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飞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29971发布日期:2019-02-10 23:42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动机飞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飞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飞轮在与曲轴固定连接时,通常直接使用螺栓进行硬性固定连接,在曲轴与飞轮缺少减振元件,且现有的连接方式无法设置减振元件,导致飞轮轻微颤动时对曲轴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发动机飞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发动机飞轮,该飞轮包括轮盘、与该轮盘平行并同轴连接的信号盘、以及固定连接该轮盘中心和该信号盘中心的固定轴,该轮盘圆周设有点火齿圈,该信号盘圆周设有信号齿,该固定轴第一端设有可供曲轴插入连接的插入孔,该固定轴第二端设有挡止该曲轴的挡止盘,该挡止盘第一面与该曲轴端面抵接,该挡止盘第二面表面与该轮盘第二面表面平齐,该挡止盘上设有用于与曲轴端面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通孔,该信号盘的直径小于该轮盘的直径,该插入孔内垫设有可套设于该曲轴外的第一减振橡胶套筒,该轮盘第一面周缘固设有凸出于该信号盘表面的配重环。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动机飞轮中,该插入孔底壁还垫设有与该曲轴端面抵接的圆形减振橡胶垫,该圆形减振橡胶垫上还设有与该第一固定通孔位置相对的第二固定通孔。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动机飞轮中,该第一固定通孔为沉头孔。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动机飞轮中,该固定轴为锥形筒状固定轴,该固定轴的小径端与该信号盘中心固定连接,该固定轴的大径端与该轮盘中心固定连接,该插入孔为圆形插入孔,该插入孔贯穿该信号盘。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动机飞轮中,该第一减振橡胶套筒粘接于该插入孔内壁,且该第一减振橡胶套筒长度小于或等于该插入孔深度。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飞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飞轮时,在将飞轮固定于曲轴端部时,只需将曲轴插入至套设于插入孔内的第一减振橡胶套筒内,然后使用固定螺栓穿过第一固定通孔之后与曲轴端面的螺纹孔固定螺接,即可实现飞轮的固定。进一步的,通过轮盘和信号盘将点火齿圈与信号齿分离设置,可避免相互之间造成干扰。通过在轮盘周缘设置配重环,增加飞轮转动惯性。通过在曲轴和插入孔内壁之间垫设第一减振橡胶套筒,在飞轮存在轻微颤动时,可通过第一减振橡胶套筒减缓振动向曲轴的传递。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发动机飞轮侧面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发动机飞轮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如图1、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飞轮第一实施例中,该飞轮1包括轮盘2、与该轮盘2平行并同轴连接的信号盘3、以及固定连接该轮盘2中心和该信号盘3中心的固定轴4,该轮盘2圆周设有点火齿圈5,该信号盘3 圆周设有信号齿6,该固定轴4第一端设有可供曲轴插入连接的插入孔7,该固定轴4第二端设有挡止该曲轴的挡止盘8,该挡止盘8第一面与该曲轴端面抵接,该挡止盘8第二面表面与该轮盘2第二面表面平齐,该挡止盘8上设有用于与曲轴端面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通孔9,该信号盘3的直径小于该轮盘2 的直径,该插入孔7内垫设有可套设于该曲轴外的第一减振橡胶套筒10,该轮盘2第一面周缘固设有凸出于该信号盘3表面的配重环11。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飞轮1时,在将飞轮1固定于曲轴端部时,只需将曲轴插入至套设于插入孔7内的第一减振橡胶套筒10内,然后使用固定螺栓穿过第一固定通孔9之后与曲轴端面的螺纹孔固定螺接,即可实现飞轮1 的固定。进一步的,通过轮盘2和信号盘3将点火齿圈5与信号齿6分离设置,可避免相互之间造成干扰。通过在轮盘2周缘设置配重环11,增加飞轮1转动惯性。通过在曲轴和插入孔7内壁之间垫设第一减振橡胶套筒10,在飞轮1 存在轻微颤动时,可通过第一减振橡胶套筒10减缓振动向曲轴的传递。

进一步的,该插入孔7底壁还垫设有与该曲轴端面抵接的圆形减振橡胶垫 12,该圆形减振橡胶垫12上还设有与该第一固定通孔9位置相对的第二固定通孔13。通过在插入孔7底部垫设圆形减振橡胶垫12,起到更好的减振效果。

优选的,该第一固定通孔9为沉头孔。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固定轴4为锥形筒状固定轴4,该固定轴4的小径端与该信号盘3中心固定连接,该固定轴4的大径端与该轮盘2中心固定连接,该插入孔7为圆形插入孔7,该插入孔7贯穿该信号盘3。

具体的,该第一减振橡胶套筒10粘接于该插入孔7内壁,且该第一减振橡胶套筒10长度小于或等于该插入孔7深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