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阀门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00495发布日期:2018-11-20 19:23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阀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阀门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阀门是随着流体管路的产生而产生的。人类使用阀门已经有近4000年的历史了。中国古代从盐井中吸卤水制盐时,就曾在竹制管路中使用过木塞阀。公园前1800年,古埃及人为了防止尼罗河泛滥而修建大规模水利时,也曾采用过类似的木制旋塞来控制水流的分配。工业用阀门的大量应用,是从瓦特发明蒸汽机以后才开始的。二十世纪初出现了铸铁、铸钢、锻钢、不锈钢、黄铜等各种材质的阀门。现有的阀门在与管道连接时,通常会使用密封胶带,防止阀门与管道之间连接不紧密,出现泄漏现象,但密封胶带使用时间长了容易损坏,从而造成泄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连接不紧密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阀门密封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阀门密封结构,包括阀体,所述阀体的上方设有转盘,所述转盘的底部垂直连接有阀杆,所述阀杆远离转盘的一端安装在阀体内部,所述阀体的两侧对称连接有进水管与出水管,所述进水管与出水管均与阀体内部连通,在所述进水管与出水管内部均设有密封机构,所述密封机构包括开设有在进水管或出水管内壁上的环形槽,所述环形槽靠近阀体的一侧进水管或出水管的内壁上沿圆周等距离水平开设有多个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与环形槽之间相互连通,所述安装槽内部均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中间位置与安装槽内部底端之间转动连接,且所述固定板远离环形槽一端与安装槽内部底端之间连接有弹簧,所述固定板另一端均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位于环形槽内部,相邻所述支撑板之间留有间隙,且多个所述支撑板顶部和底部分别共同连接有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固定连接在环形槽内部底端。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呈弯折状设置,且所述固定板靠近弹簧一端的端部为圆弧过渡边。

优选的,所述弹簧的外表面涂覆有防锈层。

优选的,所述支撑板呈圆弧型设置。

优选的,所述进水管或出水管的内壁上均开设有螺纹。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阀门密封结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出水管和进水管,从而可以将阀体安装在管道上,通过密封机构,从而可以提高出水管和进水管与管道之间的连接紧密性,避免出现泄漏现象。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同时有效的提高了阀体的密封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阀门密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阀门密封结构的密封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中:阀体1、阀杆2、转盘3、出水管4、固定板5、环形槽6、安装槽7、第一密封圈8、进水管9、弹簧10、第二密封圈11、支撑板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阀门密封结构,包括阀体1,阀体1的上方设有转盘3,转盘3的底部垂直连接有阀杆2,阀杆2远离转盘3的一端安装在阀体1内部,阀体1的两侧对称连接有进水管9与出水管4,进水管9与出水管4均与阀体1内部连通,进水管9或出水管4的内壁上均开设有螺纹,在进水管9与出水管4内部均设有密封机构,密封机构包括开设有在进水管9或出水管4内壁上的环形槽6,环形槽6靠近阀体1的一侧进水管9或出水管4的内壁上沿圆周等距离水平开设有多个安装槽7,安装槽7与环形槽6之间相互连通,安装槽7内部均设有固定板5,固定板5的中间位置与安装槽7内部底端之间转动连接,且固定板5远离环形槽6一端与安装槽7内部底端之间连接有弹簧10,弹簧10的外表面涂覆有防锈层,固定板5呈弯折状设置,且固定板5靠近弹簧10一端的端部为圆弧过渡边,固定板5另一端均连接有支撑板12,支撑板12呈圆弧型设置,支撑板12位于环形槽6内部,相邻支撑板12之间留有间隙,且多个支撑板12顶部和底部分别共同连接有第一密封圈8和第二密封圈11,第二密封圈11固定连接在环形槽6内部底端。

通过出水管9和进水管4,从而可以将阀体1安装在管道上,当管道通过螺纹向出水管9或进水管4内部转动时,管道会对固定板5进行挤压,从而弹簧10呈压缩状态,且固定板5的远离弹簧10一端的支撑板12翘起,支撑板12在翘起的过程中,同时推动第一密封圈8与管道外表面接触,且通过第二密封圈11,将环形槽6内部进行密封,从而来增加管道与出水管9或进水管4之间的紧密性。

本实用新型::通过出水管9和进水管4,从而可以将阀体1安装在管道上,通过密封机构,从而可以提高出水管9和进水管4与管道之间的连接紧密性,避免出现泄漏现象。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