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挡行星齿轮变速器的制造方法_4

文档序号:8476516阅读:来源:国知局
R2的齿圈H2连接,而是能经由第三离合器K3""'与第五轴5 连接。第五轴5此外与第二行星齿轮组PR2的齿圈H2连接。此外驱动轴1直接与第一行 星齿轮组PR1的太阳轮S1连接。所有其余的接口和连接以及构件和元件的布置与图1所 描述的布置一致。除了第三离合器K3""'之外,所有切换元件在图6中示出的布置如此定 位,使得它们从外部易于接近。这意味着在相应的切换元件和壳体G之间没有其他的轴或 连接元件。
[0073] 图7示出图1所描述的变速器的另一种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与图1所描述的布 置的区别在于第四离合器K4'的布置。接下来详细阐述在连接或接口方面的不同。在图7 中示出的变速器的变型中,第四离合器K4'与驱动轴1同轴地设置在第二圆柱齿轮传动机 构ST2和第一行星齿轮组PR1之间。第二行星齿轮组PR2的太阳轮S2此外经由第七轴7 与第三行星齿轮组PR3的齿圈H3连接。然而与图1不同,第七轴7现在可经由第四离合器 K4'此外与第九轴9连接,第九轴9此外与第二圆柱齿轮传动机构ST2连接并且第二圆柱齿 轮传动机构ST2此外与从动轴2连接。所有切换元件如此设置,使得它们从外部易于接近。 这意味着在相应的切换元件和壳体G之间没有其他的轴或连接元件。在图7中示出的变速 器方案中从动轴2没有切换元件。
[0074] 图8示出在图1至图7中描述的变速器的换挡图表格。通过表格中相应区中的"X" 表示哪些切换元件为实现第一至第十前进挡和倒挡而闭合。另外给出各挡的传动比,其中 第一前进挡的传动比为i = 5. 444,第二前进挡的传动比为i = 3. 845,第三前进挡的传动 比为i = 2. 979,第四前进挡的传动比为i = 1. 947,第五前进挡的传动比为i = 1. 442,第 六前进挡的传动比为i = 1. 101,第七前进挡的传动比为i = 1. 〇,第八前进挡的传动比为 i = 0. 929,第九前进挡的传动比为i = 0. 761并且第十前进挡的传动比为i = 0. 605。倒 挡基于旋转方向反转具有负传动比i = -2. 947。速比和传动比在此意义相同。
[0075] 另外可由表格看出前进挡的相应速比间隔。"速比间隔"可理解为较低的前进挡 和相邻较高的前进挡的速比比值。在此从第一前进挡到第二前进挡的速比间隔的9值为 1.416,从第二前进挡到第三前进挡的速比间隔的9值为1.291,从第三前进挡到第四前进 挡的速比间隔的9值为1. 530,从第四前进挡到第五前进挡的速比间隔的9值为1. 350,从 第五前进挡到第六前进挡的速比间隔的9值为1. 310,从第六前进挡到第七前进挡的速比 间隔的9值为1. 101,从第七前进挡到第八前进挡的速比间隔的9值为1.〇76,从第八前进 挡到第九前进挡的速比间隔的9值为1. 221并且从第九前进挡到第十前进挡的速比间隔 的9值为1. 258。变速器速比范围作为最低前进挡的传动比和最高前进挡的传动比的比值 是 8. 003〇
[0076] 第一前进挡能通过闭合的第一制动器B1、闭合的第一离合器K1和闭合的第三离 合器K3实现。第二前进挡能通过闭合的第一制动器B1、闭合的第二制动器B2和闭合的第 三离合器K3实现。第三前进挡能通过闭合的第一制动器B1、闭合的第三离合器K3和闭合 的第四离合器K4实现。第四前进挡能通过闭合的第二制动器B2、闭合的第三离合器K3和 闭合的第四离合器K4来实现。第五前进挡能通过闭合的第一离合器K1、闭合的第三离合器 K3和闭合的第四离合器K4实现。第六前进挡能通过闭合的第二离合器K2、闭合的第三离 合器K3和闭合的第四离合器K4来实现。第七前进挡能通过闭合的第一离合器K1、闭合的 第二离合器K2和闭合的第三离合器K3来实现。第八前进挡能通过闭合的第二制动器B2、 闭合的第二离合器K2和闭合的第三离合器K3实现。第九前进挡能通过闭合的第一离合器 K1、闭合的第二离合器K2和闭合的第四离合器K4实现。第十前进挡能通过闭合的第二制 动器B2、闭合的第二离合器K2和闭合的第四离合器K4实现。倒挡能通过闭合的第一制动 器B1、闭合的第一离合器K1和闭合的第四离合器K4实现。
[0077] 第三离合器K3'、K3"、K3" '、K3""的替换实施方式的切换状态与第三离合器K3的 切换状态一致。这也适用于第四离合器K4'的替换实施方式的切换状态和第四离合器K4 的切换状态。也就是说,例如第三离合器K3'、K3"、K3" '、K3""的替换实施方式的切换状态 在表格中分别通过第三离合器K3的切换状态来定义。
[0078] 附图标记列表
[0079] 1 驱动轴
[0080] 2 从动轴
[0081] 3 第三轴
[0082] 4 第四轴
[0083] 5 第五轴
[0084] 6 第六轴
[0085] 7 第七轴
[0086] 8 第八轴
[0087] 9 第九轴
[0088] B1 第一制动器
[0089] B2 第二制动器
[0090] G 壳体
[0091] HI PR1 的齿圈
[0092] H2 PR2 的齿圈
[0093] H3 PR3 的齿圈
[0094] K1 第一离合器
[0095] K2、K2'第二离合器
[0096] K3、K3'、K3 "、K3 " '、K3 ""、K3 ' 第三离合器
[0097] K4、K4'第四离合器
[0098]PR1 第一行星齿轮组
[0099] PR2 第二行星齿轮组
[0100] PR3 第三行星齿轮组
[0101] PT1 PR1的行星架
[0102] PT2 PR2的行星架
[0103] PT3 PR3的行星架
[0104] SI PR1的太阳轮
[0105] S2 PR2的太阳轮
[0106] S3 PR3的太阳轮
[0107] ST1 第一圆柱齿轮传动机构
[0108] ST2 第二圆柱齿轮传动机构
【主权项】
1. 一种变速器,包括:驱动轴(I)、从动轴(2)、壳体(G)、第一行星齿轮组(PRl)、第二 行星齿轮组(PR2)和第三行星齿轮组(PR3)、六个切换元件,所述切换元件包括第一制动器 (B1)、第二制动器(B2)以及第一离合器(K1)、第二离合器(K2)、第三离合器(K3、K3'、K3"、 K3"'、K3""、K3""')和第四离合器(K4、K4'),所述切换元件能被选择性地操作,由此能通过 驱动轴(1)和从动轴(2)之间不同的传动比实现十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每个行星齿轮组 (PR1、PR2、PR3)至少包括一个太阳轮(Sl、S2、S3)、一个行星齿轮、一个行星架(PT1、PT2、 PT3)和一个齿圈(H1、H2、H3),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1)和从动轴(2)轴向彼此错开地 设置,并且驱动轴(1)能经由第一离合器(Kl)与第三行星齿轮组(PR3)的太阳轮(S3)和第 二制动器(B2)连接并且能经由第二离合器(K2)与第三行星齿轮组(PR3)的行星架(PT3) 连接,第三行星齿轮组(PR3)的行星架(PT3)此外与第一制动器(BI)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转矩能经由第一圆柱齿轮传动机构 (STl)或第二圆柱齿轮传动机构(ST2)在驱动轴(1)和从动轴(2)之间传递。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一离合器(Kl)、第二离合器 (K2)、第三离合器(K3、K3'、K3"、K3"'、K3""、K3""')、第一制动器(BI)和第二制动器(B2) 与驱动轴(1)同轴地设置,并且第四离合器(K4、K4')与从动轴(2)同轴地设置。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一离合器(Kl)、第二离合器 (K2)、第一制动器(BI)和第二制动器(B2)与驱动轴(1)同轴地设置,并且第三离合器(K3、 K3'、K3"、K3" '、K3""、K3"" ')和第四离合器(K4、K4')与从动轴(2)同轴地设置。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一离合器(Kl)、第二离合器 (K2)、第三离合器(K3、K3'、K3"、K3" '、K3""、K3"" ')、第四离合器(K4、K4')、第一制动器 (BI)和第二制动器(B2)与驱动轴(1)同轴地设置。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一驱动轴(1)能经由第二离合器(K2)与第二行星齿轮组(PR2)的齿圈(H2)连接, 一驱动轴(1)能经由第三离合器(K3)与第一行星齿轮组(PRl)的太阳轮(SI)连接, 一第一行星齿轮组(PRl)的行星架(PTl)与第一圆柱齿轮传动机构(STl)连接,并且 第一圆柱齿轮传动机构(STl)另外与从动轴(2)连接, 一第二行星齿轮组(PR2)的行星架(PT2)与第一行星齿轮组(PRl)的齿圈(Hl)连接, 一第二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