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交通用风管安装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1325发布日期:2019-08-16 22:00阅读:443来源:国知局
一种轨道交通用风管安装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管安装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轨道交通用风管安装支架。



背景技术:

风管就是用于空气输送和分布的管道系统,风管可按截面形状和材质分类。按截面形状,风管可分为圆形风管,矩形风管,扁圆风管等多种,按材质,风管可分为金属风管,复合风管等。

在地铁轨道中为了保证地下空气的流通往往需要安装通风管道,但是现有的通风管道安装中,支架往往是固定在通风井内,而工人在安装通风管的时候,偶尔会碰坏支架,使得工人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将破损的支架拆卸下来安装新的支架,从而降低通风管安装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用风管安装支架,解决了但是现有的通风管道安装中,支架往往是固定在通风井内,而工人在安装通风管的时候,偶尔会碰坏支架,使得工人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将破损的支架拆卸下来安装新的支架,从而降低通风管道安装效率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轨道交通用风管安装支架,包括载板,所述载板的左右两侧面分别与两个套管的相对面固定连接,并且套管内套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左端卡接在第一支撑板右侧面开设的卡槽内,并且两个第一支撑板分别固定连接在通风井的左右两侧面,所述套管的上表面开设有通孔,并且通孔内放置有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的底端穿过通孔并延伸至凹槽内,所述凹槽开设在支撑杆的上表面。

所述载板的上表面与支撑装置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并且支撑装置的内壁与风管本体的下表面搭接,所述支撑装置上表面的左右两侧面分别与两个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并且第二支撑板的上表面与第三支撑板的下表面搭接,所述第三支撑板的上表面与固定装置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并且固定装置内壁的下表面与风管本体的上表面搭接。

所述第三支撑板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螺纹孔,并且第一螺纹孔内螺纹连接有螺栓,并且螺栓的底端穿过第一螺纹孔并螺纹连接到第二螺纹孔内。

优选的,所述定位装置包括定位杆,所述定位杆的顶端与固定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并且定位杆底穿过通孔并延伸至凹槽内。

优选的,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弧形板,所述第一弧形板的下表面与载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并且第一弧形板上表面的左右两侧面分别与两个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弧形板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橡胶垫,并且第一橡胶垫的上表面与风管本体的下表面搭接。

优选的,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第二弧形板,所述第二弧形板的下表面与第三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并且第二弧形板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橡胶垫,并且第二橡胶垫的下表面与风管本体的上表面搭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的长度小于载板左侧面到左侧第一支撑板右侧面的距离,并且支撑杆的长度大于套管的长度。

优选的,所述支撑装置和固定装置以套管为中心上下相互对称,并且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以套管为中心左右相互对称。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该轨道交通用风管安装支架,通过设置载板、套管、支撑杆、第一支撑板、卡槽、支撑装置、风管本体和第二支撑板,在进行安装风管本体碰坏支撑装置的时候,工人向载板的方向拉动支撑杆,使支撑杆从卡槽中抽出,从而使载板可以移动,然后将破损的支撑装置取出,然后取出新的载板并将支撑杆开设凹槽的一端伸入到载板两端的套管内,然后再把支撑杆的另一端卡进凹槽内,使得新的载板可以快速的安装好,从而提高风管本体安装的效率。

2、该轨道交通用风管安装支架,通过设置第三支撑板、固定装置、第一螺纹孔、螺栓和第二螺纹孔,当风管本体放置到支撑装置上的时候,工人将固定装置放置到风管本体的上表面,然后使第一螺纹孔的位置与第二螺纹孔相对应,然后通过螺栓将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固定在一起,使得风管本体可以被固定住,从而避免风管本体安装好后发生位移。

3、该轨道交通用风管安装支架,通过设置通孔、定位装置和凹槽,当支撑杆卡进卡槽内的时候,工人将定位杆插入通孔和凹槽内,使得定位杆可以对支撑杆的位置进行固定,避免支撑杆卡进凹槽后发生位移,从而使支撑杆可以稳定的卡接在卡槽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A1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支撑装置右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A2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载板、2套管、3支撑杆、4第一支撑板、5卡槽、6通孔、7定位装置、71定位杆、72、固定板、8凹槽、9支撑装置、91第一弧形板、92第一橡胶垫、10风管本体、11第二支撑板、12第三支撑板、13固定装置、131第二弧形板、132第二橡胶垫、14第一螺纹孔、15螺栓、16第二螺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轨道交通用风管安装支架,包括载板1,载板1的左右两侧面分别与两个套管2的相对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套管2,使得支撑杆3可以在套管2内移动,从而使得支撑杆3方便从卡槽5内移动出来,并且套管2内套接有支撑杆3,通过设置支撑杆3,由于支撑杆3的长度小于载板1左侧面到左侧第一支撑板4右侧面的距离,使得支撑杆3可以完全从卡槽5内抽出,同时支撑杆3的长度大于套管2的长度,使得工人方便将支撑杆3从套管2内抽出,支撑杆3的左端卡接在第一支撑板4右侧面开设的卡槽5内,通过设置卡槽5,使得支撑杆3可以卡进卡槽5内,从而使支撑杆3可以配合套管2对载板1进行支撑,并且两个第一支撑板4分别固定连接在通风井的左右两侧面,支撑杆3的长度小于载板1左侧面到左侧第一支撑板4右侧面的距离,并且支撑杆3的长度大于套管2的长度,套管2的上表面开设有通孔6,并且通孔6内放置有定位装置7,定位装置7的底端穿过通孔6并延伸至凹槽8内,凹槽8开设在支撑杆3的上表面,通过设置凹槽8,使得定位装置7可以伸进凹槽8内,从而使支撑杆3可以固定在套管2内,定位装置7包括定位杆71,定位杆71的顶端与固定板7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固定板72,使得工人可以通过固定板72将定位杆71抽出或者放进卡槽5内,从而方便工人对定位杆71进行拆装,并且定位杆71底穿过通孔6并延伸至凹槽8内。

载板1的上表面与支撑装置9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并且支撑装置9的内壁与风管本体10的下表面搭接,支撑装置9上表面的左右两侧面分别与两个第二支撑板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第二支撑板11,使得第三支撑板12可以搭接在第二支撑板11的上表面,从而使第三支撑板12可以更稳定的支撑住固定装置13,支撑装置9包括第一弧形板91,通过设置第一弧形板91,由于第一弧形板91自身有一定的弧度,使得第一弧形板91可以更好的与风管本体10接触,从而使第一弧形板91可以更好的对风管本体10进行支撑,第一弧形板91的下表面与载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并且第一弧形板91上表面的左右两侧面分别与两个第二支撑板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一弧形板9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橡胶垫92,并且第一橡胶垫92的上表面与风管本体10的下表面搭接,通过设置第一橡胶垫92,使得第一橡胶垫92可以增加第一弧形板91与风管本体10的摩擦力,从而减小风管本体10的晃动,同时避免风管本体10与第一弧形板91发生硬性接触,并且第二支撑板11的上表面与第三支撑板12的下表面搭接,第三支撑板12的上表面与固定装置1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并且固定装置13内壁的下表面与风管本体10的上表面搭接,固定装置13包括第二弧形板131,第二弧形板131的下表面与第三支撑板1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并且第二弧形板13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橡胶垫132,并且第二橡胶垫132的下表面与风管本体10的上表面搭接,通过设置第二橡胶垫132,使得第二橡胶垫132可以增加第二弧形板131与风管本体10的摩擦力,从而减小风管本体10的晃动,同时避免风管本体10与第二弧形板131发生硬性接触,支撑装置9和固定装置13以套管2为中心上下相互对称,并且第二支撑板11和第三支撑板12以套管2为中心左右相互对称。

第三支撑板12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螺纹孔14,并且第一螺纹孔14内螺纹连接有螺栓15,并且螺栓15的底端穿过第一螺纹孔14并螺纹连接到第二螺纹孔16内,通过设置螺栓15,使得螺栓15可以将第二支撑板11和第三支撑板12固定在一起,使得风管本体10可以被固定住,从而避免风管本体10安装好后发生位移。

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步骤为:

S1、在进行安装风管本体10碰坏支撑装置9的时候,工人首先将定位杆71从凹槽8内取出,然后工人向载板1的方向拉动支撑杆3,使支撑杆3从卡槽5中抽出,从而使载板1可以移动,然后将破损的支撑装置9取出;

S2、然后取出新的载板1并将支撑杆3开设凹槽8的一端伸入到载板1两端的套管2内,然后再把支撑杆3的另一端卡进凹槽8内,然后工人将定位杆71插入通孔6和凹槽8内;

S3、当风管本体10放置到支撑装置9上的时候,工人将固定装置13放置到风管本体10的上表面,然后使第一螺纹孔14的位置与第二螺纹孔16相对应,然后通过螺栓15将第二支撑板11和第三支撑板12固定在一起。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