垂直地向上方立起。

因而,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第1支柱部6以及第2支柱部7都不会与带轮p1、p2接触,不自带轮p1、p2接受载荷。即,自带轮p1、p2朝向元件3的宽度方向的力不作用于第1支柱部6以及第2支柱部7。因此,提高第1支柱部6以及第2支柱部7的耐久性、可靠性。

第1钩部8形成为自第1支柱部6朝向基座部4在元件3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3a延伸出去。具体而言,第1钩部8自第1支柱部6在基座部4的高度方向上的上端部6a朝向中心部3a突出。第1钩部8与第1支柱部6以及基座部4一体地形成。

这里,中心部3a是基座部4在元件3的宽度方向上的形状上的中心,或是基座部4在元件3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上的中心。即,中心部3a是表示元件3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的中心线,是表示将第1端部4a的端面4c与第2端部4b的端面4d之间的距离等分的位置的部分。假设元件3在宽度方向上的左右为线对称的形状时,元件3在宽度方向上的重心位置与中心部3a的位置一致。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元件3如后述那样地在第1支柱部6侧设置有组装用空间15,在宽度方向上的左右为非对称的形状。另外,设置有用于调整元件3在宽度方向上的重心位置的质量调整部。因而,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元件3中,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3a的位置与后述的宽度方向上的重心位置g不一致。即,相对于中心部3a在元件3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而言,元件3的宽度方向上的重心位置g向第1支柱部6侧(组装用空间15侧)偏离。

第2钩部9形成为自第2支柱部7朝向基座部4在元件3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3a延伸出去。具体而言,第2钩部9自第2支柱部7在基座部4的高度方向上的上端部7a朝向中心部3a突出。第2钩部9与第2支柱部7以及基座部4一体地形成。

第1毂部10形成于第1支柱部6的上端部6a。具体而言,第1毂部10自上端部6a的板厚方向(图3的左右方向)上的第1支柱部6的一前表面6b向外部突出。第1毂部10形成为与在组装了元件3和环带2的状态下相邻的另一元件3的第1凹窝部11松缓地嵌合。

第1凹窝部11形成于第1支柱部6的上端部6a。具体而言,第1凹窝部11自上端部6a的板厚方向上的第1支柱部6的另一后表面6c向内部凹陷。第1凹窝部11形成为与在组装了元件3和环带2的状态下相邻的另一元件3的第1毂部10松缓地嵌合。因而,传动带1在沿环带2的周向相邻的元件3彼此使第1毂部10与第1凹窝部11嵌合。

同样,第2毂部12形成于第2支柱部7的上端部7a。具体而言,第2毂部12自上端部7a的板厚方向上的第2支柱部7的一前表面7b向外部突出。第2毂部12形成为与在组装了元件3和环带2的状态下相邻的另一元件3的第2凹窝部13松缓地嵌合。

第2凹窝部13形成于第2支柱部7的上端部7a。具体而言,第2凹窝部13自上端部7a的板厚方向上的第2支柱部7的另一后表面7c向内部凹陷。第2凹窝部13形成为与在组装了元件3和环带2的状态下相邻的另一元件3的第2毂部12松缓地嵌合。因而,传动带1在沿环带2的周向相邻的元件3彼此使第2毂部12与第2凹窝部13嵌合。

如上所述,第1毂部10与第1凹窝部11以及第2毂部12与第2凹窝部13分别相互嵌合,从而将相邻的元件3彼此定位,限制那些相邻的元件3彼此的相对移动。

另外,元件3在姿势一样地呈环状排列的状态下由环带2箍紧,在该状态下绕挂于带轮p1、p2。因而,在传动带1绕挂于带轮p1、p2的状态下,许多元件3的列需要相对于带轮p1、p2的中心呈扇状展开并且相互紧密接触。因此,将元件3的高度方向上的基座部4的下侧的部分形成为薄壁。具体而言,在基座部4的板厚方向上的一前表面4f的比座板面5靠下侧的规定位置,形成有锁紧边缘(日文:ロッキングエッジ)14。基座部4以该锁紧边缘14为起点,比该锁紧边缘14靠下侧的部分的板厚变得比锁紧边缘14薄。因此,在传动带1绕挂于带轮p1、p2,并且许多元件3的列呈扇状展开的状态下,锁紧边缘14与相邻的另一元件3的板厚方向上的基座部4的另一后表面4g接触。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传动带1形成为,第1钩部8的顶端部8a与第2钩部9的顶端部9a之间的开口宽度wo比环带2的宽度wf窄。顶端部8a和顶端部9a在元件3的宽度方向上相互相对。开口宽度wo是顶端部8a与顶端部9a之间的尺寸,是在元件3的宽度方向上的顶端部8a与顶端部9a之间变得最窄的部分的距离。这样,通过使元件3的开口宽度wo比环带2的宽度wf窄,如后述那样,能防止在组装了元件3和环带2的状态下元件3自环带2脱落。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传动带1形成为,从元件3的中心部3a到第1支柱部6的根部6d的第1尺寸w1比从中心部3a到第2支柱部7的根部7d的第2尺寸w2大,并且从第1支柱部6的根部6d到第2钩部9的顶端部9a的第3尺寸w3比环带2的宽度wf大。根部6d是第1支柱部6的内壁面6e与座板面5交叉的部分,根部7d是第2支柱部7的内壁面7e与座板面5交叉的部分。内壁面6e和内壁面7e在元件3的宽度方向上相互相对。第1尺寸w1是中心部3a与根部6d之间的尺寸,是元件3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3a与根部6d之间的距离。第2尺寸w2是中心部3a与根部7d之间的尺寸,是元件3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3a与根部7d之间的距离。第3尺寸w3是根部6d与顶端部9a之间的尺寸,是元件3的宽度方向上的根部6d与顶端部9a之间变得最窄的部分的距离。宽度wf是环带2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面间的尺寸。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传动带1中,也可以将元件3形成为使上述的第3尺寸w3比环带2的宽度wf小。如上所述,环带2由例如钢带等具有挠性的带状构件形成。因此,例如也可能以使环带2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相互靠近的方式使环带2变形(挠曲或是翘曲)。因而,通过使环带2那样地变形,能使环带2的宽度wf暂时性地比第3尺寸w3窄。因此,即使在第3尺寸w3比环带2的宽度wf小的情况下,也能组装元件3和环带2。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传动带1的座板面5与第1钩部8的下表面8b之间的第1间隔d1以及座板面5与第2钩部9的下表面9b之间的第2间隔d2比环带2的厚度df大。下表面8b是第1钩部8的与座板面5相对的面,在组装了元件3和环带2的状态下与环带2的外周面2b相对,防止元件3自环带2脱落。下表面9b是第2钩部9的与座板面5相对的面,在组装了元件3和环带2的状态下与环带2的外周面2b相对,防止元件3自环带2脱落。第1间隔d1是座板面5与下表面8b之间的尺寸,是元件3的高度方向上的座板面5与下表面8b之间变得最窄的部分的距离。第2间隔d2是座板面5与下表面9b之间的尺寸,是元件3的高度方向上的座板面5与下表面9b之间变得最窄的部分的距离。厚度df是环带2的内周面2a与外周面2b之间的尺寸,是环带2的厚度方向上的内周面2a与外周面2b之间变得最厚的部分的距离。以在组装元件3和环带2时还有在组装了元件3和环带2后的通常的状态下第1钩部8以及第2钩部9不限制环带2的移动的程度,使第1间隔d1以及第2间隔d2均比厚度df大一些。

如上所述,元件3的第1尺寸w1大于第2尺寸w2。即,元件3的供环带2配置的座板面5上的形状在宽度方向上的左右非对称。具体而言,由第1钩部8、第1支柱部6和座板面5围成的空间,比由第2钩部9、第2支柱部7和座板面5围成的空间宽大。在组装元件3和环带2时,由该第1钩部8、第1支柱部6和座板面5围成的宽大的空间成为供环带2的端部首次嵌入的组装用空间15。

因而,在组装元件3和环带2时,在组装的初始阶段,如图5所示,将环带2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部朝向元件3的组装用空间15倾斜地插入。或者使元件3相对于环带2倾斜,将元件3的组装用空间15嵌入环带2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部。在该情况下,如上所述,第3尺寸w3大于环带2的宽度wf,所以能够不使环带2变形地容易地将环带2配置于元件3的座板面5。因而,能够容易地组装元件3和环带2。另外,由于也可以使环带2不变形,所以能在组装时减轻施加于环带2的力。因此,提高环带2的耐久性、可靠性。并且,在将环带2配置于座板面5后,如上所述,元件3的开口宽度wo比环带2的宽度wf窄,所以能够防止元件3自环带2脱落。

另外,能在座板面5形成在中心部3a向高度方向的上方凸起的冠部(未图示)。通过在座板面5设置那种冠部或者冠状的形状,在传动带1行走时,能对环带2在元件3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进行对芯。因此,能将环带2配置在使环带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与元件3的中心部3a对齐的规定位置或靠近该位置的位置。

另外,上述的第1间隔d1以及第2间隔d2可以为相互相同的值,或者也可以不同。例如,通过使形成有组装用空间15的那侧的第1间隔d1大于第2间隔d2,在如上述的图5所示的状态那样组装元件3和环带2时,容易向元件3的组装用空间15插入环带2的端部,或者容易使元件3的组装用空间15嵌入环带2的端部。因此,提高元件3与环带2的组装性。

并且,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传动带1形成有质量调整部16,该质量调整部16使元件3在元件3的宽度方向上的重心位置g位于比中心部3a靠第1支柱部6侧(图2的右侧)的位置。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质量调整部16形成在元件3的比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3a靠第2支柱部7侧(图2的左侧)的位置且形成在基座部4的下端侧的端面4h。质量调整部16形成为将基座部4的端面4h向内侧切削后得到的缺口部。即,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质量调整部16使基座部4形成缺口而使元件3的质量不均地轻型化。

如上所述,元件3只在第1支柱部6侧形成有组装用空间15。因而,元件3的第1支柱部6周边的质量比第2支柱部7周边的质量轻。质量调整部16形成为进一步使基座部4比第1支柱部6周边的质量与第2支柱部7周边的质量之差的质量轻型化的缺口部。因此,元件3的形成有质量调整部16的第2支柱部7侧变轻。其结果是,元件3的宽度方向上的重心位置g位于比中心部3a偏向第1支柱部6侧的位置。

具体而言,元件3具有第1半体部3b以及第2半体部3c。第1半体部3b是自元件3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3a靠第1支柱部6侧的一半的部分。第2半体部3c是自元件3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3a靠第2支柱部7侧的一半的部分。并且,质量调整部16形成为使第2半体部3c的质量比上述的第1半体部3b的质量轻。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质量调整部16在基座部4在第2半体部3c的端面4h形成为使基座部4轻型化的缺口部。这样,通过使第2半体部3c的基座部4形成缺口而形成质量调整部16,使第2半体部3c变得比第1半体部3b轻。其结果是,能使元件3的宽度方向上的重心位置g位于第1半体部3b侧。即,能使重心位置g比中心部3a偏向第1支柱部6侧。

如上所述,传动带1的自中心部3a靠第1支柱部6侧的第1尺寸w1比自中心部3a靠第2支柱部7侧的第2尺寸w2大,以便使元件3与环带2的组装容易进行。即,在第1钩部8侧形成有组装用空间15。并且,第3尺寸w3比环带2的宽度wf大。因而,例如在上述那样的因传动带1的经时变化而使元件3的各毂部10、12与各凹窝部11、13的嵌合脱离的状态下,环带2沿元件3的宽度方向在第1钩部8侧的组装用空间15内移动时,元件3可能因元件3的自重而自环带2脱落。

对此,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传动带1中,如上所述,在元件3的基座部4设置有质量调整部16,使元件3的重心位置g比中心部3a偏向第1支柱部6侧。因此,例如如图6所示,当在元件3的各毂部10、12与各凹窝部11、13的嵌合脱离的状态下传动带1振动,使元件3的宽度方向上的振动性的载荷作用于元件3的情况下,元件3的重心位置g在宽度方向上向更偏的方向(图6的右侧)移动。即,元件3向宽度方向上的第1支柱部6侧移动。换言之,如图6所示,元件3和环带2以使环带2嵌入第2支柱部7侧(图6的左侧)的第2钩部9与座板面5之间的方式进行相对移动。因此,元件3的第1钩部8以及第2钩部9与环带2卡定的状态得到保持。因而,即使在元件3的各毂部10、12与各凹窝部11、13的嵌合脱离的状态下,宽度方向的载荷振动性地作用于元件3的情况下,也能可靠地防止元件3自环带2脱落。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传动带1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图2和图3所示的结构。例如如图7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传动带1也能在第2支柱部7的第2端部4b侧设置质量调整部16。另外,在图7所示的传动带1中,关于结构、功能与上述的图2和图3所示的传动带1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与图2和图3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

图7所示的传动带1由环带2以及元件21构成。元件21基本上是与上述的元件3同样的结构。元件21具有中心部21a、第1半体部21b以及第2半体部21c。

中心部21a与上述的元件3的中心部3a同样,是在元件21的宽度方向(图7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线,是表示将第1端部4a的端面4c与第2端部4b的端面4d之间的距离等分的位置的部分。第1半体部21b与上述的元件3的第1半体部3b同样,是自元件2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21a靠第1支柱部6侧的一半的部分。第2半体部21c与上述的元件3中的第2半体部3c同样,是自元件2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21a靠第2支柱部7侧的一半的部分。

在上述的元件3中,在基座部4在第2半体部3c的下端侧形成有质量调整部16。相对于此,在本元件21中,在第2半体部21c中的第2支柱部7的第2端部4b侧形成有质量调整部16。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质量调整部16形成为将第2支柱部7的第2端部4b向内侧切削后得到的缺口部。即,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质量调整部16使第2支柱部7形成缺口而使元件21的质量不均地轻型化。

在该图7所示的例子中,质量调整部16也形成为使第2半体部21c的质量比第1半体部21b的质量轻。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质量调整部16在第2半体部21c处的第2支柱部7的第2端部4b形成为使第2支柱部7轻型化的缺口部。这样,通过使第2半体部21c的第2支柱部7形成缺口而形成质量调整部16,使第2半体部21c变得比第1半体部21b轻。其结果是,能使元件21的宽度方向上的重心位置g位于第1半体部21b侧。即,能使重心位置g比中心部21a偏向第1支柱部6侧。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传动带1例如如图8所示,也可以在基座部4的下端侧以及第2支柱部7的第2端部4b侧双方设置质量调整部16。另外,在图8所示的传动带1中,关于结构、功能与上述的图2和图3所示的传动带1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与图2和图3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

图8所示的传动带1由环带2以及元件31构成。元件31基本上是与上述的元件3以及元件21同样的结构。元件31具有中心部31a、第1半体部31b以及第2半体部31c。

中心部31a与上述的元件3中的中心部3a同样,是元件31的宽度方向(图8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线,是表示将第1端部4a的端面4c与第2端部4b的端面4d之间的距离等分的位置的部分。第1半体部31b与上述的元件3中的第1半体部3b同样,是自元件3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31a靠第1支柱部6侧的一半的部分。第2半体部31c与上述的元件3中的第2半体部3c同样,是自元件3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31a靠第2支柱部7侧的一半的部分。

在上述的元件3中,在基座部4在第2半体部3c的下端侧形成有质量调整部16。相对于此,在本元件31中,在基座部4在第2半体部31c的下端侧以及第2半体部31c处的第2支柱部7的第2端部4b侧双方形成有质量调整部16。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质量调整部16形成为分别将基座部4的下端侧的端面4h以及第2支柱部7的第2端部4b向内侧切削而得到的缺口部。即,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质量调整部16使基座部4以及第2支柱部7形成缺口而使元件21的质量不均地轻型化。

在该图8所示的例子中,质量调整部16也形成为使第2半体部31c的质量比第1半体部31b的质量轻。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质量调整部16在基座部4在第2半体部31c的端面4h以及第2支柱部7的第2端部4b,形成为使基座部4以及第2支柱部7轻型化的缺口部。这样,通过使第2半体部31c的基座部4以及第2支柱部7形成缺口而形成质量调整部16,使第2半体部31c变得比第1半体部31b轻。其结果是,能使元件31的宽度方向上的重心位置g位于第1半体部31b侧。即,能使重心位置g比中心部31a偏向第1支柱部6侧。

另外,在上述的图7和图8所示的例子中,代替上述的第1毂部10、12和第2凹窝部11、13这两组的毂部以及凹窝部,如后述那样在元件21的中央部分形成有一组的毂部71以及凹窝部72。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传动带1例如如图9、图10和图11所示,也可以设置对元件附加质量的质量调整部。另外,在图9、图10和图11所示的传动带1中,关于结构、功能与上述的图2和图3所示的传动带1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与图2和图3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

图9所示的传动带1由环带2以及元件41构成。元件41基本上是与上述的元件3同样的结构。元件41具有中心部41a、第1半体部41b以及第2半体部41c。

中心部41a与上述的元件3中的中心部3a同样,是元件41的宽度方向(图9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线,是表示将第1端部4a的端面4c与第2端部4b的端面4d之间的距离等分的位置的部分。第1半体部41b与上述的元件3中的第1半体部3b同样,是自元件4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41a靠第1支柱部6侧的一半的部分。第2半体部41c与上述的元件3中的第2半体部3c同样,是自元件4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41a靠第2支柱部7侧的一半的部分。

在上述的元件3中,在基座部4在第2半体部3c的下端侧,质量调整部16形成为使第2半体部3c的质量缺损的缺口部。相对于此,在本元件41中,在基座部4在第1半体部41b的下端侧形成有对第1半体部41b附加质量的质量调整部42。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质量调整部42在基座部4在第1半体部41b的端面4h,形成为自端面4h向元件41的高度方向(图9的上下方向)上的下方突出的突出部。即,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质量调整部42通过对第1半体部41b附加质量,使元件41的质量不均地变重。

在该图9所示的例子中,质量调整部42形成为使第1半体部41b的质量比第2半体部41c的质量重。即,质量调整部42形成为使第1半体部41b处的基座部4变重的突出部。这样,通过形成对第1半体部41b处的基座部4附加质量的质量调整部42,使第2半体部41c变得比第1半体部41b轻。其结果是,能使元件41的宽度方向上的重心位置g位于第1半体部41b侧。即,能使重心位置g比中心部41a偏向第1支柱部6侧。

图10所示的传动带1由环带2以及元件51构成。元件51基本上是与上述的元件3同样的结构。元件51具有中心部51a、第1半体部51b以及第2半体部51c。

中心部51a与上述的元件3中的中心部3a同样,是元件51的宽度方向(图10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线,是表示将第1端部4a的端面4c与第2端部4b的端面4d之间的距离等分的位置的部分。第1半体部51b与上述的元件3中的第1半体部3b同样,是自元件5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51a靠第1支柱部6侧的一半的部分。第2半体部51c与上述的元件3中的第2半体部3c同样,是自元件5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51a靠第2支柱部7侧的一半的部分。

在上述的元件41中,在基座部4在第1半体部41b的下端侧,质量调整部42形成为对第1半体部41b附加质量的突出部。相对于此,在本元件51中,在第1半体部51b处的第1支柱部6的上端部6a侧形成有附加质量的质量调整部52。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质量调整部52是在第1半体部51b的第1支柱部6的上端部6a,形成为自上端部6a向元件51的高度方向(图10的上下方向)上的上方突出的突出部。即,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质量调整部52对第1半体部51b附加质量,使元件51的质量不均地变重。

在该图10所示的例子中也是,质量调整部52形成为使第1半体部51b的质量比第2半体部51c的质量重。即,质量调整部52形成为使第1半体部51b处的基座部4变重的突出部。这样,通过形成对第1半体部51b处的基座部4附加质量的质量调整部52,使第2半体部51c变得比第1半体部51b轻。其结果是,能使元件51的宽度方向上的重心位置g位于第1半体部51b侧。即,能使重心位置g比中心部51a偏向第1支柱部6侧。

图11所示的传动带1由环带2以及元件61构成。元件61基本上是与上述的元件3同样的结构。元件61具有中心部61a、第1半体部61b以及第2半体部61c。

中心部61a与上述的元件3中的中心部3a同样,是元件61的宽度方向(图1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线,是表示将第1端部4a的端面4c与第2端部4b的端面4d之间的距离等分的位置的部分。第1半体部61b与上述的元件3中的第1半体部3b同样,是自元件6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61a靠第1支柱部6侧的一半的部分。第2半体部61c与上述的元件3中的第2半体部3c同样,是自元件5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61a靠第2支柱部7侧的一半的部分。

在上述的元件41中,在基座部4在第1半体部41b的下端侧,质量调整部42形成为对第1半体部41b附加质量的突出部。相对于此,在本元件61中,在基座部4在第1半体部61b的下端侧以及第1半体部61b处的第1支柱部6的上端部6a侧,分别形成有用于附加质量的质量调整部62。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质量调整部62在基座部4在第1半体部61b处的端面4h,形成为自端面4h向元件61的高度方向(图11的上下方向)上的下方突出的突出部,并且,在第1半体部61b处的第1支柱部6的上端部6a,形成为自上端部6a向元件61的高度方向(图11的上下方向)上的上方突出的突出部。即,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质量调整部62对第1半体部61b附加质量,使元件61的质量不均地变重。

在该图11所示的例子中也是,质量调整部62形成为使第1半体部61b的质量比第2半体部61c的质量重。即,质量调整部62形成为使第1半体部61b处的基座部4以及第1支柱部6变重的突出部。这样,通过形成对第1半体部61b附加质量的质量调整部52,使第2半体部61c变得比第1半体部61b轻。其结果是,能使元件61的宽度方向上的重心位置g位于第1半体部61b侧。即,能使重心位置g比中心部61a偏向第1支柱部6侧。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传动带1例如如上述的图7、图8以及图12所示,也可以在元件21(或者31)的中央部分设置一组毂部71以及凹窝部72。另外,在图7、图8和图12所示的传动带1中,关于结构、功能与上述的图2和图3所示的传动带1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与图2和图3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

图7、图8和图12所示的传动带1由环带2以及元件21(或者31)构成。元件21(或者31)基本上是与上述的元件3同样的结构,代替元件3中的第1毂部10、第1凹窝部11、第2毂部12以及第2凹窝部13地设置有毂部71以及凹窝部72。

毂部71形成在元件21(或者31)的基座部4的中央部分(中心部21a(或者31a)的近旁)。具体而言,毂部71自基座部4的板厚方向(图12的左右方向)上的一前表面4f向外部突出。毂部71形成为与在组装了元件21(或者31)和环带2的状态下相邻的另一元件21(或者31)的凹窝部72松缓地嵌合。

凹窝部72形成在元件21(或者31)的基座部4的中央部分(中心部21a(或者31a)的近旁)。具体而言,凹窝部72自基座部4的板厚方向上的另一后表面4g向内部凹陷。凹窝部72形成为与在组装了元件21(或者31)和环带2的状态下相邻的另一元件21(或者31)的毂部71松缓地嵌合。因而,在传动带1的沿环带2的周向相邻的元件21(或者31)彼此,毂部71与凹窝部72嵌合。

如上所述,通过使毂部71与凹窝部72相互嵌合,定位相邻的元件21(或者31)彼此,限制那些相邻的元件21(或者31)彼此在元件21(或者31)的宽度方向(图7和图8的左右方向)以及高度方向(图7和图8的上下方向)上的相对移动。另外,在该图9、图8和图12所示的例子中,在元件21(或者31)的中心部21a(或者31a)附近的一部位使毂部71与凹窝部72嵌合。因而,相邻的元件21(或者31)彼此虽然被限制了上述那样的在宽度方向以及高度方向上的相对移动,但能够进行将毂部71与凹窝部72的嵌合部作为中心的相对旋转。因此,例如在组装元件21(或者31)和环带2时,能使元件21(或者31)彼此相对旋转,容易地实现上述的图5所示那样的使元件21(或者31)相对于环带2倾斜的状态。因此,提高元件21(或者31)与环带2的组装性。

另外,也能代替上述的图2、图9、图10和图11所示的元件3、元件41、元件51和元件61中的第1毂部10、第1凹窝部11、第2毂部12以及第2凹窝部13地,设置该图9、图8和图12所示的元件21(或者31)的毂部71以及凹窝部72。

附图标记说明

1、传动带;2、环带;2a、(环带的)内周面;2b、(环带的)外周面;3、21、31、41、51、61、元件;3a、21a、31a、41a、51a、61a、(元件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3b、21b、31b、41b、51b、61b、第1半体部;3c、21c、31c、41c、51c、61c、第2半体部;4、基座部;4a、第1端部;4b、第2端部;4c、(基座部的右侧的)端面;4d、(基座部的左侧的)端面;4e、(基座部的上端的)端面;4f、(基座部的)前表面;4g、(基座部的)后表面;4h、(基座部的下端的)端面;5、座板面;6、第1支柱部;6a、(第1支柱部的)上端部;6b、(第1支柱部的)前表面;6c、(第1支柱部的)后表面;6d、(第1支柱部的)根部;6e、(第1支柱部的)内壁面;7、第2支柱部;7a、(第2支柱部的)上端部;7b、(第2支柱部的)前表面;7c、(第2支柱部的)后表面;7d、(第2支柱部的)根部;7e、(第2支柱部的)内壁面;8、第1钩部;8a、(第1钩部的)顶端部;8b、(第1钩部的)下表面;9、第2钩部;9a、(第2钩部的)顶端部;9b、(第2钩部的)下表面;10、第1毂部;11、第1凹窝部;12、第2毂部;13、第2凹窝部;14、锁紧边缘;15、组装用空间;16、42、52、62、质量调整部;71、毂部;72、凹窝部;cvt、带式无级变速器;d1、第1间隔;d2、第2间隔;df、(环带的)厚度;g、重心位置;p1、驱动带轮;p2、从动带轮;pv、带轮槽;w1、第1尺寸;w2、第2尺寸;w3、第3尺寸;wf、(环带的)宽度;wo、开口宽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