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高压过载快速卸荷阀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296781阅读:来源:国知局
.26,阀体4.23内设有阀体腔体,阀体腔体两端分别设有阀帽4.19和堵帽4.26,阀帽4.19与阀芯4.20连接,阀芯4.20外侧设有压缩弹簧4.21,阀芯4.20与控制阀芯4.22连接,控制阀芯4.22与导向阀芯4.24连接,导向阀芯4.24与控制阀杆25连接;阀体4.23上设有分别与阀体腔体连通的油口 A’、油口 B’、泄油口 Y’和油口父’,其中油口六’、油口 B’与导向阀芯4.24和控制阀杆4.25连接端的阀体腔体连通,泄油口 Y’和油口 X’与控制阀杆4.25端部的阀体腔体连通,双侧辅助阀4的油口 V与主阀2油口 X相通,油口 Y’与主阀2油口 T相通,A’ 口与主阀2的B 口相通,B’口接外负载。
[0025]所述双侧辅助阀4的油口 A’通过油道与主阀2的油口 B相连接,双侧辅助阀4的B’ 口接外侧负载。双侧辅助阀4的油口 X’分别与主阀的X 口通过密封相连,其中连通的油口 X与负载侧相连。可根据执行器另一侧的流量调节流动的流量,辅助阀体油口 Y’与油箱相连。
[0026]当需要提升负载时,所述主阀2压力油可以由B向A自由流动,在液压油的作用下,主阀2的控制阀芯2.14克服弹簧的预紧力打开。油口 M与主阀2的油口 A通过阀芯12的孔道连通。若所述主阀2的油口 B与方向阀之间的管路裂破,压力下降低于负载压力时,控制阀芯2.14立即闭合,该功能的实现是通过负载侧油口 B腔体与所述主阀2的阀腔弹簧2.10相连通。
[0027]当负载下降时,所述主阀2的油口 X的高压油推动控制阀芯2.14,主阀2的液流方向是从A流向B,与主阀2的油口 B相连的双侧辅助阀4通过方向控制阀与回油接通,实现快速卸载。所述主阀2的油口 X的控制压力与双侧辅助阀4的油口 B’的负载压力的压力比可以通过调整螺钉进行调节,因此双侧辅助阀4负载侧总有与工况相适应的流量。当所述双侧辅助阀4的油口 X的压力达到控制压力时,在控制活塞2.15的作用下,先导阀芯
2.13脱离锥阀座并使阀腔弹簧2.10经油孔和B 口与回油无压连接,同时由A 口作用在阀腔弹簧2.10的负载压力随着先导阀芯2.13在主阀芯中的纵向移动而卸压,控制阀芯2.14卸载,此时控制活塞2.15的端面顶在控制阀芯2.14的凸缘上,并紧靠靠在阻尼活塞2.17上。
[0028]所述主阀2的油口 X压力达到打开油口 A到油口 B所需的先导压力时,此时只与所述主阀2的阀腔16中的弹簧有关,油口 A到油口 B开启时主阀油口 X的先导压力可根据系统实际需要选定合适的弹簧,一般先导压力为20bar左右,全部开启时需要的开启压力约为50bar。控制阀芯2.14中的径向孔和主阀芯2.12棱边形成的开口面积随着控制压力的增大开口面积渐进增大,进而流量也相应变化。控制压力与开启压力的压差决定了从油口 A到油口 B的流入执行器的流量,这样就可实现执行器的速度得以控制。负载下降或提升过程若受到交变负载也能保证执行器速度平稳,并且可以通过双辅助阀体的油口 Y’泄压,达到保护系统的功能。
[0029]所述的双侧辅助阀4主要包括:阀帽4.19、阀芯4.20、压缩弹簧4.21、控制阀芯4.22、阀体4.23、导向阀芯4.24、控制阀杆4.25和堵帽4.26。锥阀结构的双侧辅助阀4的油液克服弹簧的预紧力可以从油口 A’到油口 B’方向上自由流动。所述的双侧辅助阀4也可起到隔离液压系统,当管路破裂时,可以防止负载失压,或避免执行器在液压闭锁时出现的爬行现象或漂移。在相反方向,控制阀芯4.22被压缩弹簧的预紧力和系统压力固定在其阀座上。为了确保控制阀芯开启,需要一定的最低控制压力作用于控制活塞上,主阀2的油口 X和双侧辅助阀体4的油口 V相连通,控制口的压力使双侧辅助阀4的控制活塞4.26被推向上侧,这样控制阀芯4.22离开阀座,油液由油口 B’至油口 A’流动。
[0030]所述的双侧辅助阀4增加了一个高压卸荷机构,当向油口 X’提供控制压力时,控制阀芯4.22被推向上方,控制阀芯4.22与控制阀芯杆4.25有一段缓冲行程,当油液从油口 B’流向油口 A’时,这段缓冲行程可以避免突然的压力冲击,由于这种预开启特性,可以实现突然高压时受压液体的平稳释压。所述双侧辅助阀4的泄油口 Y’与控制阀芯杆4.25形成的环形面积与双侧辅助阀4的油口 A’隔离,来自油口 A’的压力作用于控制阀芯杆4.25与阀体4.23相交的面积上,通过控制阀芯4.15上的节流口和阻尼活塞的两侧实现开启缓冲。
【主权项】
1.一种超临界高压过载快速卸荷阀,其特征在于:包括先导阀(I)、与所述先导阀(I)密封相连的主阀(2)、与所述主阀(2)通过导向套和密封相连的控制阀(3)和与所述控制阀(3)密封相连的双侧辅助阀⑷; 所述与主阀(2)相连一端的先导阀(I)设置有与主阀(2)高压腔阀芯相连的先导高压油槽和与主阀(2)单独连通的泄油槽; 所述主阀(2)与控制阀(3)通过导向阀芯相连,控制阀芯(3)内部设置有与双侧辅助阀⑷相连的先导控制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临界高压过载快速卸荷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先导阀(I)包括先导阀体阀帽(1.1)、弹簧限位块(1.2)、弹簧I (1.3)、弹簧导向槽(1.4)、弹簧定位块I(1.5)、先导阀体(1.6)和调整螺钉(1.7),先导阀体(1.6)上设有先导阀体阀帽(1.1 ),先导阀体(1.6)内设有弹簧导向槽(1.4)、调整螺钉(1.7)和与主阀(2)连通的腔体,调整螺钉(1.7)—端连接弹簧定位块I (1.5),弹簧定位块I (1.5)与弹簧I (1.3) —端连接,弹簧I (1.3)设置在弹簧导向槽(1.4)内,弹簧(3)另一端与设置在先导阀体(1.6)内的弹簧限位块(1.2)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超临界高压过载快速卸荷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阀(2)包括主阀体(2.8)、弹簧定位块11(2.9)、阀腔弹簧(2.10)、弹簧11(2.11)、阀芯(2.12)和先导阀芯(2.13),所述的控制阀(3)包括控制阀芯(3.14)、控制活塞(3.15)、阀腔(3.16)和阻尼活塞(3.17),主阀体(2.8)内设有与先导阀(I)连通的高压腔阀芯,主阀体(8)上设有油口 A、油口 B、油口 M、油口 T和油口 X,高压腔阀芯分别与油口 A、油口 B、油口 M和油口 T连通,油口 A和油口 B从高压腔阀芯内部单向导通,油口 T与先导阀泄油口连通,高压腔阀芯内设有阀芯(2.12)和弹簧定位块II (2.9),油口 M与油口 A通过阀芯(12)的孔道连通,阀芯(2.12)内设有控制阀芯(3.14),控制阀芯(3.14)内设有先导阀芯(2.13),先导阀芯(2.13)外侧设有弹簧II (2.11),弹簧II (2.11)的一端固定在弹簧定位块II (2.9)上,另一端与先导阀芯(2.13)连接,弹簧II (2.11)外侧设有阀腔弹簧(2.10),阀腔弹簧(2.10)的一端固定在弹簧定位块II (2.9)上,另一端与控制阀芯(3.14)连接,阀芯(3.14)与油口B连通,同时控制阀芯(3.14)与控制活塞(3.15)连接,控制活塞(3.15)与阻尼活塞(3.17)连接,阻尼活塞(2.17)与油口 X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临界高压过载快速卸荷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侧辅助阀(4)包括阀帽(4.19)、阀芯(4.20)、压缩弹簧(4.21)、控制阀芯(4.22)、阀体(4.23)、导向阀芯(4.24)、控制阀杆(4.25)和堵帽(4.26),阀体(4.23)内设有阀体腔体,阀体腔体两端分别设有阀帽(4.19)和堵帽(4.26),阀帽(4.19)与阀芯(4.20)连接,阀芯(4.20)外侧设有压缩弹簧(4.21),阀芯(4.20)与控制阀芯(4.22)连接,控制阀芯(4.22)与导向阀芯(4.24)连接,导向阀芯(4.24)与控制阀杆(25)连接; 阀体(4.23)上设有分别与阀体腔体连通的油口 A’、油口 B’、泄油口 Y’和油口 X’,其中油口 A’、油口 B’与导向阀芯(4.24)和控制阀杆(4.25)连接端的阀体腔体连通,泄油口 Y’和油口 X’与控制阀杆(4.25)端部的阀体腔体连通,双侧辅助阀(4)的油口 X’与主阀(2)油口 X相通,油口 Y’与主阀(2)油口 T相通,A’ 口与主阀(2)的B 口相通,B’ 口接外负载。
【专利摘要】本发明属于卸荷阀,具体是一种超临界高压过载快速卸荷阀。解决了现有卸荷阀与抗衡阀功能单一的技术问题,一种超临界高压过载快速卸荷阀,包括先导阀、与所述先导阀密封相连的主阀、与所述主阀通过导向套和密封相连的控制阀和与所述控制阀密封相连的双侧辅助阀。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密封可靠无泄漏、能够实现自动控制的超临界高压过载快速卸荷阀。
【IPC分类】F16K17-00, F15B13-02
【公开号】CN104613202
【申请号】CN201410848245
【发明人】柳玉龙, 常凯, 陈利东, 李文军, 马艳卫, 樊瑞龙, 安四元, 刘德宁, 程玉军, 徐志刚, 王晓
【申请人】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有限公司, 山西天地煤机装备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5月13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31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